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学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教育学基础
  • 丁锦宏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8442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92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412页
  • 主题词:教育学-师范大学-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1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2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3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6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8

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8

二、教育学的独立时期10

三、教育学的发展时期13

第三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9

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贯彻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19

二、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19

三、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20

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20

第四节 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与学习策略20

一、教育学的学科特点21

二、教育学的学习策略22

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6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27

一、多样化视角下的教育28

二、教育的定义29

第二节 教育的结构与功能29

一、教育的结构29

二、教育的功能31

第三节 教育的本质33

一、教育本质概述33

二、六种教育本质观33

第四节 教育的起源37

一、生物起源论38

二、心理起源论39

三、劳动起源论39

第五节 教育的发展41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41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42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46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49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53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主要理论54

一、教育独立论55

二、教育万能论55

三、人力资本论56

四、筛选假设理论57

五、劳动力市场理论57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58

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58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61

三、文化传统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63

四、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64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65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65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67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68

四、教育的科技功能69

五、教育的人口功能71

第四节 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73

一、现代化与教育变革73

二、全球化与教育变革74

三、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75

四、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76

五、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77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80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性82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82

二、人的发展理论与教育83

三、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86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89

一、相关理论研究89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90

第三节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94

一、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94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96

第五章 教育目的101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102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102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105

三、教育目的选择和确立的基本依据107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09

一、个人本位价值取向109

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111

三、调和折中论112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113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113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15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116

第六章 教育制度120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概念121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121

二、“教育制度”概念的辨析122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124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与要素124

二、学制确立的依据126

三、各级学校系统129

四、各类学校系统131

五、我国现代学制的历史沿革133

第三节 现代教育制度改革139

一、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139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140

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140

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141

第七章 教师与学生145

第一节 教师146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146

二、教师的地位与作用149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152

四、教师的专业发展156

五、教师的权利与义务164

第二节 学生165

一、学生与学生观165

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170

第三节 师生关系172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173

二、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174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177

第八章 课程181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182

一、课程的定义182

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184

三、课程理论流派185

第二节 课程的范围与结构186

一、课程的类型186

二、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188

三、义务教育课程结构190

四、高中课程结构193

第三节 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195

一、课程计划195

二、课程标准195

三、教材197

第四节 课程改革198

一、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198

二、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201

三、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2

第五节 课程资源开发205

一、课程资源的界定205

二、课程资源的分类206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08

第六节 课程的实施与评价212

一、课程编制212

二、课程实施219

三、课程评价222

第九章 教学理论226

第一节 教学概述227

一、教学的概念227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228

三、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228

第二节 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229

一、教学理论概述229

二、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231

第三节 教学过程232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233

二、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233

第四节 教学模式236

一、教学模式概述236

二、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237

三、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244

第五节 教学原则246

一、教学原则概述246

二、教学的基本原则247

第六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253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253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254

三、创生与开放的教学观254

第十章 教学实践257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259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259

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260

三、教学的辅助形式与特殊形式261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262

第二节 教学方法264

一、教学方法概述264

二、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264

三、常用的教学方法265

第三节 教学手段268

一、教学手段及其演变268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269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270

第四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270

一、备课270

二、上课271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272

四、课外辅导的内容与要求272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73

第五节 课堂教学274

一、课堂教学目标274

二、课堂教学设计276

三、课堂教学管理278

四、课堂教学技能280

第六节 说课282

一、说课概述282

二、说课的类型282

三、说课的内容及实施283

第七节 教学评价284

一、教学评价概述284

二、教学评价的原则285

三、教学评价的类型286

四、教学评价的方法286

第十一章 德育理论290

第一节 德育概述293

一、德育的概念293

二、德育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294

三、德育的任务294

四、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297

第二节 德育过程299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299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300

第三节 德育原则308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308

二、知行统一原则309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311

四、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312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313

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315

第十二章 德育实践318

第一节 德育途径320

一、直接的道德教学320

二、间接的道德教育321

第二节 德育方法324

一、德育方法概述324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常用的方法325

三、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332

第三节 德育模式333

一、德育模式概述333

二、国外德育模式简介334

三、德育模式的运用342

第十三章 班主任工作345

第一节 班级与班主任346

一、班级组织347

二、班主任350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实践352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352

二、建设和培养班集体355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359

四、处理偶发事件362

五、协调和统整教育影响364

六、科学评定学生操行367

第十四章 户外教育371

第一节 概述373

一、户外教育的概念373

二、户外教育的发展374

三、户外教育的意义378

第二节 户外教育的理论基础379

一、户外教育的核心价值379

二、户外教育的哲学观380

三、户外教育的学习原理381

第三节 户外教育活动设计382

一、户外教育的活动类型382

二、户外教育活动的特征383

三、户外教育活动的设计要求384

四、户外教育的支持系统386

第四节 户外教育的评价387

一、评价的理念387

二、评价的内容388

三、评价的方法3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