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层油气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地层油气藏](https://www.shukui.net/cover/64/34558105.jpg)
- 侯连华,杨帆,陶士振,杨春等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116082663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51页
- 文件大小:77MB
- 文件页数:362页
- 主题词:地层油气藏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地层油气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油气地质理论发展历程1
一、世界石油地质学发展1
二、中国石油地质学发展5
第二节 中国油气勘探历程及发展趋势12
第三节 地层油气藏研究与勘探进展18
第二章 地层油气藏类型23
第一节 地层油气藏概念与内涵23
一、地层油气藏概念23
二、地层油气藏内涵24
三、地层油气藏与其他类型油气藏的异同25
第二节 地层油气藏类型30
一、地层圈闭分类30
二、地层油气藏分类32
第三节 地层油气藏特征33
一、超覆型地层油气藏33
二、削截型地层油气藏35
三、风化壳潜山型地层油气藏38
第三章 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构造机制43
第一节 不整合形成的构造机制43
第二节 超覆层序形成的构造机制48
第三节 地层圈闭储盖组合形成的构造机制50
第四节 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构造机制56
第四章 不整合结构成因机制及控制因素68
第一节 不整合与不整合结构68
一、不整合的内涵68
二、不整合的主要类型69
三、风化壳与土壤层71
四、不整合结构79
五、不整合结构的成因机制87
六、不整合结构的控藏作用88
第二节 碳酸盐岩不整合结构成因机制及特征118
一、碳酸盐岩不整合成因机制118
二、碳酸盐岩不整合结构特征124
三、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特征125
四、中国典型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实例128
第三节 碎屑岩不整合结构成因及特征133
一、碎屑岩不整合结构及特征133
二、碎屑岩不整合结构控制因素136
第四节 火山岩不整合结构成因及特征139
一、火山岩风化壳结构及特征139
二、火山岩风化壳储层控制因素141
三、火山岩风化壳分布规律145
第五节 变质岩不整合结构成因及特征147
一、变质岩风化壳结构及特征147
二、变质岩风化壳成因及储层特征148
三、变质岩风化壳储层的控制因素149
第五章 地层型油气藏成藏控因与模式151
第一节 碳酸盐岩地层型油气藏控制因素151
一、构造运动背景151
二、大规模分布的烃源岩152
三、(似)层状分布的大规模有效储层153
四、晚期规模生烃与大范围成藏154
第二节 碎屑岩地层型油气藏控制因素155
一、削截型地层油气藏控制因素155
二、超覆型地层油气藏主控因素159
三、海相砂岩地层油气藏控制因素163
第三节 火山岩地层型油气藏控制因素166
一、裂谷构造环境控制火山岩地层型油气藏分布166
二、生烃中心区控制火山岩地层型油气藏展布168
三、风化壳控制火山岩优质储层169
四、区域盖层是控制大型地层油气藏形成的关键170
五、继承性发育的构造高部位是油气富集区170
第四节 变质岩地层型油气藏控制因素171
一、变质岩古潜山内幕储层、隔层交互分布是油气藏形成关键172
二、充足油源是成藏基础173
三、侧向供油窗口控制古潜山含油幅度174
四、深大断裂系统控制油气纵向运移175
五、具有良好的封盖体系和保存条件175
第五节 地层型油气藏成藏模式176
一、碳酸盐岩地层油气藏成藏模式176
二、碎屑岩地层油气藏成藏模式178
三、火山岩地层油气藏成藏模式179
四、变质岩地层油气藏成藏模式182
第六章 地层型油气藏分布规律185
第一节 地层型油气藏宏观分布规律185
一、地层油气藏规模185
二、地层型油气藏相态分布规律186
三、地层型油气藏的纵向分布规律187
四、地层型油气藏平面分布规律188
第二节 不同类型地层型油气藏分布规律188
一、碳酸盐岩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189
二、碎屑岩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190
三、火山岩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193
四、变质岩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195
第三节 四类原型盆地地层型油气藏分布规律196
第四节 中国三大区域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202
第七章 地层型油气聚集区形成与分布206
第一节 油气聚集区概念及特征206
一、大型油气聚集区的概念206
二、大型油气聚集区概念的发展与完善209
三、大型油气聚集区形成条件212
四、大型油气聚集区的地质特征214
第二节 碳酸盐岩缝洞地层型大型油气聚集区216
一、区域构造背景216
二、缝洞地层型大型油气聚集区形成条件217
三、缝洞地层型大型油气聚集区成藏与分布特征220
四、勘探效果224
第三节 碳酸盐岩层状岩溶地层大型油气聚集区224
一、区域构造背景224
二、层状岩溶地层型大型油气聚集区形成条件226
三、层状岩溶地层型大型天然气聚集区成藏与分布特征234
四、勘探效果237
第四节 碳酸盐岩块状岩溶地层型大型油气聚集区238
一、区域构造背景238
二、碳酸盐岩块状岩溶地层型大型油气聚集区形成条件239
三、碳酸盐岩块状岩溶地层型大型气藏特征251
四、勘探效果252
第五节 火山岩风化壳地层型大型油气聚集区254
一、区域构造背景254
二、火山岩风化壳大型油气聚集区形成条件256
三、勘探效果259
第六节 碎屑岩超覆、削截型大型油气聚集区260
一、区域构造背景260
二、碎屑岩地层大型油气聚集区形成条件261
三、碎屑岩地层大型油气聚集区分布特征265
四、勘探效果268
第七节 变质岩裂缝型大型油气聚集区268
一、区域构造背景269
二、变质岩裂缝型大型油气聚集区形成条件270
三、变质岩裂缝型大型油气聚集区分布规律274
四、勘探效果275
第八章 地层型区带、圈闭评价及预测方法276
第一节 地层有利区带评价方法276
一、碎屑岩地层型区带评价参数及标准276
二、碳酸盐岩地层型区带评价参数及标准277
三、火山岩地层型区带评价参数及标准278
四、变质岩地层型区带评价参数及标准280
五、区带评价方法280
六、火山岩地层型区带评价实例281
七、远源斜坡区碎屑岩岩性地层型区带评价实例293
第二节 地层圈闭有效性评价方法303
一、超覆型地层圈闭有效性评价303
二、削截型地层圈闭有效性评价311
三、碳酸盐岩地层圈闭有效性评价313
四、火山岩地层圈闭有效性评价318
五、变质岩地层圈闭有效性评价325
第三节 关键参数评价方法技术327
一、碳酸盐岩古岩溶识别方法328
二、碎屑岩风化壳识别方法329
三、火山岩风化壳识别与评价方法335
四、变质岩风化壳识别与评价方法336
参考文献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