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历史城区交通系统与路网资源综合利用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历史城区交通系统与路网资源综合利用方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2/34418257.jpg)
- 叶茂,过秀成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154486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17页
- 文件大小:117MB
- 文件页数:229页
- 主题词:城市交通系统-研究;城市交通网-资源利用-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历史城区交通系统与路网资源综合利用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3
1.2.1 相关概念及定义3
1.2.2 研究目标4
1.2.3 研究内容4
1.3 技术路线6
1.4 本书框架6
1.5 本章小结7
第2章 历史遗产保护中的交通系统研究及实践8
2.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交通的要求8
2.1.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8
2.1.2 国外典型古城保护中的交通改善案例13
2.1.3 国外古城保护中交通改善对策与方法14
2.2 历史城区交通系统与资源利用研究及实践15
2.2.1 交通承载力15
2.2.2 交通出行行为与需求特性17
2.2.3 交通系统组织与资源利用17
2.2.4 交通微循环19
2.3 已有研究及实践综述20
2.4 本章小结21
第3章 历史城区保护与交通协调发展关系22
3.1 历史城区空间与土地利用22
3.1.1 城区规模与空间形态22
3.1.2 功能定位与土地利用26
3.1.3 历史城区与非历史城区异同28
3.2 交通系统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互关系30
3.3 历史城区交通发展方向与对策31
3.3.1 满足交通可达性和机动性要求31
3.3.2 平衡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32
3.3.3 实现交通规划与旧城更新相匹配33
3.3.4 协调交通建设与风貌保护34
3.4 本章小结35
第4章 历史城区综合交通承载力测算方法36
4.1 历史城区交通系统构成及特征36
4.1.1 交通系统功能与结构36
4.1.2 交通发展技术政策39
4.1.3 交通设施供给及运行特征40
4.2 交通承载力概念及系统构成48
4.2.1 交通承载力概念与内涵48
4.2.2 交通承载力的属性特征49
4.2.3 交通承载力结构与系统构成50
4.3 交通承载力要素51
4.3.1 组成要素51
4.3.2 交通设施承载力51
4.3.3 交通环境承载力52
4.3.4 旅游交通容量53
4.4 交通承载力的影响因素56
4.5 交通承载力测算模型57
4.5.1 交通承载力测算的主要问题57
4.5.2 既有的路网容量计算方法58
4.5.3 综合交通承载力测算模型62
4.5.4 交通承载力的提升路径64
4.6 本章小结64
第5章 历史城区交通需求分析方法65
5.1 历史城区交通出行基本特征65
5.1.1 历史城区交通需求特征65
5.1.2 交通系统出行特征69
5.2 历史城区交通需求分析的基础理论70
5.2.1 基于活动的交通需求分析理论70
5.2.2 历史城区交通需求分析框架72
5.3 历史城区出行者活动模式选择模型72
5.3.1 研究区域及数据采集73
5.3.2 历史城区出行活动模式75
5.3.3 活动模式选择的多项Logit模型76
5.3.4 模型结果分析79
5.4 基于活动模式的交通方式选择行为81
5.4.1 数据及变量82
5.4.2 模型建构84
5.4.3 模型结果及分析85
5.5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历史城区交通需求分析89
5.5.1 结构方程模型89
5.5.2 研究变量选择90
5.5.3 出行者市场细分91
5.5.4 结构方程模型架构92
5.5.5 模型结果及分析92
5.6 本章小结96
第6章 历史城区交通系统功能组织与设计方法97
6.1 历史城区供需双控模式97
6.1.1 供需双控模式的提出97
6.1.2 供需双控模式内涵与特征98
6.1.3 供需双控模式与历史城区匹配性99
6.2 历史城区交通组织模式内涵及要素101
