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桩基础的分析和设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桩基础的分析和设计
  • H.C.波洛斯 E.H.戴维斯 著
  • 出版社: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科技资料交流部
  • ISBN:
  • 出版时间:未知
  • 标注页数:443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5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桩基础的分析和设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一般原理1

1.1 引言1

1.2 结构上的探讨1

目录1

1.3 所需的基本理论2

1.3.1 破坏理论2

1.3.2 弹性理论2

1.3.3 土类型的变化2

1.3.4 理想化的作用3

1.4 桩的理论计算的举例3

1.4.1 深厚粘土层上受竖向载荷的基础3

1.4.2 砾石层上复粘土中受竖向载荷的基础4

1.4.3 承受转动的基础5

2.1 引言7

2.2 粘土中打桩的效应7

第二章 桩的设置效应7

2.2.1 对土的抗剪强度和桩的承载力的影响8

2.2.2 打桩时孔隙压力的发展8

2.2.3 超孔隙压力的消散10

2.2.4 打桩引起的位移10

2.3 砂土中打桩的效应14

2.3.1 单桩14

2.3.2 桩群15

2.4.1 粘土17

2.4 设置钻孔桩的效应17

2.4.2 砂土18

第三章 桩的极限承载力20

3.1 引言20

3 2 单桩的极限承载力20

3.2.1 一般表达式20

3.2.2 粘土中的桩26

3.2.3 砂土中的桩28

3.3 桩群34

3.3.1 粘土中的桩群35

3.3.2 砂土中的桩群40

3.4 打到岩石的桩43

3.4.1 桩尖承载力43

3.4.2 桩-岩石粘着力45

3.5 原位测试46

3.5.1 静力圆锥贯入仪46

3.5.2 标准贯入试验47

3.5.3 旁压仪试验48

3.6 特殊类型的桩48

3.6.1 大型钻孔桩48

3.6.2 扩孔钻孔桩48

3.6.3 螺旋桩49

3.7 抗拔阻力50

3.7.1 单桩50

3.7.2 桩群53

3.8 弯桩的承载力54

第四章 用动力法确定承载力57

4.1 引言57

4.2 打桩公式57

4.2.1 通用公式的推导59

4.2.2 实用打桩公式59

4.2.3 动力公式的可靠性59

4.3 用波动方程分析桩的打入64

4.3.1 波动方程64

4.3.2 施密斯的理想化65

4.3.3 基本方程66

4.3.4 土参数的值70

4.3.5 “休止”效应72

4.4 波动方程分析的典型解72

4.4.1 阻力对沉落量的曲线72

4.4.2 桩应力75

4.5 波动方程的可靠性75

4.6 桩的阻抗76

第五章 单桩的沉降分析78

5.1 引言78

5.2 理论分析方法78

5.2.1 荷载传递法78

5.2.2 以弹性理论为依据的分析81

5.2.3 有限单元分析91

5.2.4 明德林法与有限单元法两种解的比较92

5.3 沉降和荷载分布的理论解93

5.3.1 桩中应力和荷载分布93

5.3.2 传递到桩尖的荷载94

5.3.3 桩的沉降95

5.3.4 桩所引起的土体沉降105

5.3.5 瞬时和最终沉降107

5.4 绘制直到破坏的荷载—沉降曲线图的简化方法110

5.5.1 实验室的三轴试验113

5.5 土参数的确定113

5.5.2 桩的荷载试验114

5.5.3 经验相关性114

5.5.4 K的标准值116

5.6 观测的与预估的桩沉降量的一些对比116

6.2 桩群沉降的分析122

6.2.1 两根桩相互作用的分析122

6.1 引言122

第六章 桩群的沉降122

6.2.2 相互作用系数123

6.2.3 一般桩群的分析130

6.3 独立式桩群的理论解134

6.3.1 摩擦和端承桩群的沉降134

6.3.2 具有刚性承台的桩群中的荷载分布139

6.3.3 等量载荷桩的桩群142

6.3.4 桩群视作为单墩的近似法143

6.4 可压缩下卧层引起的桩群沉降144

6.5 设计图表的编制与使用146

6.6 桩群周围的地面沉降148

6.7 观测的和理论的桩群性状149

6.7.1 沉降149

6.7.2 荷载分布153

6.7.3 由单桩试验结果预估的桩群性状154

第七章 桩的极限侧向抗力156

7.1 引言156

7.2 单桩156

7.2.1 常规的静力方法156

7.2.2 勃鲁姆斯的理论159

7.2.3 平面应变解164

7.2.4 具有明显底部抗力的桩165

7.2.5 嵌入桩166

7.2.6 承受倾斜荷载的桩167

7.2.7 斜桩169

7.3.1 竖直桩的桩群170

7.3 桩群170

7.3.2 含有斜桩的桩群171

7.4 用桩增加边坡的稳定性172

7.5 增加桩侧向抗力的方法174

第八章 侧向载荷桩的荷载-挠度的预估175

8.1 引言175

8.2 基床反力分析176

8.2.1 基本理论176

8.2.2 线性理论的解179

8.2.3 基床反力模量186

8.2.4 非线性分析190

8.3 单桩的弹性分析192

8.3.1 基本理论192

8.3.2 均匀土中摩擦桩的解198

