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食药用菌学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食药用菌学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43/33869897.jpg)
- 黄年来,林志彬,陈国良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754394534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40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56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食药用菌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概述1
第二节 食药用菌发展简史2
第三节 食药用菌的价值10
第四节 我国食药用菌产业现状14
第五节 食药用菌业能促进农业生态循环和低碳经济发展14
第六节 食药用菌产业展望15
第二章 食药用菌生物学基础16
第一节 食药用菌的营养与药用价值16
第二节 食药用菌的形态结构22
第三节 食药用菌的营养与生长36
第四节 食药用菌的遗传51
第五节 食药用菌的结实与发育59
第六节 食药用菌的生态67
第三章 食药用菌资源81
第一节 食药用菌资源概念与特点82
第二节 食药用菌资源的自然条件84
第三节 食药用菌资源的生态类型85
第四节 重要类群的食药用菌资源87
第五节 我国食药用菌资源的分布114
第六节 食药用菌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137
第四章 食药用菌分类系统151
第一节 菌物在生物界的地位151
第二节 菌物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152
第三节 菌物的命名和分类167
第四节 子囊菌门(Ascomycota)175
第五节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178
第五章 食药用菌制种技术190
第一节 概述190
第二节 制作菌种的生产设备191
第三节 菌种分离与母种生产技术195
第四节 制作原种的生产技术210
第五节 制作栽培种的生产技术216
第六节 选种技术219
第七节 育种技术220
第六章 菌种保藏技术229
第一节 概述229
第二节 营养体菌丝体的保藏230
第三节 孢子的保藏232
第七章 食药用菌遗传育种235
第一节 食用菌的性与交配系统235
第二节 食用菌的诱变育种244
第三节 食用菌的交配育种248
第四节 原生质体的融合育种259
第五节 基因工程育种264
第八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药用菌中的应用275
第一节 概述275
第二节 食用菌DNA分子标记技术与应用276
第三节 食用菌的分子育种296
第九章 食药用菌液体发酵技术313
第一节 概述313
第二节 食药用菌液体发酵的设备314
第三节 食药用菌培养基的配制316
第四节 食药用菌的发酵318
第五节 展望323
第十章 食药用菌机械设备325
第一节 概述325
第二节 木生食药用菌栽培机械设备328
第三节 食药用菌培养料灭菌设备334
第四节 食药用菌接种器具与设备336
第五节 食药用菌培养、栽培机具与设备340
第六节 草腐类食药用菌生产机械设备348
第七节 食药用菌储藏保鲜设备354
第八节 食药用菌初(粗)加工机械设备358
第九节 食药用菌深加工机械设备369
第十节 高新技术在食药用菌工程上的应用394
第十一章 食药用菌病虫害防治405
第一节 食药用菌主要病害与防治405
第二节 食药用菌主要虫害与防治433
第三节 食药用菌病虫害综合控制方法457
第四节 食药用菌常用消毒剂使用方法459
第五节 食药用菌低毒杀菌剂使用方法462
第六节 食药用菌低毒杀虫杀螨剂使用方法464
第七节 食药用菌病虫控制器使用方法466
第八节 食药用菌正确使用农药的标准466
第十二章 食药用菌保鲜与加工469
