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吴言,金燕编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希望电脑公司
- ISBN:7507707784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327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3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第四代网络12
第一章 智能网络时代13
1.1 网络制造中的重大飞跃14
1.2 智能网络的概念14
1.3 体系结构方法的影响17
1.4 计划和控制信息网络17
1.5 从模拟到数字的转换19
1.6 对用户和销售商的挑战21
1.7 利用信息技术22
第二章 专用网络商业25
2.1 电信中的分布式体系结构25
2.2 专用网络与虚拟网络26
2.3 联合网络的需求27
2.4 面对安装的挑战29
2.5 使用智能CAD31
2.6 产品引入的领导作用32
第三章 电信在经济中的作用34
3.1 联帮通信委员会的创始35
3.2 价格帽与鼓励计划36
3.3 为国家控制的电信举行最后的典礼38
3.4 同步传输方式技术40
3.5 同步光网40
3.6 加入音频线路和广播42
第四章 网络设计、操作和维护中的专家系统43
4.1 专家系统的定义44
4.2 运行网络所需的专家知识45
4.3 网络工程中使用的专家系统47
4.4 计算机辅助设计49
4.5 AI的质量优势5
4.6 实现专家系统的经验52
第二部分 伟大的技术进步54
第五章 分布式信息系统55
5.1 一张桌子一台微机55
5.2 三级技术56
5.3 DIS的其它量纲58
5.4 工作量的分配58
5.5 垂直与水平选择59
5.6 结论62
第六章 R&D及半导体技术63
6.1 从晶体管到生物芯片63
6.2 微电子学的发展65
6.3 新设想的创造66
6.4 超级微芯片67
6.5 变化的本质70
6.6 市场特征71
第七章 新技术的价格获益72
7.1 联机72
7.2 面临的约束73
7.3 确定选择的经济依据74
7.4 未来系统的价格问题75
7.5 支持服务和管理决策77
第八章 从数据处理到数据通信79
8.1 数据通信的用户级79
8.2 系统前景80
8.3 三个主要类型的通信81
8.4 电子信息系统82
8.5 信息服务82
第三部分 电信技术83
第九章 什么是电信85
9.1 通信费用85
9.2 估计通信需求87
9.3 计算单位费用88
第十章 空间 频率 时间90
10.1 空间分割转换开关90
10.2 频率和时间分割91
10.3 代码转换92
10.4 时间片与Alohanet93
10.5 时间分配语言插值94
10.6 智能TDM95
10.7 数据通信中的定义96
第十一章 开关技术与PBX97
11.1 开关功能97
11.2 质量服务与爱尔朗算法98
11.3 模拟和数字专用分机100
11.4 价格控制和PBX服务特征101
第十二章 PBX的优缺点104
12.1 计算机集成电话技术104
12.2 互联网问题107
12.3 从办公室角度看电话设备108
12.4 PBX需求190
12.5 声音通信110
12.6 系统解决方案的需求111
12.7 数字PBX的功能和限制113
第十三章 传输介质115
13.1 同轴电缆115
13.2 电缆电视116
13.3 卫星通讯117
13.4 同轴对卫星传输118
第十四章 光子学——光学技术122
14.1 光通讯通道123
14.2 光纤的基础知识125
14.3 分布环路中的光纤126
14.4 光盘128
14.5 最大限度地利用技术128
第十五章 终端131
15.1 使用终端131
15.2 建块132
15.3 传输速度和接口133
15.4 线路控制器134
第十六章 调制解调器137
16.1 使用调制解调器137
16.2 噪声和线路损耗139
16.3 选择调制解调器140
16.4 快速调制解调器141
16.5 调制解调器的未来是什么141
16.6 标准接口142
第十七章 多路转换器、集中器和前端机148
17.1 多路转换处理149
17.2 智能多路转换器的新功能149
17.3 集中器的作用150
17.4 辅助计算机资源153
17.5 前端任务和专门化154
第四部分 协议155
第十八章 什么是协议156
18.1 协议的可靠性156
18.2 访问方法158
18.3 同步与异步传输159
18.4 同步协议159
第十九章 电路开关和轮询/选择任选163
19.1 电路开关原理163
19.2 控制过程:固定的、开关的、多点的164
第二十章 面象位的协议167
20.1 数据链167
20.2 XDLC域169
20.3 帧序列和应答172
20.4 在回路中使用面向位的协议172
20.5 XDLC目标174
第二十一章 协议嵌套176
21.1 物理电路的标准176
21.2 第二级协议177
