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鞍山下红旗飘 中共镇隆地方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中共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惠阳市镇隆镇委员会编著;黄玉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780050993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25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46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鞍山下红旗飘 中共镇隆地方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农民运动的兴起与土地革命的开展1
第一章 五四运动对镇隆的影响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
第一节 近代惠阳社会状况3
第二节 五四运动对镇隆的影响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7
第二章 惠阳早期农民运动中心—四大半围10
第一节 镇隆四大半围农民运动的兴起10
第二节 镇隆地方党组织的建立13
一、两次东征的影响与党组织的建立13
二、农民运动蓬勃发展15
第三节 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17
一、反击反动地主豪绅破坏农民运动17
二、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与斗争19
三、大革命运动的失败21
第三章 土地革命的兴起与苏维埃的创建23
第一节 讨蒋武装起义23
第二节 中共惠紫河博地委成立与镇隆暴动25
第三节 苏维埃政权的诞生28
第四节 参与第三次平山暴动30
第四章 四大半围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33
第一节 土地革命遭受挫折33
第二节 革命红旗不倒35
第二编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41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党组织的恢复与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43
第一节 镇隆党组织的恢复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43
一、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43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46
第二节 镇隆抗日常备队的建立与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48
一、镇隆抗日常备队的建立48
二、积极配合东江纵队主力打击日军50
第三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及其贡献54
第四节 镇隆人民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58
第六章 武装斗争的恢复与反“清剿”斗争60
第一节 东江纵队北撤后的局势和镇隆人民的自卫斗争60
一、东江纵队北撤后江南地区的局势60
二、镇隆人民的自卫斗争62
第二节 武装斗争的恢复和镇隆武工队的建立63
第三节 镇隆党团组织的建立和发展65
第四节 反击国民党“清剿”的斗争67
一、江南支队主力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68
二、镇隆人民的反“清剿”斗争69
第五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和迎军支前工作的开展74
一、人民政权的建立74
二、镇隆人民热烈开展迎军支前运动75
第三编 社会主义过渡、建设时期的曲折与发展79
第七章 镇隆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81
第一节 土地改革运动前镇隆的社会状况81
第二节 扎根串连与“八字”运动84
第三节 阶级划分与地主阶级财产的没收86
第四节 土地改革运动的成就88
第八章 镇隆人民的抗美援朝运动91
第一节 保卫祖国,参军热潮的掀起91
第二节 反帝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93
第三节 爱国主义劳动竞赛与大规模捐献运动的开展95
第九章 镇隆的农业合作化运动99
第一节 大光乡—惠阳县农业合作化的第一面红旗99
第二节 镇隆社会主义示范乡106
第十章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的兴起112
第一节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112
第二节 镇隆人民公社化运动115
第十一章 “文化大革命”内乱及危害118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与开展118
第二节 打倒一切的全面内乱121
一、极左路线是镇隆内乱的根源121
二、内乱造成的严重灾难123
第三节 在纠正“左”倾错误受挫形势下的各项事业126
第四编 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31
第十二章 体制改革与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133
第一节 体制改革与农业生产的发展133
第二节 林业体制的改革与生产发展141
第三节 畜牧业和渔业生产的发展146
第四节 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体制改革148
第十三章 工业体制改革与工业生产发展155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生产155
第二节 新时期企业体制改革与工业生产的发展158
第三节 致富奔康先行村—高田村162
第十四章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167
第一节 改革教育体制,发展教育事业167
第二节 文化事业的发展173
第三节 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全面发展医疗卫生事业176
第十五章 迈开城市化建设的步伐180
第一节 城乡规划与建设180
一、以先进科学技术搞好城乡规划181
二、城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益完善183
三、城区管理逐步走上轨道185
第二节 革命老区建设186
第三节 建设高标准基础设施191
附录一:镇隆党政组织机构沿革197
附录二:镇隆历届党、政正职领导人名录229
附录三:先贤传略245
刘保245
罗俊248
吴晋波253
张仲鸣257
杨维青261
黄卓如263
黄志平268
余子光272
叶粤秀275
温毓明279
吴节儒282
曾友286
李贵良290
温汉强292
温汉光296
黄珍300
叶良302
杨容带304
刘球306
杨天生308
刘新喜310
附录四:镇隆烈士英名录314
附录五:镇隆革命老区村庄基本情况表320
附录六:历史回顾323
我的父亲罗俊&罗煜坚323
我的父亲余子光&余潭登328
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记四大半围党支部反“围剿”斗争二三事&黄明332
镇隆抗日民主解放区的建立&叶锋338
镇隆抗日常备队的建立和发展&林悦平、邹金城343
回忆在镇隆抗击日军的战斗&高勇、陈平347
抗日战争时期的镇隆常备队&温汉光349
温淑海轶事&温玉才352
忆抗战时期叶仕珍的革命活动片断&叶伟民360
忆镇隆军民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黄明362
解放战争时期镇隆民运工作的回忆&伦杰、叶琼365
革命模范村—沙堆&吴伟光369
红色革命堡垒—沙坑角村&张正良、张晋彪374
镇隆七车陂交通情报站&林金水377
张云飞革命斗争二、三事&张柏寿381
惠镇武工队建立始末&李石稳384
难忘的往事&温彬386
树人灵机救乡亲&吴伟光389
解放前后潼湖镇隆青年团工作的回忆&陈方391
拥军爱民的典范&黄进强、林悦平397
我在镇隆公社工作的回顾&温俊德405
驻镇隆部队支持地方民兵建设&李桥带410
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唐跃飞412
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黄玉强416
后记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