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抽样:理论与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抽样:理论与应用](https://www.shukui.net/cover/64/34677461.jpg)
- 金勇进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30081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68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383页
- 主题词:抽样调查-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抽样:理论与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 调查与抽样调查1
1.1 调查1
1.2 抽样调查2
1.3 抽样调查的作用6
1.4 抽样调查与普查6
1.5 抽样调查应用领域7
2 基本概念8
2.1 目标总体与抽样总体8
2.2 抽样框与抽样单元9
2.3 总体参数与统计量10
2.4 估计量方差、偏倚、均方误差11
2.5 抽样误差与非抽样误差13
2.6 精度与费用13
3 几种基本的抽样方法14
3.1 简单随机抽样14
3.2 分层抽样14
3.3 整群抽样15
3.4 多阶段抽样15
3.5 系统抽样15
4 抽样调查步骤16
4.1 确定调研问题16
4.2 抽样方案设计16
4.3 问卷设计17
4.4 实施调查过程17
4.5 数据处理分析17
4.6 撰写调查报告17
习题18
第二章 简单随机抽样20
1 引言20
1.1 定义20
1.2 样本性质20
1.3 符号21
1.4 抽样方法23
2 估计量及性质23
2.1 总体目标量的估计23
2.2 估计量的性质24
2.3 放回简单随机抽样下的估计29
3 样本量的确定31
3.1 费用限制31
3.2 精度要求31
3.3 影响样本量的其他因素34
3.4 总体参数的预估计34
4 子总体的估计35
4.1 相关定义及符号35
4.2 子总体均值的估计36
4.3 子总体总量的估计37
习题38
第三章 分层抽样40
1 引言40
1.1 定义40
1.2 作用40
1.3 应用场合41
1.4 符号说明42
1.5 实施方法42
2 估计量及性质43
2.1 总体均值估计43
2.2 总体总量估计44
2.3 总体比例估计46
2.4 总体特征单元数估计47
3 样本量在各层的分配49
3.1 样本分配对精度与费用的影响49
3.2 比例分配50
3.3 最优分配51
3.4 奈曼分配51
3.5 某些层大于100%抽样时的情况52
4 总样本量的确定54
4.1 一般公式54
4.2 不同应用场合54
5 分层抽样的效率分析56
5.1 分层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的比较57
5.2 分层抽样的设计效应59
5.3 比例分配与奈曼分配的效率比较61
5.4 偏离最优分配时对方差的影响61
6 划分层的问题63
6.1 层的界限63
6.2 层数的确定64
7 其他分层技术65
7.1 目录抽样65
7.2 事后分层66
7.3 关于多指标分层抽样68
习题70
第四章 比率估计和回归估计73
1 引言73
1.1 定义73
1.2 应用条件74
1.3 符号74
2 简单随机抽样下的比率估计75
2.1 比率估计量及其性质75
2.2 样本量的确定79
2.3 比率估计量的偏倚及纠偏方法81
3 分层抽样下的比率估计84
3.1 分别比率估计84
3.2 联合比率估计84
3.3 分别比率估计与联合比率估计的比较85
4 简单随机抽样下的回归估计87
4.1 回归估计量及其性质87
4.2 差值估计——回归估计量的一种特殊情形91
5 分层抽样下的回归估计92
5.1 分别回归估计92
5.2 联合回归估计93
5.3 分别回归估计与联合回归估计的比较94
6 比率估计、回归估计的效率问题95
6.1 比率估计与简单估计的比较96
6.2 回归估计与简单估计的比较97
6.3 比率估计与回归估计的比较97
本章附录97
习题100
第五章 不等概抽样105
1 引言105
1.1 定义105
1.2 种类106
1.3 区域抽样107
2 放回不等概抽样107
2.1 PPS抽样的性质107
2.2 PPS抽样的实施108
2.3 汉森-赫维茨估计量110
3 不放回不等概抽样112
3.1 πPS抽样的性质112
3.2 霍维茨-汤普森估计量113
3.3 几种严格的πPS抽样115
3.4 几种非严格的πPS抽样119
习题120
第六章 整群抽样123
1 引言123
1.1 定义123
1.2 应用特点124
1.3 群的划分125
1.4 符号126
2 群规模相等的情形127
2.1 估计量及性质127
2.2 整群抽样效率分析131
