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沿丛书 面向主体软件工程 模型、方法学与语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沿丛书 面向主体软件工程 模型、方法学与语言
  • 毛新军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40341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08页
  • 文件大小:163MB
  • 文件页数:421页
  • 主题词:软件工程-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沿丛书 面向主体软件工程 模型、方法学与语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需求变化与技术发展1

1.2 软件系统特征的变化3

1.2.1 软件环境的变化3

1.2.2 软件实体的变化4

1.2.3 软件形态的变化7

1.3 软件工程抽象和技术的发展12

1.3.1 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13

1.3.2 软件工程抽象和范型的发展13

1.3.3 新颖的软件工程技术17

1.4 软件工程面临的挑战18

1.4.1 存在的问题18

1.4.2 解决的方法19

1.5 本章小结19

1.6 本章导读20

第2章 主体和多主体系统21

2.1 多主体系统的产生和发展背景21

2.2 主体概念23

2.2.1 何为主体24

2.2.2 主体示例28

2.2.3 主体环境30

2.3 多主体系统的概念32

2.3.1 何为多主体系统33

2.3.2 多主体系统的特点33

2.3.3 多主体系统示例35

2.4 多主体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对比分析38

2.4.1 多主体系统与面向对象系统38

2.4.2 多主体系统与面向服务系统41

2.5 本章小结41

2.6 本章导读42

第3章 面向主体软件工程43

3.1 面向主体软件工程的产生与发展背景43

3.2 面向主体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思想44

3.2.1 基本概念44

3.2.2 思想与原则46

3.2.3 软件开发过程50

3.3 面向主体软件工程的研究与实践53

3.4 应用情况57

3.4.1 适用系统57

3.4.2 应用领域60

3.5 本章小结62

3.6 本章导读63

第4章 软件主体的体系结构及其设计65

4.1 软件主体的设计与实现问题65

4.2 软件主体的抽象体系结构67

4.2.1 顶级抽象体系结构68

4.2.2 纯反应式的抽象体系结构70

4.2.3 具有感知部件的抽象体系结构71

4.2.4 具有状态部件的抽象体系结构73

4.3 软件主体的实现体系结构75

4.3.1 知识型体系结构76

4.3.2 反应型体系结构83

4.3.3 认知型体系结构89

4.3.4 混合型体系结构100

4.4 本章小结104

4.5 本章导读105

第5章 多主体系统的交互模型及设计106

5.1 多主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问题106

5.2 主体间的结构相关性和行为相关性108

5.3 主体间的交互与协同112

5.3.1 多主体系统的协同模型113

5.3.2 主体交互的言语行为理论116

5.3.3 主体通信语言117

5.3.4 KIF和本体论119

5.3.5 主体交互的实现方式120

5.4 主体通信语言KQML122

5.4.1 KQML的语法123

5.4.2 KQML的消息示例126

5.4.3 KQML的语义128

5.4.4 支持KQML交互的软件参考模型130

5.5 主体通信语言FIPA ACL132

5.5.1 FIPA ACL的语法133

5.5.2 FIPA ACL的消息示例135

5.5.3 FIPA ACL的语义136

5.6 多主体系统的交互协议和协同模型137

5.6.1 主体间的交互协议137

5.6.2 合同网协同模型139

5.6.3 请求服务协同模型141

5.7 本章小结150

5.8 本章导读151

第6章 面向主体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学152

6.1 面向主体的分析和设计问题152

6.1.1 分析、设计与建模153

6.1.2 分析和设计方法学的组成154

6.1.3 面向主体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思想155

6.2 面向主体分析与设计方法学的类别157

6.3 面向主体分析和设计的元模型160

6.3.1 Aalaadin的ARG模型160

6.3.2 Gaia方法学的元模型161

6.3.3 MESSAGE方法学的元模型165

6.3.4 JamesOdell的元模型166

6.3.5 INGENIAS方法学的元模型169

6.4 MaSE方法学170

6.4.1 概述170

6.4.2 建模概念和元模型172

6.4.3 建模活动和语言173

6.4.4 分析和设计过程176

6.4.5 支撑软件工具agentTool186

6.5 ODAM方法187

6.5.1 概述187

6.5.2 建模概念和元模型188

6.5.3 建模活动和语言190

6.5.4 分析和设计过程192

6.5.5 支撑软件工具ODAMTools196

6.6 Tropos方法198

6.6.1 概述198

6.6.2 建模概念和元模型199

6.6.3 建模活动和建模语言202

6.6.4 分析和设计过程204

6.6.5 支撑软件工具216

6.7 面向主体的模型驱动开发218

6.7.1 基本思想218

6.7.2 SADE开发平台及其编程语言219

6.7.3 模型转换技术224

6.7.4 支撑软件工具225

6.8 本章小结227

6.9 本章导读229

第7章 面向主体的建模语言232

7.1 面向主体的建模及其语言设计问题232

7.2 AUML234

7.2.1 概况234

7.2.2 AUML的主体交互协议模型234

7.3 MAS-ML240

7.3.1 概况240

7.3.2 建模概念和元模型240

7.3.3 模型与图243

7.4 AML247

7.4.1 概况247

7.4.2 建模概念和元模型248

7.4.3 模型与图253

7.5 i*框架256

7.5.1 概况256

7.5.2 建模概念和元模型257

7.5.3 模型与图258

7.6 本章小结261

7.7 本章导读261

第8章 多主体系统的体系结构和设计模式263

8.1 多主体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及模式重用问题263

8.2 多主体系统的组织方式267

8.3 多主体系统的体系结构风格269

8.3.1 基于组织理论的体系结构风格270

8.3.2 基于战略联盟的体系结构风格272

8.4 多主体系统的设计模式274

8.5 多主体系统设计模式的描述279

8.6 本章小结284

8.7 本章导读285

第9章 面向主体的程序设计及其语言286

9.1 面向主体的软件构造与实现问题286

9.2 面向主体程序设计概述287

9.2.1 面向主体程序设计的发展历程287

9.2.2 面向主体程序设计的思想289

9.2.3 面向主体程序设计的对象290

9.3 面向主体程序设计的构成292

9.3.1 面向主体程序设计的概念与模型292

9.3.2 面向主体程序设计的机制与理论296

9.3.3 面向主体程序设计的语言与设施298

9.3.4 面向主体程序设计的工具与环境301

9.4 具有代表性的面向主体程序设计语言303

9.4.1 AGENT-0303

9.4.2 Concurrent Metatem315

9.4.3 JAL323

9.5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340

9.6 本章小结342

9.7 本章导读343

第10章 多主体系统的软件开发框架与平台344

10.1 JADE344

10.1.1 JADE概述344

10.1.2 程序模型347

10.1.3 开发支持348

10.1.4 运行支持355

10.2 JADEX358

10.2.1 JADEX概述358

10.2.2 程序模型358

10.2.3 开发支持359

10.2.4 运行支持361

10.3 JACK363

10.3.1 JACK概述363

10.3.2 程序模型364

10.3.3 开发支持366

10.3.4 运行支持371

10.4 本章小结372

10.5 本章导读373

第11章 面临挑战与未来发展374

11.1 存在的问题375

11.2 未来的研究377

11.3 本章小结379

11.4 本章导读380

参考文献381

附录A 相关学术会议397

附录B 相关学术期刊398

附录C 相关学术组织和研究机构399

附录D 表索引400

附录E 图索引4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