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螺旋藻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螺旋藻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原理
  • 胡鸿钧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13780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81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194页
  • 主题词:生物技术-应用-螺旋藻属-藻类养殖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螺旋藻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螺旋藻(节旋藻)作为人类食品的发现、科研和产业化概况1

第一节 发展简史1

第二节 早期研究2

第三节 工厂化生产的兴起与发展3

第四节 目前国外螺旋藻生产和市场概况4

第五节 国内螺旋藻科研生产概况6

第二章 形态、生长繁殖、生活史及分类9

第一节 藻体形态及其变异9

第二节 生长繁殖和生活史12

第三节 分类学问题13

一、钝顶螺旋藻13

二、盖氏螺旋藻13

三、极大螺旋藻15

第三章 分布及生态生理学特征21

第一节 分布21

第二节 湖水的化学性质26

第三节 湖水化学性质与浮游植物组成的相关性26

第四章 中国螺旋藻(节旋藻)的分布、生态特征、分类及营养成分特点34

第一节 钝顶螺旋藻和极大螺旋藻的一般分布情况34

第二节 盐碱湖泊螺旋藻的发现34

第三节 我国盐碱湖螺旋藻的分类及种名36

第四节 武植SP(NS)2001品系与钝顶螺旋藻生态生理特征的比较37

第五节 武植SP(NS)2001品系营养成分38

第五章 细胞显微及超微结构40

第一节 细胞显微结构40

第二节 细胞的超微结构40

一、鞘和细胞壁41

二、蓝藻素颗粒42

三、多葡聚糖颗粒43

四、柱状体43

五、羧化体44

六、气囊44

七、光合作用片层和藻胆体46

八、间体47

九、其他内含物47

第三节 温度、光强及硝酸盐浓度对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47

一、对蓝藻素颗粒的影响48

二、对多葡聚糖颗粒的影响49

三、对柱状体的影响50

四、对羧化体的影响51

五、对间体的影响52

第六章 生理学特性55

第一节 CO2的吸收及碳代谢55

第二节 光合色素组成、能量传递63

一、光合色素组成63

二、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67

第三节 对营养液中盐含量的反应69

一、盐度对生长的影响69

二、盐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70

第四节 光照和温度对螺旋藻的影响72

一、光照对生长的影响73

二、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73

三、光质的影响74

四、关于光暗周期76

五、温度的影响77

第七章 生物化学、营养成分81

第一节 生物化学81

一、四吡咯家族化合物81

(一)叶绿素81

(二)藻蓝素83

二、类胡萝卜素84

三、延长因子85

四、几种重要的酶类85

(一)亚硝酸还原酶85

(二)铁氧还蛋白亚硫酸还原酶87

(三)细胞色素87

(四)ATP酶88

(五)D-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89

(六)氢酶89

第二节 营养成分91

一、国外螺旋藻营养成分比较93

(一)Earthris Farms公司螺旋藻的化学和物理性质93

(二)与墨西哥Sosa Texcoco公司[16]的产品的区别93

二、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94

三、营养评价97

第八章 遗传学109

第一节 诱变、突变体分离及其特性109

第二节 螺旋藻基因克隆和性状的特征116

一、谷氨酰胺合成酶116

二、丝氨酸酯酶117

三、β-异丙基苹果酸脱氢酶117

四、乙酰羟酸合成酶117

五、32kDa类囊体膜蛋白和藻蓝素基因118

六、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118

七、核糖体蛋白和延长因子的基因118

八、去饱和基因121

第九章 生物技术原理125

第一节 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126

一、光照限制126

二、温度影响129

三、光、温相互作用的影响130

四、高氧浓度的影响131

五、不同品系的影响132

六、保持单藻培养133

七、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技术措施135

第二节 保持和提高产品质量139

一、建立严格的制度,实行科学管理139

二、提高干燥技术水平140

三、合理的包装和储存140

第三节 降低生产成本141

第四节 优良藻种选育142

一、育种的理论基础143

(一)遗传变异性的来源143

(二)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144

(三)品系的定义和稳定性145

二、品系选育方法和技术145

三、筛选方法150

(一)单丝筛选150

(二)单细胞筛选150

(三)品系形状测定153

(四)筛选标准153

(五)藻种保存154

第十章 大规模养殖方式和技术157

第一节 开放式大规模养殖157

一、室外跑道式培养池养殖157

二、国外利用废水培养实验160

三、国内利用废水培养实验162

(一)沼气池废液培养螺旋藻162

(二)利用煮茧废水培养钝顶螺旋藻163

第二节 封闭式培养163

一、管道式163

二、平板式170

(一)直立泡柱平板式室外培养钝顶螺旋藻171

(二)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倾斜的影响172

(三)板式光生物反应器的设计173

第三节 半封闭的温室式176

索引17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