第一节 食药用菌保鲜与加工特性469
第二节 食药用菌储藏保鲜原理473
第三节 食药用菌采收包装和运输478
第四节 食药用菌储藏保鲜技术482
第五节 食药用菌盐渍与蜜饯加工技术484
第六节 食药用菌干制加工技术493
第七节 食药用菌罐藏技术498
第八节 食药用菌速冻加工技术509
第九节 食药用菌深加工技术512
第十三章 中国食药用菌生产贸易现状与展望514
第一节 概述514
第二节 我国食药用菌产量与产值514
第三节 我国食药用菌对外贸易现状520
第四节 我国食药用菌贸易与持续发展521
下篇525
第十四章 巴西蘑菇525
第一节 概述525
第二节 巴西蘑菇的生物学特性526
第三节 巴西蘑菇的栽培技术530
第四节 巴西蘑菇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536
第五节 展望541
第十五章 白灵侧耳548
第一节 概述548
第二节 白灵侧耳的生物学特性549
第三节 白灵侧耳的菌种繁育552
第四节 白灵侧耳的栽培技术553
第五节 白灵侧耳的营养价值563
第六节 白灵侧耳的药理与应用565
第十六章 鲍鱼菇569
第一节 概述569
第二节 鲍鱼菇的形态特征570
第三节 鲍鱼菇的生物学特性570
第四节 鲍鱼菇的栽培技术572
第五节 鲍鱼菇的食药用价值577
第十七章 草地蘑菇578
第一节 概述578
第二节 草地蘑菇的学名及分类地位578
第三节 草地蘑菇的形态特征578
第四节 草地蘑菇的生态习性与分布579
第五节 草地蘑菇的驯化栽培579
第十八章 草菇580
第一节 概述580
第二节 草菇的生物学特性582
第三节 草菇的菌种繁育585
第四节 草菇的栽培技术585
第五节 草菇的营养价值600
第六节 草菇的药理与应用602
第七节 展望602
第十九章 茶树菇607
第一节 概述607
第二节 茶树菇的生物学特性608
第三节 茶树菇的栽培技术610
第四节 茶树菇的储藏与加工614
第五节 茶树菇的营养与药用价值615
第六节 展望616
第二十章 长根菇620
第一节 概述620
第二节 长根菇的生物学特性621
第三节 长根菇的菌种繁育623
第四节 长根菇的栽培技术623
第五节 长根菇的营养与药用价值626
第二十一章 大肥菇(柴达木)632
第一节 大肥菇的分类地位632
第二节 大肥菇的生物学特性632
第三节 大肥菇的菌种制作与栽培633
第二十二章 大杯香菇634
第一节 概述634
第二节 大杯香菇的生物学特性635
第三节 大杯香菇的栽培技术639
第四节 大杯香菇的营养价值642
第五节 展望644
第二十三章 大球盖菇647
第一节 概述647
第二节 大球盖菇的生物学特性648
第三节 大球盖菇的栽培技术649
第四节 大球盖菇的营养与药用价值654
第五节 展望655
第二十四章 无毒肥脚环柄菇659
第一节 概述659
第二节 无毒肥脚环柄菇的生物学特性660
第三节 无毒肥脚环柄菇的菌种繁育661
第四节 无毒肥脚环柄菇的栽培技术661
第五节 无毒肥脚环柄菇的营养价值663
第六节 无毒肥脚环柄菇的毒理试验664
第二十五章 干巴菌665
第一节 概述665
第二节 干巴菌的生物学特性666
第三节 干巴菌的仿生栽培技术668
第四节 干巴菌的营养价值669
第五节 干巴菌病虫害防治与保鲜加工670
第六节 展望671
第二十六章 高大环柄菇674
第一节 概述674
第二节 高大环柄菇的生物学特性675
第三节 高大环柄菇的菌种繁育676
第四节 高大环柄菇的栽培技术676
第五节 高大环柄菇的营养与药用价值678
第二十七章 虎奶菇679
第一节 概述679
第二节 虎奶菇的形态和生态680
第三节 虎奶菇的生物学特性680
第四节 虎奶菇的栽培技术681
第五节 虎奶菇的加工682
第二十八章 虎掌菌683
第一节 概述683
第二节 虎掌菌的生物学特性与生态习性684
第三节 虎掌菌的人工栽培条件685
第四节 虎掌菌的采收与加工692
第五节 虎掌菌的营养价值与食用方法692
第二十九章 黑蘑菇694
第一节 概述694
第二节 黑蘑菇的生物学特性694
第三节 黑蘑菇的菌种生产696
第四节 黑蘑菇的栽培技术696
第三十章 黑木耳698
第一节 概述698
第二节 黑木耳的生物学特性701
第三节 黑木耳的裁培技术705
第四节 黑木耳的营养价值722
第五节 黑木耳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723
