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药药性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药药性学
  • 郑虎占,彭康主编;李向日,李成义,张学顺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245630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109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12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药药性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用取象比类法认知中药药性1

一、取象比类的思维概念及历史沿革1

二、通过取象比类认知中药药性的方法2

三、取象比类思维对学习中药药性的意义及局限性7

第二节 用功效归纳法认知中药药性7

一、本草功效归纳源流7

二、通过功效归纳法认知中药药性的方法8

第三节 用文献整理法认知中药药性10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发展简史12

第一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初步形成(唐以前)12

一、概述12

二、秦汉时期的主要成就13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成就15

四、隋唐时期的主要成就16

第二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创新发展(宋金元)18

一、概述18

二、两宋时期的主要成就18

三、金元时期的主要成就19

第三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总结完善(明清及以后)22

一、概述22

二、明代的主要成就22

三、清代的主要成就23

四、近现代的主要成就24

第三章 中药药性的哲学基础26

第一节 阴阳学说与药性26

一、阴阳的概念与特性26

二、阴阳学说的内容26

三、药性的阴阳属性27

四、基于阴阳学说的药性应用28

五、基于阴阳学说的药性配伍29

第二节 五行学说与药性30

一、五行的概念与特性30

二、五行的关系30

三、五味、五臭与五行的关系31

四、基于五行学说的药性应用32

第四章 中药药性与中医学的关系35

第一节 脏腑特性与药性应用35

一、肝的生理特性与药性应用35

二、心的生理特性与药性应用35

三、脾的生理特性与药性应用36

四、肺的生理特性与药性应用37

五、肾的生理特性与药性应用37

第二节 经络学说与药性应用38

一、经络分布与药性应用38

二、经络分类与药性应用38

三、经络脏腑络属关系与药性应用38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学说与药性应用39

第四节 三焦辨证学说与药性应用40

一、治上焦如羽40

二、治中焦如衡41

三、治下焦如权41

第五章 中药药性的主要内容42

第一节 四气42

一、四气的概念42

二、四气确定的依据42

三、四气的作用43

四、四气与药物功效43

五、四气的现代研究43

第二节 五味44

一、五味的概念44

二、五味确定的依据44

三、五味的作用44

四、气味合参45

五、五味的现代研究45

第三节 归经45

一、归经的概念45

二、归经确定的依据46

三、归经的意义46

四、归经的现代研究47

第四节 升降浮沉47

一、升降浮沉的概念47

二、升降浮沉确定的依据47

三、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48

四、升降浮沉的意义48

五、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48

第五节 毒性48

一、毒性的概念48

二、影响药物毒性的因素49

三、安全用药49

四、有关中药毒性的现代研究50

第六节 其他药性50

一、五臭50

二、厚薄51

三、动静51

四、刚柔52

五、润燥53

六、补泻53

第六章 确定中药药性的依据55

第一节 功效确定药性55

一、功效确定四气55

二、功效确定五味55

三、功效确定升降浮沉56

四、功效确定归经57

第二节 质地确定药性57

第三节 入药部位确定药性58

第四节 采收确定药性59

第五节 物性确定药性60

第六节 色泽确定药性62

第七节 生长环境确定药性63

第七章 影响中药药性的因素65

第一节 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65

一、炮制对四气的影响65

二、炮制对五味的影响66

三、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66

四、炮制对归经的影响67

五、炮制对补泻的影响67

六、炮制对润燥的影响68

七、炮制对毒性的影响68

第二节 配伍对中药药性的影响69

一、配伍对四气的影响69

二、配伍对五味的影响70

三、配伍对升降浮沉的影响71

四、配伍对归经的影响72

五、配伍对补泻的影响72

六、配伍对润燥的影响73

七、配伍对滑涩的影响73

八、配伍对毒性的影响74

第三节 剂量对中药药性的影响74

一、剂量对四气的影响74

二、剂量对五味的影响75

三、剂量对升降浮沉的影响76

四、剂量对毒性的影响77

五、剂量对缓急的影响77

第四节 剂型对中药药性的影响77

一、常用传统剂型及其药性特点78

二、不同剂型对中药药性的影响80

第五节 煎煮对中药药性的影响81

一、煎煮对四气的影响81

二、煎煮对五味的影响82

三、煎煮对升降浮沉的影响83

四、煎煮对刚柔的影响84

五、煎煮对补泻的影响84

六、煎煮对毒性的影响84

第六节 服法对中药药性的影响85

一、服法对四气的影响85

二、服法对升降浮沉的影响86

三、服法对补泻的影响87

四、服法减轻药物毒性88

五、服法减轻药物偏性88

第七节 贮藏对中药药性的影响88

一、贮藏能保存中药药性89

二、贮藏能改善中药药性89

三、贮藏能减弱中药药性89

四、贮藏对毒副作用的影响90

五、贮藏对制剂药性的影响90

第八章 中药药性的临床应用93

第一节 四气的临床应用93

一、温热药性的临床应用93

二、寒凉药性的临床应用94

第二节 五味的临床应用95

一、甘味的临床应用95

二、辛味的临床应用96

三、苦味的临床应用96

四、酸味的临床应用97

五、咸味的临床应用97

第三节 升降浮沉的临床应用98

一、升浮药性的临床应用98

二、沉降药性的临床应用99

第四节 归经的临床应用100

一、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针对性100

二、归经有助于提高组方的合理性100

第五节 有毒无毒的临床应用101

一、根据药物毒性程度,区别应用101

二、使用毒性药物,宜剂量递加法用药101

三、使用毒性药物,宜观察体质而用药101

四、使用毒性药物,宜炮制减毒以用药102

五、使用毒性药物,宜配伍减毒以用药102

六、使用有毒药物,以毒攻毒而用药103

七、使用无毒药物,可大剂量用药103

主要参考文献1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