图书介绍
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新编 中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新编 中](https://www.shukui.net/cover/22/34703104.jpg)
- 童庆炳,马新国主编;教育部百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07459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062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1061页
- 主题词: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新编 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六辑 文学的创作1041
一、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1041
恩格斯论世界观对创作的决定作用1041
恩格斯论歌德的世界观的矛盾对创作的影响1041
列宁论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和创作1043
毛泽东论创作是一种体验1045
《乐记》论乐“本在人心之感于物”1046
荀子论心忧恐虽向万物之美而不能嗛,心平愉虽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1046
《楚辞》论“思故旧以想象”1047
《淮南子》论“愤于中,应于外,所以感”1047
司马迁论“发愤著书”1047
刘安论“情”与“文”的关系1048
班固论“愤书”1049
班固论艺术创造“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049
扬雄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1049
王逸论“发愤著书”1050
嵇康论“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1051
曹植论“遗情想象”1051
陆机论“感物”1051
陆机论创作构思1051
钟嵘论“感物”1052
钟嵘论“直寻”1052
刘勰论“神思”1052
刘勰论“感物”1053
刘勰论“情”与“文”的关系1054
萧子显论“感物”1055
孔颖达论“哀伤起而怨刺生”1055
韩愈论“不平则鸣”1055
韩愈论“穷苦之言易好”1056
白居易论“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1056
白居易论“愤忧怨伤而作诗”1056
白居易论“虚静”1057
白居易论“诗者根情”1057
梅尧臣论诗歌创作的心理活动1058
朱熹论“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1058
朱熹论虚静1059
朱熹论学诗的心理活动1059
欧阳修论“穷而后工”1060
杨万里论“感物”说1060
苏轼论“虚静”1060
苏轼论“神与万物交”1061
苏轼论“诗能穷人”1061
苏轼论“心”与“手”,“内”与“外”的关系1062
陆游论“感物”1064
陆游论“清愁自是诗中料”1065
刘基论“感物”1066
宋濂论“感事触物,必形于言”1067
李梦阳论“情者,动乎遇者也”1068
王慎中论“言之所寄,必出于不平”1068
王慎中论“感物”1069
李贽论“发愤著书”1069
李贽论“自然”1070
胡应麟论“荡思八荒,游神万古”1071
徐渭论学诗在自得1072
袁宏道论“发愤著书”1072
袁宏道论在“感物”基础上“闭门构思”1073
袁宗道论“士先器识而后文艺”1073
许学夷论“惟贫贱无显誉之人,穷者而后工”1074
金圣叹论“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1074
金圣叹论“发愤著书”1074
金圣叹论创作心理1075
毛宗岗论“幻既出人意外,巧复在人意中”1077
廖燕论“天下之最能愤者莫如山水”1077
黄宗羲论诗“上者求之于景”1077
黄宗羲论“不平则鸣,诗之原本也”1078
黄宗羲论诗必出于性情1079
李渔论“神思”1079
钱谦益论诗人之所畏与诗人之所爱1080
孔尚任论“苦吟”与“快咏”1080
纪昀论“穷而后工”与“发乎情,止乎礼义”1081
叶燮论“才、胆、识、力”与“理、事、情”1081
叶燮论作诗“当其有所触而兴起”1085
叶燮论“情”与“理”的关系1086
袁枚论诗的创作1087
袁枚论“诗有从天籁来者,有从人巧得者,不可执一以求”1091
蒲松龄论“孤愤作书”1092
刘大櫆论“行文之道”1092
朱庭珍论诗人构思用心之苦1094
刘熙载论“文善醒,诗善醉”1094
潘德舆论陶渊明诗“实有忧愤沉郁、不可一世之概”1095
哈斯宝论小说家“精于格物致知”1095
杨恩寿论“设身处地,代人物立心”1096
王国维论“文学之二原质:曰景,曰情”1096
王国维论“自然”1097
王国维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1097
王国维论“想象”1097
鲁迅论革命人做出的才是革命文学1098
瞿秋白论鲁迅的世界观和创作1099
梁宗岱论想象的机能1100
梁宗岱论理性与想象1101
朱光潜论“不即不离”1101
茅盾论世界观内部的矛盾和创作方法的相对独立性1104
周扬论正确认识世界观和创作的复杂关系1107
钱锺书论“通感”1108
钱锺书论创作要入情入理1109
钱锺书论“得心应手”1109
狄德罗论作家应进行自我省察1110
狄德罗论想象1110
雨果论想象1111
雪莱夫人论诗的情感与想象1112
泰纳论作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个供玩乐的艺人1113
别林斯基论作家的主观性对创作的影响1114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艺术家的思想对作品的影响1114
杜勃罗留波夫论艺术家的世界观1115
普列汉诺夫论艺术家思想的作用1116
高尔基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世界观的反动与其创作才能之间的矛盾1116
高尔基论作家摆脱本阶级的偏见成为公正的历史学家的问题1117
卢那察尔斯基论艺术创作的方法1117
尼采论梦境和醉境是发乎自然的艺术创造力1118
尼采论艺术家并非伟大的激情之人1119
立普斯论“移情说”1119
布洛论“距离说”1123
弗洛伊德论创作家与幻想1125
弗洛伊德论幻想活动的几种特征1127
弗洛伊德论创作家与白日梦1129
弗洛伊德论作品中令人害怕的心理效果的创造1132
弗洛伊德论“诗的破格”1134
弗洛伊德论作家白日梦的特质1134
荣格论艺术创造的心理样式和幻想样式1135
荣格论艺术创作的内倾与外倾1137
荣格论幻觉创作中的幻象经验1138
荣格论“集体无意识”1143
荣格论艺术家是相互矛盾的各种自然倾向的综合1145
荣格论“自主情结”对诗人的影响1148
马斯洛论诗歌旨在传达一种大多数人“无法说出”的特殊体验1149
瑞恰慈论诗人的经验1149
瑞恰慈论诗与经验1150
休姆论“创作的机制”1151
兰色姆论艺术以“第二次爱情”为基础1151
卡西尔论艺术家的眼光是构造性的1152
布勒东论想象,自由与疯狂1153
贝克特论幻灭与创造性的时间1154
贝克特论记忆的法则和生活习惯的延续1155
伊·卡尔维诺论幻想与形象1156
克罗齐论“直觉说”1158
