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第1卷 1834-1860年冲突时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第1卷 1834-1860年冲突时期](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4231224.jpg)
- (美)马士(Hosea Ballou Morse)著;张汇文等译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 ISBN:7806225609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802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818页
- 主题词:古代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第1卷 1834-1860年冲突时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的政府①2
一 中国政府的一般性质2
二 中国人--一个自治的种族3
三 中西类比的似是而非4
四 皇帝4
五 皇权的范围5
六 皇族与贵族6
七 京朝行政6
八 政务机构7
九 六部8
十 北京的次一级机关9
十一 省行政9
十二 节制省权的制度10
十三 作为行政单位的省11
十四 省组织12
十五 县组织14
十六 钦差16
十七 广州的“河泊”17
十九 城镇与乡村18
十八 额外差委18
二十 知县19
二十一 知县的职责--司法19
二十二 知县的职责--财政和其他20
二十三 习惯法的重要性21
二十四 乡村的地保22
二十五 镇的组织23
二十六 满军事组织23
二十七 满将军24
二十八 汉军事组织25
一 东方与西方的差别27
第二章 中国的租税①27
二 定额租税的征收28
三 缺乏国库30
四 银两兑换的浮收31
五 坐支余额组成的中国收入32
六 田赋32
七 征收方法33
八 贡赋34
九 关税36
十 关税收入37
十一 盐税39
十二 盐税收入40
十三 杂税41
十四 帝国支出41
第三章 早期的对外关系45
一 葡萄牙人的到达中国及其早期的远征45
二 葡萄牙派往北京的使节46
三 澳门的居留地47
四 中国对澳门管辖权的保持47
六 中国对澳门的财政管辖权49
五 中国对澳门的领土管辖权和刑事管辖权49
七 作为各国贸易基地的澳门50
八 西班牙同中国的联系51
九 荷兰人的到达中国和台湾的占据;哥页和开泽出使北京52
十 荷兰人被逐出台湾;范胡伦出使北京53
十一 铁俊甫与文谱兰出使北京54
十二 中国的朝贡国一览55
十三 英国人到达中国56
十四 英国商馆在广州的建立58
十五 一七一五年印度公司在正常基础上建立贸易关系59
十六 一七九三年马戛尔尼勋爵的出使59
十七 一八一四年“脱里斯号”船事件61
十八 一九一六年阿美士德勋爵的出使62
十九 法国同中国的贸易关系64
二十 美国同中国的贸易关系65
二十一 其他各国同中国的贸易关系65
二十二 俄国的使节:一五六七年的波德罗夫和亚力息夫;一六一九年的彼德林;一六五三年的贝考夫;一六八九年的葛洛文与沃拉绍夫;一六八九年的条约65
二十三 俄的使节:一六九三年的义迭思;一七二○年的伊思迈罗夫;一七二七年的务拉的思拉维赤;一七二七年的条约。一七三三年中国派往俄国的使节67
二十四 俄国的海上贸易70
第四章 广州商馆和公行72
一 贸易中心的广州;一七○二年的“皇商”72
二 一七一五年粤海关部与东印度公司间的约定73
三 一七二○年广州商人组成的行会(公行)74
四 勒索的增加;东印度公司的抗议74
五 一七五四年“保商”制度的建立75
六 一七五七年奉旨以广州为唯一对外贸易市场76
七 一七七一年公行的解散77
八 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放款;公行正式奉准成立;一七八二年“公所”基金的建立77
