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督教神学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基督教神学导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43/32773737.jpg)
- (英)阿利斯特·麦格拉斯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79MB
- 文件页数:54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基督教神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 划时代的里程碑历史时期、主题、基督教神学家3
导论3
第一章 教父时期(约100—约700年)5
1.1神学活动的初期中心5
1.2教父时期概述6
名词解释6
教父时期的神学议题6
1.3重要神学家8
殉道士查斯丁(约100—约165年)8
里昂的爱任纽(约130—约200年)8
德尔图良(约160——约225年)9
奥利金(约185—约254年)9
迦太基的奚普里安(死于258年)9
阿塔那修(约293—373年)10
卡帕多西亚三杰10
希波的奥古斯丁(354—430年)10
1.4重要的神学争辩与发展11
确定《新约》正典的范围11
传统的作用:诺斯替争辩12
普世信经的制定13
基督的神人二性:阿里乌争辩15
三位一体教义16
教会教义:多纳图争辩17
恩典教义:伯拉纠争辩18
重要术语19
研讨问题20
基本问题20
标准问题20
第二章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约700—约1500年)23
2.1“中世纪”的定义23
2.2中世纪神学的里程碑:西欧25
加洛林复兴25
教会与修道院的神学院校的兴起26
修会及其神学流派27
大学的建立28
彼得·伦巴德的《箴言四书》28
经院神学的兴起29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29
人文主义的兴起30
2.3中世纪神学的里程碑:东欧31
拜占庭神学的形成31
圣像争辩32
静修争辩32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年)33
2.4重要神学家33
大马士革的约翰(约676—749年)33
新神学家西门(949—1022年)34
坎特伯雷的安瑟伦(约1033—1109年)34
托马斯·阿奎那(约1225—1274年)35
邓斯·司各特(约1265—1308年)36
奥卡姆的威廉(约1285—1347年)37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约1469—1536年)37
2.5重要的神学进展38
巩固教父的遗产38
探讨理性在神学中的作用38
神学体系的发展40
圣礼神学的发展40
恩典神学的发展40
玛利亚在拯救计划中的角色41
直接回到基督教神学的源头41
批判《武加大译本》41
重要术语42
研讨问题43
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期(约1500—约1750年)45
3.1宗教改革概况45
一场宗教改革?抑或多场宗教改革?46
3.2宗教改革的动力46
德国宗教改革:路德宗47
瑞士宗教改革:归正宗48
激进派宗教改革:再洗礼派49
英国宗教改革:圣公会50
天主教改革51
第二次宗教改革:制定信纲51
3.3宗教改革之后的运动53
天主教的巩固53
清教54
敬虔主义55
3.4哥白尼争辩与伽利略争辩56
3.5重要神学家58
马丁·路德(1483—1546年)58
胡尔德里希·茨温利(1484—1531年)59
约翰·加尔文(1509—1564年)59
阿维拉的特蕾莎(1515—1582年)59
西奥多·伯撒(1519—1605年)60
罗贝托·贝拉明(1542—1621年)60
约翰·格哈德(1582—1637年)60
乔纳森·爱德华兹(1703—1758年)61
3.6重要的神学进展61
神学的来源61
恩典教义62
圣礼教义62
教会教义63
3.7神学著作的发展63
教义问答63
信纲65
系统神学著作66
重要术语67
研讨问题68
第四章 现代时期(约1750——现今)69
4.1西方的神学与文化进展70
启蒙运动对传统神学的批判70
浪漫主义与神学想象力的复兴73
马克思主义:基督教的知识对手74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信仰危机75
