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 上
  • 李廷栋,袁学诚,肖庆辉,黄宗理,叶天竺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84391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98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43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3

第一篇 绪论3

第一章 岩石圈结构构造&李廷栋3

第一节 岩石圈分层结构4

一、地壳4

二、岩石圈地幔6

三、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7

第二节 地壳组成和结构8

一、地壳的元素及矿物组合8

二、地壳的岩石类型9

三、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9

参考文献11

第二章 岩石圈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肖庆辉12

第一节 为什么研究岩石圈12

第二节 国际岩石圈研究12

第三节 中国岩石圈探测研究15

第四节 当前岩石圈研究前沿18

一、发展全新的岩石圈深部矿产勘查技术18

二、发展岩石圈深部探测与地质灾害预警相结合的多目标地球探测技术系统20

三、建立新的造山理论和新的造山概念23

四、研究大陆岩石圈生长与消减方式24

五、大陆岩石圈内部结构的多层性、层间活动性及非耦合性25

六、大陆造山带岩石圈根或壳根的形成和消失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响应27

七、大陆岩石圈变形的动力27

八、发展全新的后板块构造科学理论或思维31

参考文献35

第二篇 中国岩石圈结构构造43

第一章 中国岩石圈构造单元划分&李廷栋43

第一节 岩石圈构造单元划分原则43

一、具有地壳表层地质构造的雷同性44

二、具有相似的岩石圈结构构造44

三、具有统一的地球物理场特征44

四、具有统一的构造应力场特征44

五、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场特征44

六、具有明显的构造界线45

第二节 中国岩石圈构造单元45

一、西域岩石圈块体46

二、青藏岩石圈块体46

三、兴安吉黑岩石圈块体48

四、华北岩石圈块体49

五、华南岩石圈块体50

六、南海岩石圈块体52

第三节 关于岩石圈构造单元划分有关问题探讨53

一、岩石圈构造单元分区原则问题53

二、关于岩石圈构造单元边界的厘定问题53

三、关于划分岩石圈构造单元的标志问题55

四、关于岩石圈构造单元分级和命名问题55

参考文献57

第二章 中国大陆岩石圈类型、岩石学结构与岩石圈不均一性&邱瑞照、李廷栋、邓晋福、肖庆辉、周肃59

第一节 中国大陆岩石圈壳-幔岩石学结构61

一、华北地区岩石圈类型与岩石学结构61

二、华南、东北、西北、边缘海和青藏高原地区岩石圈类型与岩石学结构72

第二节 中国大陆岩石圈岩石学结构模型、岩石圈类型与不均一性78

一、中国大陆岩石圈岩石学结构模型78

二、中国大陆岩石圈类型78

三、中国大陆岩石圈不均一性79

第三节 中国大陆岩石圈形成时代84

一、克拉通型岩石圈形成时代84

二、中国北方大陆、青藏高原造山型岩石圈形成时代85

三、中国东部造山带、裂谷、岛弧和洋壳岩石圈形成时代85

第四节 中国大陆岩石圈演化87

参考文献89

第三章 中国及邻近陆海地区软流圈三维结构及其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蔡学林、朱介寿、曹家敏、程先琼、宣瑞卿、孙雷鸣92

