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总论 先秦卷 修订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总论 先秦卷 修订本](https://www.shukui.net/cover/67/34534193.jpg)
- 周振鹤,李晓杰著;周振鹤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126969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690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711页
- 主题词:政区沿革-历史-中国;政区沿革-历史-中国-先秦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总论 先秦卷 修订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1
第一章 行政区划史的研究对象7
第一节 行政区划的基本要素与相关概念7
一、行政区划的定义7
二、行政区划诸要素9
三、广义的行政区划11
第二节 行政区划史的学科背景13
一、相关学科13
二、交叉学科(政治地理、行政地理与政区地理、沿革地理)14
第三节 行政区划史的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15
一、研究对象15
二、相关概念16
第二章 行政区划史的研究意义22
第一节 历史编纂学的需要22
一、行政区划是解释历史事件的基础23
二、行政区划反映政治过程24
三、行政区划反映经济发展的态势25
第二节 相关学科的研究基础26
一、专门史研究的重要基础26
二、人文地理分支学科的基础27
第三节 行政区划史研究的当代意义31
一、行政区划的可变性与承继性特征31
二、今天我们如何改革行政区划体系32
第三章 行政区划变迁研究的学术史回顾35
第一节 行政区划研究史的三个阶段35
一、史料编纂阶段35
二、个别的考证订讹阶段36
三、整体复原研究阶段37
第二节 行政区划变迁史的撰写40
一、疆域沿革史的著作形式42
二、与地方行政制度相结合的著作形式45
三、专门的行政区划史著作45
第四章 政治地理视角下的政区变迁的基本特点47
第一节 两千年三循环——行政区划的层级变迁47
一、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的转化47
二、从州县二级制向道(路)州县三级制的转化51
三、从多级制向二级制简化的反循环58
四、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规律62
第二节 量地制邑,度地居民——行政区划幅员之伸缩65
一、政区幅员的尺度66
二、“百里之县”幅员的相对稳定67
三、“千里之郡”幅员的缩小倾向70
四、“万里之州”幅员的起伏变化74
五、行政区划幅员变迁的特点83
第三节 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行政区域划界的原则84
一、政区边界概念的产生84
二、山川形便原则的运用87
三、犬牙相入的原则与发展过程90
四、犬牙相入原则的极端化及肥瘠搭配原则93
五、行政建置方面的交错重叠98
第五章 特殊行政区划简述100
第一节 军管型准政区——都尉、都督、都护府和都司卫所100
一、两汉魏晋的都尉100
二、两晋南北朝的都督区、总管区与行台区102
三、汉唐的都护府110
四、北魏的镇戍112
五、明代的都司卫所113
附:宋代的军115
六、军事因素对行政区划的影响116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行政制度——道、左郡和土司118
一、秦汉的道和初郡119
二、南朝的宁蛮府、左郡左县和俚郡僚郡120
三、魏晋十六国与北朝的诸部护军和部落酋长制125
四、唐代羁縻府州与明代羁縻都卫127
五、元明清的土司制度131
六、清代边区的特别行政制度136
第三节 虚拟政区——遥领、虚封与侨置州郡139
一、遥领与虚封制度139
二、侨州郡县141
三、畸形的双头州郡149
第六章 影响行政区划变迁的诸因素152
第一节 政治主导原则152
一、内外轻重的概念与转换152
二、政治主导原则154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基础161
一、我国的自然地理区域161
二、“九州制”的设想与自然区的关系165
三、秦郡的自然地理背景168
四、唐代十道的地理区划169
五、元代行省与地理区域的脱节173
六、行政区与自然区的基本关系177
第三节 经济因素的影响178
一、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与政区设置的空间变化态势178
二、经济因素对政区其他方面的影响180
第四节 文化因素的作用183
一、行政区划建置和数的关系183
二、行政区划建置与宗教的关系184
三、行政区与文化区的契合187
四、文化心理状态对政区变迁的影响189