九 公行同官吏的关系78
十 限制外商自由的章程78
十一 广州商馆中的生活81
十三 一只船舶的进口84
十二 商人们的来广州和返澳门84
十四 进口货的销售85
十五 出口货的购买86
十六 对船舶的勒索86
十七 对货物的无定额的勒索89
十八 进口棉花的关税举例90
十九 出口茶叶的关税举例91
二十 隐蔽的、但是可恨的勒索92
二十一 外国货运的增加92
二十二 英国贸易的分析94
二十三 美国贸易的分析95
二十五 大体满意的贸易条件96
二十四 货物贸易的小有开展96
二十六 官吏对行商的勒索97
二十七 外商愤懑的事项98
二十八 美、英商人处境的对比;一八三四年东印度公司垄断的取消99
二十九 中国人内心的顾虑100
附甲 一八一八--一八三三年美国贸易统计101
附乙 一八一八--一八三三年英国贸易统计102
附丙 一八一八--一八三三年英美综合贸易总表104
贸易统计注释105
一 十六及十七世纪中国的混乱情况107
第五章 管辖权问题107
二 许多政务归由地方管辖109
三 民事诉讼在法庭以外解决109
四 外国的兵船。一七四一年英国皇家兵船“百夫长号”与晏臣海军司令110
五 一七六四年英国皇家船只“阿尔果号”的丈量110
六 一七九一年英国皇家船只“豹号”和“泰晤士号”的停留港外111
七 关于兵船的暂行办法;中英双方的要求111
八 关于伤害及杀人案件的刑事法权;广州对水手们的诱惑113
九 澳门的法权114
十二 一七二二年“乔治国王号”的过失伤人案115
十一 一七二一年“贾德干号”船的过失致死案115
十 一六八九年“防护号”船的杀人案115
十三 一七五四年法国人杀死英国人案116
十四 一七七三年斯高特在澳门被处死案116
十五 一七八○年法国人杀死葡萄牙人案117
十六 一七八四年“赫符斯号”的过失致死案117
十七 一八○○年英国皇家船只“马德拉斯号”的过失致死案118
十八 一八○七年的“海王星号”船斗欧致死案,艾德华·叙恩的被控118
十九 一八一○年英国皇家“乔治号”船的死亡案119
二十二 一八二一年美国船只“急?仑号”的德兰诺瓦处死案120
二十 一八二○年“约克公爵号”的过失杀人案120
二十一 一八二一年“麦尔威里夫人号”的死亡案120
二十三 一八二一年英国皇家“土巴资号”船事件121
二十四 一八二四年“保尔卡拉伯爵号”的虚控案122
二十五 一八三三年东印度水手在澳门的自首案123
二十六 一七五九年东印度公司的通事洪任辉案123
二十七 一七八五年英国水手在黄埔被害案124
二十八 一八二○年英国商人在澳门被袭击案124
二十九 一八二一年“温克尔西号”船长被袭击案124
三十 一八二六年英国商人在澳门被袭击案124
三十二 一八三三年的因义士案125
三十一 一八二七年倭克尔船长在广州被袭击案125
三十三 “野蛮的”中国审判126
三十四 美国人对中国法律的服从126
三十五 英国人服从但批评中国法律;中国人对于杀人案的分类;英国法律很接近,但在理论上不够仁慈127
三十六 中国人对待外国人的格言128
三十七 中国县官的腐败129
三十八 中国和英国对犯人的刑讯130
三十九 中国人关于责任的理论132
四十 英国人在谋杀命案审判中的态度133
四十二 英国人与中国人观点的分歧134
四十一 中国人被他们的责任论所拘束134
一 东印度公司专利权的取消及随后有关的敕令136
第六章 律劳卑男爵与平等权主张136
二 律劳卑男爵被任命为商务总监督;监督处的职员137
三 英王对律劳卑男爵的手谕,及外交大臣对他的训令137
四 关于训令内容的评述139
五 律劳卑男爵七月二十五日抵达广州;草拟致总督函139
六 七月二十六日递送律劳卑信件的尝试141
七 中国当局对于律劳卑男爵的到达所采取的行动142
九 二十七日总督对于当时情形的评论,和他给行商的命令143
八 中国方面的墨守成规143
十 总督责成行商负责--七月三十至三十一日145
十一 八月一日马礼逊博士逝世146
十二 行商处境的困难146
十三 八月四日重行制定的约束外商的章程147
十四 八月十一日英商决定不采单独行动149
十五 八月十六日行商停止与英人交易;八月十八日总督威吓停止贸易149