第一节 软流圈三维几何结构92

一、软流圈顶底界面判别标志92

二、软流圈顶界面埋深变化趋势93

三、软流圈底界面埋深变化趋势94

四、软流圈厚度分布趋势94

五、软流圈厚度变化与岩石圈结构类型关系95

第二节 软流圈速度结构及其软流圈构造类型98

一、北亚高速构造区98

二、中南亚高速构造区99

三、东亚大陆边缘带低速构造区100

四、西太平洋低速构造区102

第三节 软流圈内部高速块体特征及形成方式102

一、软流圈内高速块体结构特征103

二、软流圈内高速块体形成方式104

第四节 软流圈内部低速异常带及其分布规律105

一、软流圈内部低速异常带特征105

二、南海复蘑菇状低速异常带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106

第五节 中国及邻区上地幔固结圈结构探讨109

一、中国及邻区固结圈顶界面埋深状态110

二、固结圈面波Vs速度结构110

三、固结圈高速块体特征110

第六节 中国及邻区软流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探讨112

一、软流圈结构对岩石圈变形的控制与影响112

二、大陆岩石圈伸展拆沉作用与软流圈底侵作用112

三、大洋板块俯冲作用与大陆岩石圈被动伸展作用113

四、大陆岩石圈俯冲碰撞作用与软流圈物质流动运移114

第七节 结论114

参考文献115

第四章 岩浆作用与中国大陆岩石圈形成与演化的概念框架&邓晋福、肖庆辉、邱瑞照、刘翠、刘国春、苏尚国、周肃、吴宗絮117

第一节 大陆地壳与岩石圈:地幔分异的互补产物117

第二节 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形成与演化118

一、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长远期特征118

二、岩浆弧与大陆地壳生长118

三、古老陆壳的强烈改造120

四、关于地球物理场解释的讨论121

五、地壳的性质与壳幔交换122

第三节 火成岩构造组合与中国大陆岩石圈成因类型的初步识别123

一、前寒武纪克拉通岩石圈的形成125

二、加里东期中轴大陆与华南大陆拼合组装127

三、海西期和印支期蒙古-中轴大陆与华南大陆的拼合组装129

四、燕山期中国主体大陆拼贴于西伯利亚大陆边缘和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的强烈改造131