克罗齐论“直觉”与“表象”的关系1165
克罗齐论艺术与直觉的统一1167
科林伍德论表现情感与暴露情感的区别1168
科林伍德论表现情感1168
马利坦论精神无意识的内容1169
马利坦论诗人的主观性对于诗歌的重要性1170
马利坦论诗人的自我认识1170
马利坦论诗性认识1171
马利坦论诗性直觉中的重要因素1171
马利坦论诗人的道德与创造性直觉1173
马利坦论创造性天真1173
马利坦论诗性直觉的三种状态1174
马利坦论自我意识对诗歌的影响1175
杜夫海纳论想像力首先是统一感性的能力1176
杜夫海纳论想像力1176
阿恩海姆论艺术家要抵制偶然性冲动1177
加登纳论创新的条件1177
加登纳论感受系统的培养1178
艾布拉姆斯论“表现”1179
贡布里希论视觉的种类1179
贡布里希论混乱与秩序的对照唤醒知觉1180
贡布里希论节奏感依赖于对时间的记忆1181
赫拉普钦科论创作个性1182
茨威格论艺术家的不在现场1182
茨威格论艺术创作的非直觉性1183
马塞尔·雷蒙论诗的发现力量1184
二、文学创作的过程1186
孔子论辞命之草创、讨论、修饰与润色1186
司马相如作《上林》《子虚》,几百日而后成1186
陆机论文学的创作过程1186
陆机论创作过程可能出现的弊病1188
刘勰论创作始则设情位体,中则酌事取类,终则撮辞举要1188
刘勰论作文须规范本体,剪截浮词,善敷善删1188
刘勰论作文之工拙速迟1189
萧子显论属文之道,事出神思,变化不穷1189
皎然论“取兴”1189
韩愈论“师其意不师其辞”1190
白居易论为文须讨论削夺,使繁简得当1191
苏轼论作文“随物赋形”,“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1191
吕本中论“活法”1191
吕本中论学古人文字1191
杨万里论作诗1192
罗大经论画马须胸有全马1192
王世贞论作词十法1193
王骥德论多读书而制作千古不磨1193
唐顺之论文法出乎自然1193
金圣叹论作家布想储材,经营点窜,脱稿成书1194
金圣叹论作书须惨淡经营1194
金圣叹论创作须力绝气尽1195
李渔论结构1196
李渔论立主脑1196
李渔论密针线1197
李渔论虚实1197
李渔论语求肖似1197
李渔论插科打诨1198
李渔论大收煞1198
李渔论文不厌改1198
洪昇自言《长生殿》三易稿1199
曹雪芹自言《红楼梦》之作,披阅十载,增删五次1199
叶燮论作诗托基取材用材设色布采1199
袁枚论创作应如百炼之钢,千炉铸一剑1201
翁方纲论诗法1201
姚鼐论文无定法1202
王闿运论积学而后诗工1202
朱庭珍论律诗的创作1203
刘熙载论主脑1203
刘熙载论主脑皆须广大精微1203
刘熙载论立意1204
刘熙载论意在笔先1204
刘熙载论布局1204
章学诚论“文德”1205
林纾论“立意”与“用笔”1206
黄侃论作文之术1207
黄侃论意、辞之患及补救之法1207
梁宗岱论艺术创作的过程1207
黄药眠论文学的客观性要通过作家的主观表现出来1207
克罗齐论艺术创造过程1210
马利涅蒂宣言未来主义文学的技术1210
科林伍德论艺术技巧1212
科林伍德论名不副实的伪艺术1212
休姆论文学的创作过程1214
葛兰西论内容与形式的美学涵义和历史涵义1215
阿恩海姆论艺术创造中限制思维或表现会妨碍艺术陈述1216
加登纳论创作的四个阶段1216
加登纳论艺术创作是难题解决的过程1217
西蒙论小说是“显示”、“创造”、“发现”和“介入”1218
施伦施泰特论功能作为文学的生成基础1219
布雷德伯里论时空合一的记忆世界1220
三、典型与典型化1223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物和环境的辩证关系1223
马克思恩格斯论性格描写1223
恩格斯论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1224
恩格斯论文学作品应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1226
列宁论典型1226
毛泽东论文艺的典型化及其意义1227
《周易》论称名小,取类大1227
司马迁论《离骚》文小而指大1228
刘勰论以少总多,触类而长1228
孔颖达论风、雅的典型性1229
刘知几论文要能略小存大1229
李东阳论古歌辞贵简远,语短意长1229
李贽论《水浒传》文字妙在同而不同处1230
金圣叹论《水浒传》人物描写1230
金圣叹论《水浒传》写鲁达、林冲、杨志、武松极丈夫之致,而又各有胸襟各有形状1231
李渔论戏曲不必实有其事,写善恶则凡善恶所应有者,悉取而加之1231
毛宗岗论《三国》人物孔明、关羽、曹操的典型性1232
毛宗岗论赵云、翼德、云长忠勇一般而性格各不同1233
脂砚斋论宝玉此人实未曾亲睹,然合目思之却如真见一宝玉1233
二知道人论《红楼梦》“纪一世家,能包括百千世家”1234
惺园退士论读《儒林外史》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1234
黄安谨论《儒林外史》所指之人都可得之,似是而非,似非而或是1234
哈斯宝论“臧否全在笔墨之外”1235
王国维论人物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的代表1235
严复、夏曾佑论小说人物1235
鲁迅论典型及其意义1237
鲁迅论典型的塑造1239
鲁迅论画人物的特点最好是画眼睛1241
鲁迅论人物的对话描写1241
鲁迅论夸张手法在人物描写中的运用1242
鲁迅论人物语气、声音的描写1242
茅盾论典型及其创造1243
茅盾论典型人物和英雄人物的区别1244
蒋孔阳论典型形象须是倾向性与感染性的统一1245
亚里士多德论艺术的典型性1247
亚里士多德论人物性格描写要合乎必然律和可然律1248
贺拉斯论人物类型1249
贺拉斯论人物性格要首尾一致1249
洛普·德·维迦论人物类型1250
波瓦洛论人物类型1250
波瓦洛论刻画英雄以圣主为楷模1251
波瓦洛论人物要处处符合他自己1251
波瓦洛论不同年龄的人物有不同特点1252
狄得罗论典型性和理想美1252
狄德罗论人物个性化1253
狄得罗论人物性格和情境1254
狄德罗论自然在什么时候为艺术提供范本1257
狄得罗论艺术的选择1259
孟德斯鸠论典型是最普通东西的汇合1259
康德论自然美怎样成为艺术美1259
歌德论诗人应通过特殊显示一般1260
歌德论艺术高于自然1262
歌德论艺术与自然的双重关系1262
歌德论艺术的选择1263
莱辛论人物形象的典型性1263
莱辛论人物描写的真实性1267
莱辛论诗可以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1269
莱辛论人物形象的刻画要服从美的规律1271
莱辛论人物性格描写在创作中的突出地位1273
莱辛论诗人通过人物行动来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1274
莱辛论诗人就美的效果来写美1275
莱辛论艺术对自然的选择、提炼和概括1277
巴尔扎克论文学的典型性1279
巴尔扎克论作家不要放过本质的东西1280
巴尔扎克论艺术作品是用最小的面积集中了最大的思想1281
巴尔扎克论综合和概括1281
福楼拜论人物的典型性1282
福楼拜论典型的创造1282
福楼拜论艺术家应当提高一切1283
福楼拜论作家对现实的装饰、修正和融合1283
福楼拜论回忆是在理想化或者是在选择1283
泰纳论艺术品所表现的基本特征应比实物更完全更清楚1283
泰纳论艺术的目的是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1284
泰纳论巴尔扎克的人物和环境描写1286
泰纳论巴尔扎克的人物描写1287
泰纳论巴尔扎克怎样概括生活1288
