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调研理论与操作实务 中 如何撰写调研报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调研理论与操作实务 中 如何撰写调研报告
  • 刘宝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红旗出版社
  • ISBN:9787505142701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99页
  • 文件大小:92MB
  • 文件页数:325页
  • 主题词:社会学-基础理论;a社会科学调查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调研理论与操作实务 中 如何撰写调研报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文体1

第一节 各种文体的特点2

一、记叙文2

(一)新闻类体裁2

(二)札记类体裁3

(三)文学类体裁3

(四)调研报告类体裁4

二、说明文5

(一)说明书5

(二)解说词6

(三)教科书6

(四)科学小品6

(五)跋6

三、议论文6

四、应用文7

(一)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惯用的体裁7

(二)企事业单位惯用的体裁8

(三)司法部门惯用的体裁8

(四)文教科技部门惯用的体裁8

(五)综合类体裁8

(六)应用文体与其他文体的区别8

第二节 调研报告的文体特点10

一、调研报告与其他应用文的文体区别10

二、决策型与咨询型调研报告的文体特点11

三、调研报告的文体种类14

(一)透视型15

(二)建议型16

(三)经验型17

(四)借鉴型18

(五)探索型18

(六)预测型19

(七)述评型20

(八)引导型21

第三节 划分文体类型的重要意义和依据22

一、划分类型的重要意义22

二、划分类型的理论依据23

三、学术界流行的划类方法25

第二章 结构29

第一节 结构的含义30

一、结构的形态30

二、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结构31

第二节 “五四框架”是调研报告唯一的结构模式32

第三节 结构的外在形态34

一、标题34

(一)标题名称34

(二)标题类型35

二、导语38

(一)扩展型导语39

(二)背景型导语39

(三)结论型导语40

(四)提示型导语40

(五)悬念型导语41

(六)设问型导语42

(七)祈使型导语42

(八)论理型导语42

三、正文44

(一)记叙说明型45

(二)推理判断型45

(三)对策建议型45

四、结尾46

(一)照应型结尾47

(二)总结型结尾47

(三)对策型结尾48

(四)号召型结尾48

(五)强调型结尾49

(六)衍生型结尾49

(七)随机型结尾49

五、附录49

第四节 结构的内在形态50

一、表达模式的形态51

(一)纵式表达51

(二)横式表达52

(三)复式表达52

(四)表达模式的作用52

二、转折与衔接的形态53

(一)转折与衔接的作用53

(二)转折与衔接的技巧53

(三)转折与衔接要保持文章的整体性53

第五节 范文的结构分析53

一、《农村责任制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关于沔阳县解决“撂田”问题的调查》53

(一)标题54

(二)导语54

(三)正文54

(四)结尾55

(五)附录55

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56

(一)背景56

(二)导语56

(三)正文56

(四)结尾57

(五)特点58

第三章 主题61

第一节 主题的含义63

一、生活主题63

二、文章主题64

三、调研报告主题65

四、主题的提炼过程66

第二节 调研报告主题的表现形态68

一、主题有三个层次68

(一)主题类别68

(二)主题特征69

(三)主题思想69

二、主题具有三种性质70

(一)客观性70

(二)主观性70

(三)时代性70

三、主题的思想体系71

第三节 调研报告主题与各要素的关系72

一、主题与材料、内容和标题的关系72

(一)主题与材料的关系72

(二)主题与内容的关系73

(三)主题与标题的关系73

二、主题必须先行75

三、主题有无标准?76

(一)怎样衡量主题的客观标准呢?77

(二)怎样衡量主题的主观标准呢?77

四、“无题有感”作品有无主题?78

五、调研报告的主题可以创新吗?78

第四章 材料81

第一节 材料的含义82

一、材料的表现形式82

(一)素材82

(二)资料82

(三)题材82

二、材料内容的标准具有“三性”83

(一)真实性83

(二)系统性83

(三)代表性83

第二节 材料的种类84

