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3D显示技术与器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3D显示技术与器件
  • 王琼华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06661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86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302页
  • 主题词:三座标显示器-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3D显示技术与器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3D显示的概念与分类1

1.2 3D显示的发展历程3

1.3 3D显示的应用与意义5

1.4 本书的主要内容7

参考文献9

第2章 立体视觉原理11

2.1 人眼视觉功能11

2.1.1 亮度分辨能力11

2.1.2 空间分辨能力13

2.1.3 时间分辨能力14

2.1.4 颜色分辨能力15

2.1.5 眼球运动16

2.1.6 空间知觉16

2.2 双眼视觉16

2.2.1 双眼视野16

2.2.2 双眼视觉功能17

2.3 深度暗示18

2.3.1 心理深度暗示18

2.3.2 生理深度暗示20

2.4 错觉图像23

2.5 基于双目视差的3D显示原理25

参考文献26

第3章 2D显示技术与器件概述28

3.1 LCD技术与器件28

3.1.1 LCD概述28

3.1.2 三种主要的LCD器件30

3.1.3 LCD的工作模式32

3.2 PDP技术与器件34

3.2.1 PDP的结构与原理34

3.2.2 PDP的种类35

3.2.3 PDP的特点37

3.3 OLED技术与器件38

3.3.1 OLED的结构与原理38

3.3.2 常见的OLED材料40

3.3.3 OLED的种类41

3.4 投影显示技术与器件42

3.4.1 LCD投影机42

3.4.2 LCOS投影机44

3.4.3 DLP投影机46

3.5 其他2D显示技术与器件48

3.5.1 FED器件48

3.5.2 VFD器件49

3.5.3 电泳显示技术50

3.5.4 激光显示器51

参考文献51

第4章 3D动画技术54

4.1 3D动画的发展和特点54

4.1.1 3D动画的发展54

4.1.2 3D动画的特点55

4.2 3D几何造型基础57

4.2.1 3D图形系统的几何元素57

4.2.2 形体表示的数据模型和过程模型59

4.3 正则实体运算与3D物体表示方法61

4.3.1 3D实体的正则运算61

4.3.2 3D物体的表示方法63

4.4 计算机3D图形处理67

4.4.1 模型处理67

4.4.2 光照处理67

4.4.3 材质处理68

4.4.4 其他处理69

4.5 3D建模软件3ds Max简介69

参考文献71

第5章 助视3D显示技术与器件72

5.1 分色3D显示技术与器件72

5.1.1 互补色3D显示的原理与器件72

5.1.2 光谱分离3D彩色显示技术73

5.2 偏振光3D显示技术与器件74

5.2.1 偏振光3D显示的结构与原理75

5.2.2 单投影机偏振光3D显示系统76

5.2.3 直视偏振光3D显示器76

5.3 快门3D显示技术与器件77

5.3.1 快门3D显示系统的结构与原理77

5.3.2 液晶快门眼镜及其配套的显示模式79

5.4 头盔3D显示器81

5.4.1 头盔显示器的结构与原理81

5.4.2 头盔显示器的部件设计82

参考文献85

第6章 光栅3D显示器87

6.1 光栅3D显示器的结构与原理87

6.1.1 光栅3D显示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87

6.1.2 光栅3D显示器的部件89

6.1.3 多视点3D显示与斜置光栅91

6.2 狭缝光栅的设计92

6.2.1 前置狭缝光栅的设计92

6.2.2 后置狭缝光栅的设计93

6.3 柱透镜光栅的设计94

6.3.1 柱透镜单元光传输特性95

6.3.2 柱透镜光栅参数的确定96

6.4 合成图像的生成方法97

6.5 光栅3D显示器的视区与串扰100

6.5.1 立体视区100

6.5.2 立体图像的串扰102

参考文献104

第7章 光栅3D显示技术106

7.1 莫尔条纹的消除方法106

7.2 伪立体图像的消除方法109

7.2.1 全黑视差图像法109

7.2.2 偏光条栅法110

7.2.3 头部跟踪法112

7.3 狭缝光栅3D显示器的串扰减小方法114

7.3.1 基于减小狭缝光栅透光条宽度的方法114

7.3.2 基于阶梯狭缝光栅的方法115

7.3.3 基于双狭缝光栅的方法116

7.4 柱透镜光栅3D显示器的串扰减小方法117

7.4.1 基于视差图像灰度调整的方法117

7.4.2 基于子像素位置调整的方法118

7.5 高分辨率3D显示的实现方法121

7.5.1 空间复用技术121

7.5.2 高帧频技术122

7.5.3 双光栅技术123

7.6 2D/3D显示兼容的实现方法125

7.6.1 狭缝光栅2D/3D显示兼容的实现方法125

7.6.2 柱透镜光栅2D/3D显示兼容的实现方法127

参考文献129

第8章 视差图像获取之立体拍摄技术132

8.1 立体相机结构132

8.1.1 立体相机和立体拍摄概念132

8.1.2 立体相机摆放结构133

8.2 拍摄物空间与显示像空间的关系135

8.2.1 拍摄物空间与显示像空间的坐标系变换135

8.2.2 各种相机结构的拍摄物空间与显示像空间的关系137

8.3 立体图像失真140

