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的分析与设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的分析与设计](https://www.shukui.net/cover/61/34246032.jpg)
- 章国栋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121812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395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0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的分析与设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引论1
1.1 概述1
1.2系统和系统的发展过程1
1.2.1 系统1
1.2.2 系统的寿命周期2
1.3 系统的效能与寿命周期费用3
1.3.1 系统的效能3
1.3.2 系统的寿命周期费用4
1.3.3系统效能的权衡分析与优化6
1.4系统寿命周期内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工作8
1.5可靠性与维修性的工程实践与管理9
1.5.1 可靠性和维修性与系统工程过程9
1.5 2 靠性与维修性专业职能的组织与管理10
习题13
2.1.1 质量与可靠性14
2.1 概述14
第二章可靠性与可靠性工程14
2.1.2 可靠性的基本概念15
2.1.3故障的基本概念16
2.2 可靠性工程和可靠性设计16
2.3 可靠性的定量和定性要求18
2.3.1 可靠性的定量要求18
2.4.2 可靠度和累积故障分布函数20
2.4.1可靠性量化的必要性及特点20
2.4 可靠性的主要度量指标20
2.3.2可靠性的定性要求20
2.4.3故障率函数24
2.4.4可靠性的寿命特征29
2.4.5军、民用飞机整机常用的可靠性指标31
习题33
第三章系统可靠性模型的建立与分析36
3.1 概述36
3.2.1串联模型38
3.2典型的系统可靠性模型38
3.2.2 并联模型39
3.2.3n中取r(r/n)模型41
3.2.4混合式贮备模型42
3.2.5多数表决贮备模型42
3.2.6混联模型44
3.2.7 非工作贮备模型44
3.3 基本可靠性模型与任务可靠性模型46
3.3.1 建立基本可靠性模型与任务可靠性模型的目的46
3.3.2任务可靠性模型的建立48
3.3.3建立任务可靠性框图的实例49
3.3.4建立任务可靠性模型需要考虑的几个特殊问题50
3.4选择可靠性模型的原则52
3.5设计实例54
3.6网络系统的基本概念59
3.7.1 布尔真值表法62
3.7计算网络系统可靠度的方法62
3.7.2 部件状态图示法(概率图法)63
3.7.3最小路集和最小割集法67
3.7.4用全概率分解法计算网络系统可靠度81
3.7.5 网络系统的直接不交化算法(不交型算法(Ⅰ))84
3.7.6 网络系统的不交最小路集算法(不交型算法(Ⅱ))86
3.8设计时提高网络系统可靠度的方法93
习题95
4.1.1 概述100
第四章故障模式影响及致命性分析方法和故障树分析法100
4.1 故障模式影响分析和故障模式影响及致命性分析100
4.1.2故障模式101
4.1.3 FMEA和FMECA实施步骤101
4.1.4 致命性分析102
4.1.5 FMEA和FMECA表格及实例104
4.2故障树分析107
4.2.1概述107
4.2.2故障树的建造108
4.2.3故障树的数学描述114
4.2.4故障树的定性分析119
4.2.5故障树定量化计算124
4.2.6故障树的简化132
4.2.7重要度及其在设计时的应用138
4.2.8 FTA法的评价141
4.2.9 FTA法的应用实例141
习题147
第五章系统可靠性的预计和分配149
5.1 概述149
5.2系统可靠性预计149
5.2.1概述149
5.2.2系统可靠性预计方法150
5.2.3保证可靠性预计精度的方法168
5.3系统可靠性分配169
5.3.1概述169
5.3.2 无约束条件的系统可靠性分配方法172
5.3.3 有约束条件的系统可靠性分配方法181
习题191
第六章可靠性设计和分析技术的扩展194
6.1 概述194
6.2 电子元器件和电路的容差分析194
6.3 电磁兼容设计198
6.3.1概述198
6.3.2 电磁兼容性定义198
6.3.3 电磁干扰对系统造成的危害199
6.3.4 电磁干扰传播的途径199
6.3.5 控制电磁干扰的主要措施202
6.4潜在电路分析204
6.4.1概述204
6.4.2潜在电路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204
6.4.3潜在电路的表现形式205
6.4.4 潜在电路的分析方法206
6.4.5潜在电路分析的一些特点207
6.5热设计208
6.5.1概述208
6.5.2散热的基本设计措施208
6.5.3 最常用的几种冷却方法209
6.5.4热设计方法210
6.6软件可靠性213
6.6.1概述213
6.6.2软件的寿命周期213
6.6.3软件的故障及可靠性214
6.6.4提高软件可靠性的途径216
6.7机械类产品可靠性设计与分析218
6.7.1 概率设计方法218
6.7.2耗损型故障模型分析法221
6.8系统可靠性综合方法224
6.8.1 概述224
6.8.2系统可靠性综合的经典法简介225
习题227
第七章可靠性设计评审和验证229
7.1 概述229
7.1.1 可靠性设计评审的概念229
7.1.2 可靠性设计评审的目的和作用229
7.1.3可靠性设计评审的性质和特点229
7.1.4 可靠性设计评审分类230
7.2可靠性设计评审点的设置及主要设计评审点评审内容230
7.2.1 可靠性设计评审点的设置230
7.2.2主要评审点评审内容231
7.3可靠性设计评审程序232
7.4可靠性设计评审的组织机构233
7.5可靠性设计评审实例233
7.6可靠性验证234