泰纳论文学作品的第一组原素——人物1289
泰纳论生活不等于艺术1290
泰纳论艺术家对现实的补充、删节和挑选1291
黑格尔论艺术典型1292
黑格尔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1304
黑格尔论艺术的清洗1306
普希金论典型1306
别林斯基论典型是熟识的陌生人1307
别林斯基论典型是通过个别的有限的现象来表现普遍的无限的事物1308
别林斯基论描写的典型性1310
别林斯基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1310
别林斯基论作家从生活的矿苗中洗炼纯金1310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人物心理的分析和描写1312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1314
杜勃罗留波夫论文学的典型性1315
杜勃罗留波夫论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1318
杜勃罗留波夫论艺术的概括1318
列夫·托尔斯泰论典型的创造1318
列夫·托尔斯泰论人物塑造1319
列夫·托尔斯泰论人物内心感觉的描写1319
列夫·托尔斯泰论作家为了区分纯金就要筛掉沙粒1320
列夫·托尔斯泰论典型化的困难1320
莫泊桑论艺术的提炼1320
契诃夫论人物描写1321
契诃夫论景物描写1322
高尔基论人物性格的描写1323
高尔基论革命英雄的描写1325
高尔基论文学家的材料是人1325
高尔基论不要用操作过程来代替对人物的描写1325
高尔基论景物描写跟人物的关系1326
高尔基论典型化1327
高尔基论艺术虚构1330
高尔基论艺术的作用在于抛弃各种琐细的事情1331
马雅可夫斯基论善于创造和组织时间是作诗的一个基本原则1331
阿·托尔斯泰论虚构1333
阿·托尔斯泰论艺术的综合1333
乔治·桑论作品要在事件里找到人1334
海明威论小说应当塑造活的人物1334
卢卡契论典型的创造1335
卢卡契论典型的性质1336
福斯特论小说中的“扁的人物”1336
福斯特论小说中的“圆的人物”1338
韦勒克论文学典型1338
詹姆逊论典型1339
四、意境与意境的创造1341
范晔论文章要以意为主,以文传意1341
《文镜秘府论》论“景语”1341
《文镜秘府论》论作诗须多立意、须凝心1341
王昌龄论诗境及其创造1342
皎然论“境象”及其创造1342
皎然论“境”的创造及其特点1342
刘禹锡论“境生于象外”1343
司空图论诗应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1344
张戒论“诗人之工,特在一时情味”1344
方回论“心即境”1344
杨载论诗“待境而生自工”1345
祝允明论“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1345
谢榛论诗中写情与写景1345
李维桢论“触景以生情,而不迫情以就景”1347
许学夷论“诗有景象,即风人之兴比也”1347
王世贞论“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1347
祁彪佳论“情至之语,气贯其中,神行其际”1348
祁彪佳论戏曲“境界是逐节敷衍而成”1348
王穉登论“画法贵得韵致而境界因之”1348
胡震亨论意境的创造1348
董其昌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1349
朱承爵论“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1349
李渔论“善咏物者,妙在即景生情”1350
李渔论“琢句炼字,顺新而妥,奇而确”1350
归庄论“情与景合而有诗”1351
王夫之论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景交融1351
王夫之论“情景一合,自得妙语”1353
吴雷发论“诗境贵幽,意贵闲冷,辞贵刻削”1354
黄子云论“情志者,诗之根柢也;景物者,诗之枝叶也”1354
黄图珌论“景随情至,情繇景生”1354
袁枚论“写景易,言情难”1354
叶燮论“境一而触境之人之心不一”1355
李重华论“写景”1355
李重华论以可解不可解为诗中妙境者,皆影响惑人之谈1355
刘熙载论“景以寄情”1355
刘熙载论词的意境创造1356
方东树论意境的创造1356
方东树论“写事境宜近,写意境宜远”1357
朱庭珍论意境1357
章学诚论“人心营构之象,亦出于天地自然之象”1358
章学诚论“神妙之境”1358
林纾论“意境者,文之母也”1359
林纾论“唯能立意,方能造境”1360
陈廷焯论词之意境的创造1360
康有为论“情志郁于中,境遇交于外”1362
梁启超论“小说能导人游于他境界,必著者之先自游于他境界”1362
况周颐论“词境以深静为至”1362
黄遵宪论“诗境”的创造1364
王国维论境界1364
王国维论诗词中写情与写景1368
眷秋论小说之境界的创造1369
别士论“小说因其转换之境不切于身,遂为独一无二可娱之具”1370
宗白华论艺术意境的三个层次1370
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1371
宗白华论礼、乐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1376
钱锺书论“神”1378
钱锺书论“韵”1379
李泽厚论典型与意境的关系1379
叶朗论意境与意象的区别1381
高友工论中国抒情美学1382
五、意象与意象的经营1387
《周易》论“象”1387
《左传》论“铸鼎象物”1387
荀子论“声乐之象”1388
荀子论“形相”与“心术”1388
韩非论“形相”的描绘1389
王充论画之“象”1389
曹植论画之“象”1390
刘勰论文之“象”1391
殷璠论“兴象”1391
皎然论诗之妙1392
《文镜秘府论》论“感兴”1392
欧阳修论“见诗如见画”1393
苏轼论“诗画本一律”1394
朱熹论“理为体,象为用”1394
王若虚论“妙在形似之外”1394
杨维桢论诗画同体1395
何景明论“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1395
王世贞论诗、书、画相通1395
汤显祖论“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1396
胡应麟论“兴象”1396
顾炎武论图画须有“故事”1397
王夫之论“形者质也,象者文也”1397
叶燮论艺术形象含有理与事,是诗人的创造1398
廖燕论“画莫妙于造物”1399
王士祯论“兴会”1400
郑板桥论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1400
刘熙载论“物我相摩相荡”1401
刘熙载论“意象”1401
章学诚论“以象为教,非无本也”1402
梁宗岱论象征与“兴”1402
朱光潜论游戏和艺术中的意象1403
钱锺书论文学创作中的“形”和“象”1404
钱锺书论物我交融1404
托洛茨基论马雅可夫斯基的词语和意象1405
叶芝论诗歌中理性的象征1407
叶芝论诗歌中感情的象征1408
庞德论“意象”1410
梅列日科夫斯基论诗歌的象征性1410
韦勒克论“意象”1412
韦勒克论“基本的意象”1413
韦勒克论“意象是诗歌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1413
韦勒克论“象征”1414
朗格论意象是仅为感知而存在的东西1415
朗格论隐喻1417
马利坦论隐喻地运用意象的两种不同方法1418
马利坦论意象的状态和存在条件1421