十六 律劳卑男爵与中国官吏的会议;八月二十三日的席次之争150
十八 九月二日总督停止英国通商并命令与英人绝交153
十七 英侨商会的成立153
十九 绝交的执行154
二十 席次之争再起;和解的企图;八月二十八日至九月三日154
二十一 九月七日至十一日巡洋舰强渡虎门进入内河;九月八日律劳卑男爵的布告;九月十一日总督的反驳布告155
二十二 局势的危机156
二十三 九月二十一至二十六日律劳卑男爵带病回澳门;九月二十一日巡洋舰开出内河;九月二十九日贸易重行开放;十月十一日律劳界男爵逝世157
二十四 对于国际局势的意见158
二十五 英政府的行动无效159
二十六 律劳卑男爵处境的困难,他的一贯政策161
二十七 根据中国观点总督的政策也是一贯的162
二十八 律劳卑与总督各代表其本国的主张164
第七章 沉默政策166
一 总监督德庇时先生。沉默政策的公布166
二 总督谕令选派英国大班167
三 十一月十日监督们向英商发出通知167
四 英商所持的见解168
五 十二月九日英商上国王书169
六 监督们反对呈文中的意见170
七 一八三五年一月十九日总监督罗治臣爵士170
八 二月一日总督拒绝接受关于“阿柔号”水手案的直接来文171
九 三月八日重订对外国人的限制172
十 监督的无权173
十一 奇丁案件173
十二 因义士对中国当局的要求174
十三 一八三六年一月一日“查顿号”轮船被禁航行174
十四 十一月二十五日总监督在伶仃岛设一办事处175
十五 十二月十四日总监督义律大佐176
十六 总监督试图用禀帖开始直接文书往来;总督拒绝177
十七 一八三七年三月十八日总监督被允访聘广州178
十八 英政府训令总监督避免通过公行递禀或文书往来179
十九 派遣兵舰保护英国贸易180
二十 一八三八年七月至八月马他仑海军少将在广州181
二十一 每年一次的侮辱性的告示182
二十二 行欠;它们的性质183
二十三 历史的回顾183
二十四 一八三六--一八三七年兴泰行的倒闭184
二十五 磋商与解决185
二十六 对于中国人拖欠广州外国人债务的一般感想188
二十七 自由贸易下的商务扩张191
二十八 英国人在自由贸易中的地位192
一 中国最初的鸦片生产195
第八章 鸦片问题195
二 吸食鸦片的开始和禁止196
三 外国鸦片的流入;一八○○年鸦片进口的禁止198
四 谕旨对于贸易发生的影响199
五 公行和东印度公司停止在广州的鸦片交易;东印度公司在印度与鸦片的关系201
六 一八○○年--一八二一年在广州处置鸦片的方法203
七 一八二一年鸦片船只被驱逐到伶仃岛204
八 在伶仃岛进行鸦片买卖的办法204
九 一八二八年--一八三五年间沿海走私的发展206
十 东海岸贸易的后果207
十一 一八三五年到一八三八年广州水路走私的发展208
十二 损害了当地官吏的好处209
十三 对于道德问题的考虑210
十四 一八三六年六月许乃济条陈鸦片贸易弛禁的奏章211
十五 公行对于准许鸦片贸易的呈文213
十六 藩台和臬台对于白银问题的呈文213
十七 一八三六年九月总督和巡抚赞同鸦片弛禁的奏折214
十八 一八三六年十月朱樽折奏鸦片的危害并力主维持禁令215
十九 一八三六年十月许球奏请强迫外人遵守禁烟法令216
二十一 对于准许鸦片贸易的期待217
二十 对于这些奏折的谕旨217
二十二 一八三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下令驱逐九个外国商人219
二十三 一八三七年九月监督命令烟船离开220
二十四 义律大佐推卸责任221
二十五 坚请英国政府派遣特使解决鸦片问题221
二十六 一八三七年十一月到十二月间对于禁止贸易的警告222
二十七 一八三八年,当局的优柔寡断223
二十八 一八三八年十二月三日在商馆中查获鸦片;下令驱逐因义士;下令驱逐塔尔波特,但又免予执行;停止贸易224
二十九 十二月十二日,企图在商馆前绞杀犯人,并引起骚动225
三十一 英国政府的态度226
三十 总督拒绝抗议并维持他执行中国法律的权利226
三十二 一八三九年一月一日命令走私船只离开内河;解除禁令227
三十三 进一步的限制措施;二月二十六日在商馆前执行犯人绞刑227
三十四 禁止鸦片的道德理由228
