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村调查 总第6卷 村庄类第5卷 华南区域第5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农村调查 总第6卷 村庄类第5卷 华南区域第5卷
  • 徐勇,邓大才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20111546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717页
  • 文件大小:97MB
  • 文件页数:763页
  • 主题词:农村调查-研究报告-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农村调查 总第6卷 村庄类第5卷 华南区域第5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村庄类分序&徐勇1

制锦储才:商宦大族的兴盛之道——徽州雄村调查3

第一章 雄村的由来与沿革3

第一节 雄村的由来3

一 传说中的梅家庄3

二 洪氏主导下的洪村4

三 曹氏主导下的雄村5

第二节 曹氏先祖的迁徙历程6

一 曹氏先祖乃北方望族6

二 曹全晸伐黄巢而留后新安6

三 曹永卿投舅亲而落户雄村7

第三节 曹氏始祖开基后的世代延续8

一 一祖两祠七房8

二 子孙繁衍世序9

三 流芳子孙图录10

第四节 雄村建制变迁及当下概况14

一 1949年之前的村庄建制演变14

二 1949年之后的村庄建制变化15

三 雄村当下基本概况15

第二章 雄村曹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17

第一节 自然环境17

一 气候17

二 自然地理20

三 水资源21

四 土壤25

五 交通26

第二节 人文环境29

一 村庄布局29

二 芋头田与风水轮转30

三 宗族建筑31

四 祖坟34

五 神庙建筑35

六 民居建筑39

第三节 雄村自然实态40

一 政府主导自然资源利用40

二 地理优势消失41

三 村外力量建设道路41

四 风水格局让位于现代建设41

第三章 雄村曹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43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43

一 经营方式43

二 土地资源46

三 生产能力48

第二节 产权50

一 宗族共有产权及其变更50

二 家庭私有产权及其变更57

第三节 经营62

一 共有财产的经营62

二 家庭经营66

第四节 分配70

一 族产经营成果的分配70

二 家庭经营成果的分配72

三 国家赋税的分配73

第五节 消费74

一 宗族共同消费74

二 家庭日常消费77

第六节 财产继承81

一 宗族共有财产的继承82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继承83

第七节 雄村经济变迁85

一 宗族经济单位的变迁85

二 家庭经济单位的变迁87

第八节 雄村经济实态88

一 产权88

二 经营90

三 分配90

四 消费91

五 继承93

第四章 雄村曹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94

第一节 传统社会形态概况94

一 姓氏分布94

二 人口情况95

三 世代延续96

第二节 社会构成97

一 人口97

二 婚姻99

三 家庭101

第三节 社会组织103

一 阖族类团体103

二 祠支类团体104

三 房支类团体105

四 团体参股的团体106

第四节 社会交往108

一 族内交往108

二 族外交往109

第五节 社会分化111

一 血缘分化112

二 职业分化113

三 分化的抑制116

第六节 社会冲突117

一 宗族内部冲突117

二 宗族外部冲突119

第七节 社会保障121

一 族内救济121

二 族内庇护122

三 仗义护族125

第八节 雄村社会变迁125

第九节 雄村社会实态126

一 社会构成127

二 社会组织128

三 社会交往130

四 社会分化132

五 社会保障133

第五章 雄村曹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135

第一节 宗族信仰135

一 祖先崇拜135

二 生育崇拜138

三 神灵崇拜140

第二节 文化观念140

一 长幼有序141

二 光宗耀祖141

三 经商致富142

四 读书至上142

第三节 文化习俗143

一 节庆习俗143

二 生活习俗147

第四节 文娱活动151

一 保安膳会151

二 徽戏进京153

第五节 文化教育154

一 精英引领154

二 私塾林立155

三 文会统管156

第六节 雄村文化变迁158

第七节 雄村文化实态159

一 文化信仰160

二 文化观念160

三 习俗161

四 文化娱乐162

五 教育162

第六章 雄村曹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164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164