一、思想性材料84

二、事务性材料85

(一)以“问题事务性”为主的材料85

(二)以“数字事务性”为主的材料86

三、材料形态的种类87

(一)主要材料与次要材料87

(二)综合材料与个案材料88

(三)典型材料与非典型材料90

(四)直接材料与间接材料92

(五)主题材料与背景材料、事实材料与虚构材料93

第三节 材料的处理94

一、占有材料94

二、鉴别材料95

三、筛选材料96

四、使用材料96

第五章 数字的使用规则99

第一节 数字的含义100

一、数字的重要性100

二、使用数字应遵循它的“三性”101

(一)主旨性102

(二)精准性102

(三)系统性102

三、数字的来源103

第二节 数字的使用规则103

一、数字的鉴别104

二、数字的筛选105

三、数字的对比与分析106

(一)纵向式对比107

(二)横向式对比108

四、数字的书写规则110

(一)表示数量变异状态的写法110

(二)表示数量关系的写法110

(三)表示数量名称和指示标志的写法111

(四)数字的其他书写规则112

第六章 表达方式113

第一节 表达的含义114

第二节 叙述115

一、叙述的作用115

二、叙述的种类116

(一)总叙与分叙116

(二)顺叙与逆叙118

(三)直叙与倒叙119

(四)插叙和补叙120

(五)夹叙与间叙121

(六)借叙与婉叙121

三、叙述的要求122

(一)叙述必须紧紧围绕主题122

(二)叙述的用语要统一,要固定122

(三)叙述的事物要真实、内容要完整、情节要连贯122

(四)明确人称122

(五)叙述不是记流水账123

(六)一切以顺叙为基础、为开端、为结束123

(七)叙述的方向要一致123

第三节 说明123

一、说明的作用124

二、说明的种类124

(一)分类说明124

(二)举例说明125

(三)描述说明125

(四)比喻说明126

(五)比较说明126

(六)数字说明127

(七)图表说明128

(八)定义说明129

(九)引用说明130

(十)诠释说明130

三、说明的要求131

第四节 议论131

一、议论的作用131

二、议论的要求132

三、结论的种类135

(一)操作型结论135

(二)预示型结论135

(三)引导型结论135

(四)是非型结论136

(五)自然型结论136

四、如何作结论136

第五节 表达技法137

一、过渡与衔接137

(一)过渡的三个层次138

(二)过渡的三种方式138

(三)过渡与衔接靠不同的叙述方式139

二、表达原则140

(一)准确性141

(二)鲜明性142

(三)生动性143

第七章 常用的语法知识145

第一节 词147

一、词素147

二、实词148

(一)名词148

(二)动词148

(三)形容词148

(四)数词148

(五)量词149

(六)副词149

(七)代词150

三、虚词150

(一)、连词150

(二)介词150

(三)助词151

(四)语气词151

(五)拟声词151

(六)标点符号151

四、词义特征152

(一)同义词152

(二)多义词152

(三)反义词153

五、词音特征154

(一)同音异义词154

(二)异音同义词154

第二节 词组154

一、偏正结构154

二、主谓结构155

三、联合结构156

(一)并列式156

(二)递进式156

(三)选择式156

四、动宾结构156

(一)与偏正结构的区别156

(二)与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和中补结构的区别157

五、连谓结构158

六、同位结构159

第三节 句子160

一、句子成分160

(一)主语160

(二)谓语161

(三)宾语164

(四)补语165

(五)状语168

(六)定语169

(七)“的”、“地”、“得”、“所”四个结构助词的用法171

(八)外位语、独立语172

二、实词的语法功能174

(一)名词174

(二)动词175

(三)形容词176

(四)数词177

(五)量词177

(六)副词178

三、虚词的语法功能179

(一)介词179

(二)连词179

(三)助词180

(四)标点符号181

四、句类181

(一)语气句型181

(二)语法句型183

五、句子的综合分析187

第四节 常见的句法失范187

一、主语残缺188

二、谓语残缺190

三、宾语残缺192

四、定语、状语和补语失范193

(一)定语失范193

(二)状语失范193

(三)补语失范194

五、介词用法不当194

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194

七、词语的堆砌和重复196

八、语序不当197

第八章 常用的逻辑方法199

第一节 逻辑的作用201

一、逻辑与写作的关系201

二、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202

(一)形式逻辑202