第六节 展望731
第三十一章 猴头菌739
第一节 概述739
第二节 猴头菌的栽培技术742
第三节 猴头菌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746
第三十二章 滑子菇751
第一节 概述751
第二节 滑子菇的生物学特性753
第三节 滑子菇的菌种繁育755
第四节 滑子菇的代用料栽培技术756
第五节 滑子菇生产中的几个问题762
第六节 滑子菇的病虫害防治763
第三十三章 花脸香蘑764
第一节 概述764
第二节 花脸香蘑的生物学特性764
第三节 花脸香蘑的栽培技术766
第四节 花脸香蘑的营养价值与应用767
第五节 花脸香蘑的药用价值768
第三十四章 灰树花770
第一节 概述770
第二节 灰树花的生物学特性772
第三节 灰树花的菌种繁育774
第四节 灰树花的栽培技术775
第五节 灰树花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781
第三十五章 红汁乳菇787
第一节 概述787
第二节 红汁乳菇的生物学特性788
第三节 红汁乳菇的菌种繁育791
第四节 红汁乳菇的栽培技术794
第五节 红汁乳菇的营养价值795
第六节 红汁乳菇的药理与应用797
第七节 展望799
第三十六章 黄菊菇804
第一节 概述804
第二节 黄菊菇的生物学特性805
第三节 黄菊菇的栽培技术806
第三十七章 黄绿蜜环菌809
第一节 概述809
第二节 黄绿蜜环菌的生物学特性810
第三节 黄绿蜜环菌纯培养菌种的分离培养与分子鉴定811
第四节 黄绿蜜环菌的营养价值分析比较812
第五节 黄绿蜜环菌的活性成分分离纯化与结构分析813
第三十八章 黄伞815
第一节 概述815
第二节 黄伞的生物学特性817
第三节 黄伞的营养价值824
第四节 黄伞的菌种繁育826
第五节 黄伞的栽培技术826
第六节 黄伞的加工与储藏830
第三十九章 鸡腿蘑832
第一节 概述832
第二节 鸡腿蘑的生物学特性833
第三节 鸡腿蘑的菌种繁育836
第四节 鸡腿蘑的栽培技术838
第五节 鸡腿蘑的病虫害防治846
第六节 鸡腿蘑的采收加工与产品标准846
第四十章 鸡油菌850
第一节 概述850
第二节 鸡油菌的生物学特性853
第三节 鸡油菌子实体人工驯化技术855
第四节 鸡油菌的营养与药用价值856
第四十一章 鸡?菌860
第一节 概述860
第二节 鸡?菌的生态学研究864
第三节 鸡?菌的生理学研究871
第四节 鸡?菌的菌种繁育871
第五节 鸡?菌的营养与药用价值875
第六节 鸡?菌的保鲜与产品开发877
第七节 展望878
第四十二章 金福菇885
第一节 概述885
第二节 金福菇的生物学特性886
第三节 金福菇的菌种繁育889
第四节 金福菇的栽培技术889
第五节 金福菇的营养与药用价值898
第四十三章 金耳901
第一节 概述901
第二节 金耳的生物学特性902
第三节 金耳的菌种繁育904
第四节 金耳的栽培技术907
第五节 金耳的营养价值916
第六节 金耳的药理与应用918
第七节 展望921
第四十四章 金顶侧耳924
第一节 概述924
第二节 金顶侧耳的生物学特性925
第三节 金顶侧耳的栽培技术927
第四节 金顶侧耳的储藏与加工935
第四十五章 金针菇937
第一节 概述937
第二节 金针菇的生物学特性940
第三节 金针菇的栽培技术945
第四节 金针菇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966
第五节 展望972
第四十六章 口蘑979
第一节 口蘑的分类地位979
第二节 口蘑的生物学特性979
第三节 口蘑菌种的制备980
第四十七章 块菌981
第一节 概述981
第二节 块菌的生物学特性983
第三节 块菌的栽培技术985
第四节 展望987
第四十八章 蜜环菌991
第一节 概述991
第二节 蜜环菌的生物学特性996
第三节 蜜环菌的菌种繁育1000
第四节 蜜环菌的人工栽培1003
第五节 天麻与蜜环菌1007
第六节 猪苓与蜜环菌1017
第七节 蜜环菌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1017
第四十九章 毛木耳1025
第一节 概述1025
第二节 毛木耳的生物学特性1026
第三节 毛木耳的栽培技术1029
第四节 毛木耳的营养价值1036