五、喜马拉雅期印度-亚洲碰撞与新岩石圈形成133

参考文献135

第五章 中国大陆岩石圈边界结构构造特征&王宗秀、张进138

第一节 前言138

一、岩石圈三维构造格架划分原则139

二、中国大陆岩石圈三维构造格架主要划分依据139

三、中国大陆岩石圈三维主干构造格架139

四、中国大陆岩石圈三维次干构造格架划分方案140

第二节 岩石圈主干构造格架边界构造带142

一、南北构造带142

二、华北地块北缘断裂带147

三、商丹-大别-舟山断裂带152

四、纳伦-那拉提-红柳河缝合带161

五、青藏高原北缘断裂带164

第三节 岩石圈次干构造格架边界构造带171

一、中国大陆东部区171

二、中国大陆西部区184

参考文献199

第六章 显生宙中国大陆的拼合&李朋武202

第一节 数据和分析方法202

第二节 西藏和云南三江地区特提斯洋盆演化219

一、地块间纬度漂移量的对比220

二、讨论与结论221

第三节 古亚洲洋的最后封闭时代229

一、地块间纬度漂移量的对比229

二、华北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的碰撞时代230

第四节 应用237

一、峨眉山玄武岩形成的构造背景237

二、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其原因239

第五节 中国是拼合的大陆242

参考文献244

第七章 中国大陆岩石圈与成矿作用&邱瑞照、李廷栋、叶天竺、邓晋福、肖庆辉259

第一节 地球物理地质解释的原则260

第二节 对流地幔(热与物质)输入:大陆成矿作用的驱动力262

一、对流地幔的热输入262

二、对流地幔物质输入264

三、大陆成矿的基本过程265

第三节 岩石圈不连续与中国大陆金属成矿作用265

一、岩石圈不连续——以华北地区为例265

二、岩石圈不连续与中国大陆成矿域267

三、岩石圈不连续在大陆成矿过程中的作用268

第四节 中国大陆主要金属矿床成矿作用271

一、中国大陆主要造山带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点271

二、中国西北地区的成矿特点273

三、中国西南地区成矿特点276

四、中国东部地区成岩成矿特点282

五、造山带岩石圈演化与大规模成矿作用287

第五节 中国大陆岩石圈演化与油气形成的关系292

一、中国西部造山带前陆盆地与油气形成的关系293

二、中国东部裂谷盆地与油气田的关系294

参考文献296

第八章 中国大陆岩石圈与地质环境及灾害&叶天竺300

第一节 岩石圈结构格架与新构造特征301

一、构造因素302

二、中国新构造分区与岩石圈结构302

三、活动盆地特征303

四、活动断裂带和岩石圈结构不连续303

第二节 岩石圈结构格架与环境地质分区305

一、第一级阶梯岩石圈结构及环境地质特点305

二、第二级阶梯岩石圈结构及环境地质特点306

三、第三级阶梯岩石圈结构及环境地质特点307

四、中国环境地质的南北分界307

第三节 岩石圈结构与主要地震带分布307

第四节 岩石圈结构与地质灾害310

一、崩塌、滑坡、泥石流易发区的地质构造背景310

二、地面沉降易发区的地质构造因素313

参考文献314

第九章 中国大陆岩石圈动力学框架&邓晋福、肖庆辉、邱瑞照、刘翠、赵国春、苏尚国、吴宗絮315

第一节 前言315

第二节 中国大陆岩石圈的总体框架315

一、岩石圈上边界(地表)地势特征315

二、岩石圈内部的Moho界面和下边界特征316

三、岩石圈其他重要特征316

四、岩石圈结构的总体框架316

第三节 中国大陆两类岩石圈根的形成及其性质318

一、两类岩石圈根318

二、大陆根的形成与性质318

三、造山岩石圈根的形成与性质319

四、新生代以来中国大陆东西部明显反差的岩石圈变形与岩浆活动320

五、新生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软流圈系统动力学概略框架321

六、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概略动力学模型:挤出的软流圈流328

参考文献333

第十章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研究&高锐、许惠平、管烨、黄立言335

第一节 总述335

一、目标与实施336

二、数据库构成与技术标准337

三、主要成果与技术创新338

第二节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总库管理系统340

一、数据库总库管理系统建设340

二、数据库MO管理系统343

三、数据库AO管理系统344

四、数据库原始数据管理模块345

五、数据离线服务346

第三节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网络服务系统347

一、网络数据库建设347

二、网络数据库查询系统(WebGIS)349

三、数据在线服务352

第四节 基于GIS技术的深地震反射数据子库355

一、需求分析355

二、属性数据库355

三、空间数据库356

四、子库管理系统的实现356

五、子库管理系统功能357

第五节 基于GIS平台的宽频地震观测数据子库358

一、引言358

二、子库结构358

三、管理系统360

四、子库查询系统360

五、地震事件波形数据实时显示361

第六节 基于MapObjects的深地震测深数据子库361

一、引言361

二、入库数据与质量362

三、系统结构362

四、系统功能363

五、智能化数据分析364

第七节 基于GIS技术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子库364

一、引言364

二、总体设计思想365

三、MT数据库实体-关系模型365

四、MT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与实现366

第八节 基于GIS技术的深部重力磁力测量数据子库367

一、引言368

二、数据收集368

三、数据库的组成与功能368

四、元数据的开发369

第九节 基于GIS技术的大地热流测量数据子库370

一、引言370

二、数据库结构简介370

三、数据库功能介绍371

第十节 基于GIS组件技术的深部地球化学数据子库及晚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构造单元区划方案372

一、引言373

二、数据质量评价与数据入库方案373

三、中国大陆岩石圈四维结构模型373

四、子库管理系统的结构374

五、在中国大陆岩石圈三维结构与演化研究中的初步应用374

第十一节 中国及邻区古地磁数据子库及研究成果376

一、引言377

二、子库的建立377

三、研究成果378

第十二节 基于GIS技术的盆地深部构造数据子库379

一、引言379

二、资料收集379

三、系统结构380

四、数据质量380

五、各模块内容及相互关系381

六、结论381

第十三节 基于GIS技术的全球地学大断面数据子库382

一、引言382

二、子库由MapGIS6.0平台向ArcInfo8.0平台的转换383

三、子库技术标准的制定383

四、基于ArcInfo平台的子库的建设384

五、子库管理系统384

第十四节 中国地学断面CorelDRAW图形数据子库开发研究385

一、引言385

二、地学断面MapGIS数据向CorelDRAW矢量格式转换的关键技术386

三、CorelDRAW软件地质制图的两个关键技术387

四、子库管理系统387

第十五节 应用GIS技术建设中国岩石圈三维构造格架及全国性图件数据子库388

一、引言388

二、需求分析及库结构的确定389

三、子库建设390

四、子库管理系统的功能390

第十六节 基于MapObjects的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值模拟数据子库391

一、引言391

二、子库建设392

三、属性数据平台392

四、空间数据平台393

五、结束语394

参考文献3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