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应用社会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应用社会学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40/34680837.jpg)
- 李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2088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99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620页
- 主题词:应用社会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应用社会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应用社会学概述与应用社会学方法3
第一章 应用社会学概述3
第一节 应用社会学的定义、特点与研究领域3
一、什么是应用社会学3
二、应用社会学的特点4
三、应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7
第二节 应用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10
一、应用社会学的由来10
二、杜尔克姆对于应用社会学的贡献12
三、美国芝加哥学派对于应用社会学的贡献13
四、应用社会学在当代的发展15
第二章 应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综述22
第一节 社会研究的要素与步骤22
一、分析单位22
二、变量24
三、时间维度27
四、研究步骤30
第二节 社会研究方法的类型33
一、调查研究33
二、实验37
三、非介入性研究40
四、实地研究43
第三节 社会研究中的伦理与价值45
一、社会研究中的伦理问题45
二、价值与客观性48
第三章 社会调查抽样方法及应用51
第一节 总体与样本的统计学意义51
一、抽样调查的优越性51
二、随机化原则52
三、总体与样本的统计学意义52
四、抽样框与抽样单元53
第二节 参数、估计量与精度54
一、参数与估计量54
二、精度55
三、置信度与置信区间55
第三节 基本的抽样方法56
一、简单随机抽样56
二、分层抽样57
三、整群抽样57
四、多阶抽样58
五、系统抽样59
第四节 简单估计59
第四章 社会研究中属性数据的列联表分析64
第一节 测量的尺度与列联表65
第二节 什么是列联表66
第三节 二维列联表的基本结构68
第四节 与列联表分析有关的统计学概念70
一、条件概率与独立性71
二、相关性71
三、二维列联表的相关性73
四、二项分布与多项分布74
五、列联表的多项分布76
六、多项分布的χ2统计量77
七、极大似然估计的基本思想78
第五节 列联表的独立性假设检验79
第五章 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83
第一节 定性研究方法概述83
一、定性研究的方法论基础84
二、定性研究方法的历史87
三、定性研究方法的特点88
四、定性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问题90
第二节 焦点群体访谈方法91
一、焦点群体访谈方法的特点91
二、焦点群体访谈方法的组织93
第三节 深度访谈法95
一、深度访谈法的定义与类型95
二、深度访谈的技术96
第四节 口述史方法99
一、口述史的特点99
二、口述史方法的操作100
第五节 扎根理论的方法103
一、扎根理论的目标与视角103
二、扎根理论方法的技术与步骤104
第六章 社会项目评估方法108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项目评估109
一、什么是社会项目109
二、什么是评估研究110
三、评估研究简史113
第二节 评估研究的基本方法115
一、实施评估的基本条件115
二、评估指标与测量116
三、实验设计118
四、定性研究123
第三节 评估研究的基本类型125
一、需求评估125
二、过程评估129
三、影响评估134
四、效率评估136
第四节 评估者的角色与研究伦理139
一、评估者与评估者的角色139
二、参与性评估140
三、评估者的基本伦理141
四、评估结果的应用141
第七章 社会态度研究及其应用145
第一节 社会态度研究的基本理论及其意义145
一、社会态度的含义及其特征145
二、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关系146
三、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147
四、社会态度研究的范围及其意义148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测量技术149
一、社会态度量表法149
二、其他方法153
三、测量社会态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54
第三节 社会态度研究实例分析156
一、当代中国道德价值观念变迁研究的简要回顾156
二、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叛逆与皈依159
三、影响道德价值观念的因素分析164
第二编 应用社会学与分科社会学171
第八章 人类学方法及其应用171
第一节 中国场景下的人类学171
一、中国的人类学与社会学:联系与区别171
二、中国人类学的特色172
第二节 人类学方法论原则173
一、整体观173
二、文化相对论与异文化比较174
三、文化的主位/客位研究法175
四、本土方法论176
第三节 人类学调查研究方法及其应用177
一、田野工作177
二、民族志178
三、类型学方法179
四、亲属称谓制研究181
五、田野研究举例182
第九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应用188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概述188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社会心理现象的特征188
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90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191
一、勒温传统所代表的研究范式192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192
三、精神分析的研究范式193
四、符号互动的研究范式194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94
一、观察法195
二、实验法199
