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学理论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学理论研究
  • 谭明方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7900633685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06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31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学理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社会与社会学1

1.1 社会的本质1

1.2 社会的具体形式4

1.3 研究社会的学科体系6

1.3.2 以人们在“特定生存范围”内活动或生活的规律为研究内容的学科7

1.3.3 以特定人群及其社会活动为研究内容的学科9

1.3.4 以人们社会行为的共性方面作为研究内容的学科9

1.4 社会学与法学、伦理学、管理学10

1.4.1 以社会学与法学在研究内容上的区别与联系为例11

1.4.2 以社会学和伦理学在研究内容上的区别和联系为例12

1.4.3 以社会学与管理学在研究内容上的区别和联系为例13

1.5 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位置14

第2章 西方社会学学术史研究16

2.1 社会会学形成时期的思想16

2.1.1 奥古斯特·孔德的社会学思想16

2.1.2 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19

2.1.3 龚普洛维奇等人的社会学思想21

2.2 社会学发展时期的理论22

2.2.1 埃米尔·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22

2.2.2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24

2.2.3 乔治·齐美尔的社会学思想28

2.2.4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的发展29

2.2.5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33

2.2.6 小结38

3.1 我国学者的三种主要观点43

3.1.1 认为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的观点43

第3章 社会学对象问题研究43

3.1.2 认为社会学研究“社会关系”的观点44

3.1.3 认为社会学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44

3.2 对研究对象三种观点的分析46

3.2.1 对“社会整体”观点的分析46

3.2.2 对“人与社会的关系”观点的分析47

3.3.1 缺乏社会哲学基础的“研究对象”51

3.3 对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51

3.3.2 关于“研究对象”的社会哲学内涵53

3.4 对三种观点的哲学考察56

3.4.1 对“社会系统”观点的哲学考察56

3.4.2 对“社会关系”观点的哲学考察58

3.2.3 对“人与社会的关系”观点的分析59

3.4.3 对“人与社会的关系”观点的哲学考察60

3.5 对象研究的社会学考察62

3.5.1 对“社会系统”观点的社会学考察62

3.5.2 对“社会关系”观点的社会学考察66

3.5.3 对“人与社会的关系”观点的社会学考察68

3.6 关于社会学对象研究的展望70

3.6.1 “社会系统”观点的合理内核与研究展望70

3.6.2 “社会关系”观点的合理内核与研究展望72

3.6.3 “人与社会的关系”观点的合理内核及研究展望74

4.1 缺乏社会哲学支撑的社会学研究77

第4章 社会学与社会哲学77

4.2 社会学的哲学基础78

4.2.1 社会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78

4.2.2 社会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79

4.3 西方不同理论流派的社会哲学观81

4.4 研究者的哲学认知与社会学观点82

4.5 研究者在哲学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84

4.5.1 在“社会本体论”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84

4.5.2 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存在问题87

4.6 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89

4.6.1 对两者相互关认识的考察89

4.6.2 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基本问题”90

4.6.3 历史唯物主义与我国社会学的不同理论流派92

第5章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97

5.1 学科的基本问题97

5.1.1 什么是学科的“基本问题”97

5.1.2 学科“基本问题”的特征98

5.1.3 “基本问题”对本学科理论研究的作用99

5.2 考察社会学基本问题的必要性101

5.2.1 从“研究角度”看考察“基本问题”的必要性101

5.2.2 从“研究对象”看考察“基本问题”的必要性101

5.2.3 从“研究范式”看考察“基本问题”必要性103

5.3 社会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04

5.3.1 社会学“基本问题”的内涵104

5.3.2 社会学“基本问题”的特征108

5.4 研究社会学基本问题的意义109

5.4.1 学科的“逻辑出发点”问题110

5.4.2 关于“研究范式”的问题111

5.4.3 对考察“范畴体系”的意义112

5.4.3 对考察理论构架和一般规律的意义113

5.5 社会学的研究角度115

5.5.1 范畴体系的逻辑考察115

5.5.2 经典研究中“研究角度”的考察119

第6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24

