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总体设计 中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总体设计 中](https://www.shukui.net/cover/47/33846796.jpg)
- 龙乐豪主编;方心虎,刘淑贞,李占奎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 ISBN:7800343988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559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58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总体设计 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6章 制导与精度分析&程光显 谢全根1
6.1概述1
6.2杀伤概率与精度6
6.2.1导弹对点目标的杀伤概率7
6.2.2导弹对面目标的杀伤概率9
6.3制导方案10
6.3.1摄动制导方案10
6.3.2全量式制导方案25
6.3.3其他制导方案35
6.3.4制导方案的选择43
6.4惯性器件及其误差模型44
6.4.1惯性器件44
6.4.2惯性器件的误差模型48
6.5制导误差54
6.5.1方法误差54
6.5.2制导系统的计算误差55
6.5.3工具误差56
6.6非制导误差61
6.6.1后效冲量误差61
6.6.2再入误差63
6.6.3初始对准误差64
6.6.4初始条件的误差66
6.6.5地球形状及引力异常引起的误差67
6.7精度分配及提高精度的措施69
6.7.1精度分配69
6.7.2提高精度的措施71
6.8误差分离技术78
6.8.1误差分离的基本思路78
6.8.2误差模型79
6.8.3误差分离的基本方法85
6.8.4误差分离技术的综合论述95
6.9精度分析对外弹道测量系统的要求97
6.9.1分析制导总误差对外弹道测量系统的要求98
6.9.2分离工具误差对外弹道测量系统的要求101
6.10精度评估103
6.10.1精度评定的基本方法104
6.10.2命中精度的估计104
6.10.3远程导弹精度鉴定的几点说明113
参考文献116
第7章 姿态控制与稳定分析&李云堂 米克勤117
7.1概述117
7.1.1姿态控制系统的任务117
7.1.2姿态控制系统的组成118
7.1.3姿态控制系统方案119
7.2箭体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及干扰计算119
7.2.1箭体动力学一般方程的建立120
7.2.2简化刚体动力学方程的建立130
7.2.3推进剂晃动运动方程的建立141
7.2.4考虑推进剂晃动时的刚体运动方程142
7.2.5弹性振动运动方程的建立144
7.2.6考虑刚体、晃动,弹性振动时的箭体动力学方程150
7.3刚体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方案151
7.3.1无控火箭飞行姿态稳定性分析152
7.3.2姿态控制方案及其稳定分析154
7.3.3总体设计与刚体稳定性171
7.4考虑推进剂晃动时的稳定性分析174
7.4.1用对数幅—相频率图法分析火箭飞行稳定性175
7.4.2晃动零、极点分布规律与运动方程系数的关系176
7.4.3系统稳定性和晃动零、极点分布的关系179
7.4.4改善晃动稳定性的措施180
7.5弹性振动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方案182
7.5.1箭体运动方程的简化182
7.5.2弹性振动稳定性分析187
7.5.3幅值稳定的条件及其与系统参数的关系187
7.5.4相位稳定条件及其与系统参数的关系190
7.5.5速率陀螺控制方案192
7.5.6改善弹性振动稳定性的措施197
7.6数控方案及稳定分析198
7.6.1采样器与理想脉冲序列特性199
7.6.2保持器的功用及数字描述200
7.6.3 Z变换的引入及z域与s域的映像关系201
7.6.4脉冲传递函数202
7.6.5双线性P变换的引入以及P域与z域的映像关系203
7.6.6数字脉冲系统的线性化综合204
7.6.7脉冲数字系统的综合步骤205
7.6.8 D(z)在数字计算机内的实现206
7.7自适应控制简述207
7.7.1自适应控制的一般陈述207
7.7.2弹性振动的自适应控制208
7.8级间分离阶段火箭飞行稳定性分析212
7.8.1后效过程中火箭飞行稳定性分析213
7.8.2分离过程刚体稳定性分析213
7.8.3级间分离阶段对上面级起控的影响214
7.9滑行段姿态控制与稳定分析215
7.9.1断续姿控方案工作原理215
7.10对执行机构的基本要求224
7.10.1执行机构的种类224
7.10.2负载力矩计算227
7.10.3对操纵机构的基本要求229
7.10.4对伺服机构的基本要求229
7.11对姿态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231
7.12仿真试验233
参考文献243
第8章 电气系统综合设计与试验&穆元良244
8.1概述244
8.2控制系统线路与检测方案245
8.2.1箭上线路方案245
8.2.2地面测试—发控系统250
8.3电气系统综合设计与协调259
8.3.1综合设计的方法259
8.3.2电气系统功能综合设计260
