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建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7504928046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57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71页
- 主题词:金融机构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选题意义1
1.2 研究对象3
1.3 研究方法7
1.4 框架结构9
1.5 主要观点11
1.6 创新与问题19
2.1.1 银行业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23
2.1 金融脆弱说23
第二章 金融监管有效性理论概说23
2.1.2 银行的脆弱性决定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27
2.2 公共利益说28
2.2.1 自然垄断29
2.2.2 外部效应31
2.2.3 信息不对称33
2.3 管制失灵说36
2.3.1 管制俘获说36
2.3.2 管制供求说37
2.3.3 管制寻租说39
2.4 管制成本说40
2.4.1 直接资源成本41
2.4.2 间接效率损失43
2.4.3 成本有效性分析法46
2.5 小结47
3.1 模型设定: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的三时期模型50
3.1.1 模型的基本架构50
第三章 银行监管政策工具有效性:模型分析50
3.1.2 模型的扩展54
3.2 银行监管政策工具有效性模型分析框架55
3.2.1 银行监管的必要性56
3.2.2 银行监管政策工具有效性的模型分析框架57
3.3 准备金要求59
3.4 中止兑付61
3.5 存款保险制度62
3.5.1 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机理62
3.5.2 存款保险制度的模型分析63
3.5.3 模型分析的图示64
3.5.4 存款保险制度有效存在的前提条件65
3.6 资本充足性要求66
3.6.1 银行的自有资本66
3.6.2 足够的银行资本金可以防止银行挤兑现象的发生66
3.6.3 银行所有者愿意将资本投资于银行业务的约束条件68
3.6.4 两点说明70
3.7 小结70
4.1.1 资本73
4.1 资本充足性管制73
第四章 资本充足性管制的有效性73
4.1.2 资本充足性76
4.1.3 资本充足性衡量79
4.2 资本充足性管制的有效性分析81
4.2.1 从微观财务上考察银行公司81
4.2.2 MM定理83
4.2.3 银行公司财务价值和资本充足性86
4.3 银行资本充足性管制有效性的稀量89
4.3.1 财务理论模型90
4.4 银行资本充足性管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94
4.4.1 美国银行资本充足性管制的简要回顾95
4.4.2 管制对银行账面资本比率的影响96
4.4.3 资本充足性管制对银行市价资本/资产比率的影响97
4.5 银行资本充足性管制有效性的评价99
4.6 巴塞尔资本标准协议新建议100
4.6.1 现行巴塞尔资本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100
4.6.2 三大支柱102
4.6.3 多层次监管方法104
4.7 小结106
第五章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有效性109
5.1 金融创新的历史考察110
5.1.1 20世纪60年代的金融创新110
5.1.2 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创新112
5.1.3 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创新114
5.1.4 20世纪90年代金融创新的基本特点117
5.2 金融管制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动因118
5.2.1 凯恩的规避金融创新理论118
5.2.2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博弈120
5.2.3 规避监管的金融创新的实证分析122
5.3 金融自由化推动了金融创新的蓬勃发展124
5.3.1 金融自由化的历史背景125
5.3.2 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127
5.4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辩证法130
5.4.1 金融创新使金融体系面临更多的风险131
5.4.2 金融创新使金融监管面临更多的挑战134
5.4.3 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监管的加强和完善135
5.5 小结137
6.1 问题的提出139
第六章 金融监管的模式与金融监管的有效性139
6.2 金融监管模式141
6.2.1 行为方式划分法141
6.2.2 权力层次划分法143
6.2.3 功能和机构划分法144
6.2.4 监管主体数量划分法147
6.3 单一全能型与多头分业型的优劣149
6.3.1 主张多头分业监管模式的主要观点149
6.3.2 主张单一全能监管模式的主要观点150
6.4 几国监管模式简介152
6.4.1 美国模式152
6.4.2 日本模式155
6.4.3 英国模式156
6.4.4 德国模式157
6.5 还需要中央银行吗?160
6.5.1 货币发行权的垄断160
6.5.2 银行业的脆弱性162
6.5.3 实施对存款人的保护164
6.6 中央银行的监管作用167
6.6.1 支持分离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观点167
6.6.2 反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彻底分离169
6.6.3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联系171
6.6.4 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的模式选择172
6.7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174
6.7.1 我国现行监管模式及存在的问题174
6.7.2 设置监管模式的原则177
6.7.3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及其利弊分析178
6.8 小结181
第七章 金融全球化与资本管制的有效性183
7.1 金融全球化及其表现183
7.1.1 金融全球化183
7.1.2 金融全球化的表现184
7.1.3 金融全球化的动因188
7.2 资本管制的有效性191
7.2.1 资本管制与资本外逃191
7.2.2 赞成资本管制的主要观点193
7.2.3 反对资本管制的主要观点195
7.3 放松资本管制的风险197
7.3.1 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和货币危机197
7.3.2 蒙代尔三角199
7.3.3 资本外逃与货币替代200
7.3.4 可能导致金融部门的不稳定201
7.4 我国资本管制的政策选择203
7.4.1 我国资本项目管制的现状203
7.4.2 我国实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前提条件206
7.4.3 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符合国家利益212
7.4.4 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214
7.5 小结216
第八章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与金融监管的有效性218
8.1 我国金融监管的历史演变218
8.1.1 计划经济时期(1948-1978)218
8.1.2 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管时期(1978-1992)219
8.1.3 分业监管时期(1992-今)222
8.2 我国现行金融监管的基本程序和做法226
8.2.1 市场准入226
8.2.2 日常监管229
8.2.3 风险的综合评价236
8.2.4 风险的控制与处置238
8.2.5 市场退出240
8.3 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提高监管有效性的措施242
8.3.1 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242
8.3.2 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有效性措施244
主要参考资料251
后记255
又记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