21.3 帧和链管理178
21.4 更高级的协议178
21.6 应用协议179
第二十二章 网络的功能181
22.1 路由181
22.2 虚拟电路和数据报183
22.3 选择虚拟电路或数据报185
22.4 对话命令185
22.5 节点对节点协议186
22.6 IMP对IMP协议186
22.7 IMP对主机协议186
22.8 主机对主机协议186
第二十三章 X·25和SNA/X.25187
23·1 什么X.25是协议187
23.2 通信会话189
23.3 协议比较190
23.4 流量控制191
23.5 拥挤控制192
23.6 互联网络192
23·7 SNA/X.25联接193
23.8 对不同选择的管理和技术评价194
第二十四章 会话和显示控制197
24.1 会话控制的目的197
24.2 ANSI和会话控制199
24.3 显示控制200
24.4 进程级协议201
第二十五章 显示层协议的标准202
25.1 考察协议202
25.2 显示控制203
25.3 CEPT标准204
25.4 PLP标准205
25.5 图形208
25.6 国际协调212
第五部分 网络设计214
第二十六章 四代网络215
26.1 早期阶段215
26.2 第一代215
26.3 第二代216
26.4 第三代219
26.5 第四代219
第二十七章 国际标准与ISDN221
27.1 OSI/ISO模型221
27.2 一个系统网络体系结构223
27.3 使用增值网络224
27.4 ISDN将持续多久?225
第二十八章 局域网与大都市网227
28.1 保证连接性227
28.2 包开关网络的好处228
28.3 局域网概念230
28.4 大都市网络232
第二十九章 核心操作234
29.1 拓扑描述234
29.2 拓扑方案234
29.3 发送者与接收者236
29.4 共享任务237
29.5 网络服务示例237
第三十章 体系结构设计的基本定义239
30.1 系统和网络体系结构239
30.1 网络的节点239
30.1 基本定义240
30.1 设计一个体系结构242
30.1 结论242
第三十一章 网络结构的目标和功能246
31.1 分层方法246
31.2 网络结构的职责246
31.3 协议和接口247
第三十二章 折衷方案249
32.1 网络需求249
32.2 七个基本技术250
32.3 分层的通信原则251
32.4 实现一个分层方法252
第三十三章 电路、报文和包开关254
33.1 电路开关254
33.2 报文开关257
33.3 包开关258
第六部分 信息与事务处理261
第三十四章 基于事务处理的系统262
34.1 事务处理网络服务262
34.2 功能选择262
34.3 通信链路的种类263
第三十五章 信息理论265
35.1 信息理论265
35.2 信息系统原理266
35.3 约定266
35.4 性能评判标准267
35.5 用户需求268
第三十六章 电子邮件与电子资金传递269
36.1 通过工作站运行269
36.2 外币付款过程270
第三十七章 从传真传输到电子文件处理272
37.1 处理文件的新的灵活性272
37.2 传真设备273
37.3 虚拟传真机274
37.4 电子文件处理274
37.5 文件编辑器和标准格式275
37.6 视图和数据类型276
第三十八章 电子文件交换279
38.1 一个还是多个交换标准279
38.2 从受限标准到更广阔的途径281
38.3 联合国开发283
38.4 当前的EDI发展285
38.5 可以达到一个EDI标准吗?286
第七部分 通信软件的重要作用288
第三十九章 通信软件289
39.1 开发软件289
39.2 软件功能290
39.3 卸载,联机转贮与回路测试291
39.4 数据库支持292
第四十章 网络操作系统294
40.1 设计一个基本操作系统294
40.2 软件“常量”295
40.3 操作系统296
40.4 服务器系统298
40.5 分布式操作系统299
第四十一章 检错和纠错300
41.1 出错和全系统观念300
41.2 减少出错301
41.3 检错与纠错的一种集成方法301
41.4 周期性冗余检查302
41.5 变量错误率302
41.6 音频级线路中的错误控制303
41.7 测试网络304
第四十二章 日志(报)表305
42.1 过程的先决条件307
42.2 分布式的恢复与重新启动307
42.3 故障隔离308
42.4 安全性、保密性与审核309
第八部分 网络维护311
第四十三章 生命周期维护312
43.1 生命周期性能需求312
43.2 有效性和可靠性312
43.3 软件可靠性314
43.4 可移植性与转换315
第四十四章 系统维护317
44.1 系统中断317
44.2 预防维护318
44.3 可修复性318
44.4 自行维护319
第四十五章 网络控制中心321
45.1 环境因素321
45.2 维护体系323
45.3 实现体系结构325
45.4 测试与诊断325
45.5 网络诊断与人工智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