弗莱论诗歌中意象是具体和抽象的融合1421
阿恩海姆论理论性概念的视觉形象如同隐喻1422
阿恩海姆论感性经验不一定能够进入意识1423
阿恩海姆论心理意象不是可见物的复制1424
阿恩海姆论心理意象的抽象程度1425
阿恩海姆论意象的三种功能1425
阿恩海姆论抽象意象1428
阿恩海姆论所有的艺术都是象征的1428
六、关于艺术思维的问题1430
马克思论艺术是掌握世界的方式之一1430
列宁论幻想在塑造形象中的作用1431
毛泽东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432
毛泽东论诗要用形象思维1433
《周礼》论“六诗”1433
郑玄论“比兴”1433
郑玄论“六诗”1434
刘勰论“比兴”1434
钟嵘论酌用赋比兴1435
孔颖达论赋比兴1435
皎然论“比兴”1436
苏轼论写作的特点1436
李仲蒙论赋比兴1437
朱熹论赋比兴1437
严羽论诗有别材别趣1438
李重华论赋比兴1438
叶燮论诗的含蓄无垠、思致微渺1439
鲁迅论艺术想象1439
茅盾论创作过程中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交错进行1439
朱光潜论联想与美感1440
黄药眠论文艺作家的形象思维和科学家形象思维的不同1441
蔡仪从诗歌的比兴论形象思维的逻辑特性1445
钱锺书论诗中之“我”1447
李泽厚论形象思维包含有思维因素,但不能等同于思维1448
王元化论虚静1454
王元化论才性与才气1455
王元化论陆机的感应说1457
王元化论意识流1458
王元化论“写意”1459
王元化论艺术思维过程1460
亚里士多德论诗人写作时应把情景摆在眼前1463
亚里士多德论想象本质上是记忆的东西1463
莎士比亚论诗人的想象1464
培根论诗由想象而产生1464
霍布斯论想象1464
狄德罗论想象是人们追忆形象的机能1465
康德论想象和判断1467
歌德论自己的创作不从观念出发1467
歌德论真正的诗是想象和理性的结合1468
维柯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对立1469
巴尔扎克论艺术家的想象力1471
巴尔扎克论艺术家的透视力1473
雨果论想象更能自我深化和深入对象1475
福楼拜论艺术直觉1476
福楼拜论创作中的感情1476
泰纳论作家的形象思维状态1477
黑格尔论真正的创造是艺术想象的活动1478
黑格尔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478
波特莱尔论想像力是“各种能力的王后”1479
别林斯基论形象思维1480
杜勃罗留波夫论艺术家与思想家思维的不同特点1483
杜勃罗留波夫论艺术家处理的是活的形象1486
屠格涅夫论自己创作过程中的形象思维状态1486
冈察洛夫论自己创作过程中的形象思维状态1488
高尔基论艺术家用形象来思维1489
高尔基论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法之一1489
高尔基论形象思维与夸大1490
高尔基论形象思维与文字的运用1490
高尔基论艺术家应使想像力和逻辑、直觉、理性的力量平衡起来1491
卢那察尔斯基论艺术家的具体形象的思维1491
阿·托尔斯泰论艺术是从感情上去认识世界1491
阿·托尔斯泰论艺术思维1492
赫拉普钦科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1494
瓦莱里论诗人的职能是创造“诗的境界”1494
卡西尔论三种想像力1495
马利坦论诗性认识、抽象认识、巫术认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495
马塞尔·雷蒙论诗人的自由就是发现类似的世界1496
朗格论艺术是表现了生命、成长和功能统一性的表象1499
朗格论艺术的创造1500
朗格论感觉能力1501
阿恩海姆论艺术想象1502
加登纳论隐喻能力1503
梅·弗里德曼论“内心独白”与“意识流”1503
第七辑 文学的接受1511
一、文学的阅读1511
孟子论以意逆志1511
孟子论知人论世1511
董仲舒论诗无达诂1511
刘勰论“六观”1511
刘勰论“知多偏好,人莫圆该”1512
苏洵论读书1512
程廷祚论对经传的接受1512
蔡元枚论水浒后传读法1513
金人瑞论读《水浒》之法1514
何绍基论诗文要高声朗读1516
鲁迅论中国人读小说功利目的很浓1516
鲁迅论阅读要“自己做主”1517
叶圣陶论文字是桥梁1517
郁达夫论文学阅读的“偏爱价值”1517
瓦雷里论诗的阅读1517
瓦雷里论读者的职能1518
艾略特论诗人与读者的关系1518
瑞恰慈论阅读1519
勒斐伏尔论小说退化的原因之一在于读者1519
萨特论阅读1520
萨特论十七世纪与今天读者的区别1520
萨特论作家受读者制约1521
萨特论精神产品含有读者形象1521
伽达默尔论理解即是问—答1522
英加登论阅读的第一个基本过程1524
英加登论阅读中语词声音和语词意义的理解同时发生1526
英加登论消极阅读与积极阅读1526
英加登论综合客观化的难度1528
英加登论阅读中读者对作品的综合客观化1528
英加登论对带有不定点作品的阅读1529
英加登论语言的拟判断性对读者的影响1530
英加登论对杰作的阅读1531
英加登论阅读中影响审美理解的要素1532
英加登论作品各部分的安排顺序与读者阅读的时间顺序1533
英加登论阅读中的积极记忆1534
英加登论具体化中的双向视界1535
英加登论对诗歌的阅读1535
英加登论对戏剧的阅读1536
英加登论阅读是一个在时间外观中理解作品的过程1537
英加登论阅读后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1538
英加登论阅读科学著作与阅读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区别1539
英加登论阅读须中断与以往知识的联系1539
英加登论保持各部分的次序对于审美具体化的重要性1541
英加登论学者如何阅读文学作品1541
英加登论阅读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多种态度1542
英加登论阅读中的研究态度、审美态度须与实践态度相区别1542
英加登论文学的艺术作品只能在持续若干阶段的审美经验中理解1543
英加登论多次阅读同一部作品会加深审美理解1544
英加登论重构文学作品时的错误做法1545
英加登论阅读(重构)文学作品的两种情况1546
英加登论对文学作品中多义性的理解1547
英加登论以作品为主和以读者为主展开的审美经验的区别1548
英加登论审美经验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读者的能力1549
英加登论完成不定点所包含的三种因素1549
英加登论填补不定点的方式1550
英加登论如何填补不定点才能使具体化更接近作品1551
英加登论审美对象的个别性1552
伊泽尔论阅读中本文的潜在意义与读者1553
伊泽尔论“隐含的读者”是一种本文结构1554
伊泽尔论读者的介入对于实现本文是必不可少的1555
伊泽尔论读者和本文的交流是一个能动的自我修正过程1556
伊泽尔论读者的参与1556
伊泽尔论阅读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1557
伊泽尔论整个本文永远不可能被读者一次感知1557
伊泽尔论阅读的每一时刻都是保持和绵延的辩证统一1558
伊泽尔论观点的转变构成了读者对本文视野的注意中心1558
伊泽尔论阅读能够把本文作为一种实际事件来体验1559
伊泽尔论读者对本文的意义体验不可能以同一种形式重复1559
伊泽尔论空白1560
伊泽尔论对系列故事的阅读1560
伊泽尔论空白的功能1561
