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大地测量学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胡明城,鲁福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测绘出版社
- ISBN:7503007508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1128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114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大地测量学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第四篇 卫星大地测量学1
总论1
第十八章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5
18.1坐标系统5
18.1.1地球自转与坐标系统5
18.1.2惯性坐标系11
18.1.3地固坐标系13
18.1.4 惯性坐标系与地固坐标系之间的变换16
18.1.5站心坐标系17
18.2时间系统20
18.2.1 恒星时和世界时21
18.2.2 历书时23
18.2.3 原子时24
第十九章卫星运动理论26
19.1卫星的无摄运动26
19.1.1 二体问题的微分方程26
19.1.2微分方程的解27
19.1.3 真近点角函数的展开式38
19.2卫星的受摄运动43
19.2.1摄动43
19.2.2 卫星的受摄运动方程45
19.2.3受摄运动方程的解法47
19.3地球引力场引起的摄动49
19.3.1 地球引力摄动函数的变换49
19.3.2 长期、长周期和短周期摄动57
19.3.3摄动的解59
19.4 日月引力和地球潮汐引起的摄动68
19.5大气阻力引起的摄动72
19.6光压引起的摄动80
19.7共振85
19.8解卫星运动方程的数值法87
19.8.1 卫星运动方程88
19.8.2 卫星运动方程的数值积分95
第二十章大地测量卫星和观测方法101
20.1大地测量卫星101
20.2照相观测102
20.2.1 照相观测的仪器和观测方法102
20.2.2 底片归算105
20.3卫星多普勒测量110
20.4卫星激光测距116
20.5卫星测高120
20.6卫星跟踪卫星的测量122
20.7卫星重力梯度测量128
20.8测时装置132
第二十一章卫星大地测量几何法134
21.1绪论134
21.2同步观测136
21.3同步观测站间弦方向的测定137
21.3.1 测定站间弦方向的基本方法137
21.3.2 同步观测弦方向的精度139
21.4卫星三角网的整体平差145
21.5几何解与其他资料的联合处理147
21.6长边方位角的测定147
22.1绪论149
第二十二章卫星大地测量动力法149
22.2动力法的基本原理150
22.2.1观测量对观测时刻卫星状态向量和测站位置向量的偏导数154
22.2.2 卫星观测时刻状态向量对动力参数的偏导数156
22.2.3 用轨道根数作变量时有关偏导数的计算159
22.2.4 偏差参数163
22.2.5观测方程的解算163
22.3卫星精密轨道的测定164
22.3.1 卫星初始轨道的测定164
22.3.2 轨道改进165
22.3.3卫星星历表的计算165
22.4带谐系数的测定165
22.5田谐系数的测定169
22.5.1 频率分析170
22.5.2 共振分析172
22.5.3地面重力测量资料的利用174
22.5.4动力法与几何法的联合解算176
22.6平均地球椭球参数的测定177
22.6.1 地心引力常数的测定178
22.6.2平均地球椭球赤道半径的测定183
22.6.3三轴椭球参数的确定187
22.7按地球引力位球谐函数展开式推求大地水准面高和重力异常191
22.8地球自转参数的测定193
22.9国际上几个主要机构按动力法解算的情况198
22.10利用海军导航卫星系统定位199
22.10.1 系统的组成199
22.10.2 定位方法200
22.10.3广播星历201
22.11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定位205
22.11.1 全球定位系统概况206
22.11.2全球定位系统的信号构成208
22.11.3伪距测量211
22.11.4载波相位测量213
22.11.5传播介质的影响218
22.11.6 GPS载波相位测量数据处理222
第二十三章卫星大地测量的主要成果和发展方向237
23.1绪论237
23.2大地联测和卫星三角网238
23.3地心坐标和地球重力场模型241
23.4参心坐标系相对于地心坐标系的偏差249