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起源的新理论77
后现代主义与神学新议题77
4.2重要神学家79
施莱尔马赫(1768—1834年)79
约翰·亨利·纽曼(1801—1890年)80
卡尔·巴特(1886—1968年)80
保罗·蒂里希(1886—1965年)80
卡尔·拉纳(1904—1984年)81
汉斯·乌尔斯·冯·巴尔塔萨(1905—1988年)81
于尔根·莫尔特曼(1926—)81
沃尔夫哈特·潘能伯格(1928—)82
4.3神学的宗派发展82
天主教82
东正教84
新教84
福音主义85
五旬节派与灵恩运动86
4.4西方近年来的一些神学运动与潮流87
自由派新教87
现代主义89
新正统主义91
回到源头或新神学92
女权主义93
解放神学95
黑人神学97
后自由派神学98
激进正统主义100
4.5发展中国家的神学100
印度100
非洲102
重要术语103
研讨问题103
第二部 来源与方法107
第五章 准备启程:起步的基础107
5.1神学的定义107
神学的实用定义107
神学这一概念的历史发展108
神学作为学科的发展109
5.2神学的结构110
圣经研究111
系统神学111
哲学神学112
历史神学113
教牧神学114
灵修神学或神秘神学115
5.3导论的问题116
5.4神学中的委身与中立117
5.5正统与异端119
历史角度119
神学角度120
5.6基督教与世俗文化的关系121
殉道士查斯丁(约100—约165年)122
德尔图良(约160—约225年)122
希波的奥古斯丁 (354—430年)123
20世纪:理查德·尼布尔(1894—1962年)124
研讨问题125
第六章 神学的来源127
6.1《圣经》127
《旧约》127
《新约》128
其他著作:次经与伪经129
《圣经》各卷书及其简称130
参照《圣经》的写法131
《圣经》相关的常见术语131
《旧约》与《新约》的关系132
《圣经》的正典:历史与神学问题134
上帝的话135
叙述神学136
解释《圣经》的方法138
圣经的默示论142
6.2传统144
传统的单一来源论147
传统的双重来源论147
彻底否定传统148
神学与崇拜:礼仪传统的重要性149
6.3理性149
理性与启示:三种模式150
自然神论151
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152
批判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153
6.4宗教经验154
存在主义:人类经验的哲学155
经验与神学:两种看法156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批判以经验为基础的神学159
研讨问题160
第七章 认识上帝:自然与启示161
7.1启示观161
7.2启示的模式163
启示为教义163
启示为同在164
启示为经验165
启示为历史166
7.3自然神学:范围与局限167
托马斯·阿奎那论自然神学168
约翰·加尔文论自然神学170
归正宗传统论自然神学171
上帝的两部书:自然与《圣经》172
7.4在自然中辨识上帝的方法173
人的理性173
世界的秩序173
世界之美174
7.5反对自然神学175
神学的反对:卡尔·巴特175
神学的回应:托马斯·托伦斯176
哲学的反对:阿尔文·普兰丁格177
哲学的回应:威廉·奥尔斯顿178
卡尔·巴特与艾米尔·布伦纳的争辩(1934)178
7.6自然科学与基督教神学:互动的模式179
科学与神学的延续性180
科学与神学的独特性180
科学与神学的趋同性181
科学与神学对立181
研讨问题182
第八章 哲学与神学:对话与争辩183
8.1哲学与神学:婢女的观念184
柏拉图哲学186
亚里士多德哲学187
实证与证伪:可以证明基督教的观念吗?188
实在论:神学命题是指什么?190
8.2能够证明上帝的存在吗?191
坎特伯雷的安瑟伦的本体论论证192
托马斯·阿奎那的“五法”195
凯拉姆论证197
经典的设计论论证:威廉·佩利198
8.3神学语言的本质201
否定神学与肯定神学201
类比202
隐喻204
迁就206
个案研究:哥白尼学说之争207
研讨问题208
第三部 基督教神学211
第九章 论上帝211
9.1上帝是男性吗?211
9.2有位格的上帝213
“位格,”的定义214
对话式的位格论:马丁·布伯216
9.3上帝能受苦吗?218
古代的看法:上帝不受苦219
受苦的上帝:于尔根·莫尔特曼220
上帝死了?223