姚斯论艺术作品的历史本质在于它的影响之中1561
姚斯论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必须有接受者的参与1562
姚斯论期待视野1562
姚斯论接受过程是有选择的1563
姚斯论三级阅读1563
瑙曼论阅读是一种活动1565
瑙曼论靠第二手获得的关于作品的相关知识不能代替阅读1566
瑙曼论个人阅读仅仅是文学接受的一个特殊形式1566
埃斯卡皮论消费—阅读动机1567
埃斯卡皮论阅读是摆脱荒谬的人类生存条件的一种办法1568
韦勒克论精读1568
布鲁克斯论细读法1569
杜夫海纳论作家通过作品展示自己1569
杜夫海纳论阅读使作品存在1570
朗格论读者直接与作品发生关系1570
贡布里希论排版格式对阅读的影响1572
贡布里希论人看图案的特点1573
卡勒论文学能力1574
卡勒论阅读程式1575
卡勒论理想读者1575
贝尔西论马歇雷的阅读方式1576
沃季奇卡论文学作品接受的具体化1576
二、文学的鉴赏1578
马克思论艺术享受的条件1578
马克思论艺术对象创造欣赏艺术的大众1578
马克思论剥削社会对人的艺术享受的剥夺1578
恩格斯论鉴赏文艺作品1579
毛泽东论鉴赏可以消愁解闷1580
孔子论鉴赏中的延留1580
葛洪论鉴赏的能力和不良倾向1580
刘勰论文学鉴赏1582
欧阳修论知己赏音之难1582
欧阳修论乐之道1583
陆游论诗不易知1583
钟惺论诗为活物1583
王夫之论诗的鉴赏1583
吴淇论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1584
沈德潜论欣赏诗须静气按节,密咏恬吟1584
薛雪论看诗须如贾胡辨宝1585
方东树论后人所言与前人所言1585
鲁迅论群众鉴赏对发展艺术的作用1586
鲁迅论鉴赏文艺的起码条件1586
鲁迅论艺术鉴赏与鉴赏者所处环境的关系1586
鲁迅论文学作品给人的印象因读者的体验不同而有变化1586
鲁迅论文艺并非只有少数人能鉴赏1587
茅盾论“入迷”1587
郑振铎论鉴赏与研究的区别1588
朱光潜论欣赏中的移情作用1588
朱光潜论鉴赏中文学的趣味1590
梁宗岱论文艺欣赏1591
黄药眠论文学教学必须重视美感教育本身1591
黄药眠论文学教学要重视对作品的理论分析1593
黄药眠论艺术欣赏的忘我现象1594
王朝闻论艺术欣赏1595
钱锺书论诗无达诂1602
萧乾论欣赏的距离1603
贺拉斯论悲剧应适合欣赏者的需要1603
贺拉斯论诗应能按作者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1604
郎加纳斯论崇高会操纵一切读者1605
郎加纳斯论作品应使欣赏者的灵魂适合崇高的思想1605
郎加纳斯论音乐可以控制听众的心灵1605
波瓦洛论人们长久不断的赞赏是作品价值的证据1606
伏尔泰论各民族有共同的鉴赏趣味1607
狄德罗论艺术欣赏力1607
歌德论欣赏和研究作品的重要性1609
歌德论通过观赏最好的作品培养鉴赏力1609
歌德论尽可能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1609
泰纳论要了解作家、作品必须要了解有关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1609
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创作和欣赏活动1611
克罗齐论鉴赏力与艺术的再造1611
克罗齐论艺术鉴赏家1614
厨川白村论艺术鉴赏1614
鲍山葵论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1615
鲍山葵论审美静观1617
普列汉诺夫论美的欣赏的主要特征是它的直接性1620
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欣赏的倾向性1622
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欣赏的时代性和阶级性1623
高尔基论想象在创作和欣赏中的重要意义1626
高尔基论文学家应尊重读者1626
艾略特论文学的鉴赏1626
贝尔论艺术品的欣赏1627
荣格论诗人象征所具有的新意义1628
扬·穆卡洛夫斯基论艺术欣赏的意向性1628
葛兰西论对审美价值的欣赏1629
阿多诺论艺术欣赏1630
戈德曼论审美满足中的愉快因素1630
阿尔都塞论感情共鸣的虚假性1631
英加登论原始情感的功能与结果1633
英加登论原始情感在审美经验中的作用1634
英加登论审美经验1635
英加登论纯粹研究的态度无法获得审美价值的知识1636
英加登论审美对象的价值的判断1636
英加登论审美经验的三要素1637
英加登论移情1638
英加登论使经验主体愉快的因素常常不是审美经验1639
英加登论审美对象的构成1639
杜夫海纳论观众参与审美价值的建立1640
加登纳论人们以共同方式欣赏作品的原因1640
伊格尔顿论过去的文化产物为什么会对现代人产生美学感染力1641
三、文学的批评1642
马克思论理论批评工作的意义1642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民群众是最有权威的批评家1643
恩格斯论文学批评应实事求是,反对阿谀奉承1643
马克思恩格斯论评论作品的好坏首先看它的客观效果1644
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批评的标准1644
马克思论批评方法1645
列宁论理论批评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1645
毛泽东论文艺批评的标准1646
孔子论评诗的标准1648
曹丕论文学批评的错误态度1648
曹植论文学批评的必要和批评者须有创作修养1648
葛洪论文学批评的几种弊端1649
刘勰论文学批评的标准和批评家的态度和修养1649
钟嵘论诗之品评1650
元好问论诗歌批评1651
孙?论评论传奇的十要1653
王骥德论评曲当看其全体1653
徐渭论选诗标准1654
李开先论传奇选本依据1654
钟惺论选诗之原则1654
王夫之论诗之兴观群怨1655
袁枚论音律风趣动人者即为佳诗1655
李渔论填词制曲何以略而未详1655
章学诚论古文十弊1656
鲁迅论文艺批评的意义1658
鲁迅论批评家的立场和尺度1659
鲁迅论文学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1661
鲁迅论论文必须顾及全篇全人1663
鲁迅论批评家要有一点常识1664
郭沫若论文艺批评家的职务1665
朱光潜论“印象派的批评”1666
朱光潜论批评的态度要冷静1666
朱光潜论批评的对象在意象的传达方式1667
梁宗岱论批评家和诗人1667
梁宗岱论文艺欣赏和批评的两条道路1668
李长之论文学批评的学术性1669
李长之论文学批评的反奴性1669
李长之论文学批评应以理解为基础1670
黄药眠论资产阶级的反功利主义的文学批评1671
贺拉斯论文艺批评的作用和功能1672
狄德罗论作者和批评家1672
莱辛论真正的批评是根据事物本身所要求的法则来构成自己的艺术见解1674
莱辛论艺术创造和批评问题1674
莱辛论从批评中学习1676
莱辛论如何对待批评1676
普希金论批评是揭示文艺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1677
别林斯基论批评是现实的意识,应当对批评的现象作全面的判断1677
别林斯基论文学批评应当具有历史的和美学的特点1679
别林斯基论批评不要陶醉于局部,应该对作品整体进行剖析、评价1680
别林斯基论批评必须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和艺术贡献1681