6.1 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24

6.1.1 为什么要研究“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124

6.1.2 “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涵义127

6.1.3 社会学史就是“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学说史129

6.1.4 “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132

6.2 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理由134

6.2.1 有利于用同一套范畴和理论进行社会学的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134

6.2.2 有利于区分社会学研究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研究的不同角度135

6.2.3 有利于构建我国社会学学科的范畴体系和理论体系137

6.2.4 有利于社会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138

6.2.5 有利于我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138

第7章 社会行动者142

7.1 谁是社会行为的主体142

7.2 行动者——人的社会存在形式147

7.3 社会行动者的三种类型150

7.4.1 “行为主体”的社会特征152

7.4 身份152

7.4.2 行为主体的“身份”是怎样确定的154

7.5 影响行动者身份的主要社会特征157

第8章 互动理论研究161

8.1 互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61

8.1.1 互动理论的早期思想161

8.1.2 作为一个学术流派的“互动理论”162

8.2 不同行动主体互动的特点164

8.2.1 “个人”之间的互动164

8.2.2 “团体行动者”之间的互动167

8.2.3 “集合主体”之间的互动175

8.3.1 扮演“角色”179

8.3 社会互动的过程179

8.3.2 有所选择地行动180

8.3.3 “行为方式”的制度化182

8.4 互动理论中仍需研究的几个问题183

8.4.1 微观社会中的互动和宏观社会中的互动183

8.4.2 主体因素和客观因素对互动行为的作用183

8.5 制约行动者互动过程的主要因素186

第9章 交换理论研究191

9.1 交换与互动191

9.1.1 社会交换是社会互动的内容191

9.1.2 用“交换”的眼光考察社会生活的必要性192

9.2.1 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193

9.2 早期交换理论193

9.2.2 心理行为主义中的交换思想194

9.2.3 社会学传统中的交换思想195

9.3 现代交换理论196

9.3.1 乔治·C.霍曼斯的交换理论196

9.3.2 彼得·M·布劳的交换理论198

9.3.3 理查德·埃默森的交换理论200

9.4 社会交换的性质201

9.4.1 什么是社会交换201

9.4.2 社会交换的基础202

9.4.3 社会交换的内容202

9.5.1 社会吸引203

9.5 社会交换的过程203

9.5.2 竞争与互惠204

9.5.3 社会分化205

9.5.4 交换方式模式化205

9.6 社会交换的原理206

9.6.1 价值原理206

9.6.2 互惠-竞争原理207

9.6.3 社会分化原理209

9.6.4 平衡原理212

第10章 冲突理论研究217

10.1 冲突与交换217

10.1.1 社会冲突与冲突理论217

10.2.1 马克思社会理论中的冲突观218

10.2 关于社会冲突的早期思想218

10.1.2 冲突理论和交换理论的联系218

10.2.2 韦伯社会学理论中的冲突思想220

10.2.3 齐美尔社会学理论中的冲突思想222

10.3 作为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冲突理论223

10.3.1 达伦多夫的社会观224

10.3.2 科塞的“冲突功能理论”224

10.4 摩擦与冲突226

10.4.1 区分摩擦与冲突226

10.4.2 社会摩擦的内容227

10.4.3 社会冲突的内容228

10.5 社会摩擦与社会冲突的过程229

10.5.1 产生的原因229

10.5.2 冲突的激烈程度231

10.5.3 持续时间233

第11章 结构理论研究235

11.1 社会结构的性质235

11.1.1 关于社会结构的两种表述235

10.5.4 摩擦与冲突的结果236

11.1.2 如何定义社会结构236

10.5.5 冲突消除条件237

11.1.3 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237

11.2 社会关系239

11.2.1 用一个新视角来划分“社会关系”239

11.2.2 两种“社会关系”划分的意义241

11.3.1 地位243

11.3 地位与角色243

11.3.2 角色245

11.4 制度主文化和制度副文化251

11.4.1 制度主文化251

11.4.2 制度主文化对互动行为过程的作用252

11.4.3 制度副文化253

11.4.4 制度副文化是怎样形成的253

11.4.5 制度副文化的存在形式255

11.5 社会结构的研究范式256

11.5.1 习惯性互动行为方式256

11.5.2 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257

11.6.1 微观社会结构和宏观社会结构258

11.6 社会结构的类型258

11.5.3 规范、规则体系258

11.6.2 均衡的结构和不均衡的结构263

第12章 应用社会学研究266

12.1 城市社会学研究266

12.1.1 城市的社会结构266

12.1.2 城市社会结构变动的制约因素273

12.1.3 城市的社会结构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77

12.2 经济社会学研究283

12.2.1 经济社会学的性质283

12.2.3 研究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意义290

12.2.3 经济社会学研究的现实意义2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