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长海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长海县志](https://www.shukui.net/cover/64/33663000.jpg)
- 中共长海县委员会,长海县人民政府《长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4
- 标注页数:712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74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长海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概述2
第一章 概况2
导言4
第二章 沿革史略6
第一节 历史沿革6
(一)新石器时代的长山列岛6
(二)奴隶制时代的长山列岛7
(三)战国、秦、汉时期的长山列岛8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长山列岛9
(五)辽、金、元代的长山列岛11
(六)明代的长山列岛12
(七)清代(迄1894年)的长山列岛13
(八)日俄侵占时期的长山列岛14
(九)解放战争时期的长山列岛15
(十)社会主义时期的长山列岛16
(十一)石城岛、王家岛的历史沿革16
第二节 史迹考略17
(一)新石器时代迄奴隶制时代的长山列岛18
(二)封建时代的长山列岛20
第三章 大事记24
第一节 历史大事考略24
(一)张伯路转战海岛24
(二)高句丽占据长山列岛25
(三)隋征高句丽,三经长山岛26
(四)李世民进兵高句丽,唐高宗收复长山岛26
(五)倭寇洗劫长山列岛,兵民奋起聚歼海盗26
(七)高希田揭竿而起,踞海岛痛击清军27
(六)毛文龙踞海岛牵制后金27
(八)甲午黄海战败,海岛沦陷日帝28
(九)帝俄侵占长山列岛始末28
(十)日俄争夺辽东,东乡占领海岛29
第二节 现代重大事件简介30
(一)日军假道长山列岛入侵东北30
(二)建立警防团、自卫队、监视哨30
(三)出生入死为抗日,海上密运建奇功30
(五)李志田巧计救劳工31
(四)日寇派遣宪兵驻三岛31
(六)“宇佐丸”被击遇难,众乘客无辜殒命33
(七)擒日酋劳工暴动33
(八)蔡树恒率残部乘虚上岛,网余孽建伪会苟延残喘34
(九)伪军弹压群众,渔民喋血海岛34
(十)翻开历史新一页,设置长山列岛区36
(十一)姚国柱策反夺权,众叛军陷于罗网36
(十二)李仁田引匪,王区长捐躯37
(十三)“还乡团”偷袭长山区37
(十六)飞舟跨海支前线38
(十四)苏联红军进驻长山列岛38
(十五)国民党封锁海口,遭饥馑群众蒙难38
(十七)建立长山县39
(十八)抗美援朝,捐献飞机39
(十九)麻风病院的建立与迁出39
(二十)遣返“战俘”40
(二十一)长山县改称长海县40
(二十二)人民解放军进驻长山列岛40
(二十四)捉获叛逃犯41
(二十三)镇压汉奸蔡树恒41
(二十五)智擒敌特42
(二十六)动迁建平县43
(二十七)县址迁至大长山岛44
(二十八)“落改”运动冤假错案记略44
(二十九)“文化大革命”冤假错案记略44
第四章 自然地理45
第一节 地史考略45
(三十一)国务院批准长海县为边境县45
(三十)设置四块石镇45
第二节 疆域区划47
(一)疆域演变47
(二)行政区划49
第三节 县镇、公社64
(一)四块石镇64
(二)大长山人民公社65
(三)小长山人民公社68
(四)广鹿人民公社71
(五)獐子人民公社74
(六)海洋人民公社77
(七)石城人民公社79
(八)王家人民公社81
第四节 岛屿83
第五节 土壤、池沼92
(一)土壤92
(二)池沼93
(二)降水94
(一)气候特点94
第六节 气候94
(三)风向、风级95
(四)云雾95
(五)日照95
(六)特殊天气96
第七节 海域102
(一)海况102
(二)海洋水文103
(一)植物115
第八节 自然资源115
(二)动物116
(三)矿物118
(四)特产118
第九节 民族、户籍119
(一)民族119
(二)台、港、澳同胞和侨情119
(三)户籍人口120
第一节 自然条件126
第五章 概况126
第二编 水产126
第二节 水产资源127
(一)鱼虾类127
(二)贝类130
(三)藻类132
第三节 作业方式132
(一)远海作业方式简介133
(二)近海作业方式简介135
(三)养殖作业方式简介137
第四节 渔业地位138
(一)日臻完善的渔业生产体系138
(二)著名水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138
(三)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39
第六章 机构沿革142
第一节 建国前的水产机构142
(一)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的渔业机构考略142
(二)解放战争时期的水产机构143
第二节 建国后的水产机构143
(一)渔业指挥部143
(二)水产局144
(三)水产局所属单位145
第七章 渔业生产150
第一节 长山列岛古代的渔业生产考略150
第二节 日本侵占时期的渔业生产(1904—1945年)151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渔业生产(1945—1948年)152
(一)建国初期的渔业生产(1949—1955年)153
第四节 建国后渔业生产概况153
(二)不断发展的集体渔业(1956—1963年)154
(三)突飞猛进的水产事业(1964—1981年)154
第五节 远海捕捞157
(一)木帆船时期157
(二)基本实现渔船动力机械化时期158
(三)调整时期159
第六节 近海捕捞160
(一)初步发展(1949—1955年)160
(四)迅速振兴(1971—1981年)161
(二)曲折前进(1956—1965年)161