2.3 最佳群规模的确定133
3 群规模不相等的情形135
3.1 等概抽样:加权估计135
3.2 等概抽样:比率估计137
3.3 不等概抽样141
3.4 群规模不等时三种估计方法的比较143
本章附录145
习题147
第七章 系统抽样153
1 引言153
1.1 定义153
1.2 应用特点154
1.3 不同系统抽样方法155
2 等概率系统抽样157
2.1 系统抽样与整群抽样、分层抽样的关系157
2.2 估计量及性质158
3 不同总体排列方式的方差估计163
3.1 按无关标志排列的总体163
3.2 按有关标志排列的总体164
3.3 有周期波动的总体169
4 其他类型的系统抽样170
4.1 不等概率系统抽样170
4.2 分层系统抽样173
4.3 二维系统抽样175
本章附录176
习题178
第八章 多阶段抽样181
1 引言181
1.1 定义181
1.2 应用特点182
1.3 推断原理183
1.4 符号183
2 二阶抽样初级单元规模相等的情形184
2.1 总体均值与总体总量的估计184
2.2 总体比例的估计187
2.3 样本的最优分配188
3 二阶抽样初级单元规模不等的情形190
3.1 按简单随机抽样抽取初级单元191
3.2 按不等概率抽样抽取初级单元193
3.3 总体比例的估计196
4 二阶抽样的扩展199
4.1 分层二阶抽样199
4.2 三阶及多阶抽样200
5 二阶抽样效率分析203
5.1 与简单随机抽样比较203
5.2 与分层抽样比较204
5.3 与整群抽样比较204
本章附录205
习题208
第九章二重抽样213
1 引言213
1.1 定义213
1.2 二重抽样与两阶段抽样214
1.3 二重抽样的作用214
2 为分层的二重抽样215
2.1 抽样方法215
2.2 估计量及其性质216
3 为比率估计的二重抽样218
3.1 抽样方法218
3.2 估计量及其性质219
4 为回归估计的二重抽样222
4.1 抽样方法222
4.2 估计量及其性质222
5 样本量的最优分配224
5.1 为分层的二重抽样最优分配224
5.2 为比率估计的二重抽样最优分配225
5.3 为回归估计的二重抽样最优分配225
本章附录226
习题227
第十章 其他抽样方法231
1 总体单元数的估计231
1.1 捕获再捕获法231
1.2 逆抽样法233
2 敏感性问题的抽样方法234
2.1 属性特征敏感性问题的抽样设计234
2.2 数量特征敏感性问题的抽样设计243
3 稀有事件抽样245
3.1 按不等比例分配的分层抽样245
3.2 二重抽样处理246
4 自加权抽样设计247
4.1 概述247
4.2 主要抽样方法下的自加权设计247
5 样本轮换设计248
5.1 概述248
5.2 样本轮换下的总体均值的估计249
本章附录252
习题254
第十一章 复杂样本的方差估计256
1 引言256
1.1 什么是复杂样本256
1.2 基本方法概述257
2 直接推导法257
2.1 精确公式257
2.2 近似公式258
3 随机组方法259
3.1 独立随机组情形259
3.2 非独立随机组情形261
3.3 随机组的划分和组数的确定262
4 平衡半样本方法264
4.1 方法简介264
4.2 用于多阶段抽样268
4.3 用于非线性估计269
5 刀切法272
5.1 方法简介272
5.2 有限总体的刀切法方差估计273
5.3 弃d刀切法方差估计278
6 自助法281
7 比较与总结283
7.1 直接推导法283
7.2 随机组方法283
7.3 平衡半样本方法284
7.4 刀切法284
7.5 自助法284
本章附录284
习题286
第十二章 复杂抽样设计下的统计分析289
1 引言289
2 关于类别数据的分析289
2.1 卡方检验289
2.2 卡方检验的调查设计效应293
2.3 卡方检验的校正296
3 复杂样本数据的回归分析301
3.1 简单随机抽样下的回归分析301
3.2 复杂样本数据的回归分析303
4 方法的选择312
4.1 基于设计还是基于模型312
4.2 逆抽样设计算法314
习题315
第十三章 调查中的缺失数据317
1 引言317
1.1 缺失数据产生的原因317
1.2 无回答率的计算318
1.3 缺失数据的统计影响320
1.4 增大样本量有效吗321
1.5 提高回答率措施322
2 模式和机制324
2.1 缺失数据模式324
2.2 缺失数据机制325
3 加权调整法329
3.1 加权调整法的基本思想329
3.2 Politz—Simmons调整法331
3.3 加权组调整法332
3.4 事后分层调整法334
3.5 迭代调整法335
4 插补法338
4.1 插补法的基本思想338
4.2 均值插补338
4.3 演绎插补340
4.4 比率插补341
4.5 回归插补341
4.6 最近距离插补342
4.7 热卡插补343
4.8 冷卡插补346
本章附录347
习题348
习题参考答案350
参考文献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