第五节 行政区与自然区、文化区的关系概述190
终章 从政治区与行政区理解中国政治地理的两种基本格局195
一、《禹贡》的两种政治地理思维197
二、边疆区与内地的圈层型关系201
三、特殊政治区的类型与功能204
四、跨高层政区的特别政治区207
五、地方分权偏重时期的政治地理211
先秦卷217
引言225
一、本卷研究的学术基础225
二、本卷研究的基本框架232
第一章 商周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33
第一节 商王室与周边地方政权的关系233
第二节 西周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236
第二章 春秋时期行政区划制度的产生——县与郡240
第一节 县制的起源240
一、三种不同含义的县240
二、晋楚边地县邑的性质245
三、从县邑之县向郡县之县的转型249
第二节 郡制的由来251
第三章 春秋时期各国设县的考察254
第一节 楚国置县概述254
第二节 楚县考(上)257
第三节 楚县考(下)266
第四节 晋国置县概述274
第五节 晋县考(上)276
第六节 晋县考(下)282
第七节 周王室及秦、齐、吴、鲁、卫、郑等国这县287
一、周王室之县287
二、秦国之县288
三、齐国之县289
四、吴国之县290
五、鲁国之县290
六、卫国之县291
七、郑国之县291
第四章 战国时期诸侯国设县沿革概述292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县制292
第二节 齐县(含宋县)沿革概述294
第三节 韩县(含郑县)沿革概述296
第四节 赵县(含中山县)沿革概述298
第五节 魏县(含卫县)沿革概述300
第六节 燕县沿革概述302
第七节 楚县(含吴、越二国县)沿革概述303
第八节 秦县(含周县)沿革概述305
第五章 战国时期诸侯国置县考证(上)312
第一节 齐县考证(含宋县)313
第二节 韩县考证(含郑县)319
第三节 赵县考证(含中山县)327
第四节 魏县考证(含卫县)338
第五节 燕县考证350
第六章 战国时期诸侯国置县考证(下)353
第一节 楚县考证(含吴、越二国县)353
第二节 秦县(含周县)考证(上)361
第三节 秦县(含周县)考证(中)377
第四节 秦县(含周县)考证(下)391
第七章 战国时期诸侯国置郡(都)概述411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郡(都)制411
第二节 齐、韩、赵、魏、燕诸国置郡(都)概述412
一、齐五都412
二、韩郡413
三、赵郡413
四、魏郡414
五、燕郡415
第三节 楚都概述415
第四节 秦都概述417
第八章 战国时期诸侯国设郡(都)考证(上)422
第一节 齐都考证422
第二节 韩郡考证426
第三节 赵郡考证430
第四节 魏郡考证433
第五节 燕郡考证437
第九章 战国时期诸侯国设郡(都)考证(下)439
第一节 楚郡考证439
第二节 秦郡考证(上)447
第三节 秦郡考证(下)459
第十章 战国时期诸侯国疆域变迁考述(上)472
第一节 齐国疆域考472
一、西部疆域的伸缩473
二、南部疆域的演变475
三、小结478
第二节 韩国疆域考479
一、疆域前期的变动(公元前290年及其之前)480
二、疆域后期的变动(公元前290年之后)484
第三节 赵国疆域考(附:中山国疆域考)486
一、南境的演变487
二、东境的变化491
三、北境的盈缩495
四、西境的变动497
五、小结499
附:中同国疆域考501
第四节 魏国疆域考506
一、西部区域疆界的变化507
二、东部区域疆界的变动513
三、小结521
第五节 燕国疆域考523
第十一章 战国时期诸侯国疆域变迁考述(下)526
第一节 楚国疆域考526
一、北部疆域的变迁526
二、西部疆域的盈缩530
三、东部疆域的变化530
四、小结531
第二节 秦国疆域考531
一、东部疆域的变化532
二、南部疆域的变动546
三、北部疆域的变迁551
四、小结551
附录553
一、附图554
1.公元前500年晋县分布示意图554
2.公元前522年楚县分布示意图555
3.公元前280年诸侯国郡(都)县分布示意图556
4.公元前350年诸侯国疆域形势示意图557
5.公元前350年齐、鲁、宋三国疆域形势示意图558
6.公元前350年韩、魏二国疆域形势示意图559
7.公元前350年赵、中山、燕三国疆域形势示意图560
8.公元前280年诸侯国疆域形势示意图561
9.公元前280年齐国疆域形势示意图562
10.公元前280年韩、魏二国疆域形势示意图563
二、附表564
1.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领县沿革表564
2.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属郡沿革表588
3.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疆域变迁表591
4.战国纪年新表668
主要参考文献678
后记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