(三)备受摧残(1966—1970年)161
第七节 海水养殖162
(一)海带162
(二)贻贝163
(三)扇贝164
(四)其它164
第八节 海珍品生产166
第十节 水产品资源保护167
第九节 水产品构成与演变167
第八章 渔业机械化172
第一节 白手起家开辟渔业机械化道路172
第二节 土法上马改造木帆船173
第三节 土洋结合更新船体和机械175
第四节 先土后洋发展钢壳渔轮176
第五节 改革旧设备,不断提高操作机械化水平177
第六节 应用新技术,逐步实现助渔导航电子仪器化178
第九章 渔业基地建设182
第一节 渔港码头182
第二节 冷冻与鱼品加工183
(一)冷库183
(二)鱼品加工184
第三节 渔船修造与网绳加工185
(一)渔船修造185
(二)网绳加工186
第一节 建国前的水产供销概况187
第十章 水产供销187
第二节 建国后的机构改革188
(一)水产供销公司188
(二)水产供销公司所属单位189
(三)水产贸易货栈190
(四)渔工商联合公司190
第三节 建国后水产供销的发展191
(一)渔需物资供应191
(三)水产品加工192
(二)水产品购销192
第十一章 安全生产194
第一节 解放前渔业安全概况194
第二节 解放后的安全工作195
(一)安全机构195
(二)渔业操作规程与安全规章制度195
(三)安全救生设施197
(四)社会救助197
第一节 所有制形式的演变198
(一)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建立198
第十二章 管理与体制198
(二)基本核算单位下放200
(三)以渔为主的小岛所有制的变更201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穷过渡201
(五)向基本社有制的过渡202
(六)批判“穷过渡”时的体制调整204
第二节 渔业生产责任制205
第四节 渔村今昔208
第三节 收益分配208
第三编 农业212
第十三章 农业212
第一节 概况212
(一)自然条件212
(二)农业区划及主要农作物分布213
(三)农业在长海县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13
第二节 建国前农业机构考略218
(一)农林水利局219
(二)农林水利局所属单位219
第三节 建国后农业机构219
第四节 建国前农业概况223
第五节 建国后农业的发展224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224
(二)合作化时期(1953—1957年)224
(三)人民公社化时期(1958—1981年)225
第六节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234
(一)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耕作制度的改革234
(二)植物保护237
(三)农业科技队伍的发展238
第七节 蔬菜生产的发展239
第八节 农业经营管理241
(一)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241
(二)人民公社化初期242
(三)国民经济调整时期243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243
(五)历史转折时期244
第十四章 林业245
第一节 建国前林业考略245
第二节 建国后林业的发展246
第三节 果树生产的发展249
第十五章 水利253
第一节 水利资源概况253
第二节 水利事业的发展253
第十六章 畜牧业256
第一节 建国前畜牧业考略256
第二节 建国后畜牧业的发展257
第一节 副业生产的资源和种类263
第十七章 副业263
第二节 副业生产发展概述264
第十八章 农机265
第一节 农机机构265
(一)农机局265
(二)农机局所属单位266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267
第三节 农机队伍的发展268
(三)公社气象哨272
(二)海洋站272
第一节 气象机构272
(一)气象局(站)272
第十九章 气象272
第二节 气象事业的发展273
第四编 工业276
第二十章 工业276
第一节 工业机构276
第二节 建国前工业概况278
(一)工业资源惨遭掠夺278
(二)萧条的民间手工业279
第三节 建国后工业的发展279
(一)地方国营工业的发展280
(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282
(三)县营集体工业的发展285
第四节 社办工业的发展290
第五节 工业企业管理292
(一)工业企业管理制度292
(三)工业企业核算形式的改进293
(二)工业企业规章制度293
第六节 主要县营工业企业简介294
(一)长海县修造船厂294
(二)长海县农渔业机械厂295
(三)长海县印刷厂296
(四)长海县红砖厂296
(五)长海县面粉厂297
(七)长海县小五金厂298
(八)长海县渔具厂298
(六)长海县综合服务厂298
(九)长海县渔钩厂299
(十)长海县服装厂299
(十一)长海县食品厂300
(十二)长海县水产制品厂300
(十三)长海县副食品加工厂301
(十四)长海县玻璃厂301
(十五)长海县糖厂301
(十九)长海县机械修配厂302
(十八)长海县白泥厂302
(十七)长海县食品工厂302
(十六)长海县粮谷加工厂302
(二十)长海县金刚砂厂303
(二十一)长海县工艺美术制品厂303
(二十二)长海县螺垫厂303
(二十三)长海县建材厂304
第二十一章 交通运输304
第一节 交通运输机构304
(一)交建局304
(二)交建局所属单位305
第二节 建国前交通运输概况308
第三节 建国后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310
(一)海上交通运输310
(二)陆路交通运输317
