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大通史 7 魏晋南北朝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大通史 7 魏晋南北朝 上
  • 陈琳国,侯旭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7507753158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614页
  • 文件大小:90MB
  • 文件页数:635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魏晋南北朝时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大通史 7 魏晋南北朝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综述4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界与中国4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走向7

(一)皇权与门阀士族7

(二)依附关系与社会经济18

(三)玄学、宗教与儒学24

三、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33

(一)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建设33

(二)民族大融合的高潮36

(三)南方的开发与经济重心的转移40

(四)思想解放与文化发展44

治乱兴衰编55

第一章 三国西晋的权力更迭与政争55

一、三国55

(一)董卓之乱55

(二)曹操、袁绍之争59

(三)赤壁之战与荆州之争62

(四)魏蜀吴三国分立65

二、西晋69

(一)西晋建立与统一全国69

(二)西晋的门阀政治71

(三)统治集团的腐败74

(四)太子之立与贾后专政76

(五)八王之乱78

(六)西晋灭亡81

第二章 东晋十六国的权力更迭与政争84

一、东晋84

(一)东晋的建立84

(二)皇权与门阀政治86

(三)东晋的北伐89

(四)淝水之战92

(五)东晋末年乱局95

(六)门阀政治的终结与东晋灭亡98

二、十六国102

(一)永嘉之乱至后赵灭亡102

(二)后赵之亡至淝水之战106

(三)淝水之战后至北魏统一北方113

第三章 南北朝的权力更迭与政争122

一、南朝122

(一)宋齐梁陈的嬗递122

(二)士族衰落与寒人崛起125

(三)皇位争夺与骨肉相残132

(四)南北的和战137

(五)南方地方豪族的兴起140

二、北朝144

(一)拓跋部鲜卑的兴起144

(二)拓跋珪建立帝业146

(三)北魏统一北方148

(四)鲜、汉统治者的合作与矛盾150

(五)北魏的兴盛与衰落153

(六)高氏与东魏、北齐156

(七)宇文氏与西魏、北周159

第四章 改革与政策变更163

一、曹魏的政治改革和制度创新163

(一)从重建皇权到建立中书省163

(二)从控制大族豪强武装到建立都督制165

(三)从不拘一格用人到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168

二、曹魏正始改制及其失败170

(一)太和浮华案171

(二)正始改革174

(三)高平陵政变177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伟业180

(一)北魏前期的汉化181

(二)冯太后改革182

(三)孝文帝迁都洛阳185

(四)孝文帝改革187

四、西魏、北周宇文氏父子的改革190

(一)“六条诏书”190

(二)创立府兵制193

(三)北周武帝的改革194

第五章 北方民族内迁与民族融合197

一、民族的内迁和分布197

(一)匈奴197

(二)杂胡200

(三)乌桓203

(四)东、西部鲜卑206

(五)氐、羌210

二、少数民族政权与汉化213

(一)专制君主制的建立214

(二)政治制度的汉化218

(三)经济制度的汉化223

(四)文化教育的汉化235

三、民族融合是历史必由之路240

(一)改用汉族姓名240

(二)汉语文的逐渐流行244

(三)民族混居程度的进一步加深247

(四)共同经济生活的形成249

第六章 农民起义与民变252

一、西晋末年各地流民起义252

(一)西北各族的反晋斗争252

(二)益州流民起义255

(三)荆、扬流民起义257

(四)北方各族的反晋斗争259

二、东晋南朝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262

(一)东晋末年孙恩、徐道覆起义262

(二)南朝农民的反抗斗争266

(三)南方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270

三、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273

(一)六镇镇民暴动274

