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模式”经济发展论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模式”经济发展论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 李炳炎主笔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80767477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70页
  • 文件大小:160MB
  • 文件页数:380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模式”经济发展论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研究进展简述1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及其破解思路3

导论 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本模式”论纲10

一、中国经济的“人本模式”论要领10

二、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统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14

三、通过注重转变人的发展方式逐步建立经济发展的“人本模式”17

第一章 经济发展理论演进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2

第一节 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简述22

一、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早期发展阶段22

二、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第二阶段26

三、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第三阶段28

第二节 阿玛蒂亚·森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转变发展方式的启示31

一、阿玛蒂亚·森的理论概述31

二、阿玛蒂亚·森的理论贡献35

三、阿玛蒂亚·森以人为本的发展观37

四、阿玛蒂亚·森的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联系40

五、阿玛蒂亚·森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启示4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简述46

一、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及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开拓性研究46

二、前苏联、东欧学者对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探索性研究47

三、我国学者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的研究47

第四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51

一、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51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53

三、关于经济发展的本质和动力55

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演进过程57

第五节 迈向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性思考60

第二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中国特色现代化64

第一节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和意义64

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64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远意义66

第二节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72

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73

二、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76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77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济学阐释80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80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81

三、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将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地分配于不同的生产领域82

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83

第四节 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理性选择84

一、世界现代化道路的新转折84

二、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新转换85

三、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新环境87

四、中国现代化进入了新阶段89

五、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理性选择91

第三章 用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94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和逻辑94

一、“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内涵94

二、人的发展的逻辑:从自由发展到全面发展99

三、人的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的需要101

第二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科学发展观106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核心理念106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111

三、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互关系113

第三节 从人的发展视角观察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116

一、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117

二、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教训120

三、把是否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判断标准124

第四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导向:从物本发展观转到人本发展观127

一、传统的物本经济发展观的内涵及其特征127

二、科学的人本经济发展观的内涵及其特征130

三、两种经济发展观的区别与联系132

第四章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障碍剖析138

第一节 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成因138

一、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表现138

二、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成因142

三、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45

第二节 当前我国居民出现两极分化问题的实证分析148

一、我国目前两极分化的现状分析149

二、我国目前两极分化的危害性156

三、我国目前两极分化的主要成因分析158

第三节 外国学者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性别工资不平等研究165

一、性别工资不平等的概念167

二、城市的性别工资不平等168

三、农村工业性别工资不平等170

四、不同产权类型企业之间的性别工资不平等171

五、地区间的性别工资差距171

第四节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对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影响175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演进175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体系176

三、新制度经济学与新自由主义的关系180

四、新制度经济学对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183

第五节 质疑我国现行现代企业制度“三权分离”的理论依据186

一、问题的提出:“企业法人财产权”之出场路径187

二、溯源“法人财产权”188

三、透视“法人财产权”:来自马克思所有权思想之剖析191

第五章 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与对策196

第一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196

第二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路199

一、需求结构的调整199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200

三、投资结构的调整202

四、要素投入结构的调整203

五、城乡结构的调整203

六、区域结构的调整204

七、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205

第三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措施206

一、以深化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改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环境206

二、以发展思路的调整与创新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效207

三、以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载体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8

四、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9

五、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9

六、以注重公平分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10

七、以政府转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10

第四节 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的政策建议211

第六章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题破解(上)217

第一节 现阶段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若干问题217

一、何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217

二、当前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已被削弱和动摇222

三、坚持和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对策228

第二节 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在于重建和发展集体经济236

一、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必须以邓小平“两个飞跃”的科学思想作为总的指导方针236

二、在改革实践中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240

三、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重建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246

第三节 推进关于发展我国新型集体经济问题的研究258

一、新时期农村集体经济演变的背景259

二、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及面临的障碍261

三、正确引导未来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创新的走向265

第四节 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267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科学内涵267

二、生产力视角: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增殖能力270

三、生产方式视角:创新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272

四、生产关系视角:改革束缚农业发展的生产关系274

第五节 加快破解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277

一、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与二元经济体制278

二、我国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成因剖析281

三、走向城乡共同富裕的途径及对策285

第七章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题破解(下)292

第一节 转变初次分配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292

第二节 初次分配制度的变革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切入点297

一、“中等收入陷阱”及我国现状297

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心299

三、初次分配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切入点301

四、当前我国初次分配改革的根本性制约因素——所有制问题分析303

五、把“公有制分享经济运行机制”引入初次分配方式306

第三节 以利益分享机制重建经济增长动力结构308

一、面对新形势我国亟待建立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309

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构建消费主导型的动力结构311

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必须以初次分配为重点313

四、以利益分享观为指导,重建经济增长动力结构314

第四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显现的“滞胀”现象分析与矫治方略316

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出路316

二、中国特色分享经济微观组织的内生机制322

三、通过利益分享机制有效抵御“滞胀”,矫治宏观失衡327

第八章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333

第一节 “苏南模式”与“浙江模式”之异同333

一、苏南模式与浙江模式的不同特征333

二、苏南模式与浙江模式的比较分析335

第二节 “苏南模式”的继承与发展338

一、浒墅关镇的崛起与“新浒模式”338

二、“新浒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分析342

三、“新浒模式”的基本经验347

四、“新浒模式”对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启示352

第三节 “新浒模式”考察358

一、开创“新浒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358

二、六大工程撑起幸福人生,欢乐之歌唱响和谐浒关362

三、璀璨人文耀千年,古镇今朝更风流365

后记3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