第二十二章 基本建设327
第一节 建国前基本建设概况327
第二节 城镇建设327
(一)城镇规划327
(二)房屋建设328
(四)市政建设329
(三)城镇供水329
第三节 环境保护331
(一)环保工作概况331
(二)污染物排放量331
第二十三章 物资332
第一节 物资机构332
(一)物资局332
第二节 物资管理事业的诞生和发展333
(二)物资局所属单位333
第二十四章 邮电334
第一节 邮电机构334
第二节 建国前邮电概况337
第三节 建国后邮电事业的发展337
(一)邮政专用工具、设备与网路337
(二)电信通信338
(二)农电局所属单位343
(一)农电局343
第二十五章 电业343
第一节 电业机构343
第二节 建国后电力事业的发展344
(一)社办电业344
(二)县办电业346
(三)东北电网向长海县送电348
第二十六章 劳动就业与工资352
第一节 劳动体制的演变352
第二节 劳动就业353
第三节 劳动工资356
(一)工资制度的演变356
(二)劳动工资357
第四节 劳动保护、保险与福利359
(一)劳动保护359
(二)保险与福利361
第一节 计量体制的演变363
第二节 建国前度量衡考略363
第二十七章 计量363
第三节 建国后计量管理364
第五编 财贸368
第二十八章 财政368
第一节 建国前财政机构考略368
第二节 建国后财政机构368
第三节 建国前财政考略370
(一)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370
第四节 建国后财政工作372
(二)解放战争时期372
第二十九章 税务376
第一节 建国前税务概况376
(一)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的苛捐杂税376
(二)解放战争时期的税务工作376
第二节 建国后的税务工作377
(一)税务机构377
(二)税务工作概况377
(三)现行税制与税率379
第三十章 金融381
第一节 金融机构381
(一)中国农业银行长海县支行381
(二)长海县支行所属单位382
第二节 建国前的金融考略385
第三节 建国后金融事业的发展386
(一)储蓄、信贷、公债386
第四节 建设银行388
(三)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388
(二)货币改革388
第三十一章 粮食392
第一节 建国前粮食机构考略392
(一)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392
(二)解放战争时期392
第二节 建国后的粮食机构392
(一)粮食局392
(二)粮食局所属单位393
第四节 建国后的粮食工作395
(二)解放战争时期395
(一)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395
第三节 建国前粮食概况395
第三十二章 商业400
第一节 商业机构400
(一)商业局400
(二)商业局所属单位400
第二节 建国后的商业工作402
(一)国营商业的诞生和发展402
(二)国营商业服务网点的分布403
第三十三章 供销406
第一节 建国前供销概况406
(一)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406
(二)解放战争时期407
第二节 建国后的供销机构410
(一)供销社410
(二)供销社所属单位411
(一)供销合作事业的改造和发展414
第三节 建国后供销事业的发展414
(二)供销系统服务网点的分布和发展416
(三)群众购买力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变化417
第三十四章 外贸420
第一节 外贸机构420
第二节 外贸事业的诞生和发展420
第三十五章 工商管理422
第一节 工商管理机构422
第二节 工商管理事业的诞生和发展423
第一节 建国前物价概况424
第三十六章 物价424
第二节 物价机构425
第三节 建国后物价概况426
第六编 政治432
第三十七章 解放前的政治概况432
第三十八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概况435
第一节 政治机构435
(一)政权机构435
(二)建国前长山列岛的共产党组织436
(三)建国前长山列岛的国民党组织437
第二节 政治概述438
第三十九章 建国后政治机构442
第一节 政党442
(一)中共长海县委员会442
(二)历届党代会简介452
(三)中共长海县委所属部分单位456
第二节 政权475
(一)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475
(二)历届人民代表大会简介475
(三)人民政府485
(四)长海县人民政府所属部分单位492
(五)公安局506
(六)检察院511
(七)法院511
第三节 社团512
(一)工会512
(三)共青团514
(二)贫下中农协会514
(四)妇联516
(五)科学技术协会517
(六)中苏友好协会517
第四十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518
第一节 镇压反革命分子运动518
第二节 抗美援朝运动519
第三节 “三反”运动520
第四节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520
(一)渔农村合作化运动521
第五节 “一化三改”运动521
(二)船业互助合作化运动522
(三)个体手工业的改造522
第六节 贯彻婚姻法运动523
第七节 首次普选运动523
第八节 “肃反”和“审干”运动524
第四十一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526
第一节 党内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526