别林斯基论读者群是文学的最高法庭、最高裁判1681
别林斯基论批评家的修养1682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批评应在文学中起重要的作用1684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批评应严格认真1685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批评应一视同仁1685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批评家不能为少数人而写1686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批评的使命在于表达优秀读者的意见1686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净化大多数读者的口味1689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批评不可能包容比文学作品所给予的更多的东西1689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要置身到创造作品的时代和文化里去才能理解作品1690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艺术会有缺点,不必求全责备1690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艺术性是标志杰出作家的作品所固有的全部特质的总名称1691
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的感染程度是衡量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准1692
杜勃罗留波夫论文学批评和文学批评家1695
杜勃罗留波夫论文学批评的任务1697
杜勃罗留波夫论文学批评是为了说明隐藏在艺术家创作内部的意义1698
杜勃罗留波夫论文学批评是为了使读者理解作品的特色和意义1698
杜勃罗留波夫论文学批评应象镜子一样能照出作品的优点和缺点1699
杜勃罗留波夫论衡量作家才能的尺度1700
杜勃罗留波夫论文学批评不是按理论家的教本去套1701
杜勃罗留波夫论现实主义的批评原则1702
杜勃罗留波夫论从事实出发的现实的批评才有意义1705
杜勃罗留波夫论怎样观察一个艺术家1707
普列汉诺夫论唯物主义文艺批评的任务1707
普列汉诺夫论文艺批评应当分析作品的历史特征1709
普列汉诺夫论科学的文学批评的特点1712
普列汉诺夫论批评家应该既是美学家又是思想家1714
普列汉诺夫论文学批评的任务是分析艺术成就1715
波德莱尔论尖刻的批评1717
波德莱尔论批评的用途1717
阿诺德论批评的任务1718
爱默生论批评1718
佩特论批评精神的起源1719
佩特论批评精神即创造精神1721
佩特论批评家的使命在于揭示美的意义和精神1722
佩特论批评家的公正、理性和诚实1724
佩特论批评精神的未来1725
尼采论批评家是图书馆员和校勘者被尘埃和错字弄得失明1726
维戈茨基论基本批评的两大任务1726
克罗齐论倾向性与批评关系1728
克罗齐论审美批评与历史批评1729
克罗齐论文艺中的历史批评1730
克罗齐论艺术批评之要素1731
克罗齐论艺术批评家1731
克罗齐论艺术的部类比较1733
克罗齐论艺术家与批评家的缺失1733
科林伍德论批评家1734
贝尔论艺术批评与鉴赏力1734
法朗士论批评是灵魂的探险1735
本雅明论批评与评论的区别1735
阿多诺论解释、评论与批判1736
弗莱论文学批评的意义1737
弗莱论原型批评1738
庞德论评论是从经验中得到的忠告1739
艾略特论文学批评家1739
艾略特论解释式文学批评1740
艾略特论批评的功能1741
艾略特论文学批评1742
艾略特论诗的释义1743
瑞恰慈论批评家1744
燕卜荪论文学批评家的工作1745
燕卜荪论文学批评家1745
燕卜荪论批评的分析工作1746
维姆萨特、比尔兹利论批评家1747
维姆萨特、比尔兹利论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1747
布鲁克斯论释义1747
布鲁克斯论诗不可以释义1748
布鲁克斯论批评家的作用1749
维姆萨特论客观主义批评1749
韦勒克、沃伦论透视主义1750
韦勒克、沃伦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1751
韦勒克、沃伦论文学的评价1751
韦勒克、沃伦论文学研究1752
韦勒克论文学批评的目的1752
韦勒克论文学批评的趋势1753
韦勒克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1753
艾布拉姆斯论镜与灯1754
艾布拉姆斯论批评1754
艾布拉姆斯论心理学批评1755
艾布拉姆斯论批评理论多样性亦有其用1755
艾布拉姆斯论艺术批评的并列成分1756
巴尔特论批评是重组文学的符号系统1758
朗格论有无艺术评价标准1759
英加登论批评家的专业标准1761
英加登论对同一部作品形成两个价值判断的成因1761
英加登对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的质疑1762
英加登论“趣味无争辩”产生的根源1763
英加登论错误的阅读方式对批评的影响1764
韦恩·布斯论小说批评1765
杜夫海纳论批评的基本任务1765
杜夫海纳论结构批评1765
杜夫海纳论结构批评的任务1766
杜夫海纳论批评的条件及结构批评的误区1767
杜夫海纳论批评1768
杜夫海纳论批评家对待作品的态度1769
杜夫海纳论批评家的任务1769
杜夫海纳论批评的标准1770
杜夫海纳论批评家的使命:说明、解释、判断1770
马利坦论批评家1771
戈德曼论艺术作品的批评教化功能1772
贝尔西论批评1772
贝尔西论批评实践所必需的两种阅读模式1773
贝尔西论新的批评实践1773
贝尔西论科学的批评1773
贝尔西论意识形态批评1774
贝尔西论常规批评1774
贝尔西论对经验主义批评的批评1775
芭芭拉·约翰逊论批评差异是真正文学批评的目标1775
芭芭拉·约翰逊论文学批评作为重读的艺术1776
B.H.史密斯论文学作品的价值是由评价活动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的1777
B.H.史密斯论文学评价1778
苏珊·桑塔格论“释义”在现代社会的复杂化1779
苏珊·桑塔格论现时代反对“释义”的必要性1781
苏珊·桑塔格论艺术批评应该重视艺术的形式及其“透明性”1782
伊格尔顿论马克思主义批评在改造人类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1784
伊格尔顿论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目的在于充分阐明文学作品1785
伊格尔顿论科学的批评1785
伊格尔顿论修辞学是文学批评的最早形式1785
詹明信论“情感的消逝”对文学批评的影响1786
詹明信论当代批评的特征1786
詹姆逊论文学批评的功能与任务1787
詹姆逊论辩证批评包括对它自己的思想工具进行评论1788
詹姆逊论文学批评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1788
詹姆逊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1789
沃季奇卡论分析文学规范的方法1790
鲁塞论作品需要批评1791
伊哈布·哈桑论后现代批评想象力的二重性1792