一 国家治理概况164

二 宗族治理概况165

第二节 治理主体166

一 “族务”治理主体166

二 “家务”治理主体169

三 国家治理主体170

第三节 治理内容172

一 宗族公共事务172

二 族管家庭私务174

三 宗族协办赋税征收175

第四节 治理规则176

一 族规176

二 祠规177

三 国法180

第五节 治理过程180

一 决策180

二 管理181

三 监督182

四 参与183

第六节 治理方式183

一 宗族奖励183

二 族内规训185

三 官府治理186

第七节 雄村治理变迁186

一 集体化时期的雄村治理187

二 村民自治时期的雄村治理187

第八节 雄村治理实态188

一 治理主体189

二 治理内容189

三 治理规则190

四 治理过程191

附录1 雄村崇德报功祠人名录192

附录2 “大中丞”牌坊正反两面上的文字196

雄村调查小记198

雄村调查日记(部分)200

定规聚族:贫弱分化小族的整合与治理——粤北三溪村调查271

第一章 村庄的由来与沿革271

第一节 刘氏宗族的来源271

一 客从何来271

二 始入大埔273

三 开枝散叶273

第二节 刘氏宗族的兴起276

一 再次迁徙276

二 定名三溪276

三 缓慢发展277

第三节 刘氏宗族的繁衍277

一 日渐茁壮278

二 分房而居280

三 “称霸”三溪282

第四节 1949年前村庄建制282

第五节 当下村庄建制283

第六节 村庄概况286

第二章 三溪村的自然形态与实态288

第一节 自然形态288

一 气候特征288

二 地理特征289

三 水资源特征291

四 土壤特征292

第二节 人文自然293

一 交通特征293

二 边界形成294

三 建筑布局295

第三节 宗族自然实态297

一 交通特征297

二 居住格局299

三 祠堂重建300

四 庙宇重整300

第三章 三溪村的经济形态与实态302

第一节 经济概况302

一 世世代代的少地宗族302

二 生产能力304

第二节 产权304

一 宗族共同产权305

二 家庭私有产权311

三 产权变更312

第三节 经营315

一 共同财产经营315

二 家庭经营关系319

三 合作经营320

第四节 交换322

一 族内交换322

二 族外交换323

第五节 分配323

一 族内分配324

二 家内分配325

三 养老分配331

四 税收分配331

第六节 产业332

一 农业生产332

二 打工经济333

三 陶瓷加工业334

第七节 消费334

一 共同消费335

二 家庭消费339

第八节 继承340

一 共有财产继承340

二 家庭财产继承341

第九节 三溪村经济变迁342

一 宗族共有产权的瓦解343

二 集体产权与经营的确立344

三 家庭经济单位的塑造345

第十节 三溪村经济实态345

一 产权346

二 经营346

三 交换347

四 村内商业348

五 家庭分配348

六 集体消费349

第四章 社会形态与实态351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351

一 姓氏概况351

二 人口概况353

三 世代繁衍353

第二节 社会构成354

一 人口关系354

二 婚姻关系357

三 家庭关系362

第三节 社会组织363

一 房长会363

二 初一会364

三 孝子会364

四 临时性组织365

第四节 社会交往365

一 族内交往366

二 族外交往368

第五节 社会分化369

一 社会地位分化369

二 财富分化370

三 职业分化371

第六节 社会冲突372

一 族外冲突372

二 房系冲突373

三 房内冲突375

第七节 社会保障376

一 族内保障377

二 族内保护379

第八节 三溪村社会变迁380

第九节 三溪村社会实态381

一 社会构成381

二 社会组织383

三 社会交往384

四 社会分化385

五 社会保障386

第五章 宗族文化形态与实态387

第一节 文化形态概况387

一 文化观念概况387

二 文化活动概况388

三 文化教育概况389

第二节 宗族信仰形态390

一 祖先崇拜390

二 生育崇拜397

三 神灵崇拜399

第三节 宗族观念形态400

一 尊老敬长400

二 礼让贤德401

三 光宗耀祖401

第四节 宗族习俗形态402

一 婚姻习俗402

二 丧事礼仪405

三 节日习俗407

第五节 宗族文化娱乐形态409

一 作福409

二 春祭请神410

三 还神411

四 打醮411

第六节 宗族教育形态412

一 族内私塾412

二 族外私塾与新学414

三 家庭教育414

第七节 三溪村文化变迁415

第八节 三溪村文化实态418

一 宗族信仰418

二 宗族观念421

三 文化习俗421

四 娱乐活动422

五 文化教育423

第六章 宗族治理形态和实态424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424

一 民国之前的治理概况424

二 民国时期的治理概况425

第二节 宗族治理主体形态426

一 族:以房长会为核心的“无头治理”426

二 房:以房长为中心的多元治理428

三 家:以大家长为纽带的一元治理430

四 政权与族权的结合430

第三节 治理内容形态431

一 宗族公共事务:相对空泛432

二 房系公共事务:较为具体433

三 家内事务435

四 国家事务435

第四节 宗族规则形态436

一 祖训436

二 族规437

三 习俗438

四 家训439

五 国法439

第五节 治理过程形态440

一 宗族决策440

二 族人参与442

三 监督443