8.3.3火箭飞行时序263
8.3.4发射程序和发射预案265
8.3.5遥测参数测量要求267
8.3.6电爆分系统电路综合设计268
8.3.7潜电路分析270
8.3.8火箭发射电子化指挥系统275
8.3.9提高电气系统可靠性的途径280
8.4系统匹配试验与火箭测试、发射284
8.4.1系统匹配试验284
8.4.2火箭测试与发射287
8.4.3两种测试程序290
8.4.4测试故障的分析和排除292
8.4.5测试与发射应注意的问题294
8.5电磁兼容和防雷、防静电设计296
8.5.1电磁兼容性的一般概念297
8.5.2 EMC实现方法298
8.5.3 EMC分析预测299
8.5.4 EMC设计技术301
8.5.5 EMC试验302
8.5.6系统EMC设计程序305
8.5.7火箭与卫星间的电磁兼容性306
8.5.8火箭系统间电磁兼容问题实例309
8.5.9火箭的防雷和防静电312
第9章 安全自毁系统设计&陈寿根321
9.1概述321
9.2安全自毁系统方案323
9.2.1弹(箭)姿态失稳安全自毁方案323
9.2.2程序故障安全自毁方案328
9.2.3超程安全自毁方案330
9.2.4安全自毁的爆炸方式336
9.3安全自毁系统设计337
9.3.1安全自毁系统设计的一般原则337
9.3.2安全自毁系统方案分析338
9.3.3安全自毁系统设计340
9.3.4安全自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345
9.4安全自毁系统的仪器设备347
9.4.1安全控制器347
9.4.2时间机构348
9.4.3电池352
9.4.4爆炸装置353
9.5安全自毁系统试验356
9.5.1系统方案的仿真试验357
9.5.2性能试验357
9.5.3安全性试验358
9.5.4环境试验359
9.6安全自毁系统实例简介359
9.6.1战略火箭安全自毁系统(实例1)359
9.6.2战术火箭安全自毁系统(实例2)362
第10章 动力系统总体设计&黄延年365
10.1概述365
10.1.1动力系统的组成365
10.1.2动力系统分类366
10.2液体火箭推进剂的选择370
10.3供应系统方案及设计要求378
10.3.1供应系统方案378
10.3.2增压系统方案381
10.3.3结构动力学问题394
10.4增压计算和试验395
10.4.1满足泵入口压力所需贮箱增压压力396
10.4.2水击压力398
10.4.3气瓶贮气增压系统399
10.4.4推进剂汽化增压系统400
10.4.5利用化学反应产物的增压系统404
10.4.6增压系统试验405
10.5推进剂加注407
10.5.1加注方案407
10.5.2加注方法409
10.5.3加注速度、顺序及安全409
10.6推进剂贮箱出口防漩与防塌410
10.6.1漩涡与塌陷的形成410
10.6.2贮箱出口防塌设计412
10.6.3贮箱出口防漩设计414
10.6.4防漩与防塌试验416
10.7失重下推进剂管理416
10.7.1推进剂管理系统的任务及设计要求416
10.7.2推进剂管理系统设计418
10.8推进剂利用系统428
10.8.1工作原理428
10.8.2利用系统设计428
10.9火箭发动机设计要求431
10.9.1火箭发动机主要参数431
10.9.2发动机的启动与关机439
10.9.3结构接口445
10.9.4电气接口446
10.9.5其他要求446
参考文献446
第11章 火箭结构总体设计&詹世斌 韩厚健448
11.1概述448
11.1.1组成和功用448
11.1.2基本技术要求449
11.2结构方案的选择451
11.2.1贮箱结构方案的选择452
11.2.2仪器舱结构方案的选择457
11.2.3维形、承力壳段结构方案的选择458
11.2.4整流罩结构方案的选择459
11.2.5发动机支持结构方案的选择460
11.2.6串联火箭级间结构方案的选择460
11.2.7相绑助推器连接结构方案的选择463
11.2.8末级结构方案的选择463
11.3分离面连接465
11.3.1分离面的划分465
11.3.2连接基本要求466
11.3.3连接形式467
11.3.4连接计算476
11.4结构偏差与补偿482
11.4.1部段结构偏差483
11.4.2管路偏差与补偿489
11.4.3结构偏差补偿492
11.5箭上设备布置495
11.5.1箭体结构空间496
11.5.2电气系统布置496
11.5.3动力系统布置502
11.5.4部段模型和模样箭508
11.6火箭支承509
11.6.1支点位置510
11.6.2支承形式516
11.6.3支承计算519
参考文献520
第12章 分离系统设计&谭宗愚 尚增雨521
12.1概述521
12.2分离系统组成523
12.2.1连接解锁装置523
12.2.2分离冲量装置525
12.2.3引爆装置526
12.3级间分离系统设计527
12.3.1级间分离方式527
12.3.2级间分离系统基本设计要求530
12.3.3分离中的干扰532
12.3.4级间分离动力学分析533
12.3.5级间分离的近似计算539
12.3.6级间分离系统试验542
12.4整流罩分离系统设计543
12.4.1整流罩分离543
12.4.2整流罩分离抛罩计算545
12.4.3地面抛罩模拟试验549
12.5星—箭(头一体)分离系统设计551
12.5.1基本设计要求551
12.5.2基本分离方式与分离系统552
12.5.3头体分离计算554
12.5.4星—箭分离系统地面试验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