23.5基本大地测量参数252
23.6地球自转参数254
23.7卫星观测结果在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255
方面的应用255
23.8卫星大地测量的发展方向255
第五篇 海洋大地测量学265
总论265
第二十四章海洋环境272
24.1海洋自然环境272
24.2海洋矿产资源274
24.3海水性质和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275
24.3.1 海水性质275
24.3.2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276
24.3.3声速279
24.4.1概述282
24.4潮汐282
24.4.2各位潮位的定义283
24.4.3潮汐理论概要284
24.4.4 分潮286
24.5 海流289
第二十五章定位和导航295
25.1绪论295
25.2 卫星定位和导航系统以及VLBI系统297
25.2.1 卫星定位和导航系统297
25.2.2 VLBI 系统298
25.3无线电定位和导航系统299
25.3.1概述299
25.3.2双曲线系统299
25.3.3 圆/圆系统304
25.3.4 无线电测向系统305
25.4精密电磁波测距定位系统305
25.5沿岸近程定位法308
25.6船位推算导航系统314
25.7声定位和导航系统315
25.8组合定位和导航系统320
第二十六章海底大地控制网325
26.1绪论325
26.2海底大地控制点(网)的勘选329
26.3海底大地控制点(网)的测定329
26.3.1 海底控制点深度测量330
26.3.2 海底控制网的边长测定331
26.3.3 海底控制点的坐标计算332
26.3.4误差分析333
26.4用于监测海底扩张的大地控制网334
26.5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建立海底大地控制网336
26.6海洋上的划界341
第二十七章 海洋地球物理测量和矿产资源开发346
27.1绪论346
27.2重力测量347
27.3磁力测量350
27.3.1 概述350
27.3.2海洋磁力仪352
27.3.3海洋磁力测量的应用354
27.3.4海洋磁力测量的作业方法355
27.4地震测量357
27.4.1概述357
27.4.2地震折射法358
27.4.3地震反射法361
27.4.4连续地震反射剖面测量364
27.5地质方法366
27.6海洋大地测量用于矿产资源开发368
27.6.1 海洋大地测量与资源地质的关系368
27.6.2海洋石油开发372
27.6.3锰结核开发378
第二十八章海道测量382
28.1绪论382
28.2声纳仪器385
28.2.1 回声测深仪385
28.2.2侧扫声纳386
28.2.3多波来声纳390
28.3测深391
28.4航空摄影应用于海道测量396
28.5海底特征调查399
28.6验潮401
28.7海道测量在其他方面的应用406
28.7.1海运406
28.7.2 渔业407
28.7.3港口建设和管理407
第二十九章海面地形、海面变化和海岸区自然灾害409
29.1绪论409
29.2平均海面411
29.3海面地形和大地水准面413
29.4区域性海面变化的研究415
29.5海面的长期上升趋势420
29.6.1 水准测量法427
29.6 测定海面地形的水准测量法和海洋学方法427
29.6.2 比容水准法428
29.6.3地转流水准法430
29.7关于建立全球高程基准问题430
29.8海岸区的自然灾害433
29.8.1海啸434
29.8.2风暴潮438
29.8.3风生浪439
第三十章卫星测高应用于海洋学和地球物理学440
30.1绪论440
30.2 由卫星测高求定海洋大地水准面450
30.3由卫星测高求定平均海面453
30.3.1概述453
30.3.2数据预处理454
30.3.3 求定平均海面的平差法457
30.3.4卫星轨道洋面轨迹交叉弧平差法457
30.3.5海面地形图的制作461
30.3.6 平均海面所含的海底特征信息461
30.4由卫星测高求定垂线偏差464
30.4.1 概述464
30.4.2 利用卫星测高数据求定垂线偏差的467
原理467
30.4.3垂线偏差与海底地形特征之间的471
相依关系471
30.5卫星测高与地球重力场模型的相互支持472
30.6卫星测高应用于地球物理学475
动态的研究481
30.7卫星测高应用于海流现象和海面481
第六篇 动力大地测量学493
总论493
第三十一章地球构造504
31.1地球内部504
31.2地壳均衡学说511
31.3地球大气513
31.3.1 大气分层513
31.3.2大气折射现象515
31.3.3大气的引力效应516
31.4地球表面的各种构造形态517