三十五 对于现银外流论点的检讨229
三十六 在禁止鸦片贸易下中国官吏的行动233
三十七 外国商人与鸦片的关系234
三十八 英国政府缺乏训令236
第九章 林钦差和他的禁烟运动243
一 道光皇帝的性格243
二 授给林则徐的权力244
四 三月十八日,命令外商缴出鸦片并且为将来行为具结245
三 一八三九年三月十日林则徐到达广州;切责行商245
五 三月十九日禁止外人离粤246
六 三月二十二日颠地当人质被传247
七 行商带上锁链;三月二十三日颠地被阻入城248
八 义律大佐命令英船准备抵抗攻击;以后果警告广督,并命令英人准备离粤(三月二十四日)248
九 义律大佐在广州升起英国国旗;三月二十四日置颠地于他亲自保护之下249
十 严密地隔绝一切外侨250
十一 林钦差颁发文告;三月二十六日禁止船只出口251
十二 三月二十五日义律大佐为英人申请护照252
十三 申请护照被拒绝;鸦片必先呈缴252
十四 三月二十七日义律大佐限令向他呈缴英国人所有鸦片253
十五 三月二十八日应允呈缴鸦片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255
十六 请释无辜被拒绝255
十七 约束加紧;但允于缴烟后弛禁256
十八 三月二十五日个人具结保证已签字,四月四日又要求集体具结257
十九 四月八日外侨总商会解散,四月二十一日义律大佐拒签集体甘结257
二十 五月四日除十六人外隔绝放宽258
二十一 五月二十一日鸦片缴出;五月二十二日义律大佐提抗议,命令英人离境,禁止英船进口259
二十二 五月二十三日十六人被逐出境;因义士抗议260
二十三 五月二十四日英商离开广州260
二十五 鸦片走私复炽261
二十四 缴出的鸦片悉数毁化261
二十六 六月五日义律大佐禁止英商进行贸易263
二十七 六月二十三日林钦差颁行贸易新章程265
二十八 美商继续贸易;并代英商运货266
二十九 七月七日香港英水手酗酒滋事中林维喜殒命267
三十 八月十二日滋事英水手受审269
三十一 八月二日林钦差要求交出凶手;八月十五日下令驱逐英商离澳269
三十二 八月二十六日英商偕妇孺离澳270
三十三 八月二十五日林钦差宣布贸易的新规定271
三十四 八月三十一日昭告沿海居民备战271
三十五 九月二日义律大佐通告香港居民勿在井中投毒;抗议断绝食品供应;九月四日在九龙采取行动272
三十六 九月十二日西班牙帆船比尔拜诺号被误认为英船而遭焚毁273
三十七 林钦差命鸦片船只悉离中国;义律大佐作解释274
三十八 十六名外商被逐;义律大佐作解释274
三十九 要求英船具结并进行贸易;义律大佐拒绝275
四十 要求交出杀害林维喜的凶手或其替身;义律大佐拒绝275
四十一 十月二十日安排了妥协办法;英船担麻士葛号开进黄埔贸易,船主具结276
四十二 十月二十五日林钦差重申前令276
四十三 十一月二日士密要求收回成命277
四十五 林钦差的动机和行动278
四十四 十一月三日穿鼻事件;战争爆发278
四十六 义律大佐的动机和行动280
四十七 旅粤外商的态度282
四十八 英国政府的政策和行动283
四十九 中国和外国的政治家有着不同的目标285
第十章 战争与和议288
一 禁绝中国人吸食鸦片的企图288
二 断绝英商贸易(一八四○年一月五日)290
三 英国人和澳门的关系290
四 英商假手中立国进行贸易291
五 义律的行动获得英政府的认可293
六 乔治·懿律抵华,充首席全权公使(六月二十八日)295
七 中国告示悬赏捕杀英人(一八四○年六月至一八四一年二月)296
八 英军占领舟山(七月五日)。使用白旗298
九 义律和琦善在大沽晤面(八月三十日)300
十 英俘受到野蛮待遇301
十一 浙江省宣布休战302
十二 乔治·懿律因废疾返国(十一月二十九日)303
十三 主战派在北京和广州的势力。穿鼻战役(一八四一年一月七日)304
十四 义律和琦善签订协定(一月二十日);香港割让305
十五 英政府拒绝承认协定306
十六 巴麦尊给全权公使的训令307
十七 义律大佐签订协定的动机309
十八 对义律大佐行动的看法310
十九 协定被中国政府否认312
二十 中国官员的贬黜314
二十一 战事再起(二月二十三日);虎门炮台失守(二月二十六日)316