三、测量法201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举例203
第十章 性社会学及其应用208
第一节 性社会学的理论基础208
一、核心概念与基本假设208
二、经常借用的社会学理论211
第二节 量化研究在性社会学中的应用212
一、性研究的方法论概述212
二、问卷调查的设计214
三、性调查实施的第一步:化解被调查者的“隐私屏障”217
四、性调查的第二步:调动对方的积极性217
五、社会与文化对性调查的制约219
第三节 量化观察法在性社会学中的应用220
一、准备工作220
二、描述观察与统计观察221
三、运用观察法的两个实例222
第四节 性社会学中的定性研究225
一、社区考察225
二、定性访谈的准备226
三、定性访谈的基本过程227
四、定性访谈的质量与后期处理229
第五节 与性有关的社会工作231
一、社会服务工作231
二、涉性的救助工作233
三、性方面的社会管理工作235
四、涉性的社会工作的独特地位237
第十一章 环境社会学及其应用239
第一节 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239
一、环境问题及其由来239
二、环境科学242
第二节 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243
一、环境社会学产生的背景244
二、环境社会学的发展阶段244
三、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领域246
四、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意义248
第三节 环境保护的若干社会学观点248
一、适度人口论249
二、代际平等论250
三、行为控制论251
四、意识改造论251
五、绿色消费论252
六、组织创新论253
七、协调发展论254
第四节 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举例255
一、社会控制与环境问题255
二、环境问题与环境公平258
第十二章 人口研究及其应用264
第一节 人口研究的基本理论264
一、人口研究的基本理论概述265
二、影响人口的自然与社会因素268
第二节 人口研究的基本方法270
一、传统与现代方法简介270
二、人口统计资料的获得方法271
三、人口的自然与社会构成统计272
四、人口的间接估计与预测274
第三节 人口研究的应用276
一、死亡分析及其应用276
二、婚姻和生育分析及其在计划生育领域中的应用277
三、人口迁移的分析和应用279
四、人口模型及其应用280
第四节 中国农村人口研究281
一、农村人口与贫困282
二、农村人口与教育282
三、农村人口与生态环境283
第十三章 家庭社会学及其应用286
第一节 家庭社会学的基本理论286
一、家庭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86
二、家庭的功能294
三、家庭构成与家庭关系297
四、家庭变迁、家庭问题与家庭政策299
第二节 家庭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01
一、制度的方法302
二、结构功能方法303
三、相互作用方法304
四、发展的方法305
五、历史唯物论的方法306
第三节 家庭政策研究307
一、设定课题307
二、研究方法309
三、研究成果309
第十四章 民族研究及其应用314
第一节 民族与民族问题314
一、民族和族群314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316
第二节 民族识别318
一、新中国特有的民族研究课题——民族识别318
二、民族识别与民族区域自治320
三、域外同行的评论321
第三节 民族研究举例322
一、经济文化类型322
二、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323
三、都市里的民族社区:北京新疆村324
四、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南昆铁路沿线的村落325
第十五章 人际关系研究及其应用328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328
一、人际关系概述328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330
三、人际关系调整332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334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际关系理论334
二、西方学者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336
三、中国的人际关系理论339
第三节 人际关系研究的基本方法340
一、社会测量法341
二、观察测量法344
三、雷维奇人际关系测试游戏345
四、参照测量法346
五、人际关系指数347
第四节 人际关系应用研究347
一、关于中国人的“关系”研究348
二、关于中国人人际关系中的“人情”与“面子”研究349
三、其他有关人际关系的实证研究350
第十六章 组织社会学及其应用355
第一节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流派356
一、传统的组织理论356
二、行为学派的组织理论357
三、现代组织理论358
第二节 组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361
一、系统方法361
二、访问调查法362
三、实验法363
四、观察法363
五、组织研究的其他方法363
第三节 组织社会学的应用364
一、组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64
二、组织结构的设计与运转368
三、组织社会学的应用范围375
四、应用举例:中国的单位制度375
第十七章 社会分层研究及其应用379
第一节 研究社会分层的理论379
一、研究社会分层的总体理论379
二、研究社会分层的中距理论382
第二节 研究社会分层的方法385
一、不平等指数的测量386
二、库兹涅茨比率387
三、五等分法387
四、基尼系数的方法388
五、恩格尔系数与社会分层测量388
六、社会经济地位量表390
七、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ISEI)391
八、自我的评价与他人的评价392
第三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实例:底层精英研究393
一、理论假设393
二、实证研究395
三、结论与对策399
第十八章 城市社会学及其应用403
第一节 城市社会学理论403
一、从生态学角度对于城市的探索403
二、关于城市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理论流派406