9.4上帝的全能225
全能的定义225
上帝的两种能力226
上帝自我限制的观念228
9.5上帝在世界上的作为229
自然神论:上帝通过自然律施展作为229
托马斯主义:上帝通过第二因施展作为230
过程神学:上帝通过劝说施展作为231
9.6上帝为创造者232
创造教义的发展233
创造与否定二元论234
希波的奥古斯丁的创造教义235
从无中创造的教义236
创造教义的含义237
上帝为创造者的模式238
创造与基督教对生态的看法239
9.7神义论:恶的问题240
里昂的爱任纽(约130—约200年)241
希波的奥古斯丁(354—430年)242
卡尔·巴特(1886—1968年)243
阿尔文·普兰丁格(1932—)243
近代的其他贡献244
9.8圣灵245
圣灵的模式245
关于圣灵神性的争辩246
希波的奥古斯丁:圣灵为爱的结合248
圣灵的功能249
研讨问题251
第十章 论三位一体253
10.1基督教三位一体教义的起源253
三位一体看似不合逻辑253
三位一体说明耶稣基督255
三位一体说明基督教的上帝255
伊斯兰教对三位一体教义的批评257
三位一体教义在《圣经》中的基础258
10.2三位一体教义的历史发展259
三位一体用语的出现259
三位一体概念的出现260
理性主义者对三位一体的批判:三位一体的衰落(1700—1900年)262
形象化的问题:三位一体的类比263
“管理的”三位一体与“本质的”三位一体264
10.3三位一体的两种异端264
形态论:年代形态论与功能形态论265
三神论267
10.4和子句争辩268
10.5三位一体:古代与现代的六种看法272
卡帕多西亚三杰272
希波的奥古斯丁(354—430年)273
卡尔·巴特(1886—1968年)275
卡尔·拉纳(1904—1984年)277
约翰·麦奎利(1919—2007年)278
罗伯特·詹森(1930—)279
10.6近代神学中对三位一体的一些讨论280
施莱尔马赫论三位一体的教义定位280
于尔根·莫尔特曼论社会性三位一体281
艾伯哈德·云格尔论三位一体与形而上学282
凯瑟琳·莫里·拉库格纳论三位一体与拯救283
莎拉·科克利论女权主义与三位一体284
10.7三位一体的复兴:几个例子285
传教的三位一体神学286
崇拜的三位一体神学286
赎罪的三位一体神学287
三位一体的教会论287
研讨问题289
第十一章 论基督的位格291
11.1耶稣基督在基督教神学中的地位293
耶稣基督是基督教的历史起点293
耶稣基督启示上帝293
耶稣基督承担拯救294
耶稣基督界定得救生命的形态294
11.2《新约》的基督论头衔295
弥赛亚295
上帝的儿子296
人子297
主297
救主298
上帝299
11.3教父对基督位格的辩论300
初期的贡献:殉道士查斯丁到奥利金300
阿里乌争辩302
亚历山大学派305
安提阿学派306
属性相通308
阿道夫·冯·哈纳克论教父基督论的发展310
11.4中世纪基督论中道成肉身与堕落的关系311
11.5 基督论与救赎论的关系312
11.6基督论的模式:古代与现代314
上帝在基督里的实质性同在315
基督为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保316
上帝在基督里的启示性同在317
基督为上帝的象征性同在319
基督为圣灵的载体319
基督为敬虔生活的榜样321
基督为英雄322
基督论的虚己论323
研讨问题324
第十二章 信仰与历史:现代的基督论议题325
12.1启蒙运动与基督论325
历史的哲学无用性326
批判神迹326
教义批判的发展327
12.2信仰与历史的问题327
时代的难题328
形而上学的难题328
存在性的难题329
12.3探寻历史的耶稣330
第一次“探寻历史的耶稣”330
探寻耶稣的宗教人格331
对探寻的批判:1890—1910年332
鲁道夫·布尔特曼:暂停探寻335
再次探寻历史的耶稣336
第三次探寻历史的耶稣339
12.4基督的复活:事件与意义339
启蒙运动:复活为““非事件”339
大卫·弗雷德里希·斯特劳斯:复活为神话340
鲁道夫·布尔特曼:复活为门徒经验中的事件341
卡尔·巴特:复活为超越批判研究的历史事件342
沃尔夫哈特·潘能伯格:复活为可接受批判研究的历史事件343
复活与基督教的盼望344
研讨问题345
第十三章 论基督的拯救347
13.1基督教对拯救的看法348
拯救与耶稣基督联系在一起348
耶稣基督塑造拯救350
拯救的末世层面350
13.2拯救的基础:基督的十字架351
十字架为献祭352
十字架为胜利355
十字架与赦罪359
十字架彰显上帝的爱366
暴力与十字架:勒内·吉拉尔的理论370