第五节 毛木耳的药理与应用1037
第六节 展望1038
第五十章 美味牛肝菌1043
第一节 概述1043
第二节 美味牛肝菌的生物学特性1044
第三节 美味牛肝菌的栽培驯化1046
第四节 美味牛肝菌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应用1047
第五节 展望1050
第五十一章 牛排菌1053
第一节 概述1053
第二节 牛排菌的生物学特性1054
第三节 牛排菌的菌种繁育1055
第四节 牛排菌的栽培技术1055
第五节 牛排菌的营养与药用价值1056
第五十二章 平菇1059
第一节 概述1059
第二节 平菇的生物学特性1060
第三节 平菇的栽培技术1065
第四节 平菇的营养价值1090
第五节 平菇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1092
第六节 展望1093
第五十三章 松乳菇1103
第一节 概述1103
第二节 松乳菇的生物学特性1104
第三节 松乳菇的菌种繁育1106
第四节 松乳菇的人工驯化栽培1106
第五节 松乳菇的营养价值1107
第六节 松乳菇的药理与应用1107
第七节 展望1108
第五十四章 松茸1110
第一节 概述1110
第二节 松茸的生物学特性1114
第三节 松茸的生活史1122
第四节 松茸菌种的分离培养1124
第五节 松茸的人工栽培与保育促繁1128
第六节 松茸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1132
第五十五章 双孢蘑菇1142
第一节 概述1142
第二节 双孢蘑菇的生物学特性1146
第三节 双孢蘑菇的育种技术1147
第四节 双孢蘑菇的栽培设施1160
第五节 双孢蘑菇培养料的堆制技术1164
第六节 双孢蘑菇的无公害栽培技术1171
第七节 双孢蘑菇的病虫害防治1179
第八节 双孢蘑菇的采收与加工1179
第九节 双孢蘑菇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1181
第五十六章 双环蘑菇1186
第一节 概述1186
第二节 双环蘑菇的生物学特性1187
第三节 双环蘑菇的遗传学特性1192
第四节 双环蘑菇的菌种繁育1193
第五节 双环蘑菇的栽培技术1196
第六节 展望1205
第五十七章 杏鲍菇1208
第一节 概述1208
第二节 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1209
第三节 杏鲍菇的菌种繁育1211
第四节 杏鲍菇的栽培技术1212
第五节 杏鲍菇的营养价值1225
第六节 杏鲍菇的药理与应用1225
第七节 展望1226
第五十八章 秀珍菇1229
第一节 概述1229
第二节 秀珍菇的生物学特性1230
第三节 秀珍菇的栽培技术1231
第四节 秀珍菇的营养价值1236
第五节 秀珍菇的药理与应用1237
第六节 展望1237
第五十九章 血耳1239
第一节 概述1239
第二节 血耳的生物学特性1239
第三节 血耳的段木栽培技术1240
第四节 血耳的应用价值与前景1243
第六十章 香菇1244
第一节 概述1244
第二节 香菇的生物学特性1247
第三节 香菇的菌种繁育1254
第四节 香菇的栽培技术1258
第五节 香菇的营养价值1283
第六节 香菇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1285
第七节 展望1289
第六十一章 亚侧耳1295
第一节 概述1295
第二节 亚侧耳的生物学特性1296
第三节 亚侧耳的栽培技术1297
第四节 亚侧耳的营养价值1299
第五节 亚侧耳的药理与应用1299
第六十二章 榆耳1301
第一节 概述1301
第二节 榆耳的生物学特性1302
第三节 榆耳的菌种繁育1305
第四节 榆耳的栽培技术1306
第五节 榆耳的营养价值1313
第六节 榆耳的药理与应用1314
第七节 展望1315
第六十三章 榆干离褶伞1317
第一节 概述1317
第二节 榆干离褶伞的生物学特性1318
第三节 榆干离褶伞的栽培技术1320
第四节 榆干离褶伞的营养价值1322
第五节 榆干离褶伞的药理与应用1322
第六节 展望1323
第六十四章 银耳1325
第一节 概述1325
第二节 银耳的生物学特性1328
第三节 银耳的菌种繁育1332