31.4.1 沉积盆地517
31.4.2地盾518
31.4.3造山带519
31.4.4断层运动形成的构造形态522
31.4.5 冰盖区523
31.5地球重力场及其时间变化524
第三十二章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526
32.1绪论526
32.2 VLBI的几何原理534
32.3 VLBI系统的主要部件及其工作原理537
32.4 VLBI观测的实施547
32.5 VLBI观测数据的处理550
32.5.1 互相关函数输出550
32.5.2几何时延的不确定性551
32.5.3时延补偿553
32.6影响VLBI观测的各种因素557
32.6.1概述557
数学模型558
32.6.2 影响基线向量方向的各种因素及其558
32.6.3 影响VLBI测站几何位置的干拢561
因素561
32.6.4直接影响信号延迟的各种因素563
32.7 VLBI的精度估计568
32.8利用VLBI建立惯性坐标系569
第三十三章地球自转577
33.1绪论577
33.2岁差和章动579
33.3地球自转的理论基础582
33.3.1地球自转的动力原理582
33.3.2地球围绕其质心运动的理论586
33.3.3 地球自转的地球物理激发函数589
33.4.1概述590
33.4影响地球自转的各种因素590
33.4.2大气层对于地球自转的影响593
33.4.3 异常日长变化与异常气候596
33.4.4 潮汐摩擦对于地球自转运动的影响600
33.4.5核—幔耦合对于地球自转运动的影响603
33.5极移604
33.5.1 概述604
33.5.2 极移的激发机制606
33.5.3张德勒摆动607
33.5.4 天极614
33.6地球自转速度变化616
33.6.1 概述616
33.6.2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激发机制618
33.7.1概述620
33.7地球自转参数的测定620
33.7.2 测定地球自转参数的方法627
第三十四章固体潮634
34.1绪论634
34.2平衡潮理论与引潮力位636
34.2.1平衡潮理论636
34.2.2引潮力位636
34.2.3 引潮力位的随地变化和随时变化640
34.2.4 引潮力位分解为分潮波643
34.3实际地球的固体潮645
34.3.1地球的潮汐形变645
34.3.2洛夫数的组合646
34.4空间大地测量的潮汐改正649
34.5固体潮的观测651
34.6数据处理655
34.7影响固体潮观测的各种干扰因素656
34.8研究固体潮的重要意义658
第三十五章板块大地构造学说662
35.1板块大地构造学说的形成662
35.2板块构造运动669
35.3全球板块分布模型671
35.4全球板块运动模型680
35.4.1概述680
35.4.2 测定板块相对运动速度的文因—马682
修斯法682
35.4.3 测定板块相对运动速度的地形法684
35.4.4 测定板块相对运动速度的布鲁内法686
35.4.5 测定板块相对运动方向的方法688
35.4.6 现代全球板块运动模型689
35.5板块边界的形变703
35.6板块内的区域构造运动704
35.7全球板块边界重力异常的分布特征706
35.8利用海洋大地水准面起伏异常判识板块709
边界709
35.9研究板块大地构造活动的重要意义713
第三十六章地壳运动的监测716
36.1绪论716
36.2地壳运动监测的现状721
36.2.1概述721
36.2.2 板块内部形变和区域形变的监测726
36.2.3 局部地壳形变的监测730
36.3陆地表层沉降的监测732
36.4.1 概述734
36.4 GPS用于地壳运动监测734
36.4.2 永久性GPS大地测量阵列738
36.4.3 加利福尼亚湾的板块运动监测741
36.4.4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地壳运动的监测743
36.4.5 中、南美洲的GPS大地测量750
36.4.6 基准网强度对于精密GPS大地测量754
的影响754
36.4.7 精密GPS大地测量的对流层湿延迟756
改正756
36.4.8 火山喷发前的形变和冰川运动的监测761
36.5 地壳应变分析761
36.5.1 应力的概念761
36.5.2 应变和位移765
36.6.1概述776
36.6应变分析方法776
36.6.2 由重复角度观测结果推算切应变777
36.6.3 由重复边长测量结果推算地应变779
36.7地壳水平运动监测网的数据分析779
36.7.1概述779
36.7.2建立地壳水平运动模型法780
36.7.3 活动断层区地壳水平运动监测网的781
数据分析781
36.7.4 综合各类大地测量监测数据估计地壳形变的软件787
36.8现代地壳垂直运动的测定798
36.8.1概述798