6.2.1 交通组织模式内涵101
6.2.2 交通组织体系构成要素102
6.3 交通组织模式影响因素103
6.4 交通组织模式结构设计105
6.5 历史城区交通模式选择107
6.5.1 典型交通模式与案例分析107
6.5.2 历史城区交通模式选择109
6.6 历史城区交通系统设计与功能组织112
6.6.1 土地利用与功能整合113
6.6.2 交通服务体系优化与设计114
6.6.3 交通设施配置与使用115
6.6.4 交通运行组织118
6.7 本章小结119
第7章 历史城区交通服务体系设计方法120
7.1 交通服务体系特征与要求120
7.2 交通服务体系内涵及构成要素121
7.2.1 交通服务体系的内涵121
7.2.2 交通服务体系构成元素及特征121
7.3 交通服务体系构建与功能分析123
7.3.1 目标体系构建123
7.3.2 构建原则与要求125
7.3.3 空间结构设计126
7.3.4 系统结构设计127
7.4 公共交通服务体系设计128
7.4.1 公交结构体系设计128
7.4.2 公交网络整合设计130
7.5 交通出行服务链设计131
7.6 交通服务体系配置关键路径与策略133
7.6.1 优化交通模式133
7.6.2 活化资源利用136
7.6.3 强化交通管理137
7.7 本章小结139
第8章 历史城区干路网资源配置与合理利用方法140
8.1 道路交通资源配置与历史城区适应性140
8.1.1 与风貌保护适应性140
8.1.2 与交通服务体系适应性141
8.2 道路交通资源构成及配置141
8.2.1 交通设施构成及相互关系141
8.2.2 历史城区道路交通设施供给要求142
8.2.3 道路交通设施配置143
8.3 历史城区干路网组织模式144
8.3.1 机动车走廊与路网的关系144
8.3.2 公交走廊与路网的关系144
8.3.3 骨架路网组织模式选择146
8.4 历史城区骨干路网空间布局优化方法147
8.4.1 必要交通空间的建设与利用147
8.4.2 基于内部保护的交通保护环体系设计148
8.5 公交导向的干路网平均间距优化方法152
8.5.1 历史城区干路网平均间距153
8.5.2 公交站点覆盖率指标确定153
8.5.3 基于公交站点覆盖率的干路网平均间距优化方法156
8.6 历史城区干路功能结构完善与合理利用方法158
8.6.1 公交优先与慢行友好的道路功能分类158
8.6.2 道路空间再分配163
8.6.3 干路分级配置体系163
8.7 本章小结164
第9章 历史城区街巷路网资源综合利用方法165
9.1 街巷路网体系构成及特征165
9.1.1 街巷路网体系界定165
9.1.2 历史街巷格局特征166
9.1.3 街巷道路使用特征168
9.2 街巷道路的保护与利用策略168
9.2.1 街巷道路保护要素及要求168
9.2.2 公交线路布设空间载体170
9.2.3 慢行与交往活动空间载体170
9.2.4 街巷道路的综合利用策略171
9.3 历史城区地区路网构建方法172
9.3.1 地区路网的构建思想172
9.3.2 地区路网的构建172
9.4 历史城区街巷道路功能整合与分级配置方法174
9.4.1 街巷道路交通功能分析174
9.4.2 街巷道路功能整合与分级配置体系175
9.5 本章小结176
第10章 历史城区交通微循环路网规划设计方法177
10.1 交通微循环系统177
10.1.1 交通微循环177
10.1.2 历史城区交通微循环178
10.1.3 微循环系统的组成与分类179
10.1.4 交通微循环的功能与特性180
10.2 交通微循环路网规划模式182
10.2.1 规划要求与流程183
10.2.2 规划层次与要点184
10.3 交通微循环路网规划指标185
10.3.1 微循环道路分级185
10.3.2 路网规划指标体系185
10.4 交通微循环路网组织187
10.4.1 路网交通组织模式分类187
10.4.2 微循环路网组织模式187
10.5 交通微循环路网生成与优化190
10.5.1 微循环道路的选择与优化190
10.5.2 微循环初始路网生成与优化191
10.6 南京老城微循环路网规划192
10.6.1 道路交通问题分析193
10.6.2 微循环路网规划设计193
10.7 基于机非分流的历史城区自行车路网规划方法194
10.7.1 机非分流的自行车路网规划策略195
10.7.2 实施机非分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96
10.7.3 基于机非分流的自行车路网规划197
10.8 人车共存道路规划设计方法200
10.8.1 考虑步行的道路分级体系201
10.8.2 人车共存道路201
10.8.3 人车共存道路设计手法与措施202
10.9 本章小结206
参考文献207
后记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