7.6.1 可靠性验证试验的目的234
7.6.2可靠性验证试验的分类234
7.6.3 验证试验大纲和计划235
习题235
8.1 概述236
第八章 系统可靠性设计的案例——教练机研制阶段的可靠性设计236
8.2方案论证及初步设计阶段主要的可靠性设计工作237
8.2.1 整机可靠性、维修性指标的确定237
8.2.2可靠性、维修性专用技术文件的制订和贯彻237
8.2.3 FMEA的实施238
8.2.4 可靠性建模、预计及分配238
8.2.5成品可靠性指标的选定和取值240
8.2.6设计评审241
8.2.7重视环境因素对可靠性的影响及采取的环境控制措施241
8.3详细设计阶段主要的可靠性设计工作241
8.3.1预计完成任务成功概率(MCSP)的步骤242
8.3.2 对关键系统进行安全性评定244
8.3.3设计评审248
习题248
9.2维修性的基本概念及其量化指标249
9.2.1维修性的基本概念和定义249
9.1概述249
第九章维修性与维修性工程249
9.2.2维修度M(t)250
9.2.3维修性的主要度量指标251
9.3可用性与可用度251
9.3.1基本概念251
9.3.2 固有可用度A1252
9.3.3 使用可用度A0253
9.4维修性工程254
9.3.4 达到的可用度A0254
9.5维修性要求的确定256
9.6维修性大纲与维修性大纲工作项目257
9.6.1 制订维修性大纲计划257
9.6.2进行维修性分析257
9.6.3 为确定维修概念和制定维修计划提供信息259
9.6.4建立维修性设计准则259
9.6.5进行设计权衡260
9.6.6预计维修性参数值260
9.6.9 建立数据收集、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261
9.6.7 对分承制方实施监控261
9.6.8参加设计评审261
9.6.10验证达到的维修性要求262
9.6.11 编写维修性状态报告262
习题263
第十章 系统维修性模型的建立与分析264
10.1 概述264
10.2维修性函数264
10.2.1维修度函数264
10.2.2维修概率密度函数265
10.2.3维修率函数265
10.3维修性模型中常用的统计分布266
10.3.1正态分布266
10.3.2指数分布269
10.3.3对数正态分布270
10.4可用度函数274
10.4.1概述274
10.4.2 可用度的马尔可夫过程模型275
10.4.3 不用时间定义的可用度模型287
10.4.4 战备完好率概率模型288
习题292
第十一章 系统维修性的分配和预计294
11.1系统维修性分配294
11.1.1分配因索294
11.1.2维修性分配的主要步骤295
11.1.3维修性分配方法299
11.2.2推断法305
11.2系统维修性预计305
11.2.1概述305
11.2.3时间累加法306
11.2.4 随机抽样法309
11.2.5加权因子预计法313
11.2.6线性回归预计法314
习题314
12.1.1 维修性设计与系统设计之间的关系316
第十二章系统维修性设计316
12.1 维修性设计与系统设计316
12.1.2系统设计中的维修性工作317
12.2维修性设计准则319
12.2.1概述319
12.2.2拟订维修性设计准则的基本原则320
12.2.3 维修性设计准则的主要内容323
12.2.4 维修性设计准则实例330
12.3维修性设计评审333
12.3.1概述333
12.3.2设计评审的基本类型334
12.3.3 维修性设计评审的主要内容335
12.4机内自测试技术340
12.4.1概述340
12.4.2 BIT的工作类型340
12.4.3 BIT的主要性能指标342
12.4.4 BIT的设计考虑343
习题344
第十三章 系统维修性验证和评估345
13.1 维修性验证试验的主要类型345
13.2维修性验证的程序和方法346
13.2.1 维修性验证计划346
13.2.2初步验证阶段347
13.2.3正式验证阶段349
13.3验证试验的数据分析和评估351
13.3.1计算?ct、Mmaxct和σ352
13.3.2 修复时间的频率分布353
13.3.3评估判据354
习题355
第十四章维修与维修工程356
14.1概述356
14.2维修工程分析与维修概念357
14.2.1 维修工程分析357
14.2.3维修级别358
14.2.2维修概念358
14.2.4 维修要求和维修工作359
14.3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逻辑决断360
14.3.1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360
14.3.2 初始RCM大纲的拟订361
14.3.3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决断图362
14.3.4三种维修方式363
14.4.2后勤保障分析工作要点365
14.4.1 综合后勤保障与后勤保障分析365
14.4后勤保障分析365
14.5维修计划366
14.5.1维修计划366
14.5.2 详细维修计划的制订367
14.6区域性检查367
习题368
第十五章 可靠性与维修性的权衡369
15.1 概述369
15.2.2权衡分析方法370
15.2可靠性与费用的权衡370
15.2.1权衡向题370
15.3可靠性、维修性与可用性的权衡371
15.3.1 权衡问题371
15.3.2权衡分析方法371
15.4 预防性维修与修复性维修的权衡372
15.4.1权衡问题372
15.4.2权衡分析方法372
15.5复杂系统的可靠性与维修性权衡374
15.5.1 权衡问题374
15.5.2权衡分析方法375
习题378
附录1 在50%、75%、90%、95%和99%置信度下由试验数和故障数确定的可靠度380
附录2设计检验表和记分标准385
附录3与可靠性和维修性工作有关的主要国家标准和国家军用标准390
附录4美国国防部已颁布的主要可靠性与维修性文件392
参考文献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