(二)辩证逻辑205

第二节 表达概念的逻辑方法206

一、概念的含义206

二、概念的种类207

三、概念的内含和外延208

(一)增加概念的内含和缩小概念的外延208

(二)减少概念的内含和扩大概念的外延208

四、给概念下一个恰当的定义209

(一)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要保持一致209

(二)不能循环定义或同语定义209

(三)定义项只能用肯定的词语表示209

第三节 语言运用的逻辑方法210

一、语言与语法的逻辑关系210

二、语言与概念的逻辑关系210

三、语言与修辞的逻辑关系212

第四节 论证过程的逻辑方法212

一、论证的要素212

(一)课题212

(二)论题212

(三)命题213

(四)论点213

(五)论据213

(六)论证213

(七)论断213

二、论证过程214

(一)分析214

(二)对比217

(三)判断218

(四)推理219

(五)驳论221

三、概括与抽象的逻辑方法221

(一)概括与抽象的理论意义221

(二)概括与抽象的现实意义222

(三)概括与抽象的具体方法222

第五节 立意过程的逻辑方法223

第六节 谋篇布局的逻辑方法224

第九章 常用的修辞方法227

第一节 修辞的意义229

第二节 修辞方法230

一、比喻230

(一)明喻230

(二)暗喻231

(三)借喻231

(四)歇后语比喻232

(五)比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32

二、借代232

三、比拟233

四、对偶235

(一)正对235

(二)反对235

(三)串对235

五、反语235

(一)以正当反236

(二)以反当正236

六、排比236

七、双关237

(一)谐音双关237

(二)语义双关237

(三)谐音与语义双关的合用237

八、夸张238

九、对比238

(一)两体对比239

(二)一体对比239

十、层递239

(一)排比式层递239

(二)反复式层递239

十一、比物240

十二、连物240

(一)全式粘连241

(二)略式粘连241

十三、设问241

(一)正问242

(二)反问242

(三)倒问243

(四)侧问243

十四、反复244

(一)连续反复244

(二)间隔反复244

十五、婉曲245

(一)曲语245

(二)婉言246

十六、映衬246

(一)正衬246

(二)反衬247

十七、回环247

十八、顶真248

十九、仿词248

(一)音仿248

(二)义仿248

第三节 修辞规则249

一、修辞要以语法为前提249

二、修辞要考虑语音特点250

(一)双声250

(二)连声250

(三)多声250

(四)语音250

三、修辞要以语义为根据251

(一)兼类选择252

(二)同义选择252

四、修辞必须符合语境的需要253

五、修辞要适应不同的表达对象254

六、修辞要适应不同对象的性质254

七、修辞要适应不同的词性254

八、修辞要适应不同的表达程度255

(一)关心255

(二)关切255

(三)关爱256

(四)关照256

(五)关怀256

九、修辞的语体必须适应文体的要求256

十、辞格可以连用、兼用和套用256

(一)连用256

(二)兼用257

(三)套用257

第十章 写作的总规律259

第一节 “三五动态框架”是写作的总规律261

一、选题阶段261

二、搜集材料阶段262

(一)什么是材料的重点内容呢?262

(二)什么是材料的要点内容呢?263

三、执笔写作阶段263

(一)构思,谋篇布局264

(二)搭建文章的结构264

(三)选择表达方式265

(四)“五步”法266

(五)应遵循的三种规则267

(六)转折与衔接267

第二节 其他的几个重要问题268

一、关于写作成果的客观标准问题268

二、关于文风的问题269

三、关于创作和借鉴的问题271

四、关于写作欲望和灵感问题271

五、关于苦与难的问题272

第三节 写作口诀273

一、“开头”的写作口诀273

二、“结尾”的写作口诀273

三、“总规律”的写作口诀273

第四节 修改274

一、修改文稿的必要性274

(一)国内修改文稿的范例274

(二)国外修改文稿的范例275

二、写作过程的三个修改阶段276

(一)前期修改分为“立意修改”和“提纲修改”276

(二)中期修改分为“增减修改”和“局部修改”276

(三)后期修改分为“词语修改”和“润色修改”277

三、修改标准277

第十一章 范文279

范文一:中国改革难题的非经济思考&王沪宁279

范文二:农村责任制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关于沔阳县解决“撂田”问题的调查&安成信283

范文三:沈阳老企业技术改造调查&孙明、刘宝珊289

后记2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