阿尔培·贝甘论批评的职责在于介入1793
第八辑 文学的功能1797
一、文学的审美功能1797
马克思论艺术的审美作用1797
毛泽东论豪放派与婉约派各有审美特点1797
孔子论《韶》尽美尽善1798
老子论美恶相依1798
老子论大音希声、信言不美1798
孟子论充实之谓美1798
孟子论目之于色有同美1798
庄子论自美则不美1799
庄子论人之所美与鸟兽不同1799
荀子论乐行志清,美善相乐1799
《乐记》论乐者乐也,足以感动人之善心1800
《淮南子》论美丑1800
葛洪论美玉出乎丑璞1800
葛洪论睹美而后知丑1800
钟嵘论阮籍《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1800
颜之推论文章可陶冶性灵1801
李百药论“文”之“用”1801
司空图论诗之韵味1801
李东阳论诗可陶写情性,感发志意,动荡血脉,流通精神1802
臧懋循论戏曲应能使人快、愤、悲、羡1802
王骥德论曲之妙处在摹欢令人神荡,写怨令人断肠1802
黄周星论曲之妙在其有趣能感人1803
陈廷焯论词情长味永,感人深婉1803
陈廷焯论词能动人之性情1803
王韬论《离骚》感人之深1804
黄人论小说属于审美之情操1804
鲁迅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1805
鲁迅论文章之职与用1807
王朝闻论文艺的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的关系1807
柏拉图论艺术快感1809
柏拉图论文艺的感染作用1809
席勒论审美的人1809
席勒论审美活动是一种表现过剩精力的游戏1810
尼采论艺术有滋补强身之效1812
王尔德论艺术之精神在于为艺术而爱艺术1813
王尔德论艺术的慰藉在于和谐的证明和象征1814
王尔德论艺术本身的完美在其内部1816
王尔德论艺术的宗旨在于展示艺术本身1816
王尔德论艺术唯一表现的是它自己1817
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是人们互相传达感情的手段1818
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的感染力量1819
佩特论美在于一瞬间1819
戈蒂耶论诗的目的在于求美1822
克罗齐论艺术的功能1823
科林伍德论娱乐艺术的目的1824
卡西尔论艺术的最大特权与魅力1824
卡西尔论艺术使情感赋有了审美形式1825
本杰明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1826
艾伦·退特论诗人的责任是熟练地掌握一种他能运用自如的语言1827
韦勒克论文学给人的是一种高级的快感1829
韦勒克论忠实于本性是文学的主要作用1829
朗格论艺术与娱乐和宗教的关系1830
巴尔特论文学的乌托邦功能1832
英加登论艺术价值1832
英加登论文学的审美价值1833
英加登论文学的主要功能1833
英加登论审美经验对人类生活构成一种肯定的价值1834
二、文学的认识功能1835
马克思论狄更斯等作家的作品的认识作用1835
恩格斯论古代文学作品与史料同样珍贵1835
恩格斯论艺术的认识作用1836
恩格斯论小说的认识作用1837
列宁论托尔斯泰作品的认识意义1837
毛泽东谈《红楼梦》1838
孔子论《诗经》的认识作用1840
《礼记·乐记》论声音之道与政通1841
挚虞论文章宣上下之象,究万物之宜1841
卢照邻论诗歌的认识作用1841
李益论观诗可知天下之化1842
柳冕论观乎志而知国风1842
苏舜钦论诗歌的认识作用1842
虞集论观国家声文之盛,莫善于诗1842
李东阳论杜甫之诗,人情物理政治风俗无所不备1843
李梦阳论“诗可以观”1843
蒋大器论演义能使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胸1843
袁宏道论演义能使村哥里妇老翁童子悉数历史事件颠末1844
黄宗羲论诗可补史之阙1844
赵翼论白居易诗歌的认识作用1845
王希廉论《红楼梦》色色俱有,事事皆全,包罗万象,囊括无遗1846
鲁迅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1846
柏拉图论摹仿的艺术和真理隔着三层1848
歌德论文艺对认识生活的作用1852
歌德论艺术美同现实生活的关系1853
歌德论文学的社会作用1855
泰纳论艺术家的审美趣味体现时代精神1860
泰纳论优秀的作品是历史的摘要1860
巴尔扎克论诗人应是时代的化身1861
别林斯基论文学是社会的家庭教师1862
别林斯基论诗人是医疗人们疾病的医生1862
赫尔岑论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到整整一所大学1862
赫尔岑论舞台是艺术和知识的教堂1863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美是生活1863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自然界中的美是生活的暗示1864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1866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在历史运动中所起的作用1867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对生活的伟大作用1870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艺术是生活的教科书1872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艺术的德性影响1874
拉法格论文学的认识作用1875
普列汉诺夫论文艺对认识生活的作用1876
普列汉诺夫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说1879
高尔基论艺术家是日常生活的公正的历史学家1883
卢那察尔斯基论艺术和现实生活的关系1883
克罗齐论艺术是知识1885
科林伍德论艺术必须有预言性质1885
海德格尔论诗意和思想同一的条件是保持其本性的区别1886
萨特论文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处于不断革命中的社会的主体性1886
葛兰西论通俗文学的认识价值、娱乐价值和文化阐释价值1887
罗兰·巴尔特论文学与知识1888
加登纳论艺术的交流功能1889
菲·威尔赖特论表达性语言的八种原理1890
三、文学的教化功能1895
恩格斯论民间故事书既能给人以快乐,又能培养人的道德感1895
列宁论真正的文学能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1895
毛泽东论艺术等要使人民离开愚昧状态1896
《周易》论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1896
孔子论诗的兴、观、群、怨1896
《礼记·乐记》论乐通伦理1897
《礼记·乐记》论乐可移风易俗1898
《礼记》论“诗教”1898
墨子论文章的功用1898
庄子论文艺的功能和作用1899
荀子论文艺的教化作用1899
韩非论文学的功利性1899
韩非论“文”之“用”1901
《毛诗序》论“诗教”1901
班固论“乐”之“用”1902
王充论文有益于化、有补于正1902
曹丕论文章的价值和作用1903
陆机论文之为用1903
葛洪论文学者大教之本,立言者贵于助教1904
萧统论文学有助于风教1904
颜之推论文章施用多途1904
魏征论文之为用,在于敷德教于下,达情志于上1905
