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医用生物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医用生物学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60/34201314.jpg)
- 李璞,许由恩等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78
- 标注页数:213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2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医用生物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生物学及其分科1
目 录1
医用生物学的范围和目的2
生物学的发展简史3
第一章生物大分子6
第一节蛋白质6
一、蛋白质的分布和作用6
三、蛋白质的分子结构7
二、蛋白质的组成7
四、糖蛋白和脂蛋白9
第二节酶10
一、酶的特性10
二、酶与辅酶11
第三节核酸11
一、核酸的分布和作用11
二、核酸的组成和结构12
三、核酸的种类14
四、DNA的结构和功能15
(一)DNA的自我复制16
(二)DNA互补合成RNA(遗传信息的转录)17
五、RNA的结构和功能17
(一)信使RNA18
(二)转移RNA18
(三)核蛋白体RNA19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20
第一节细胞的一般形态和结构20
一、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24
第二节细胞膜24
二、细胞表面25
三、高等动物细胞膜的功能26
(一)细胞膜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26
(二)细胞膜受体28
第三节细胞质29
一、线粒体29
二、内质网32
三、核蛋白体34
四、高尔基复合体35
五、溶酶体37
(一)溶酶体的异溶作用38
(二)溶酶体的自溶作用38
(三)溶酶体的粒溶作用40
六、微管40
七、微丝41
八、中间纤维41
九、中心粒41
十、细胞质基质42
第四节细胞核43
一、核膜43
二、核仁44
三、染色质和染色体45
四、核基质46
第五节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46
一、遗传信息的转录46
二、遗传信息的翻译47
(一)mRNA上密码子的发现47
(二)核蛋白体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48
(三)tRNA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49
(四)肽链的形成过程49
三、“中心法则”的补充和发展50
第六节细胞的增殖周期51
一、细胞增殖周期的概念51
二、间期的特点52
(一)DNA合成前期(G1期)52
(三)DNA合成后期(G 2期)53
(二)DNA合成期(S期)53
三、丝裂期的特点54
第七节细胞的整体性55
第三章发育56
第一节胚胎发育56
一、卵裂和囊胚56
二、原肠胚的形成58
三、神经轴胚的形成58
四、器官发生期59
(二)发育过程中细胞质对细胞核的影响60
(一)基因控制卵裂细胞的细胞质中合成新的蛋白质60
第二节胚胎发育的控制因素60
一、细胞核与细胞质在细胞分化中的相互作用60
二、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间的相互作用61
(一)诱导61
(二)抑制61
(三)相互识别62
第三节胚后发育63
一、生长63
二、再生63
三、衰老和死亡63
(二)衰老的理论64
(一)衰老的征象64
第四章生物界的类型66
第一节种的概念和命名方法66
一、种的概念66
二、种的命名方法66
第二节生物的分类和分类的等级67
一、人为分类和自然分类67
二、分类的等级69
一、藻类植物门70
第三节植物界的主要类群70
三、苔藓植物门71
四、蕨类植物门71
五、种子植物门71
二、菌类植物门71
(一)裸子植物亚门72
(二)被子植物亚门72
第四节动物界的主要类群72
一、原生动物门72
(三)孢子纲73
(四)纤毛纲73
(一)鞭毛纲73
(二)肉足纲73
二、海绵动物门74
三、腔肠动物门74
四、扁形动物门75
五、线形动物门76
(三)绦虫纲76
(二)吸虫纲76
(一)涡虫纲76
六、环节动物门77
七、节肢动物门78
(一)甲壳纲79
(二)蛛形纲79
(三)多足纲79
(四)昆虫纲79
八、软体动物门80
九、棘皮动物门80
十、脊索动物门81
(一)尾索动物亚门81
(二)头素动物亚门81
(三)脊椎动物亚门82
十一、动物界的系统树89
第五章动物机体结构机能的演变91
一、皮肤的结构和机能92
二、皮肤的衍生物92
第一节皮肤及其衍生物92
三、皮肤及其衍生物的演化93
第二节骨骼系统94
一、头骨95
(一)脑颅的发生95
(二)脑颅的演化95
(三)咽颅的发生95
(四)咽颅的演化96
二、脊柱97
三、附肢骨骼98
(一)肩带98
(二)腰带98
(三)肢骨98
第三节肌肉系统99