8.3.1 深度非线性化140

8.3.2 剪切失真141

8.3.3 木偶剧效应141

8.3.4 纸板效应142

8.3.5 梯形失真142

8.3.6 颜色失真143

8.4 视差图像的视差畸变校正方法144

8.5 视差图像的颜色校正方法146

8.6 视差图像移位法148

8.7 立体相机间距的选取方法150

参考文献151

第9章 视差图像获取之2D转3D技术154

9.1 基于双目视差的深度图像提取方法154

9.1.1 立体匹配算法154

9.1.2 深度图像的计算157

9.2 立体匹配算法的工作流程158

9.2.1 匹配基元的选择158

9.2.2 立体匹配算法约束准则159

9.2.3 相似性测度161

9.3 基于运动视差的深度图像提取方法162

9.3.1 运动分析163

9.3.2 基于运动矢量的深度描述166

9.4 基于线性透视的深度图像提取方法166

9.4.1 消失线与消失点的提取167

9.4.2 梯度面构建与深度分配167

9.5 其他深度图像提取方法169

9.5.1 基于大气透视的方法170

9.5.2 基于离焦的方法170

9.5.3 基于聚焦的方法171

9.5.4 基于单幅图像离焦的方法172

9.6 深度图像的后续处理方法173

9.6.1 双边滤波法173

9.6.2 联合双边滤波法174

9.6.3 三步联合双边滤波法175

9.7 视差图像的生成方法175

9.7.1 视差图像的生成原理176

9.7.2 场景实际深度的计算177

9.7.3 视差图像的生成方法178

参考文献179

第10章 多视点视频压缩与编码182

10.1 多视点图像的表示法182

10.1.1 2D图像加深度图像表示法182

10.1.2 对象/模型表示法183

10.1.3 分形表示法183

10.1.4 变换域表示法183

10.2 多视点图像的压缩方法184

10.2.1 预测法184

10.2.2 预测法中影响视差求取的因素185

10.2.3 变换域法186

10.2.4 分形法187

10.3 多视点图像的编码方法188

10.3.1 编解码结构188

10.3.2 编码方法188

10.4 MPEG-2和MPEG-4编码协议191

10.4.1 MPEG-2编码协议191

10.4.2 MPEG-4编码协议193

10.5 H.264/MPEG-4 AVC编码协议194

10.6 多视点视频编码197

10.6.1 MVC标准198

10.6.2 MVC编码工具200

参考文献201

第11章 立体观看视疲劳203

11.1 立体观看视疲劳概述203

11.1.1 立体观看视疲劳概念203

11.1.2 立体观看视疲劳的产生原因204

11.1.3 立体观看视疲劳的评价方法205

11.2 两眼集合与焦点调节207

11.3 引起立体观看视疲劳的器件因素208

11.3.1 助视3D显示器208

11.3.2 光栅3D显示器210

11.4 引起立体观看视疲劳的其他因素210

11.4.1 水平视差和垂直视差210

11.4.2 有缺陷的左右视差图像212

11.4.3 观看者和观看环境213

参考文献214

第12章 集成成像3D显示技术与系统216

12.1 集成成像概述216

12.1.1 集成成像的原理216

12.1.2 集成成像的特点217

12.1.3 集成成像的种类218

12.1.4 集成成像的发展史218

12.2 显示模式和观看特性参数219

12.2.1 显示模式219

12.2.2 观看特性参数221

12.3 深度反转及其解决方法223

12.3.1 深度反转的成因223

12.3.2 实现无深度反转的实虚模式转换法224

12.3.3 实现无深度反转的两步拍摄法225

12.4 消串扰和深度反转的渐变折射率透镜法226

12.4.1 渐变折射率透镜的特性226

12.4.2 消串扰和深度反转的原理227

12.5 图像分辨率和观看视角的改进技术230

12.5.1 提高图像分辨率的技术231

12.5.2 增大观看视角的技术232

12.6 增强图像深度的技术233

12.6.1 复合透镜阵列法233

12.6.2 可变焦透镜阵列法234

12.6.3 双显示屏法235

12.7 3D/2D可转换集成成像显示系统236

参考文献239

第13章 体3D显示技术与系统241

13.1 基于动态屏的体3D显示技术与系统241

13.1.1 显示系统结构241

13.1.2 动态屏的特性242

13.1.3 3D成像原理与过程244

13.1.4 性能提升的技术问题245

13.2 基于上转换发光的体3D显示技术与系统246

13.2.1 上转换发光原理247

13.2.2 系统结构与原理248

13.2.3 上转换发光材料的特点250

13.3 基于层屏的体3D显示技术与系统252

13.3.1 系统结构与原理252

13.3.2 层屏的设计与工作原理253

13.3.3 投影机镜头的设计253

13.3.4 图形失真及其解决方法254

参考文献255

第14章 全息3D显示技术257

14.1 全息技术概述257

14.2 全息技术理论258

14.2.1 全息波前记录258

14.2.2 全息波前再现261

14.3 光学全息263

14.3.1 同轴全息和离轴全息264

14.3.2 菲涅耳全息和夫琅禾费全息267

14.3.3 体积全息269

14.4 全息3D显示技术271

14.4.1 合成全息3D显示技术271

14.4.2 数字全息3D显示技术273

14.4.3 基于可擦写材料的全息3D显示技术274

参考文献275

第15章 3D显示的应用系统277

15.1 立体监控277

15.2 3D游戏280

15.3 3D测量281

15.4 立体鼠标284

参考文献2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