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的历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哲学的历程
  • 刘学智著 著
  • 出版社: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4950125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15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24页
  • 主题词:哲学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的历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和中国哲学之发轫1

一、夏商时期的宗教天命神学世界观1

二、周人对殷商宗教神学的改造3

三、春秋时期天道观的变化和中国哲学的最初形态5

第一章 以政治论为主题的先秦诸子哲学12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的流变与哲学论争12

第二节 天人之辩:天道与人道、宇宙与人类28

一、春秋末天道观的变化与孔、墨的天道观29

二、老、庄的“道德一体”和“人与天一”说32

三、思孟学派:心性论基础上的“天人合一”说36

四、荀子、《易传》的天人统一观39

第三节 天人之辩:自然与人为、客观规律与人的活动43

一、孔、墨、孟:则天而有为43

二、老、庄:顺天而无为46

三、荀、《易》:顺天而有为48

第四节 天人关系上的儒、道价值观51

一、儒家的道德价值与群体价值51

二、道家的自然价值观56

第五节 人性的自觉和人格的完善59

一、先秦时期关于“性”的界定60

二、孟子的性善论63

三、荀子的性恶论66

四、孟、荀人性善、恶论之比较69

第六节 先秦名实之辩70

一、名实观之主要论争71

二、名实观上绝对与相对的对立73

三、“正名”的原则和“名”的分类74

第七节 “求知”、“尽心”、“体道”:儒墨道认识论的不同路径76

一、孔子:学道、求知、践礼76

二、孟子:认识论与伦理学、知识与价值的统一78

三、墨子:经验认识与“察类”、“明故”79

四、老、庄:认识就是“体道”81

五、坚持经验认知的后期墨家、稷下道家和荀子86

第八节 诸子矛盾论:转化论系统与均衡论系统90

一、孙武军事辩证法中的矛盾转化论92

二、老子“贵柔”辩证法的智慧和矛盾转化论93

三、韩非的“矛盾”之说94

四、《易传》“贵刚”的辩证法及其均衡论95

五、儒家“中庸”思想中的辩证法因素与追求和谐的均衡论97

第九节 先秦哲学的思想主题:政治论100

第二章 以宇宙论为中心的汉代哲学102

第一节 汉初哲学的综合趋势与汉代哲学发展进程102

第二节 阴阳五行说为基础的宇宙系统论108

第三节 目的论:阴阳五行宇宙系统论的神学发展——从《春秋繁露》到《白虎通》113

一、神学目的论体系的创立114

二、神学目的论的延伸和强化:谶纬和《白虎通》123

第四节 自然论:阴阳五行宇宙系统论的理性发展——从《淮南子》到《太玄》130

一、《淮南子》的自然哲学130

二、扬雄《太玄》对宇宙系统模式的重建135

第五节 王充的批判思想及其元气自然论138

一、天道观和元气自然论139

二、机械命定论及其理论教训141

三、一切服从于思想的批判142

第三章 以本体论为特征的魏晋玄学145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与基本特征145

一、从两汉哲学到魏晋玄学146

二、玄学的思想主题和哲学思辨148

三、玄学思想的逻辑演进149

第二节 “贵无”与“崇有”:同一旨趣,两种思路153

一、正始玄学: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153

二、裴頠的“崇有”思想158

三、郭象《庄子注》中的“崇有”、“独化”论159

四、张湛《列子注》:玄学的衰落163

第三节 名教与自然165

一、正始玄学:名教本于自然165

二、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167

三、郭象:名教即自然168

第四节 言意之辩170

一、“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概念相对性的初步揭示171

二、言尽意论:清醒而机械的概念论174

第四章 儒、释、道三教纷争中的魏晋南北朝哲学176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177

一、佛教从初传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177

二、般若学与“六家七宗”180

三、僧肇的“不真空义”183

四、慧远的“法性论”和“神不灭论”184

五、竺道生与涅槃学186

六、“神灭”与“神不灭”之争及形神之辩189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与儒192

一、道教的产生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192

二、葛洪与《抱朴子》的道教思想195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家经学197

第五章 释、道、儒三教会通中的隋唐哲学200

第一节 隋唐时期哲学思想的发展及释道儒三教的会通趋势200

第二节 隋唐佛教哲学:本体论、心性论的合一202

一、隋唐时期的佛教宗派及其思想特点202

二、本体论:“缘起”论和“自心顿现”论204

三、心性论:“性具善恶”、“即心即佛”与“见性成佛”208

四、佛教修行:超越经验认识的神秘证悟211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道教哲学思想214

一、隋唐的崇道活动及道教经学概况214

二、隋唐道教的心性论216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儒家经学219

第五节 韩愈、李翱的性情说与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关系论221

一、隋唐时期“三教归一”与中国哲学的会通趋势222

二、韩愈排佛及其复兴儒学的努力223

三、韩愈的“性情三品”和李翱的“复性说”225

四、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新义及其意义227

第六章 宋元明清:理学的兴衰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231

第一节 理学源流及其伦理本体化的基本品格231

一、宋代理学的产生及其基本特征231

二、宋代理学的逻辑发展进程234

三、元明时期理学的传播和心学的崛起239

四、理学思想流派及其特征243

第二节 张载的气论与心性论246

一、张载“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246

二、张载的心性论253

三、张载建立在气论基础上的“天人合一”说254

第三节 理本论:从二程到朱熹257

一、二程既奠定了理学的基础,也孕育了理学的矛盾257

二、朱熹既继承发展了理本论体系,也暴露出新的矛盾260

三、二程、朱熹的心性论267

第四节 心本论与心物、知行之辩——从陆九渊到王守仁272

一、朱陆之争与心学体系的初步建立272

二、以主体“致良知”为核心的王守仁心学274

第五节 罗钦顺、王廷相的主气论与理学变异285

第六节 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290

一、王夫之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批判总结291

二、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的实学思想299

三、戴震的哲学思想301

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304

主要参考文献307

后记312

修订版后记3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