二十二 战事暂停;贸易恢复(三月二十日)317
二十三 战事复起(五月二十一日)318
二十四 协定签字;中国人赎回广州城(五月二十七日)319
二十五 不入广州城的理由321
二十六 关于赎城费用意的疑点322
二十七 香港宣布为自由港(六月七日)323
二十八 璞鼎查爵士到达(八月十日);他所奉到的训令324
二十九 对英商的通知326
三十 广州贸易继续进行;在别处有战事326
三十二 香港政府组织就绪(一八四二年二月)328
三十三 “牛布大号”(一八四一年九月),“安音号”(一八四二年三月)在台湾海岸遇险;生存者正法(八月十三日)330
三十四 英军增援331
三十五 攻陷乍浦(五月十八日);满洲防军损失浩大332
三十六 攻陷上海(六月十九日);攻陷镇江(七月二十一日);满洲驻防军被歼灭333
三十七 “南京条约”签字(八月二十九日)334
第十一章 首次条约解决的事项336
一 解决事项的性质336
二 巴麦尊子爵所拟的草约337
三 首次条约解决的各点339
四 香港的割让340
五 通商口岸341
六 领事341
七 赔款343
八 垄断制度的取消347
九 税则347
十 民族的平等349
十一 最惠国的待遇350
十二 外人和海关的关系350
十三 中外商人间的商务关系351
十四 对外人的审判权352
十五 军舰的行动353
十六 内地转口354
十七 中国对香港的贸易354
十八 英军自驻守各地撤退问题355
十九 鸦片问题悬而未决356
二十 解决的事项不完全为中国所接受357
第十二章 国际关系的调整360
一 一八四三年四月十三日,璞鼎查对取缔走私表示合作360
二 七月二十二日璞鼎查和耆英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税则;十月八日签订虎门续约361
三 商定澳门通商章程362
四 美国对中国的态度363
五 一八四四年二月至四月美使顾盛企图谈判并呈递国书364
六 顾盛提抗议,但同意在广州谈判365
七 谈判开始;两国平等问题367
十三 关税税则368
八 六月十六日广州的抗美风潮;中国人被杀;中国审判权遭拒绝368
九 顾盛要求治外法权的理由369
十 七月三日“望厦条约”签字;增添新条款370
十一 十月二十四日拉萼尼签订“黄埔条约”;法王改称号372
十三 一八四五年七月二十五日中比订约,一八四七年三月二十日中、瑞、挪条约373
十二 一八四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上谕准许传教;一八四六年二月二十日发还教堂产业373
十四 耆英为主战派所反对,对条约的反对374
十五 保留征课与恢复垄断制的企图375
十六 中国人不许获得香港通商章程的利益376
十七 耆英的为人;他后来的命运378
十八 葡人宣布澳门为自由港,一八四九年三月五日封闭海关办公处379
十九 中国人对此举动的愤恨380
二十 中国商人迁离澳门;四月二十五日葡人以扣押财产相威胁381
二十一 八月二十二日哑吗嘞“总管”被刺;各外国使节提出抗议381
二十二 哑吗嘞的头送回澳门(一八五○年一月十六日)382
二十三 中国丧失澳门主权383
第十三章 条约口岸384
一 帆船运输384
二 轮船运输的开始386
三 邮政的便利387
四 在中国的外侨人数389
五 一八四三年十一月十七日上海开放。英租界的成立390
六 法租界的成立392
七 美租界的成立393
八 一八四五年的第一次地皮章程394
九 一八五四年的第二次地皮章程396
十 准许中国人进入外国租界的章程398
十一 上海的外侨人数399
十二 上海的生活条件400
十三 贸易的发展401
十四 鸦片、茶、丝403
十五 宁波开放;贸易的失败404
十六 福州开放;缓慢的发展;茶405
十七 进入福州城407
十八 厦门开放,苦力贸易408
十九 作为条约口岸的广州409
附表已 一八四三年到一八六○年茶和丝的出口413
第十四章 中国人的仇视和进入广州城的权利415
一 广州外国人居住的限制415
二 一八四二年十二月七日在广州的骚动416
三 预谋的证据418
四 告白制度和应付暴民的办法419
五 一八四四年六月广州的骚动(对美国人)421
