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德育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德育原理
  • 刘济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30602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12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326页
  • 主题词:德育-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德育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德育概述1

第一节 德育的内涵2

一、广义德育与狭义德育2

二、比较视野中的“德育”3

三、德育的含义5

第二节 德育嬗变8

一、德育形态的嬗变8

二、德育概念的嬗变11

第三节 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任务与内容12

一、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12

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任务13

三、德育原理内容概览13

第二章 德育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新视阈17

第一节 德育的理论基础18

一、德育的哲学基础18

二、德育的心理学基础23

第二节 德育研究新视阈26

一、公民教育与德育27

二、生命教育与德育31

三、生命道德体验与德育33

四、情感教育与德育36

五、信仰教育与德育41

六、生活德育46

第三章 德育功能52

第一节 德育功能概述53

一、德育功能的内涵53

二、德育功能的分类54

三、德育功能的多维分析57

第二节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57

一、品德形成功能58

二、智慧发展功能61

三、审美愉悦功能63

第三节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65

一、政治功能66

二、经济功能70

三、文化功能74

第四节 德育功能的内部关系与实现76

一、德育诸功能之间的关系76

二、正确认识德育功能的实现78

第四章 德育目的81

第一节 德育目的概述82

一、德育目的的基本内涵83

二、德育目的的基本特征83

三、德育目的确立的依据85

四、德育目的的基本功能87

第二节 德育目的的形态与结构88

一、德育目的的形态88

二、德育目的的结构93

第三节 我国的德育目的99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德育目的的变化过程100

二、中小学德育目的的变化特征103

三、中小学德育目的的实现105

第五章 德育主体110

第一节 作为德育主体的教师111

一、教师德育主体及其构成111

二、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17

三、教师德育素养的构成及其培养120

第二节 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123

一、学生是道德学习的主体123

二、学生的道德发展125

三、学生的道德主体素养130

四、当代中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132

第三节 德育主体间的关系135

一、德育主体间关系的表现135

二、建构德育主体间理想关系的策略137

第六章 德育内容141

第一节 德育内容的历史演进142

一、古代德育内容142

二、近代学校德育内容144

三、现代学校德育内容147

第二节 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149

一、新中国德育内容的历史沿革149

二、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基本构成158

第三节 德育课程概述163

一、德育课程的概念与特点163

二、德育课程的类型165

第七章 德育方法171

第一节 德育方法概述172

一、德育方法的含义173

二、德育方法的功能173

第二节 我国常用的德育方法174

一、说服法174

二、示范法179

三、讨论法182

四、角色扮演法186

第三节 德育方法应用189

一、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189

二、德育方法选择的原则191

三、德育方法的合理配置193

第四节 德育手段194

一、语言194

二、榜样196

三、情境198

四、环境201

五、体验205

六、奖赏与惩罚208

第八章 德育模式212

第一节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214

一、理论依据215

二、基本框架216

三、实践策略217

四、简要评述219

第二节 体谅模式219

一、理论依据220

二、基本框架221

三、实践策略222

四、简要评述223

第三节 关怀模式224

一、理论依据224

二、基本框架225

三、实践策略226

四、简要评述227

第四节 价值澄清模式227

一、理论依据227

二、基本框架228

三、实践策略230

四、简要评述232

第五节 社会行动模式232

一、理论依据233

二、基本框架234

三、实践策略235

四、简要评述238

第六节 集体教育模式238

一、理论依据239

二、基本框架241

三、实践策略242

四、简要评述245

第九章 德育环境248

第一节 学校环境249

一、学校物质环境250

二、学校制度环境252

三、学校文化环境254

四、学校网络环境256

第二节 家庭环境260

一、家庭物质环境261

二、家庭教育环境263

三、家庭人际环境265

四、家庭语言环境266

五、家庭文化环境268

六、家庭心理环境269

第三节 社会环境270

一、德育的政治环境271

二、德育的经济环境272

三、德育的文化环境273

四、德育的社区环境275

第十章 当代德育发展趋势278

第一节 德育理论前沿280

一、现象学与德育280

二、解释学与德育283

三、后现代思潮与德育285

四、多元文化与德育287

五、生态学与德育290

第二节 德育理论研究特点及发展趋势291

一、当前德育理论研究特点292

二、未来德育理论研究趋势294

第三节 德育实践变革特点及发展趋势302

一、当前德育实践变革特点302

二、未来德育实践变革趋势304

三、公民社会德育:我国德育实践的新趋向305

参考文献3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