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走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走向](https://www.shukui.net/cover/60/34628296.jpg)
- 刘明君,王炳华等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603900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21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40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政治学(学科: 研究 地点: 中国) 社会主义政治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走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新世纪中国文明发展的崭新篇章1
第一节 政治文明概念的历史与现实2
一、政治文明理念的提出与发展2
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相互关系8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涵11
第二节 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17
一、建设高度政治文明的历史必然性17
二、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的现实意义20
第三节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平台与路径23
一、构筑政治文明建设的坚实平台23
二、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28
三、政治文明建设的几个方法论问题34
第一章 中外政治文明的历史嬗变38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政治文明39
一、古希腊时期的城邦民主政治39
二、中国古代封建政治的滥觞43
三、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的遗产与缺憾46
第二节 近代以降政治文明在曲折中前行48
一、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48
二、救亡主题下的近代中国政治变革53
三、近代政治文明发展的遗产与缺憾57
第三节 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以前共和国的政治文明之路59
一、“文革”前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59
二、“文革”中非理性政治的“繁荣”65
第四节 社会转型期中国政治文明的沧海桑田69
一、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69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政治文明建设72
三、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崭新成就74
第二章 政治社会化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78
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的内涵、特点和作用79
一、西方政治社会化研究概述79
二、政治社会化的内涵82
三、政治社会化的特点84
四、政治社会化的原则87
五、政治社会化的目的和作用89
第二节 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冷淡主义情绪分析90
一、当前我国政治冷淡主义的表现和特点90
二、政治冷淡主义情绪的心理分析92
三、克服政治冷淡主义,培养对理性政治的亲情95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98
一、家庭教育途径99
二、学校教育途径99
三、社会教育途径101
四、大众传媒途径102
五、电子网络途径103
第四节 在政治参与的实践中强化公民的政治意识104
一、政治参与的内涵104
二、政治参与对政治社会化的作用107
三、当前影响政治参与的几个变量108
第三章 打造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113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概念及其功能114
一、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114
二、政治文化的界定117
三、政治文化的功能119
第二节 中国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128
一、传统政治文化12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政治文化131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文化的世俗化、理性化趋势137
第三节 创建新型政治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139
一、新型政治文化意味着什么139
二、如何创建新型政治文化145
第四章 政治资源的优化与整合148
第一节 政治资源的内涵、分类及其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意义149
一、政治资源的内涵149
二、政治资源的分类151
三、政治资源的作用及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意义155
第二节 当前我国政治资源现状、问题及整合的方式与途径158
一、社会转型与政治资源的变迁158
二、政治资源的流失161
三、整合政治资源的方法与途径166
第三节 政治资源的整合与统一战线的法宝171
一、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与创新171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与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178
三、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新时期统战和政治资源的整合工作182
第五章 通向“权力文明”之路185
第一节 对“权力文明”的全面解读186
一、公共权力的起源、来源和特征187
二、建设政治文明就必须着重于“权力文明”建设192
三、建设“权力文明”的意义和作用195
第二节 当前我国权力失范现象的表现与影响199
一、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的宗旨和目标200
二、当前我国权力失范行为的表现203
三、当前权力失范现象的影响分析208
第三节 打造权力约束机制,提升“权力文明”水平212
一、从公共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和约束212
二、提高伦理道德水平,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218
三、通过实施宪政与制度创新而规范公共权力222
第六章 政治制度文明的构筑与创新225
第一节 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本质226
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在于制度建设226
二、当前我国制度文明建设的缺失及表现233
第二节 当前制度文明建设的内容和要求236
一、政治制度建设是政治文明的核心237
二、法律制度建设是政治文明的保障242
三、民主制度建设政治文明的关键250
第三节 制度文明建设要致力于制度的借鉴与创新258
一、借鉴人类制度文明的优秀成果258
二、制度文明建设的完善与创新261
三、关于制度创新的几点设想263
第七章 利益关系调整与政治文明建设265
第一节 利益关系与政治文明266
一、利益分类与利益主体266
二、计划体制下关于利益问题认识上的几个误区267
三、计划体制下关于利益问题实践上的几个误区270
四、畸形利益关系体系的负面影响273
第二节 当前利益关系变化对政治文明的新要求275
一、改革后我国利益关系格局的变化275
二、利益关系变化对政治文明的新要求279
第三节 利益冲突的协调与政治文明的发展290
一、打造一种自动排除或减缓各种敌对情绪的机制290
二、创造一种稳定、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291
三、努力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社会总体利益的代表295
四、建立合理、高效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机制297
第八章 政治领域“泛功利化”倾向与政治伦理301
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泛功利化”倾向透视303
一、当前社会领域“泛功利化”现象的解读303
二、“泛功利化”倾向产生的原因分析306
三、当前我国社会领域“泛功利化”倾向的各种表现309
四、“泛功利化”倾向对当前社会的影响312
第二节 当前政治领域中“泛功利化”倾向分析314
一、“泛功利化”倾向在我国社会政治领域中的具体表现315
二、政治领域中“泛功利化”倾向对我国当今社会的影响319
三、引发政治领域“泛功利化”倾向的几个变量323
第三节 政治领域中“泛功利化”倾向的调适和消解326
一、着眼于制度建设,从正式制度层面杜绝政治泛功利化现象326
二、着眼于政治伦理建设,从非正式制度方面杜绝政治泛功利化倾向331
三、坚持创新精神,用新手段、新方法杜绝政治泛功利化倾向333
第九章 政治领导范式变革与政治文明337
第一节 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及其特点338
一、我国现行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338
二、我国现行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341
三、我国现行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的区别342
四、我国实行现行政党制度功能与作用343
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347
第二节 当前我国政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52
一、苏联共产党的深刻教训353
二、当前我国政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55
第三节 新时期改革和完善政治领导范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61
一、新时期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361
二、认真推进党内民主先行363
三、充分重视干部制度改革367
四、制度建设贯穿始终370
第十章 突破机构改革的“怪圈”373
第一节 政府机构改革“怪圈”:描述与探因374
一、政府机构改革的艰难历程374
二、政府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探因378
第二节 当前政府机构改革:背景、目标与主要内容381
一、中国加入WTO:政府行政体制面临的挑战381
二、分权政府: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回应的世界潮流384
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388
四、当前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392
第三节 政府职能转变:目标取向、手段395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含义及与政府机构改革的关系395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取向397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手段:电子政府401
第四节 政府机构改革应正确处理的三大关系403
一、政府与市场403
二、政府与社会407
三、政府与企业411
主要参考文献414
后记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