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认知叙事学研究 以鲍特鲁西和迪克森的“心理叙事学”为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认知叙事学研究 以鲍特鲁西和迪克森的“心理叙事学”为例](https://www.shukui.net/cover/21/30319975.jpg)
- 张万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0924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75页
- 文件大小:100MB
- 文件页数:292页
- 主题词:认知科学-叙述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认知叙事学研究 以鲍特鲁西和迪克森的“心理叙事学”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扬州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1
引言1
第一节 什么是认知叙事学1
第二节 西方认知叙事学及心理叙事学的研究状况5
一 认知叙事学探源5
二 西方认知叙事学的研究现状及主要代表人物10
三 心理叙事学在西方的研究状况37
第三节 国内认知叙事学及心理叙事学的研究状况42
一 国内认知叙事学的研究状况42
二 国内认知叙事学研究的主要特点47
三 国内心理叙事学的研究状况48
第四节 认知叙事学及心理叙事学的学科定位49
一 认知叙事学的学科定位49
二 心理叙事学的学科定位52
第五节 本书的目的及意义54
一 本书的目的54
二 本书的意义55
第一章 心理叙事学及其发展史59
第一节 何为“心理叙事学”60
第二节 心理叙事学的发展史66
一 心理叙事学的奠基66
二 心理叙事学的正式确立77
三 心理叙事学的补充和发展84
第三节 心理叙事学的跨学科研究之意义92
第二章“文本特征”与“读者建构”97
第一节“文本特征”与“读者建构”的概念演化97
一“文本特征”与“读者建构”的历史发展97
二“文本特征”及“读者建构”的品质属性104
三“文本特征”和“读者建构”的研究意义106
第二节与“文本特征”和“读者建构”相关的几个问题110
一“读者”的概念110
二“文学处理”与“文学阐释”118
三“文学性”120
第三节对“文本特征”与“读者建构”的思考122
一对“文本特征”和“读者建构”概念的思考123
二对“读者”概念的思考130
第三章 读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好像式”会话模式134
第一节 叙述者及其相关问题134
一 叙述者134
二 叙述者与其他“叙事层次”的关系137
三 与叙述者的心理表征相关的几个问题140
四 叙述者理论建构上的特色146
第二节 读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好像式”会话模式148
一 读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好像式”会话模式的演进149
二“好像式”会话模式的含义154
三“好像式”会话模式中叙述者的品质156
四“好像式”会话模式的特色及意义157
第三节 对读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好像式”会话模式的思考159
一对“叙事层次”的思考159
二对“好像式”会话模式的思考168
三 对叙述者“认同”的思考173
第四章 心理叙事学的实证研究方法179
第一节 文学实证研究179
一 何为“文学实证研究”179
二 认知叙事学的实证研究183
三 中国的文学实证研究185
第二节 两种实验技巧及其相关问题186
一“测量”、“测量工具”及“测量分布”188
二 重读范式189
三 阅读中的各种变量190
四 因果解释191
五“共变”和“混淆”195
六“文本操控”与“文本外操控”197
第三节 文本实验200
一 文本实验的首次尝试200
二 文本实验的主要环节及基本问题203
第四节 对心理叙事学实证研究的思考208
一 实证研究的基础及可行性208
二 实验文本的选择及操控210
三“文本外操控”以及实验对象的选择212
四 对从其他领域所引进的研究方法的阐释214
五 实证研究中理论与实证的关系215
第五节 心理叙事学实证研究的意义218
结语227
一 本书的总结227
二 本书的创新性230
三 本书所存在的问题232
四 认知叙事学的未来233
参考文献236
附录 鲍特鲁西和迪克森的主要英文科研成果252
附录1玛丽莎·鲍特鲁西(Marisa Bortolussi)的主要英文科研成果252
附录2彼得·迪克森(Peter Dixon)的主要英文科研成果259
后记270
本书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