36.8.2 由水准测量数据求定地壳垂直运动的方法和模型801
壳垂直运动811
36.8.3 由水准测量和重力测量数据求定地811
第三十七章地震预测822
37.1绪论822
37.2异常地壳构造运动828
37.2.1 板块形变828
37.2.2瞬变运动829
37.3应变积累及其在岩石圈内的传播831
37.4大地测量用于地震预测833
37.5地震前兆的规律性和复杂性838
37.6分期预测840
37.6.1 长期预测841
37.6.2短期预测846
37.6.3 中期预测848
37.7震前异常现象854
37.7.1地震活动异常855
37.7.2 其他震前异常现象856
37.8地壳的震前、同震和震后运动860
37.8.1 同震运动860
37.8.2 伴随地震过程的地壳垂直运动860
37.8.3伴随地震过程的形变率加速和地倾斜864
37.8.4伴随地震过程的重力值变化865
37.8.5伴随地震过程的重力方向变化866
37.9 1990年前后发生的几次地震的分析869
37.9.1 1987年美国加州两个共轭断层上的地震871
37.9.2 1989年旧金山地震872
37.9.3 1992年洛杉矶地震877
37.9.4 1993年日本北海道地震879
37.9.5 1993年美国俄勒冈州的地震881
37.9.6 1993年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地震882
37.10膨胀—扩散模范883
37.11诱发地震与地震控制891
第七篇 测量数据分析与平差903
第三十八章统计学基础903
38.1随机变量903
38.2随机向量904
38.2.1 边沿分布905
38.2.2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906
38.2.3 随机向量的数学期望与协方差矩阵906
38.2.4 数学期望与协方差的传播908
38.3多维正态分布909
38.4二次型分布914
38.5参数估计917
38.6统计假设检验920
第三十九章观测与误差924
39.1观测与误差的概念924
39.2观测值的可靠性928
39.3有效数字和舍入误差932
第四十章最小二乘平差法935
40.1平差的概念935
40.2数学模型938
40.2.1 函数模型938
40.2.2 随机模型942
40.3最小二乘法原理943
40.4最小二乘平差的计算公式946
40.4.1 通用平差946
40.4.2 间接平差951
40.4.3 条件平差956
40.4.4 附条件间接平差960
40.4.5 附参数条件平差961
40.5最小二乘平差结果的统计性质962
40.5.1 估计量的线性无偏性963
40.5.2 估计量的方差最小964
40.5.3 方差因子的无偏估计965
40.5.4估计量的概率分布966
40.6参数加权平差969
40.7等价观测与分组平差974
40.7.1 等价观测974
40.7.2 分组平差983
40.8观测权的估值993
40.9法方程组的解算998
第四十一章最小二乘配置法1005
41.1希尔伯特空间1005
41.2线性泛函和对偶空间1008
41.3最小二乘配置法原理1010
第四十二章 自由网平差1016
42.1广义逆矩阵1016
42.2 自由网平差的原理和解算方法1023
42.2.1伪逆解法1025
42.2.2 附加条件法1028
42.2.3直接解法1031
42.2.4转换法1033
42.3 自由网平差的基准1035
42.4监测网的拟稳平差1044
43.1.1 分布检验1048
第四十三章观测数据和平差结果的统计分析1048
43.1观测数据的检验1048
43.1.2 同一性检验1052
43.1.3 方差分析1053
43.1.4相关性检验1055
43.2平差结果的检验1056
43.2.1 方差因子的检验1056
43.2.2 两个方差因子比的检验1057
43.2.3解向量的置信区间和假设检验1058
43.2.4 两期观测解向量差异显著性检验1061
43.2.5单个未知参数估值变化显著性检验1063
43.3粗差探测1064
43.3.1观测误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1065
43.3.2粗差探测中的统计量1068
43.3.3粗差检验法1071
43.4网的可靠性1073
43.5抗差估计1078
43.5.1 M估计的概念1079
43.5.2影响函数1079
43.5.3选权迭代法1083
43.5.4绝对和极小法1086
43.6大地网优化设计1090
43.6.1大地网优化设计的概念1090
43.6.2解析法1092
43.6.3模拟法1095
附录A线性代数必要知识1100
附录B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