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 总卷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 总卷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4600820.jpg)
-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26199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40页
- 文件大小:98MB
- 文件页数:5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 总卷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现状与背景3
第一章 自然概况3
第一节 地质地貌3
一、地质概况3
二、地貌特征7
三、地貌分区与土壤侵蚀20
第二节 气候38
一、气候的基本特征38
二、气候区划与区域气候特征42
三、降雨与土壤侵蚀51
四、风力与土壤侵蚀60
第三节 水文与水资源62
一、流域与水系62
二、河川径流的时空分布特征66
三、主要河流水沙特征75
第四节 土壤89
一、土壤类型89
二、土壤分布规律与分区100
三、全国土体厚度及其空间分布109
四、主要土壤的可蚀性112
第五节 植被124
一、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124
二、植被分区与植被特征129
三、植被变化与土壤侵蚀143
参考文献150
第二章 社会经济概况154
第一节 人口154
一、人口增长154
二、人口分布157
三、人口与土壤侵蚀165
第二节 土地资源和利用168
一、土地资源概况168
二、土地利用172
三、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179
四、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179
第三节 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181
一、经济发展水平181
二、产业结构183
三、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186
四、经济发展与土壤侵蚀188
参考文献190
第三章 土壤侵蚀演变191
第一节 西汉前后191
一、原始农业时期基本维持自然侵蚀191
二、西汉时期开始土壤侵蚀凸显于我国北方地区193
第二节 唐宋之际194
一、麦、粟等旱粮作物在丘陵山区的广泛种植195
二、茶树种植196
三、商业采伐林木196
第三节 清中叶以后197
一、南方地区198
二、黄土高原地区201
三、东北和内蒙古地区202
第四节 1949年以后203
一、20世纪50~70年代开垦荒地和森林砍伐使土壤侵蚀加剧203
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土壤侵蚀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但出现新型的侵蚀204
三、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水土保持措施初见成效207
参考文献210
第二篇 防治成效与经验教训第四章 水土保持发展历程215
第一节 古代水土保持215
一、古代对水土流失现象的认识215
二、古代水土保持思想及观点216
三、古代主要水土保持措施218
第二节 萌芽起步阶段220
一、政策和机构221
二、学科的初步确立221
三、科学实验及推广工作222
第三节 示范推广阶段(20世纪50~70年代)222
一、普遍号召并重点试验试办223
二、逐步推广225
三、掀起高潮229
四、停滞调整232
五、开展基本农田建设234
第四节 小流域综合治理阶段(20世纪80年代)237
一、水土保持工作的恢复加强237
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提出239
三、户包治理小流域的兴起240
四、重点防治工程的启动242
五、科技教育的振兴244
六、监督管理工作的起步245
第五节 依法防治阶段(20世纪90年代)246
一、水土保持法的颁布246
二、水土保持法的实施248
三、加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250
四、深化水土保持改革251
第六节 全面发展阶段(1997年之后)254
一、水土保持战略地位提升254
二、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加快257
三、预防监督工作深入广泛开展258
四、生态自然修复的提出和实施261
五、监测预报工作加强262
第七节 新时期水土保持展望263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263
二、科学发展观为水土保持提供了思想动力263
三、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提供了广阔空间264
四、各地开创性的工作为水土保持提供了实践经验264
五、水土保持工作依然任重道远265
参考文献265
第五章 防治工作与成效267
第一节 水土保持机构267
一、水土保持领导机构267
二、水土保持管理机构268
三、水土保持监测机构270
四、水土保持科研机构271
五、水土保持教育机构274
六、水土保持学术团体278
第二节 水土保持重点工程279
一、八片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279
二、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282
三、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284
四、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287
五、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项目290
六、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水土保持项目293
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296
八、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300
九、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301
十、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304
十一、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309
第三节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310
一、预防监督的主要任务311
二、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及其成效311
第四节 水土保持监测预报319
一、监测概述319
二、监测主要成果321
三、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323
四、监测技术研究与开发324
五、区域水土保持监测典型325
第五节 水土保持科技成果328
一、主要科技成果328
二、水土保持标准规范346
三、水土保持科技专著348
四、水土保持科技刊物354
第六节 水土流失防治成效355
一、水土流失治理现状355
二、水土流失防治成效356
参考文献360
第六章 主要经验与问题361
第一节 主要防治经验361
一、依法开展预防监督,控制人为水土流失361
二、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综合治理372
三、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实现三大效益相统一375
四、以重点工程为依托,集中连片、规模推进379
五、发挥大自然的力量,促进生态的自我修复382
六、根据不同类型区特点,科学确定治理模式390
第二节 主要管理经验402
一、科学规划,坚持不懈开展治理402
二、加强领导,强化部门统筹协调405
三、依靠政策,调动社会力量投入409
四、广泛宣传,增强全民水保意识415
五、严格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效益418
第三节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历史教训421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422
二、值得吸取的主要历史教训431
参考文献432
第三篇 新时期水土保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第七章 水土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435
第一节 水土资源与可持续发展435
一、水土资源的概念435
二、水土资源的特性437
三、水土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439
第二节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442
一、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孕育物质资源442
二、生态环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源泉443
三、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息繁衍的动力445
第三节 中国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447
一、水土资源形势严峻447
二、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450
第四节 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454
一、水土保持的内涵及特性454
二、水土保持是实现“两个可持续”的有效途径459
三、水土保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461
第八章 水土保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手段466
第一节 人与自然466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466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68
三、水土资源是影响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因素472
第二节 水土流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473
一、水土流失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重要表现474
二、水土流失降低大自然的人口承载力475
三、水土流失加速资源短缺476
四、水土流失引发生态危机477
第三节 水土保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举措478
一、人与自然和谐是水土保持的核心理念478
二、水土保持科学统筹水土资源,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479
三、水土保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481
第九章 水土保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484
第一节 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484
一、我国山区发展的重要性484
二、水土流失是制约山区发展的主要因素487
三、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根本出路490
第二节 水土保持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力496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496
二、转变生产方式502
三、实现区域经济增长504
第三节 水土保持推动社会进步506
一、水土保持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506
二、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509
三、促进和保障社会和谐510
第十章 水土保持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长远大计513
第一节 水土保持与江河治理513
一、江河水患513
二、水土流失与洪水灾害516
三、水土保持是整治江河、防治洪灾的治本之策517
第二节 水土保持与粮食安全519
一、粮食安全的重要性519
二、水土流失对粮食安全的影响522
三、水土保持是整治国土、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525
第三节 水土保持与饮水安全528
一、我国饮水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528
二、水土流失对饮水安全的影响530
三、水土保持是保障饮水安全的有效途径531
第四节 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532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532
二、水土资源是人类文明的基础534
三、水土保持是中华民族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536
参考文献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