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变动中的刑法思想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变动中的刑法思想
  • 柯耀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009996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06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31页
  • 主题词:刑法-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变动中的刑法思想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刑法行为评价架构的演变及省思1

细目1

刑法行为评价架构的演变及省思1

引言2

壹、刑法评价客体的确立4

一、行为与行为人5

二、行为理论的发展6

三、现代刑法上行为应有的形象11

一、贝林的行为评价架构12

贰、行为评价架构的发展12

二、主观构成要件的发见14

三、构成要件价值判断观念的确立15

叁、犯罪行为评价模式的透视17

一、三阶段评价的内涵19

(一)构成要件该当性与违法性的关连20

(二)构成要件与罪责关系24

(三)违法性与罪责的关系27

二、二阶段评价架构的见解28

肆、行为评价架构的批判与省思31

一、三阶段评价架构的批判32

(一)行为主观要素的变动与批判33

(二)评价与规范要素的变革36

二、二阶评价架构的诠释方法37

(一)客观归责论浅介38

(二)客观归责之难题40

伍、结论42

刑法结合罪之研究44

刑法结合罪之研究44

绪言45

壹、结合罪之基本概念45

一、结合罪之意义46

二、结合罪之形成47

贰、结合罪实务上运用所面临之问题50

一、既、未遂之结合罪适用50

二、结合罪中有涉及追诉条件之罪53

三、结合结合罪问题55

四、相结合之罪有加重结果之情形57

叁、对现行法之结合罪规定之检讨59

一、结合罪客观面之分析60

二、结合罪主观面之剖析63

三、结合罪共犯问题之判断64

(一)参与结合罪基本罪之共犯64

(二)参与与基本罪相结合单一罪之共犯66

肆、建议与结语67

刑法“结合构成要件”之概念72

刑法“结合构成要件”之概念72

绪言73

壹、结合构成要件之基本概念76

一、结合构成要件之意义与本质76

二、结合构成要件之形成77

三、结合构成要件之结构80

贰、结合构成要件于实务运用所生之问题81

一、结合罪既未遂判断问题81

二、相结合之罪有涉及追诉条件者85

三、复数结合问题87

四、结合构成要件之加重结果犯问题89

叁、现行法结合构成要件之检讨91

一、客观构成要件之结构93

二、主观要件之内涵96

三、特别问题—结合罪共犯问题99

(一)帮助结合罪基本罪者99

(二)帮助相结合之单一罪者101

肆、对结合构成要件于刑事立法上之提议102

伍、结语106

论加重结果犯108

论加重结果犯108

前言109

壹、加重结果犯的基础概念111

一、加重结果犯的历史发展113

二、加重结果犯的结构116

(一)客观构成要件结构分析117

(二)主观要件连结关系119

(三)加重结果犯的整体关连性121

贰、加重结果犯的存立事由之争议123

一、废除论123

二、修正论124

三、独立形态见解125

叁、加重结果的类型126

一、纯正加重结果犯127

二、不纯正加重结果犯129

三、危险犯的加重结果犯130

肆、加重结果犯问题重新诠释131

一、加重结果犯的类型与成立标准132

二、归责理论的运用133

伍、加重结果犯立法刍议—代结论134

刑法“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问题探讨137

刑法“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问题探讨137

前言138

壹、“原因自由行为”概念界定140

一、“原因自由行为”的结构141

(一)事实基础141

(二)法律评价142

二、“原因自由行为”可能形成的类型142

贰、“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论据之争议143

一、例外模式144

二、构成要件模式145

(一)前置理论145

(二)间接正犯法理之适用146

(三)扩张理论147

三、其他见解148

叁、“原因自由行为”与刑法法理相容性分析148

一、思想刑法的疑虑149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检视149

三、未遂判断的不相容150

四、与罪责原则的不一致150

肆、“原因自由行为”重新评估151

一、构成要件体系一致性分析152

二、抽象危险犯与客观可罚性要件的并用152

伍、结语—立法建议153

陆、后记154

共犯成立基础与处罚基础156

共犯成立基础与处罚基础156

引言157

壹、共犯的基本概念158

一、客观及主观理论之争辩159

二、犯罪事实支配理论163

贰、共犯成立基础166

一、共犯独立性说167

二、共犯从属性说169

(一)最低度从属170

(二)限制从属170

(三)严格从属171

(四)极端从属171

三、参与类型成立之阶段172

叁、共犯处罚基础172

一、限制行为人概念与扩张行为人概念173

二、学说上之争论174

(一)责任共犯说与不法共犯说174

(二)惹起说175

(三)Roxin之见解176

(四)Jakobs的观点177

(五)小结178

肆、现行法之检讨与评述—代结论178

刑法单一行为人概念评析180

前言180

刑法单一行为人概念评析180

壹、单一行为人基本概念与架构184

一、基本结构185

二、单一行为人概念的发展186

三、扩张行为人概念的效应188

贰、单一行为人概念的类型189

一、形式的单一行为人结构190

二、功能性的单一行为人架构190

三、减缩之单一行为人架构191

叁、单一行为人概念新解192

一、参与形式的定位193

二、参与形式与行为不法应加以区分194

三、刑罚裁量罪责认定标准196