孔颖达论诗足以塞违从正1905
刘知几论诗文可惩恶劝善1905
韩愈论作家应立行为本,立言为表1906
元结论歌咏可感于上,化于下1906
柳宗元论文之道辅时及物,文之用褒贬讽谕1906
白居易论文须有益教化1907
白居易论诗歌上可裨教化,下可理情性1908
皮日休论诗足以观乎功戒乎政1908
范仲淹论文以鼓天下之动1909
朱熹论“诗教”1909
叶适论文不关教事,虽工无益1910
宋小说家论语必关风始动人1910
宋濂论文之明道、立教和辅俗化民1911
方孝孺论为诗应有益于教1912
李开先论戏曲可激劝人心,感移风化1912
李贽论戏曲亦可以兴观群怨1913
汤显祖论戏剧的社会作用1913
胡应麟论小说之善者,有补于世1913
王骥德论戏剧有关世教1914
王世贞论戏曲应有裨风教,能动人1914
绿天馆主人论小说感人捷且深1914
无碍居士论通俗演义能触性性通,导情情出1914
顾炎武论文对社会的损益1915
李渔论戏曲为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弥灾之具1915
周济论词的感染作用1916
焦循论“文”之“用”1916
闲斋老人论读《儒林外史》者,无不可取以自镜1917
薛雪论著作是以人品为先1917
刘熙载论文学的教化功能1918
王韬论诗的功能1919
梁启超论小说的价值和作用1919
梁启超论小说有“熏”、“浸”、“刺”、“提”四种力1921
康有为论小说的教化功能1922
严复夏曾佑论小说的教化功能1922
吴沃尧论小说的教化功能1923
吴趼人论文学的功能1924
著超论小说的教化功能1925
王国维论小说的美学价值与其伦理学价值相联络1926
柳亚子论戏剧的功能1926
佚名论文学的教化功能1927
鲁迅论文学与群学之差别1930
鲁迅论艺术可以助成奋斗,向上,美化的诸种行动1931
鲁迅论小说应该“为人生”,成为“改革社会的器械”1931
鲁迅论艺术能造成精神上的影响1932
鲁迅论小品文既是匕首、投枪,又能给人愉快和休息1932
瞿秋白论鲁迅杂文的价值1933
宗白华论艺术的同情精神1936
王元化论作家的“良心”1939
柏拉图论艺术应培养人们对于美的爱好1940
柏拉图论音乐教育的功用1940
亚里士多德论悲剧的作用在于唤起悲悯与畏惧之情,使情感得到陶冶1941
亚里士多德论音乐的教化功能1941
贺拉斯论寓教于乐1942
锡德尼论典型形象对读者心灵的教育作用和魅力1942
狄德罗论戏剧的教化功能1943
狄德罗论戏剧是移风易俗的有效手段1944
狄德罗论真理、美德和作家、批评家1945
莱辛论人物形象的教育意义1945
卢梭论戏剧无法达到奖善惩恶的目的1946
卢梭论戏剧为恶德辩护1948
卢梭论演员必须正派、纯朴、德行高尚1949
卢梭论戏剧改变人心与风尚的方式1950
卢梭论悲剧的道德作用1951
雨果论诗人的职责1952
波德莱尔论颓废文学1952
别林斯基论普希金抒情诗的美感教育作用1954
尼采论艺术的根本在于使生命变得完美1954
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家的目的是为了使读者热爱生活1955
高尔基论文学的教育意义1955
卢那察尔斯基论艺术的“教诲性”1958
卢那察尔斯基论艺术作品作用于人的感情和想象1958
阿·托尔斯泰论文学的职能1958
王尔德论艺术中有一种邪恶的道德1961
戈蒂耶论19世纪作家的道德堕落1963
佩特论生活是一种欠缺,艺术是非道德的1964
克罗齐论美学当作同情的科学1966
维戈茨基论艺术在未来所发挥的作用1966
布莱希特论教育剧1967
韦勒克论文学是“宣传”1968
阿恩海姆论艺术肯定了个别人的世界观1968
第九辑 文学的历史发展1971
一、文学与时代1971
马克思论希腊艺术和史诗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1971
马克思论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971
恩格斯论奴隶社会文化的历史意义1972
毛泽东论艺术的民族保守性问题1972
毛泽东论不破不立,推陈出新1973
王充论“珍古”与“贵今”1974
班固论诗赋发展之特点1974
葛洪论文学古不如今1975
刘勰论文学发展变化规律1976
白居易论诗文为时为事而作1977
梅尧臣论诗因事所激而作1978
茅坤论“文与道相盛衰”1978
胡应麟论诗体代变1978
屠隆论诗随世变1979
陈子龙论古今诗之同异1979
袁宏道论诗之变1980
袁枚论诗之变1980
叶燮论诗歌发展的规律1981
梁启超论“文学之进化”1983
梁启超论文学当革其精神而非形式1983
黄药眠论资本主义衰落期的文艺1984
黄药眠论资本主义时代文学的特点1984
钱锺书论文艺风气和传统1986
钱锺书论文体递变1987
钱锺书论诗分唐宋1988
钱锺书论艺术与时代的关系1988
波德莱尔论相应的社会环境产生相应的文学错误1989
马利涅蒂宣言未来主义1989
日尔穆蒙斯基论文学与特定时代文化因素1990
普列汉诺夫论文艺发展与时代环境的关系1991
劳伦斯论艺术总是跑在“时代”前头1992
克罗齐论文学艺术与时代趋势关系1993
海德格尔论诗人的职责是认识时代的贫乏1994
海德格尔论文学的名望由现实标准估价1995
艾略特论文学与时代1995
贝尔论社会对艺术的影响1996
萨特论读者的时代性1996
杜夫海纳论艺术家与环境的疏离1997
杜夫海纳论艺术创作不断求新的后果1997
杜夫海纳论艺术与文化的矛盾1998
杜夫海纳论时代的精神状况1998
赫拉普钦科论文学与时代1999
赫拉普钦科论艺术家与当代现实2000
卡西尔论艺术语言的守旧与创新2000
马利坦论波德莱尔与他的时代2001
马利坦论但丁与他的时代2002
马利坦论诗人与时代的对抗与开放2002
韦勒克论文学的发展2003
二、文学与民族传统2004
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化的继承性2004
马克思恩格斯论批判吸收文化遗产2005
马克思论古为今用2006
恩格斯论对于遗产不应采取简单否定态度2008
列宁论每个民族文化里都有两种民族文化2008
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2009
毛泽东论不应当割断历史2010
毛泽东论借鉴文学艺术遗产的重要性2011
毛泽东论对于文化遗产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2011
孔子论对周文化的继承2012
孟子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2012
王充论文应稽合于古,不类前人2012
陆机论创作的继承和革新2013
萧子显论文无新变不能代雄2013
刘勰论文学的革新与继承2013
杜甫论诗歌创作应转益多师2014
韩愈论学习前人诗作2014
皎然论复变之道2015
黄庭坚论学习前人作品2015
姜夔论作诗与古人的合、异2015
严羽论学习前人作诗2016
元好问论学诗2016
宋濂论学习前人诗歌2016
李梦阳论学前人作诗2017
袁宏道论作诗贵“真”创新2017
叶燮论学诗2017
袁枚论学习古人要善于翻陈出新2018
沈德潜论学古与通变2019
赵翼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2019
鲁迅论保古与创新2021
梁宗岱论文学民族性的表现2022
梁宗岱论批制地接受文学遗产2023
钱锺书论诗人对前人之学习2023
周立波论国防文学与民族性2024
汪曾祺论民族传统和外来影响2024
汪曾祺论民族风格的决定因素是语言2025
韩少功论文学艺术应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