13.3男性救主能拯救女性吗?女权主义者论拯救371
13.4基督拯救的模式:传统与现代372
保罗的一些拯救意象373
神化:使人成为上帝374
在上帝面前称义375
个人的圣洁375
人真正的存在376
政治解放377
灵性的自由378
13.5基督拯救的分配378
拯救的体制化:教会378
拯救的私有化:个人信仰379
13.6基督拯救的范围380
普救论:所有人都将得救381
只有信徒能得救381
特定救赎论:只有蒙拣选者将得救382
研讨问题383
第十四章 论人性、罪与恩典385
14.1人类在受造物中的地位:初期的反思385
上帝的形象385
罪的观念387
14.2希波的奥古斯丁与伯拉纠争辩388
“自由意志”389
罪的本质390
恩典的本质391
拯救的基础392
14.3中世纪对恩典教义的综合393
奥古斯丁的遗产393
中世纪对“实际性恩典”与“习惯性恩典”的区分394
中世纪晚期对习惯性恩典的批判395
中世纪关于功德的本质和基础的争辩396
14.4宗教改革关于恩典教义的争辩397
从“靠恩典得救”到“因信称义”397
马丁·路德的神学突破397
路德论使人称义的信仰398
法庭式称义的观念399
约翰·加尔文论称义401
特伦托会议论称义401
14.5预定的教义404
希波的奥古斯丁(354—430年)404
天主教的争辩:托马斯主义、莫里纳主义和詹森主义406
新教徒的争辩:加尔文主义与阿明尼乌主义407
卡尔·巴特(1886—1968年)409
预定论与经济学:韦伯的理论411
14.6达尔文争辩与人类的本质412
年轻地球创造论413
年老地球创造论413
智能设计论414
有神进化论414
研讨问题415
第十五章 论教会417
15.1《圣经》中的教会417
《旧约》417
《新约》418
15.2教会论的早期发展419
15.3多纳图争辩420
15.4初期新教的教会教义423
马丁·路德(1483—1546年)423
约翰·加尔文(1509—1564年)424
激进的宗教改革426
15.5基督与教会:20世纪的一些主题428
基督通过圣礼同在428
基督通过上帝的道同在430
基督通过圣灵同在431
15.6第二次梵蒂冈会议论教会432
教会为团契433
教会为上帝的子民433
教会为灵恩的团契434
15.7教会的“标志”434
一个435
圣洁438
大公439
使徒442
研讨问题444
第十六章 论圣礼445
16.1圣礼神学的早期发展445
16.2圣礼的定义447
16.3多纳图争辩:圣礼的功效450
16.4圣礼的多种功能452
圣礼传达恩典452
圣礼坚固信仰453
圣礼增进教会内的合一与委身455
圣礼为上帝对我们之应许的确据456
复杂的案例研究:圣餐的功能457
16.5圣餐:真实同在的问题460
公元9世纪关于真实同在的争辩461
记号”与“圣礼”的关系:中世纪的看法462
变质说463
意义变换与目的变换464
合质说466
真正的缺席:纪念说466
16.6婴儿洗礼的争辩467
婴儿洗礼除去原罪的罪咎468
婴儿洗礼的基础是上帝与教会的约469
婴儿洗礼不合理470
研讨问题471
第十七章 基督教与世界宗教473
17.1西方多元主义与其他宗教的问题474
17.2对宗教的看法475
启蒙运动:宗教为原始自然宗教的堕落476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宗教为人类情感的客体化477
卡尔·马克思:宗教为社会经济异化的产物478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宗教为欲望的实现479
埃米尔·涂尔干:宗教与仪式481
米尔恰·伊利亚德:宗教与神话481
卡尔·巴特与迪特里希·朋霍费尔:宗教为人的发明482
宗教的三位一体神学484
17.3基督教对其他宗教的看法485
排他论486
包容论487
多元论492
研讨问题494
第十八章 末后的事:基督徒的盼望495
18.1末世论的发展496
《新约》496
初期基督教与罗马人对死后团聚的信仰497
奥古斯丁:两座城498
费奥雷的约阿基姆:三个时代499
但丁·阿利盖利:《神曲》500
死亡面前的盼望:杰里米·泰勒502
启蒙运动:末世论为迷信503
20世纪:重新发现末世论503
鲁道夫·布尔特曼:末世论的去神话化504
于尔根·莫尔特曼:希望神学505
赫尔穆特·蒂利克:伦理学与末世论506
时代主义:末世论的结构507
《在希望中得救》:本笃十六世论基督教盼望508
18.2末后的事509
地狱510
炼狱511
千禧年512
天堂514
研讨问题517
神学术语表519
出版后记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