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社会工作 理论与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社会工作 理论与方法
  • 林万亿著 著
  • 出版社: 五南图书出版社
  • ISBN:9571127957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99页
  • 文件大小:233MB
  • 文件页数:61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社会工作 理论与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从社会福利入门1

第一节 从慈善到社会福利3

一、传统东方社会的慈善事业3

二、西方社会教区的慈善工作9

第二节 社会福利是什么17

一、定义社会福利17

二、社会福利体系23

第三节 生命循环与社会福利33

第二章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专业41

第一节 社会工作是什么43

第二节 社会工作做什么46

第三节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50

第四节 社会工作实施的取向53

一、实施方法的分立或整合54

二、意识形态的差异57

第五节 社会工作的实施领域60

第三章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史65

第一节 美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67

一、前专业期(1915年以前):从城市慈善到个案工作68

二、专业的出现(1915~1950):精神分析与社会改革76

三、专业巩固期(1950~1970):专业化与内省85

四、从菁英的专业模式折返(1970~2000):综融与专精并行91

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工作97

第二节 台湾社会工作发展史99

一、清代台湾的慈善事业99

二、日本殖民下的台湾社会事业107

三、战前中国的社会工作109

四、近代台湾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113

五、台湾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127

第四章 专业社会工作者141

第一节 社会福利工作人员143

一、志愿工作者143

二、非专业的社会福利工作者144

三、相关专业人员145

第二节 社会工作者的特质146

第三节 社会工作者的资格要件150

一、社会工作教育150

二、专业资格证明151

三、职掌分类152

四、执照与政府管制153

五、专业标准153

第四节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进阶154

一、基础专业155

二、专精化专业157

三、独立专业161

四、高阶专业162

第五节 社会工作者的才能与技巧的养成163

一、社会工作者的基本才能163

二、社会工作者的基本技巧164

三、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能力165

四、社会工作专业才能的养成165

第五章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169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171

一、社会工作为何要有理论172

二、理论、模型与典范173

三、社会工作的理论175

第二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178

一、社会工作实施的共同基础178

二、社会工作实施的模型180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182

一、价值与价值两难182

二、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184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知识基础188

第五节 社会工作理论192

一、社会工作的微视理论195

二、社会工作的中观理论207

三、社会工作的巨视理论216

第六章 社会工作实施的过程233

第一节 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235

第二节 评估240

一、评估的内涵240

二、评估资讯的来源244

三、评估的程序246

四、评估的焦点251

第三节 规划260

一、目标设定260

二、备选方案的选定263

第四节 评鉴267

一、评鉴的目的267

二、评鉴的方法269

第五节 结案272

一、结案的类型272

二、结案的反应与处理273

第七章 以个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实施281

第一节 从个案工作到针对个人的社会工作实施283

第二节 案主的求助行为287

一、成为案主288

二、案主的求助行为290

第三节 建立关系293

一、案主参与角色的确立293

二、同理的沟通295

三、真诚301

第四节 会谈305

一、三种形式的社会工作会谈306

二、社会工作会谈的过程309

三、社会工作会谈应注意事项311

四、访视会谈312

五、社会工作会谈技巧314

第五节 个案管理316

一、什么是个案管理316

二、个案管理步骤319

第八章 以家庭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实施323

第一节 家庭与社会工作325

一、变化多端的家庭325

二、以家庭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实施329

第二节 家庭评估的面向331

一、家庭脉络331

二、家庭体系的外部界限332

三、家庭次体系的内部界限333

四、家庭权力结构334

五、家庭决策过程335

六、家庭情感与感受表白的范围336

七、家庭目标336

八、家庭认知模式337

九、家庭角色337

十、沟通形态338

十一、家庭长处339

十二、家庭生命循环339

第三节 家庭评估的技术340

一、家庭社会史340

二、家庭生态图343

三、族谱图346

第四节 家庭治疗347

一、萨提尔的家庭沟通347

二、敏努钦的结构治疗349

三、哈雷的策略治疗350

四、鲍卓勉伊—纳吉的脉络治疗351

第九章 以团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实施355

第一节 从团体活动到以团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实施358

一、从团体活动到团体工作(1844~1926)358

二、团体工作方法的出现(1927~1946)360

三、团体工作方法的成长(1947~1963)362

四、团体工作的衰退(1964~1978)363

五、团体工作的复兴(1979~2001)365

第二节 了解社会工作的团体369

一、团体成员369

二、团体374

三、团体工作者379

四、团体环境380

第三节 团体进行的过程384

一、团体初期385

二、团体聚集期386

三、团体形成期386

四、团体冲突期387

五、团体维持期388

六、团体结束期389

第四节 以团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实施模式390

一、社会目标模型391

二、治疗模型394

三、交互模型398

第十章 以组织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实施405

第一节 人群服务组织408

一、人群服务组织的功能408

二、人群服务组织的特质410

第二节 组织管理理论413

一、独裁式管理413

二、监护式管理413

三、科层制414

四、科学与普及管理416

五、人群关系417

六、X理论与Y理论419

七、结构主义420

八、目标管理421

九、组织目标与自然系统422

十、决策理论423

十一、开放系统424

十二、权变理论426

十三、权力与政治427

十四、组织文化427

十五、Z理论428

十六、追求卓越429

十七、管理多样化430

十八、全面品质管理431

第三节 人群服务组织分析435

一、界定机构任务环境与评估其关系436

二、分析组织本身438

第四节 组织变迁策略447

一、组织发展过程447

二、组织变迁的途径451

三、组织变迁的标的452

四、如何改变组织455

第十一章 以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实施463

第一节 社区——人与空间的结合465

第二节 如何分析社区470

一、界定目标人口——人民471

二、界定社区范围——空间473

三、描绘社区问题与需求474

四、了解主流价值478

五、认识社区潜在或正式的压迫机制与歧视479

六、认定权力结构480

七、决定可用的资源481

第三节 社区变迁的相关概念482

一、社区组织483

二、社区发展486

三、社区工作488

四、社区照顾489

五、社区总体营造491

六、社区建筑492

第四节 社区变迁的模式与策略493

一、地方发展或自助模式496

二、社会计画或技术援助模式501

三、社会行动或冲突模式506

第十二章 社会工作伦理527

第一节 社会工作伦理的演进529

第二节 社会工作伦理的观点533

一、效用主义533

二、康德主义的义务论535

三、权利论536

四、马克斯主义的观点538

五、直觉论的伦理观539

六、德行论539

七、相对论540

第三节 社会工作伦理守则542

一、保密543

二、案主自决547

三、专业分际552

四、充实知能554

五、社会正义555

第四节 社会工作伦理的困境与抉择560

参考书目568

附录1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伦理守则571

附录2中华民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5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