(二)河北起义275

(三)山东起义277

(四)关陇起义278

四、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的特点和历史作用279

经济编289

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289

一、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289

(一)气候形势289

(二)动植物资源292

(三)河流湖泊293

(四)海岸推移297

(五)自然灾害298

二、人力资源及其利用300

三、劳动力的构成与分布306

第二章 经济体制、政策与管理311

一、财政体制311

(一)财政管理机构311

(二)财税的收贮、转运与支给313

(三)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318

二、经济体制322

(一)北方自然经济状态与南方商品货币经济的兴起322

(二)人口依附关系的发展325

(三)自耕农经济及小工商业者328

(四)国家直接管理的经济部门331

三、经济制度与政策335

(一)屯田制335

(二)占田制340

(三)均田制342

(四)户籍制度346

(五)田租351

(六)户调制度、赀课、三调356

(七)徭役362

(八)商业政策368

(九)货币政策371

第三章 部门经济377

一、农牧林渔业377

(一)农业377

(二)畜牧业382

(三)林业和渔业384

二、手工业388

(一)手工业的种类388

(二)官营手工业391

(三)民营手工业395

三、交通运输业399

(一)陆路交通399

(二)水路交通405

(三)交通运输业的管理413

四、商业贸易420

(一)星罗棋布的南北商业城市420

(二)官商与民商426

(三)周边贸易430

(四)调整商品经济的杠杆——货币434

第四章 区域经济的发展440

一、河西经济区440

二、荆楚经济区443

三、三吴经济区448

四、巴蜀经济区453

五、两淮经济区456

六、关东经济区460

第五章 寺院经济465

一、寺院经济的确立与发展465

(一)寺院与僧尼数量的迅猛增长465

(二)寺院经济的确立和迅速发展466

(三)寺院集体经济与僧侣私人经济469

二、寺院大地产经营的主要形式——寺院庄园472

(一)皇室的赐予472

(二)王公贵族官僚士庶的施舍473

(三)百姓的投附473

(四)寺院的购买与侵夺474

三、寺院的商业、借贷业和钱帛存付业478

(一)寺院商业478

(二)寺院借贷业480

(三)钱帛存付业482

四、寺院的宗教性收入483

第六章 科技发明488

一、农业科技的卓越成就488

二、冶炼技术的重大发展492

三、数学和天文历法的进步494

四、测绘和地图绘制的杰出贡献502

五、发达的炼丹术504

六、机械制造的精巧发明506

社会结构编512

第一章 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512

一、皇室贵族512

(一)第一家族——皇族512

(二)皇权的依附者与凯觎者——外戚516

二、特殊阶层——士族520

三、社会的主体——编户民525

(一)庶民地主525

(二)个体农民527

四、依附民阶层530

(一)客的卑微化与普遍化530

(二)客和部曲533

(三)其他依附人口536

五、奴婢540

第二章 家庭、宗族和社区542

一、婚姻与家庭542

(一)婚姻制度和婚姻形式542

(二)北方同宗共财的大家族家庭545

(三)南方大家族的瓦解547

(四)家庭的社会功能548

二、宗族549

(一)宗族势力的发展549

(二)宗族的结构形态551

(三)宗主与坞主551

(四)北魏宗主督护制551

(五)宗族房支的分化552

(六)鲜卑族的姓、族553

三、城市与乡村556

(一)城市的兴盛与衰落556

(二)政治中心类型的城市557

(三)商业消费类型的城市558

(四)大地主田庄560

(五)坞堡垒壁561

(六)乡、村、里、党562

第三章 社会空间流动564

一、政权频繁更迭与上层社会的变化564

二、魏晋南北朝移民的概况与影响577

(一)三国的移民578

(二)西晋的移民580

(三)东晋南朝的移民583

(四)十六国北朝的移民590

(五)魏晋南北朝移民的历史影响592

第四章 民族关系596

一、东北诸族596

(一)夫余596

(二)沃沮597

(三)挹娄597

二、蒙古草原诸族598

(一)库莫奚598

(二)契丹599

(三)室韦599

(四)柔然600

(五)敕勒602

(六)突厥604

三、西境诸族605

(一)吐谷浑605

(二)附国607

(三)女国608

(四)宕昌、邓至608

(五)党项609

四、西域诸族609

(一)鄯善609

(二)高昌610

(三)焉耆611

(四)龟兹612

(五)于阗612

(六)渴盘陀613

(七)疏勒613

(八)悦般6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