第四节 银耳的栽培技术1339
第五节 银耳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1361
第六节 展望1368
第六十五章 羊肚菌1375
第一节 概述1375
第二节 羊肚菌的生物学特性1377
第三节 羊肚菌的栽培技术1385
第四节 羊肚菌的营养价值1387
第五节 羊肚菌的药理与应用1391
第六节 展望1391
第六十六章 真姬菇1397
第一节 概述1397
第二节 真姬菇的生物学特性1398
第三节 真姬菇的栽培技术1401
第四节 真姬菇的营养与药用价值1409
第五节 展望1411
第六十七章 正红菇1414
第一节 概述1414
第二节 正红菇的生态习性与培养性状1416
第三节 正红菇仿生态栽培的理论与实践1417
第四节 野生正红菇增产技术1419
第五节 正红菇液体培养与有效成分分析1420
第六节 正红菇的腐生栽培1421
第六十八章 竹荪1424
第一节 概述1424
第二节 竹荪的生物学特性1427
第三节 竹荪的菌种繁育1432
第四节 竹荪的栽培技术1434
第五节 竹荪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应用1445
第六节 展望1448
第六十九章 安络小皮伞1453
第一节 概述1453
第二节 安络小皮伞的生物学特性1453
第三节 安络小皮伞菌丝体的培养技术1454
第四节 安络小皮伞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1455
第七十章 白耙齿菌1458
第一节 概述1458
第二节 白耙齿菌的学名、分类学地位、形态特征与分布1459
第三节 白耙齿菌的深层发酵培养工艺1460
第四节 白耙齿菌粗多糖安全性试验1461
第五节 白耙齿菌多糖的临床应用1462
第六节 展望1463
第七十一章 白僵菌1464
第一节 概述1464
第二节 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1464
第三节 白僵菌的培养技术1468
第四节 僵蚕的化学成分与生理活性1470
第五节 白僵菌的药理作用1471
第六节 展望1473
第七十二章 蝉花1475
第一节 概述1475
第二节 蝉花的生物学特性1475
第三节 蝉花的人工培养1477
第四节 蝉花的活性成分1479
第五节 蝉花的药理作用1480
第七十三章 冬虫夏草1484
第一节 概述1484
第二节 冬虫夏草的生物学特性1487
第三节 冬虫夏草的分类学1493
第四节 冬虫夏草的栽培技术1497
第五节 冬虫夏草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1503
第七十四章 茯苓1512
第一节 概述1512
第二节 茯苓的生物学特性1513
第三节 茯苓菌种的选育与生产技术1520
第四节 茯苓的栽培技术1523
第五节 茯苓的加工技术1528
第六节 茯苓菌丝体的发酵技术1528
第七节 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1531
第七十五章 桦褐孔菌1542
第一节 桦褐孔菌的生物学特性1542
第二节 桦褐孔菌的功能学研究1545
第三节 桦褐孔菌的人工培养技术1549
第四节 桦褐孔菌的活性成分1553
第五节 桦褐孔菌的开发与应用1555
第六节 展望1556
第七十六章 槐耳1562
第一节 概述1562
第二节 槐耳的生物学特性1563
第三节 槐耳的栽培技术1563
第四节 槐耳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1565
第五节 展望1570
第七十七章 红栓菌1573
第一节 红栓菌的生物学特性1573
第二节 红栓菌的分类地位1574
第三节 红栓菌的菌种制作1575
第四节 红栓菌的栽培技术1575
第五节 红栓菌的多糖提取1580
第六节 红栓菌的药理与临床应用1581
第七节 展望1582
第七十八章 假蜜环菌1584
第一节 假蜜环菌的分类地位1584
第二节 假蜜环菌的生物学特性1584
第三节 假蜜环菌的生态环境1585
第四节 假蜜环菌的培育1585
第五节 假蜜环菌的有效成分与药效1585
第七十九章 胶陀螺1586
第一节 概述1586
第二节 胶陀螺的生物学特性1587
第三节 胶陀螺的菌种制作1588