三、城市政治经济学派409
四、城市空间结构理论415
第二节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417
一、城市化的测量方法417
二、社会区域分析与因素生态学的研究方法421
三、城市生活质量的指标研究方法424
四、网络分析的方法426
五、城市移民和城市流动人口的研究方法429
第三节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430
一、研究设计与研究手段430
二、应用传统的推拉模型验证城市农民工流动的特点431
三、中国的人口流动与传统的推拉模型的不同之处434
四、本研究之结论441
第十九章 现代化理论及其应用444
第一节 现代化的基本含义444
一、什么是社会现代化444
二、社会现代化的基本问题445
三、现代化的基础449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450
一、理性化450
二、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451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451
四、城市化452
五、全球化454
第三节 “迟发展效应”458
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458
二、“迟发展效应”458
三、中国的现代化460
第二十章 医学社会学及其应用462
第一节 医学社会学简介462
一、医学社会学的定义462
二、医学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议题463
第二节 医学社会学学科的产生和发展464
一、影响医学社会学学科形成的社会条件465
二、医学社会学的作用466
三、医学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467
第三节 医学社会学的视角和主要理论定向467
一、理解健康、疾病和治疗的社会学视角467
二、影响医学社会学发展的社会学理论468
三、关于健康和疾病的社会学定义472
第四节 医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473
一、科学过程473
二、数据收集技术473
三、社会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474
四、卫生保健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477
第五节 医学社会学的实证研究范例478
第二十一章 语言社会学及其应用482
第一节 语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482
一、语言和社会482
二、语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483
三、语言社会学和其他相关学科485
第二节 语言社会学的研究领域486
一、语言和文化模式487
二、语言和言语:社会一致性和个体主义487
三、言语行为和社会互动模式488
四、社区研究的一个语言社会学的应用:言语社区489
五、社会化:语言的习得、运用和创造491
六、语言的共时性和社会结构491
七、语言的历时性和社会变迁492
第三节 语言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492
一、语言社会学的研究方法492
二、语言社会学研究之应用494
第二十二章 犯罪社会学及其应用499
第一节 犯罪社会学及其起源499
一、犯罪、犯罪现象与犯罪社会学499
二、犯罪社会学的产生500
第二节 犯罪社会学的理论及其发展503
一、国外犯罪社会学的理论流派503
二、中国犯罪社会学的发展508
第三节 犯罪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509
一、犯罪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509
二、犯罪社会学研究的方式511
三、犯罪社会学研究的技术514
第四节 研究实例——对一个少年犯罪帮伙的研究514
一、研究的目的、方法、意义514
二、帮伙及其犯罪概况514
三、少年犯罪帮伙形成的统计分析及特点概括517
四、对少年犯罪帮伙成员在各类犯罪中情境选择的分析520
五、少年犯罪社会原因的理论总结521
第三编 应用社会学与社会工作529
第二十三章 社会工作及其应用529
第一节 社会工作概述529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529
二、社会工作的对象530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531
四、社会工作与社会学531
五、社会工作与民政工作532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532
一、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532
二、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533
第三节 社会工作实务538
一、社会工作实务的主要内容538
二、贫困问题与社会工作538
三、老年人社会工作540
四、残疾人社会工作543
第二十四章 社会保障及其应用547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基本原理547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547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功能549
三、社会保障模式550
四、社会保障行政552
五、社会保障基金管理554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研究方法556
一、综合分析法556
二、案例与实证分析法556
三、建立指标体系557
四、建立分析模型558
五、建立预警系统558
第三节 中国社会保障实务简介558
一、养老保障559
二、医疗保障562
三、失业保障564
四、最低生活保障565
第二十五章 就业劳动问题研究及其应用567
第一节 就业与劳动问题理论与方法567
一、产业社会劳动论567
二、失业论569
三、职业生涯发展论571
四、工资收入论575
五、就业与劳动问题研究方法578
第二节 就业与劳动问题实证研究582
一、失业问题582
二、工资与社会收入分配问题585
三、劳动关系问题588
第三节 就业与劳动的社会政策590
一、政府与就业和劳动政策590
二、就业与劳动政策的主要内容592
第四节 研究实例——青年职业意向调查595
一、青年职业意向调查概况595
二、青年职业意向调查结果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