六 一八四四年十二月在厦门逮捕受英国雇用的中国人421
七 一八四五年三月英国人在广州城墙上被殴打422
八 一八四五年十月英国人在福州城里被投石422
九 一八四六年二月英国人在黄埔(广州)被欧打423
十 进入广州城的权利;一八四六年一月耆英态度引起公愤因而被逐425
十一 耆英处境的困难427
十二 一八四六年四月四日的协定,权利的实施无限延期427
十三 归还舟山在中国人心中的效果428
十四 一八四六年七月八日在广州的骚乱;康吞429
十五 对于康吞所采取的措施431
十六 用兵船和志愿军来保护;巴麦尊的声明433
十七 一八四六年十月英国人在广州被袭击435
十八 一八四七年三月英国人和美国人在佛山被投掷石块435
十九 一八四七年四月一日到三日出征广州;四月六日签订协定;进城权延期到一八四九年四月六日437
二十 耆英的地位削弱439
二十一 一八四七年五月到十一月的暴行;迅速的解决440
二十二 一八四七年十二月五日六个英国人在黄竹岐被谋杀441
二十三 一八四八年三月八日英国人在青浦(上海)被欧打;领事的强硬行动442
二十四 英国政府的意见443
二十五 一八四八年四月到十一月间的小意外事件444
二十六 人民抵制进入广州城446
二十七 在抗议下暂时放弃权利447
二十八 巴麦尊向中国人警告后果448
二十九 一八五○年六月送致白河(Peiho)的抗议,被拒绝449
第十五章 海盗、护航和航行证。与官员交往。修改条约450
一 一八五○年英国放松侵略,中国人得意扬扬450
二 一八五二年十一月厦门的移民骚动451
三 一八五二年英国政府的谨慎政策453
四 海盗的再起454
五 海盗海军所采取的镇压455
六 私船护航的害处457
七 葡萄牙人在宁波护航458
八 一八五九年制止在宁波的护航460
九 殖民地注册中国人所有的船只460
十 殖民地注册的效果462
十一 一八四八年到一八五四年间美国代表力图与钦差大臣会面463
十二 一八五四年到一八五五年,英国全权代表力图会面464
十三 一八五四年第一次要求修改条约466
十四 三国代表在广州和上海的努力467
十五 在白河的交涉无结果467
十六 一八五六年美国的修约的提议468
十七 包伶爵士的主张和行动469
十八 顾忌伯爵的主张和行动470
十九 巴驾博士使命的失败结果470
第十六章 快艇“亚罗号”472
一 北方一般平静无事472
二 一八五六年六月广州敌视态度的复萌472
三 一八五四年三月上海对美国领港船的暴行473
四 一八五六年十月八日广州对英快艇“亚罗号”的暴行474
五 叶钦差的辩护475
六 给快艇以旗帜保护的根据475
七 旗帜正在悬挂中;执照仍然有效477
八 在英国船上逮捕中国人的问题478
九 道歉和补偿要求的提出及托辞规避478
十 英国政府支持的要求479
十一 小问题拖成大问题480
十二 十月十二日送致叶钦差的最后通牒481
十四 十月二十九日进广州城的问题被提出482
十三 十月二十三日英海军的报复行动。叶钦差提出对人头的赏格482
十五 十一月间对广州的进一步军事行动483
十六 美国人和法国人的态度484
十七 十一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美国人以炮火平息了江口各炮台486
十八 十一月二十五日增加对夷人头颅的赏格487
十九 广州堆栈中的财产488
二十 十二月十四日中国人毁坏外国商馆488
二十一 十二月三十日中国兵在“提斯特尔号”船上所犯的海盗行为489
二十二 一八五七年一月十四日香港面包下毒事件489
二十三 广州的敌对行动,其他地方的中立490
二十四 中国和英国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战争491
第十七章 太平造反--它的兴起493
一 与对外关系相关联的太平造反493
三 一八二○--一八四五年的种种叛乱494
二 嘉庆和道光的失政494
四 一八三二--一八三四年广西东北部的造反495
五 一八四九--一八五一年造反蔓延广西496
六 双方的统帅497
七 天王洪秀全的早期历史498
八 从永安州到南京的太平进军500
九 向北方的远征501
