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于凤静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10642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55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372页
- 主题词: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史-研究-东北地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
一 研究的背景1
二 研究的意义4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6
一 国外研究综述6
二 国内研究综述12
三 研究现状评析15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基本观点18
一 核心概念界定18
二 研究的内容22
三 基本观点25
第四节 研究方法29
一 文献分析法29
二 田野调查法29
三 比较研究法29
第一编 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历史沿革33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17年(1949.10—1966.5)33
引言 此时期东北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地区概述33
一 朝鲜族自治地区34
二 蒙古族自治地区34
三 达斡尔族地区35
四 东北的满族聚居区35
第一节 朝鲜族地区:多种媒体的发轫37
一 报纸37
二 刊物43
三 图书出版及发行46
四 广播47
第二节 蒙古族地区:民族语言县报与广播的创建49
一 报纸50
二 刊物51
三 广播52
第三节 达斡尔族地区:有线广播站的开建54
第四节 满族聚居区:县报与有线广播的创建与发展54
一 报纸和刊物54
二 广播57
第五节 非民族地区的民族语文新闻传播:省级报刊与广播的诞生59
一 报刊59
二 广播61
第六节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延边大学的人才培育62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10年(1966.6—1976.10)64
第一节 朝鲜族地区:电台的艰难生存与功率提升64
一 报纸与刊物64
二 广播65
三 电视65
第二节 蒙古族地区:有线广播的快速发展66
第三节 达斡尔族地区和满族聚居区:有线广播的全面推进67
一 达斡尔族地区:广播自办新闻节目67
二 满族聚居区:有线广播技术的改进和普及67
第四节 非民族地区的民族语文新闻传播:报纸、电台的改换和停办69
第三章 改革开放20年(1976.11—1999.12)70
引言 此时期东北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概述70
一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70
二 东北少数民族地区70
第一节 朝鲜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的全面复兴71
一 报纸71
二 刊物74
三 图书、音像出版75
四 广播78
五 电视81
第二节 蒙古族地区:民族语言报刊、广播和电视的发展86
一 报纸86
二 刊物86
三 广播87
四 电视90
第三节 达斡尔族地区:广播节目的丰富多彩95
第四节 满族地区:县报、广播和电视的突飞猛进96
一 报纸、刊物96
二 广播98
三 电视100
第五节 非民族地区的民族语文新闻传播:多种、多层次媒体的创建103
一 朝鲜族语文:报刊、广播的恢复和创建103
二 蒙古族语文:市级媒体的建立107
第六节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多层次民族院校的建立108
第七节 相关研究机构及传播:民族研究刊物和机构的创办109
第四章 21世纪以近(2000.1—2010.12)111
第一节 朝鲜族地区:新闻传播体系日趋完善111
一 报纸、刊物112
二 图书、音像出版113
三 广播114
四 电视118
五 电影122
六 网络媒体123
第二节 蒙古族地区:广播、电视媒体的突出发展128
一 报纸、刊物128
二 广播131
三 电视135
四 网络媒体138
第三节 满族地区:电视媒体的重点推进139
一 报纸、刊物139
二 广播141
三 电视143
四 网络媒体145
第四节 达斡尔族地区:有线电视的开建146
第五节 非民族地区的民族语文新闻传播:多层次、多种媒体的深入发展147
一 朝鲜族语文:多种媒体的推进147
二 蒙古族语文:市级电台的上星播出150
三 满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网络媒体的建设151
第六节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民族教育机构梯度的完善153
第七节 相关研究机构及传播:民族研究机构、刊物的发展与丰富154
第二编 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特色形态159
第五章 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两极格局”及其由来159
第一节 “两极格局”的演进159
一 “两极格局”及其意义159
二 “两极格局”的萌动、偏狭和重振162
三 不同时期新闻传播的民族特色167
第二节 “两极格局”的现状171
一 “两极格局”的确立及成效171
二 “两极格局”的新媒体特征183
三 “两极格局”传播的民族特色186
四 对“两极格局”及其传播特色的评价190
第三节 “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192
一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基本生态要素193
二 20世纪下半叶全国与东北少数民族媒介生态的相互影响198
三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东北少数民族媒介生态的合力促进204
第六章 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存在的问题及其症结211
第一节 传者和受众对“两极格局”的认知与评价211
一 传者和受众对县域传播的认知和评价212
二 中国朝鲜族受众和韩国人、朝鲜人对跨境传播的认知和评价224
第二节 “两极格局”存在的问题228
一 “两极格局”总体失衡229
二 “两极格局”总体发展缓慢乏力231
三 “两极格局”中新闻传播的民族特色表现不足233
四 跨境传播的表面化与单向性236
五 县域乡村传播的尴尬处境238
第三节 “两极格局”存在问题的症结241
一 城乡“二元结构”与传统“外宣”思维的不利影响241
二 新媒体开发及媒体融合滞后242
三 对民族特色、民族精神和民族身份的认识偏颇246
四 跨境传播的规划和执行力薄弱248
五 县域乡村传播的认识误区251
第七章 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的优化对策254
第一节 媒介生态的优化254
一 生态要素的调整和重构254
二 挖掘各种政策、政治效应的关联度259
第二节 外向一极:跨境传播的特色定位和多渠道开拓260
一 统筹规划,形成合力260
二 以特色立台,以个性感人261
三 打造民族品牌栏目263
四 提升朝鲜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264
五 建立沟通渠道,增强互动机会266
第三节 内向一极:县域乡村传播的准确定位268
一 县域乡村的惠农传播268
二 培养少数民族的市民意识272
第四节 民族特色的把握和开掘279
一 民族语言要由实用性的记录转向文化性的表达279
二 依托风土人情的表现,多领域打造民族特色282
三 提炼多民族共通的文化精神284
第五节 新媒体的开发及媒体融合的拓展288
一 建立网络战略联盟288
二 开发手机等新媒体289
三 开展多层次的媒体融合活动291
第三编 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人事评记299
第八章 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人物志299
一 白润生(汉族,1939—)教授299
二 林青(汉族,1921—)高级编辑301
三 崔相哲(朝鲜族,1939—)教授305
四 波·少布(蒙古族,1934—)高级研究员306
五 吴泰镐(朝鲜族,1928—2014)高级编辑308
六 李逢雨(朝鲜族,1967—)博士、教授309
七 于凤静(汉族,1963—)博士、教授311
第九章 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大事记315
一 朝鲜族语文新闻传播315
二 蒙古族语文新闻传播319
三 满族地区的新闻传播321
四 达斡尔族地区的新闻传播323
五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及研究324
附录326
参考文献342
后记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