8.3.3 土模量按线性增加土中摩擦桩的解法209

8.3.4 嵌入桩的解216

8.4.1 绪论229

8.4 桩群的分析229

8.4.2 两根桩之间相互作用的弹性分析230

8.4.3 两根桩的相互作用的解231

8.4.4 一般桩群的弹性分析240

8.4.5 方形桩群的弹性解242

8.4.6 桩群的荷载-挠度曲线的近似预估246

8.5 土模量的确定248

8.6 理论的与观测的荷载-挠度性状的对比251

第九章 桩群的一般分析259

9.1 引言259

9.2 简单的静力分析259

9.3 等效排架法260

9.3.1 方法的原理260

9.3.2 等效排架的确定261

9.3.3 桩的扭转反应263

9.4 桩性状的弹性连续体分析265

9.4.1 单根斜桩的分析265

9.4.2 桩群的分析269

9.4.3 桩群参数的研究271

9.5 桩群分析方法的对比276

第十章 桩-筏基础体系279

10.1 引言279

10.2 分析279

10.3 方形桩群的弹性解282

10.3.1 泊松比Vs的影响284

10.3.2 桩排列的影响286

10.3.3 具有大量桩数的体系287

10.3.4 桩的压缩性和筏基的柔性的效应287

10.4 直至破坏的荷载-沉降曲线的简化分析289

10.5 其它的分析方法292

第十一章 端承桩的负摩擦力294

11.1 引言294

11.2.4 减小负摩擦的方法298

11.2.3 桩的打入对负摩擦的效应298

11.2.1 观测的下拽力298

11.2 设有仪表的桩的现场研究298

11.2.2 下拽力随时间的发展298

11.3 下拽力的分析300

11.3.1 绪论300

11.3.2 最终下拽力的分析302

11.3.3 下拽力随时间的发展303

11.4 单桩的理论解305

11.4.1 最终最大的下拽力305

11.4.2 下拽力的发展速率307

11.4.3 桩的沉降310

11.4.4 沉降的发展速率313

11.4.5 桩的压碎效应313

11.4.6 在承受可变荷载的土中的桩315

11.4.7 桩-土参数的数据316

11.5 桩群320

11.6 实测的与预计的桩性状之间的对比322

第十二章 在胀缩性土中的桩326

12.1 引言326

12.2 现有的分析方法326

12.3 基于弹性理论的分析328

12.3.1 基本分析328

12.3.2 桩-土滑动329

12.3.3 桩的受压破坏329

12.3.4 桩的受拉破坏329

12.3.5 非均匀土329

12.3.6 随时间的变化330

12.4 桩移动和荷载的标准解330

12.4.1 纯弹性的土-桩界面330

12.4.2 结合桩-土滑动的解331

12.4.3 桩受拉破坏的效应335

12.5 设计曲线336

12.4.4 桩在膨胀土中与在固结土中的差异336

12.6 理论分析应用于实际问题339

12.6.1 土-移动剖面的预测339

12.6.2 桩-土界面强度340

12.6.3 土模量341

12.7 桩性状的观测及其与理论的对比342

第十三章 承受侧向移动的土中桩344

13.1 引言344

13.2 分析344

13.3 典型的结果346

13.3.1 相对桩柔度的效应347

13.3.2 边界条件的效应349

13.3.3 土移动分布的效应351

13.3.4 土移动量的效应351

13.3.5 桩径的效应351

13.3.6 Es和Py分布的效应351

13.4 对实际问题分析的应用352

13.5 与现场量测的对比352

14.2 全埋入的桩356

14.1 引言356

14.2.1 基本的基床反力理论356

第十四章 细长桩的压屈356

14.2.2 kh为常数时的解357

14.2.3 kh呈线性变化的解359

14.3.2 kh为常数时的解360

14.3.1 理论的方法360

14.3.3 kh呈线性变化时的解360

14.3 部分埋入的桩360

14.4 实际复杂性的效应361

14.4.1 沿桩的轴向荷载传递361

14.4.2 初始的缺陷363

14.4.3 非弹性压屈363

14.5 用弹性理论的分析364

14.5.1 分析364

14.4.4 桩群的效应364

14.5.2 标准解368

14.5.3 与基床反力解的对比371

第十五章 桩的动力荷载372

15.1 引言372

15.2 动力荷载的估算373

15.2.1 机器荷载373

15.2.2 波浪力374

15.2.3 地震力374

15.3 桩对轴向荷载的反应375

15.3.1 端承桩375

15.3.2 摩擦桩或具有荷载传递的端承桩376

15.3.3 桩群382

15.4 桩对侧向荷载的反应384

15.4.1 等效悬臂梁体系384

15.4.2 有限差分分析385

15.4.3 诺瓦克的分析388

15.4.4 桩群388

15.5 桩对地震力的反应390

16.2 保持荷载的试验391

16.1 引言391

16.2.1 方法391

第十六章 桩的荷载试验391

16.2.2 荷载试验的解释392

11.3.4 弹性分析的修正393

16.3 不变速率贯入(C.R.P)试验395

16.4 平衡法396

16.5 桩荷载试验中沉降测量的误差来源397

16.5.1 由使用参考梁引起的误差397

16.5.2 对锚桩用千斤顶引起的误差398

16.5.3 对地锚用千斤顶引起的误差401

16.6 侧向荷载试验403

16.7 扭转试验4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