十 历任帝国统帅503
十一 广东和广西的其他叛乱504
十二 全国各省普遍的造反思想505
十三 太平天国的组织:王和军队506
十四 基于掠夺的民政508
十五 最初惑于太平天国的伪基督教而终于决定严守中立的三个外强509
十六 一八五五--一八六○年间造反与外交的相互关系511
第十八章 一八五三--一八五九年间叛乱中的上海513
一 外国租界所采用的防卫措施513
二 一八五三年九月七日“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514
三 帝国军队围城515
四 一八五四年四月四日泥城之战516
五 法国在上海的利益517
六 法国进攻城内“叛军”;一八五五年二月十七日城内撤兵518
七 中国人拥进外国租界;领事擅行管辖权519
九 一般进口贸易的解体;鸦片兴隆521
八 领事拒绝登记外国人的仆役521
十 茶、丝出口的增加522
十一 大量的白银进口以平衡贸易524
十二 银行汇兑紊乱525
十三 银根奇紧527
十四 一八五七年春季国际贸易上的通货由“加罗拉”银元改为上海两528
第十九章 俄国与中国531
一 俄国向太平洋方面的进展531
二 设立在恰克图的沿边市场;以货易货的贸易532
三 贸易值533
四 进口的俄国产品534
五 出口的中国产品535
六 伊犁和塔尔巴哈台的贸易;一八五一年“伊犁条约”所作的规定536
七 黑龙江定为国界,一八五八年“瑷珲条约”537
八 一八五七年普提雅廷伯爵奉命来议商约,但被拒绝前往北京538
第二十章 法国、美国与英国539
一 俄国、美国、英国与法国的地位539
二 一八五六年二月二十九日法国神甫马奥斯定被杀540
四 法代表要求赔偿542
五 等待训令543
六 法国政府与英国共同要求赔偿和修约544
七 英法两国希望得到美国的援助545
八 列卫廉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公使;他所奉的训令546
九 列卫廉改变了看法547
十 额尔金与葛历劳士被任命为特命全权大使;他们的要求548
十一 对额尔金有关商务的训令549
第二十一章 额尔金伯爵与葛历劳士男爵在广州551
一 军事行动因印度兵变而延搁551
二 美法公使不能合作553
三 广州附近的海军行动--一八五七年五月至七月554
四 支持对广州用兵的各种意见555
五 额尔金逼不得已而留在广州557
六 葛历劳士到达广州和他的建议558
七 决定进攻广州559
八 额尔金致叶钦差的照会560
九 葛历劳士致叶钦差的照会561
十 叶钦差对于照会的答复561
十一 十二月十五日占据河南;十二月二十九日攻下广州562
十二 苦力运输队的行为564
十三 无屈服表示;叶于一八五八年一月四日被俘565
十四 叶被掳往加尔各答566
十五 叶的作法备受赞许567
十六 柏贵在广州政府复职568
十七 柏贵复职的条件569
十八 英法致清廷的照会570
十九 美国同时发出的照会571
二十 俄国同时发出的照会572
二十一 二月二十六日在苏州递交照会573
二十二 三月二十一日中国对于四个照会的答复;公使们决定前往白河574
第二十二章 一八五八年的条约谈判577
二 四月二十四日发出内容相同的照会;全权问题577
一 四月二十日在大沽的外国使节577
三 美国使节的单独行动;不圆满的结局578
四 他的行动无辞自解580
五 五月二十日联军攻占大沽炮台581
六 五月三十日各使节进抵天津583
七 桂良和花沙纳奉派为中国全权大臣583
八 耆英的参与其事;他的狼狈情形584
九 李国泰的粗暴和威逼态度586
十 中国全权大臣的抗议588
十一 耆英的命运589
十二 对俄谈判;六月十六日签订的条约590
十三 对美谈判;六月十八日签订的条约591
十四 对法谈判;六月二十七日签订的条约592
十五 对英谈判;进入危机;提出最后通牒;六月二十六日签订的条约593
十六 七月四日提出的中国批准书595
十七 广州所持的敌视态度596
十八 上海的和平;税则谈判开始598
十九 议定的税则600
二十 议定的贸易章程600
二十一 外国使节驻扎北京;中国提出的问题601
二十二 额尔金伯爵的让步602