(一)总路线527
(二)大跃进527
第二节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527
(三)人民公社528
第三节 三年暂时困难时期529
第四节 落后地区改造运动和甄别529
第五节 “落改”运动中动迁部分居民532
第六节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532
第七节 学习毛主席著作、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533
第八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534
第一节 建立县“文革”领导小组和派工作组535
第四十二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535
第二节 “红卫兵 运动始末536
第三节 群众“造反”组织和派性斗争537
第四节 建立革命委员会538
第五节 “清理阶级队伍”运动538
第六节 干部“下放劳动”539
第七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40
第八节 “一打三反”运动541
第十节 反击“右倾翻案风”与追查“政治谣言”542
第九节 “批林批孔”与“小靳庄”活动542
第四十三章 历史的伟大转折543
第一节 揭批“四人帮”,清查帮派体系543
第二节 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545
第三节 平反冤假错案545
第四节 地富分子摘帽和地富子女改变成分547
第五节 错划右派分子的改正工作547
(一)苏联红军驻防548
第一节 驻防548
第四十四章 军事548
第六节 贯彻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548
(二)人民解放军驻防549
第二节 党政军领导人视察长山列岛549
第三节 岛屿战备和后勤建设550
第四节 军民联防551
第五节 地方武装及兵役552
(一)县、社人民武装部沿革552
(二)兵役553
第六节 人民防空555
(一)民兵组织556
第七节 民兵556
(二)民兵建设557
第七编 文化560
第四十五章 文化艺术560
第一节 文化机构560
(一)文化局560
(二)文化局所属单位560
(一)业余文艺活动562
第二节 建国前文化艺术概况562
第三节 建国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562
(二)业余文艺创作564
(三)文化宣传565
(四)图书发行566
(五)电影发行放映566
(六)民间艺人567
第四节 艺文荟萃570
(一)文学作品570
(二)歌谣,船、渔民号子572
(三)书法、剪纸581
第四十六章 广播和报社584
第一节 广播机构584
(一)广播事业局584
(二)广播事业局所属单位584
(三)县广播站585
第二节 广播事业的发展586
(一)广播站的建立和发展586
(二)有线广播网的形成587
第三节 县报创办始末588
第四十七章 教育588
第一节 建国前教育概况588
第二节 建国后教育机构589
(一)教育局589
(二)职工教育办公室590
(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办公室590
(四)教育局所属单位590
(一)教育事业全面发展594
第三节 建国后教育事业的发展594
(二)教育事业备受摧残596
(三)教育事业恢复振兴597
第四节 民办学校建立始末599
第五节 业余教育600
第六节 技术教育601
第七节 幼儿教育601
第四十八章 卫生602
第一节 建国前卫生概况602
(一)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603
第二节 卫生机构603
(二)卫生局604
(三)卫生局所属单位604
第三节 建国后卫生事业的发展608
(一)建立发展医疗组织,改变缺医少药状况608
(二)公费医疗610
(三)合作医疗611
(四)爱国卫生运动612
(五)妇幼保健616
第四十九章 计划生育621
第一节 计划生育机构621
第三节 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621
第五十章 体育625
第一节 体育机构625
第二节 体育事业的发展626
(一)历届体育运动会简介626
(二)历届中小学运动会简介627
(三)球类活动628
(四)历年参加市以上体育比赛成绩629
第五十一章 科技634
第一节 科技机构634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概况634
(一)科普工作及科技成果634
(二)兴办沼气635
(三)地震观测636
第五十二章 人物638
第一节 历史人物638
第八编 杂记638
第二节 革命烈士640
第三节 现代闻人657
(一)党政军干部657
(二)各界知名人士665
(三)模范人物669
第四节 反动人物682
第五十三章 文物古迹683
第一节 历史文物683
第二节 古遗址684
第五十四章 其它记事688
第一节 民族习尚688
(一)婚姻688
(二)丧葬689
(三)节序690
(四)封建迷信693
(五)宗教信仰694
(六)社会劣习695
(二)“鹰嘴石”的传说696
第二节 民间传说696
(一)“哭娘顶”的传说696
(三)“马祖庙”的传说697
(四)“水门子”的传说697
第三节 自然灾异698
(一)台风698
(二)虫灾698
(三)暴雨699
(四)火灾699
(五)地震701
(六)海损事故702
(七)其它事故703
第四节 琐记704
(一)海岛民谣704
(二)民谚706
(三)歇后语709
(四)方言710
(五)渔家春联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