肆、单一行为人体制可行性评估197

一、单一行为人体制的正面效应197

二、单一行为人体制面临的难题198

伍、结语199

数罪并罚整体刑之确立与易刑处分—兼评大法官会议第三六六号解释一201

数罪并罚整体刑之确立与易刑处分201

—兼评大法官会议第三六六号解释—201

前言202

壹、刑法竞合论之基本观念203

贰、刑法竞合问题之定位205

叁、刑法竞合问题处理方法206

肆、“数罪并罚”的前提要件209

伍、整体刑之样态211

一、强制整体生命刑211

二、强制整体自由刑212

三、强制整体罚金刑212

四、选择性整体刑213

陆、易刑处分与数罪并罚之关系216

一、易刑处分之本质216

二、易刑处分之个别性与整合性比较219

三、易刑处分与个别刑并罚时之处理221

柒、评释与结语223

捌、修正法评议224

易科罚金的数罪并罚问题探讨230

易科罚金的数罪并罚问题探讨230

前言231

一、新修正法说明232

二、易科罚金的本质与作用233

三、第四十一条的限制规定235

四、易科罚金案件之数罪并罚适用难题237

五、结语239

“意图犯”意图实现于刑法之评价240

“意图犯”意图实现于刑法之评价240

绪言241

一、意图概念的演进243

壹、意图的基本概念243

二、意图与故意之界分245

(一)意图与故意等视的观点246

(二)意图与故意具有程度上差异之见解246

三、意图的实质内涵分析248

贰、意图犯构成要件的分析249

一、主、客观完全相符的构成要件249

二、主、客观不相符的构成要件250

三、意图犯的基础形态251

叁、意图实现与基本构成要件间的关系252

一、意图犯构成要件该当问题253

二、意图犯类型的整体判断254

肆、意图实现在刑法上的评价256

一、意图犯构成要件的结构形态257

二、意图实现的评价及处理258

伍、意图实现问题的省思—代结论259

意图犯与牵连关系261

意图犯与牵连关系261

前言262

一、意图在构成要件中之定位263

二、意图犯意图与基本构成要件关系264

三、意图实现之法律适用265

四、意图犯之牵连关系适用267

五、结语268

评德国刑法竞合论“行为单数”概念269

评德国刑法竞合论“行为单数”概念269

引言270

一、学说对“行为单数”的概念定位273

(一)自然意义之一行为275

(二)自然的行为单数275

二、“行为单数”的类型275

(三)构成要件的行为单数278

(四)法的行为单数279

(五)小结280

三、“行为单数”概念的质疑281

(一)评价客体与客体评价关系281

(二)“行为单数”与一般行为概念是否不同?283

四、法的行为单数释疑285

(一)行为与犯罪复数的本质286

(二)法律效果的单一处理287

五、行为单数概念的谬误与修正288

(一)存在与规范的厘清289

(二)“行为单数”概念的重新认定290

六、整合一致性的行为概念—代结论290

连续犯存废争议之思辩292

连续犯存废争议之思辩292

前言293

一、连续犯基础概念294

(一)连续关系结构295

(二)连续关系主、客观条件要求297

二、连续关系存废根本问题298

三、否定连续关系存在正当性之见解301

(二)行为刑法与罪责原则之违反302

(一)立法的恣意302

(三)平等原则之背离304

(四)不合理的判决确定力效应304

四、肯定连续关系之见解306

(一)诉讼经济考量306

(二)行为人人格一致性之观察307

(三)预防罪质与刑量遽变309

五、存废争议评述—代结论311

刑法连续关系问题探讨313

刑法连续关系问题探讨313

前言314

壹、连续关系概念315

一、连续关系意义315

二、连续关系存立正当性317

三、连续关系判断标准320

贰、连续关系成立要件322

一、客观要件323

(一)犯罪形式同类性323

(二)行为连续性323

(三)法益侵害同类性324

二、主观要件324

叁、连续关系主观要件之争议325

一、整体故意325

二、概括故意326

三、连续故意327

四、评述328

肆、过失连续关系评析329

一、罪责的考量329

二、法律适用一致性考量331

伍、连续关系适用之限制332

一、主观要件之限制333

二、客观要件之限制333

(一)行为形式之限制333

(二)一身专属性法益之侵害335

三、批判337

陆、结语338

过失犯成立连续关系问题探讨340

过失犯成立连续关系问题探讨340

前言341

一、连续关系概念341

二、连续关系的成立要件342

三、连续关系主观要件之争议343

四、整体故意与连续故意344

五、过失犯成立连续关系之考量346

六、结语347

图利罪与其参与关系之思辩348

图利罪与其参与关系之思辩348

前言349

一、职务犯罪之犯罪形态属性350

二、图利罪犯罪类型定位及适用范围352

三、图利罪行为既、未遂认定354

四、图利罪之参与关系357

(一)共犯关系358

(二)间接正犯关系360

(三)共同正犯问题361

五、法律修正拟议—代结论362

重刑化犯罪抗治构想的隐忧与省思365

重刑化犯罪抗治构想的隐忧与省思365

摘要概说366

壹、刑罚基本构想的演变367

一、应报思想368

(一)一般预防观念370

二、预防思想370

(二)特别预防与社会防卫构想372

三、法规范信赖的构想374

贰、刑罚理论的重新思考376

一、应报理念的检讨376

二、一般预防构想的批判378

三、特别预防思想的局限性379

四、积极一般预防思想之疑虑381

叁、重刑化犯罪抗治手段的思维383

五、小结383

一、重刑化立法的思想基础384

肆、价值化的刑罚构想—代结论386

二、重刑化立法依据的疑虑386

结果必然性成立法规单一之争议389

结果必然性成立法规单一之争议389

前言390

一、法规单一的本质391

二、可成立法规单一之构成要件关系392

三、行为所生结果必然性分析393

四、结果必然性之具体适用394

五、结语396

继续犯“涵摄效应”之争议398

继续犯“涵摄效应”之争议398

前言399

一、继续行为的法律性质400

二、继续犯的涵摄特性分析401

三、“涵摄效应”的内涵变动与判断标准402

四、继续行为除摄处理的争议404

五、结语4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