二十三 一八五八年十一月至十二月额尔金伯爵游历扬子江604
二十四 外国使节的离去605
第二十三章 鸦片,一八四二--一八五八年607
一 秘密经营对于鸦片贸易的影响607
二 外国进口商与中国官吏的勾结608
三 鸦片趸船的停泊处所609
四 推销的方法611
五 输入的继续增高612
六 一八四○--一八五八英国政府的政策613
七 璞鼎查爵士的建议615
八 进口商的急躁不安616
九 德庇时爵士的建议617
十 中国政府的政策。一八五○年重颁禁烟谕旨617
十一 一八五三年中国政府开始讨论解禁618
十二 反对鸦片情绪在英国的滋长;一八五五年八月沙甫慈白利伯爵的备忘录619
十三 美国反对鸦片的情绪621
十四 列卫廉奉令反对鸦片;他的看法改变;一八五八年支持额尔金伯爵的鸦片合法化主张621
十五 列卫廉改变态度的不合理623
十六 一八五八年十一月六日鸦片问题的解决624
一 英国人在中国贸易中的重要性627
第二十四章 第二次条约的订立627
二 主要谈判者额尔金伯爵和他的目的629
三 国家的地位630
四 外交关系631
五 领事官员632
六 香港633
七 条约口岸634
十 强暴行为635
九 护照635
八 垄断635
十一 刑事与民事裁判636
十二 教会637
十四 报关手续:船只638
十五 报关手续:货物639
十六 沿海贸易640
十七 船钞641
十九 杂项642
十八 子口税642
二十 最惠国条款643
二十一 赔款643
第二十五章 一八五九年大沽谈判的决裂644
一 一八五九年一月--二月,联军在广州附近的出征644
二 对中国政府的再度警告646
三 葛历劳士男爵的预见;卜鲁斯被派为公使646
四 对卜鲁斯的各项训令647
五 赫德的警告备忘录648
六 卜鲁斯和布尔布漋拒绝在上海召开谈判;六月二十日同华若翰向大沽前进649
七 英海军司令何伯为三国公使要求通行;六月二十日被拒绝650
八 六月二十一日,英法两国公使决定强制通行;六月二十四日美国公使被指引前往北塘651
九 六月二十五日强制通行的军事行动,以重大损失而被击退652
十 “血浓于水”653
十一 华若翰在北京的接见654
十二 对中国政府的行动的解释655
十三 俄、美、法三国使节的行动657
十四 英国公使的地位657
十五 使节回到上海请候训令659
十六 对卜鲁斯的训令660
十七 一八六○年三月八日最后通牒送往北京,遭到拒绝662
第二十六章 一八六○年最后的调整664
一 一八六○年六月额尔金伯爵和葛历劳士男爵的到来;联军的集中664
二 一八六○年春,太平叛乱的再起665
三 中国人请求联军保卫上海667
四 八月十八--二十一日,太平军猛攻上海被联军击退667
五 八月二十一日,大沽炮台的占领669
六 八月六日--二十五日中国继任的各钦差先后试图谈判670
七 八月二十五日占领天津,巴夏礼发挥的卓越作用671
八 继续谈判;九月六日接受条约,但发现钦差欠缺权力672
九 重开谈判,再度的接受条约673
十 额尔金伯爵对接受新提议的顾虑674
十一 九月十四日,中国全权钦差大臣所作的诺言675
十二 九月十八日,僧格林沁在张家湾设置埋伏677
十三 巴夏礼和其他人员成为俘虏;盘问和虐待677
十四 中国官员违法的性质679
十五 九月十八日在张家湾和九月二十一日在八里桥的军事行动680
十六 九月二十一日恭亲王被派为全权钦差大臣,九月二十一--十月七日继续谈判681
十七 十月五日联军前进,十月六日占领并掳掠圆明园683
十八 十月十三日,占领北京684
十九 三十九名俘虏的命运685
二十 联军间的摩擦686
二十一 火速解决事件的需要;惩办失信的各项提议687
二十二 十月十八日额尔金伯爵命令火焚圆明园689
二十三 “北京条约”的签订,“天津条约批准书”的交换;英国的于十月二十四日,法国的于十月二十五日690
二十四 美国公使的态度691
二十五 俄国公使的活动;十一月十四日签订中俄条约692
二十六 英、法条约的一般规定692
二十七 对英国的特别规定694
二十八 法国条约中的“宗教财产”条款694
二十九 二十五年冲突的净果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