第四节 胶陀螺的栽培技术1591
第五节 胶陀螺的药理作用1599
第六节 展望1599
第八十章 雷丸1601
第一节 概述1601
第二节 雷丸的生物学特性1602
第三节 雷丸的栽培技术1603
第四节 雷丸的化学与生理活性1604
第五节 展望1604
第八十一章 裂褶菌1605
第一节 概述1605
第二节 裂褶菌的生物学特性1606
第三节 裂褶菌的栽培技术1610
第四节 裂褶菌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1615
第五节 展望1620
第八十二章 灵芝1623
第一节 概述1623
第二节 灵芝的生物学特性1624
第三节 灵芝的分类学1627
第四节 灵芝菌种的制作1630
第五节 灵芝的栽培技术1634
第六节 灵芝的药理作用1640
第七节 灵芝的临床应用1653
第八节 展望1661
第八十三章 硫黄菌1674
第一节 概述1674
第二节 硫黄菌的生物学特性1675
第三节 硫黄菌的食药用价值1677
第四节 硫黄菌的栽培技术1677
第五节 展望1681
第八十四章 马勃1683
第一节 概述1683
第二节 马勃的生物学特性1684
第三节 马勃的菌种繁育与栽培技术1685
第四节 马勃的营养与药用价值1686
第五节 马勃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1687
第六节 展望1688
第八十五章 桑黄1690
第一节 概述1690
第二节 桑黄的生物学特性1690
第三节 桑黄的分类学1692
第四节 桑黄的栽培技术1694
第五节 桑黄的药理作用1695
第八十六章 乌灵参1702
第一节 概述1702
第二节 乌灵参的生物学特性1703
第三节 乌灵参的深层培养技术1706
第四节 乌灵菌粉的药理作用1706
第五节 乌灵胶囊的临床应用1709
第六节 展望1712
第八十七章 绣球菌1714
第一节 概述1714
第二节 绣球菌的生物学特性1715
第三节 绣球菌的菌种制作1716
第四节 绣球菌的栽培技术1718
第五节 绣球菌的药理作用1721
第六节 展望1722
第八十八章 云芝1724
第一节 概述1724
第二节 云芝的生物学特性1725
第三节 云芝的液体与固体发酵1729
第四节 云芝的栽培技术1732
第五节 云芝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1734
第八十九章 杨黄1750
第一节 概述1750
第二节 杨黄的生物学特性1751
第三节 杨黄的袋栽技术1753
第四节 杨黄的液体深层发酵技术1755
第五节 杨黄的应用研究1757
第六节 展望1758
第九十章 蛹虫草1761
第一节 概述1761
第二节 蛹虫草的生物学特性1762
第三节 蛹虫草的分类学1763
第四节 蛹虫草的液体菌种与接种1764
第五节 蛹虫草的栽培技术1765
第六节 蛹虫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1767
第七节 展望1769
第九十一章 朱红硫黄菌1773
第一节 概述1773
第二节 朱红硫黄菌的生物学特性1773
第三节 朱红硫黄菌的栽培技术1774
第九十二章 猪苓1776
第一节 概述1776
第二节 猪苓的生物学特性1777
第三节 猪苓的分类学1778
第四节 猪苓的栽培技术1781
第五节 猪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1782
第六节 展望1788
第九十三章 竹黄1792
第一节 概述1792
第二节 竹黄的生物学特性1793
第三节 竹黄的分类学1796
第四节 竹黄的菌种制作技术1797
第五节 竹黄的化学成分1798
第六节 竹黄的药理作用与应用1805
第七节 展望1806
第九十四章 竹生肉球菌1808
第一节 概述1808
第二节 竹生肉球菌的生物学特性1808
第三节 竹生肉球菌的药用价值1809
第四节 展望1809
第九十五章 牛樟芝1811
第一节 概述1811
第二节 牛樟芝的生物学特性1812
第三节 牛樟芝的培养1813
第四节 牛樟芝的化学成分1814
第五节 牛樟芝的药理作用1815
第六节 牛樟芝的新药研发1817
附录 食药用菌的营养成分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