第六节 治理方式形态444

一 柔性教化444

二 硬性处罚445

三 国家治理445

第七节 三溪村治理变迁446

第八节 三溪村治理实态448

一 村委会与“刘氏宗亲会”448

二 党员与村庄治理448

三 宗族自治与村民自治449

三溪村调查小记450

三溪村调查日记(部分)455

政商护族:偏乡大族的延续与发展——闽东浦源村调查499

第一章 浦源村的由来与沿革499

第一节 追根溯源499

一 来自荥阳499

二 郑人南下502

第二节 奠基发展504

一 朝奉公奠基505

二 八世祖扩张507

第三节 村制变迁511

一 1949年以前的村庄建制511

二 1949年以后的村庄建制511

第四节 村庄实态512

一 人口发展513

二 教育现状514

三 公共服务516

四 鲤鱼溪保护与开发517

五 村落市场519

第二章 浦源村郑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521

第一节 自然环境521

一 自然特征521

二 自然灾害525

第二节 人文环境528

一 风水布局528

二 祠堂众厅534

三 三房格局538

四 安全保障539

五 族内交通540

第三节 浦源村自然实态541

一 村庄格局542

二 民房建筑543

三 通信建设544

第三章 浦源村郑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546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546

一 人多田少:1949年前的土地占有546

二 以商补农:1949年前的村庄产业547

第二节 产权549

一 公有产权549

二 私有产权554

第三节 经营558

一 公有财产的经营558

二 私有财产的经营561

第四节 分配566

一 公产的分配566

二 家庭财产的分配567

三 国家负担的分配568

第五节 消费570

一 宗族共同消费570

二 家庭日常消费572

第六节 财产继承574

一 公有财产的继承574

二 家庭财产的继承574

第七节 浦源村经济变迁576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村落经济577

二 集体化时期的经济单位578

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单位579

第八节 浦源村经济实态580

一 集体经济580

二 私营经济582

第四章 浦源村郑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584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584

一 1949年前浦源郑氏的人口584

二 1949年前浦源郑氏的世代发展585

第二节 社会构成586

一 人口关系586

二 婚姻关系588

三 家庭关系592

四 房支关系593

第三节 社会组织594

一 祠董会594

二 向善社597

三 义会社598

第四节 社会交往599

一 族内交往599

二 族间交往600

第五节 社会分化601

一 血缘分化601

二 财富分化602

三 职业分化604

第六节 社会冲突607

一 族内冲突607

二 族外冲突609

第七节 社会保障610

一 灾害救助610

二 救济穷困612

第八节 浦源村社会变迁613

一 保障机制变迁613

二 族民身份的变迁614

第九节 浦源村社会实态615

一 社会组织615

二 人口状况617

三 婚姻与家庭618

第五章 浦源村郑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620

第一节 文化形态概况620

一 观念概况620

二 教育概况621

三 信仰概况622

第二节 观念623

一 孝敬623

二 和气626

三 守节627

四 仁义627

第三节 信仰628

一 祖先信仰628

二 神灵信仰630

第四节 文化习俗633

一 生命礼俗633

二 习俗与禁忌637

三 文娱习俗638

第五节 文化教育639

一 教育观念639

二 私塾教育640

三 家庭教育642

第六节 浦源村文化变迁642

一 宗族信仰的变迁642

二 宗教信仰的变迁644

第七节 浦源村文化实态645

一 教育645

二 宗族精神646

第六章 浦源村郑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648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648

一 国家治理648

二 宗族治理649

第二节 治理主体650

一 宗族自治主体650

二 官方治理主体652

第三节 治理内容653

一 族内事务653

二 国家事务656

第四节 治理规则657

一 国法657

二 族规民约658

第五节 治理过程663

一 决策663

二 管理664

三 参与666

四 监督667

第六节 浦源村治理变迁668

一 治理区划变迁668

二 宗族意识变迁669

三 治理主体变迁670

第七节 浦源村治理实态672

一 治理主体:博弈互伤672

二 治理规则:亦法亦情675

三 祠堂管理677

附录1 宗祠法规十条679

附录2 郑氏家训(谱头文选)682

附录3 禁约683

附录4 祠堂楹联684

附录5 孝子坊楹联685

浦源村调查小记686

浦源村调查日记(部分)691

后记7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