一、肌肉系统的结构与机能99
二、肌肉系统的演化99
(一)体肌99
二、消化系统的演化100
一、消化系统的结构与机能100
(二)脏肌100
第四节消化系统100
(三)皮肌100
(一)口腔102
(二)咽103
(三)食管103
(四)胃103
(五)肠103
第五节呼吸系统105
第六节循环系统107
一、血液108
二、心脏的演化109
(一)单泵(静脉式心脏)109
(二)三腔(过渡式心脏)109
(三)双泵(复合式心脏)110
三、动脉弓的演化111
四、淋巴系统112
第七节排泄系统112
一、肾的结构114
二、肾的演化115
第八节生殖系统118
一、雄性生殖系统119
二、雌性生殖系统120
第九节神经系统121
一、神经系统的进化122
二、神经原和反射弧123
(二)脑的演化124
(一)脑的发生和结构124
三、脑124
四、脊髓127
(一)脊髓的结构及机能127
(二)脊髓的演化127
五、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系统127
(一)脑神经127
(二)脊神经127
(三)植物性神经系统128
一、脑垂体130
第十节内分泌系统130
三、甲状旁腺131
二、甲状腺131
四、肾上腺132
五、胸腺132
六、胰岛132
第六章遗传和变异133
第一节配子发生与减数分裂133
一、精子的发生133
三、减数分裂134
二、卵子的发生134
第二节单基因性状的遗传137
一、分离律137
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39
(一)显性遗传病系谱的特点140
(二)隐性遗传病系谱的特点142
三、不完全显性遗传或半显性遗传143
四、共显性遗传143
五、自由组合律144
六、两种单基因性状的独立传递146
七、连锁和互换146
八、两种单基因性状的联合传递149
九、性别决定和性连锁遗传149
(一)X连锁隐性遗传150
(二)X连锁显性遗传151
第三节多基因遗传152
一、数量性状152
二、多基因假说153
三、多基因遗传病154
(一)易患性变异与阈值154
(二)遗传度(力)154
(三)多基因遗传病发病风险的估计154
第四节人类染色体156
一、人的正常核型156
二、X染色质和Y染色质159
(一)体细胞杂交法160
(二)区域制图法160
三、人类染色体的基因定位160
(三)原位杂交法161
(四)家系分析法161
四、染色体异常与疾病162
(一)染色体数目异常162
(二)染色体结构畸变166
(一)细菌的转化实验168
(二)噬菌体的感染与繁殖168
一、DNA与遗传168
第五节基因的本质和作用168
二、DNA与基因170
(一)基因(DNA)与遗传性状171
(二)基因(DNA)突变172
(三)基因的本质175
第六节群体中的基因175
一、基因频率175
二、Hardy-Weinberg定律176
三、基因频率的计算177
(二)选择的作用与突变率的计算178
四、突变率的计算178
(一)突变间的平衡178
五、遗传负荷179
第七节基因和环境179
一、基因的多效性和异质性179
二、遗传背景180
三、基因型和环境180
第八节基因的调节系统181
一、原核细胞的基因调节系统181
二、真核细胞的基因调节系统182
第九节遗传工程184
一、基因的分离与合成184
二、运载体的选择185
三、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与连接酶的连接185
四、导入细胞后检测基因产物185
五、基因工程的实例185
(一)细菌与细菌之间的基因转移185
(二)从细菌到人之间的基因转移185
(三)从人到细菌之间的基因转移186
第七章进化的机理188
第一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88
第二节综合性进化学说189
一、突变为进化提供了原料190
二、自然选择造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190
三、隔离导致新种的形成191
一、地理的种形成192
第三节新种形成的方式192
(二)生殖隔离192
(一)地理隔离192
二、多倍体种形成193
(一)同源多倍体193
(二)异源多倍体193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196
第一节个体与环境196
一、气候及土壤因素196
二、营养因素198
三、生物因素198
四、限制因素和生态幅199
第二节种群与环境200
一、种群的属性200
(一)种群密度200
(二)出生率200
(三)死亡率200
(四)种群的年龄结构200
二、种群增长型和容纳量201
三、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201
四、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202
第三节群落与环境203
一、生态系的基本结构203
二、生态系中的能量转移204
三、生态系中的物质循环205
四、生态系的自我调节207
五、生态平衡与人类生存208
(一)自然资源的破坏208
(二)环境的污染210
(三)人口爆炸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