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冰川观测与研究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冰川观测与研究方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18/30300917.jpg)
- 刘时银,刘潮海,谢自楚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3855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11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228页
- 主题词:冰川-水文观测-研究-英文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冰川观测与研究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冰川研究的意义1
1.2 冰川野外调查与观测的作用3
1.3 冰川野外调查的准备工作3
1.4 野外观测与理论发展的关系4
1.5 本书编写目的6
1.6 本书主要内容7
第2章 雪的层位及其成冰作用观测8
2.1 基本概念8
2.1.1 雪型8
2.1.2 雪的变质成冰作用9
2.2 雪-粒雪的层位观测13
2.2.1 观测雪坑的设置13
2.2.2 雪层观测使用的器材14
2.2.3 雪-粒雪层位观测的内容15
2.3 冰川分带的主要标志19
2.3.1 按成冰作用机制分19
2.3.2 按融化状态分22
第3章 冰川物质平衡观测24
3.1 冰川物质平衡各分量的定义24
3.2 物质平衡的直接观测27
3.2.1 观测冰川的选择及测点的布设27
3.2.2 冰川消融的观测28
3.2.3 冰川积累的观测32
3.2.4 整个冰川物质平衡的计算36
3.2.5 总平衡的观测38
3.3 物质平衡的间接观测42
3.3.1 水文学方法42
3.3.2 重复测量法43
3.3.3 踏勘方法43
3.4 极地冰盖物质平衡研究方法44
3.4.1 分量法44
3.4.2 冰流量法45
3.4.3 整体法45
3.5 冰川平衡线(雪线)46
3.5.1 定义46
3.5.2 野外观测方法46
3.5.3 冰川平衡线的间接判读法47
第4章 冰川运动速度测量49
4.1 冰川表面运动速度的测量49
4.1.1 测量点的布设与观测时间50
4.1.2 测量冰川表面运动速度的方法52
4.1.3 冰川运动速度的短期变化和脉动测量56
4.1.4 测量冰川垂直运动分量的方法57
4.2 冰内运动速度测量59
4.2.1 探坑法60
4.2.2 冰隧道(冰洞)法60
4.2.3 钻孔法61
4.3 冰川冰的变形观测61
4.3.1 冰川表面变形观测62
4.3.2 冰川隧道变形观测62
4.4 跃动冰川的监测64
4.5 冰川运动速度的资料汇总64
第5章 冰川温度监测65
5.1 冰川温度测量仪器65
5.2 冰川温度测量方法69
5.2.1 表面温度测量69
5.2.2 雪层温度测量69
5.2.3 浅(活动)层冰温测量71
5.2.4 透底冰层测温75
5.3 冰川温度数据归一化处理75
5.4 实验仪器与说明书76
5.4.1 精密热敏电阻温度计探头76
5.4.2 标准手提冰钻简要使用说明书77
第6章 冰川厚度测量83
6.1 冰川测厚回顾83
6.2 冰雷达测厚方法86
6.2.1 冰雷达测厚的物理基础86
6.2.2 冰雷达探测基本原理87
6.2.3 现场作业89
6.2.4 内业整理93
6.2.5 测厚成果94
6.3 冰川探测与发展97
第7章 冰川变化测量99
7.1 冰川测绘的准备工作99
7.1.1 了解测区概况和拟定作业方案99
7.1.2 冰川测量的范围100
7.1.3 冰川测绘的时间100
7.1.4 测图比例尺101
7.1.5 等高距102
7.2 测绘方法102
7.2.1 标志点测量法103
7.2.2 摄影测量法103
7.2.3 平板仪测量法104
7.2.4 地面立体摄影法105
7.2.5 重复航空摄影测量法105
7.2.6 数字摄影测量法107
7.2.7 卫星遥感技术107
7.3 外业测绘108
7.4 内业成图111
7.5 冰川表面变化量测的几种方法112
7.6 冰川测绘资料整编114
第8章 冰川气象观测116
8.1 冰川定位站的气象观测116
8.1.1 人工观测场址及场地116
8.1.2 观测场内仪器及其布置117
8.1.3 观测方法及要点118
8.1.4 自动气象观测122
8.2 冰川小气候观测124
8.2.1 观测目的124
8.2.2 场地选择与仪器安装的基本原则125
8.2.3 冰川小气候的自动气象观测125
8.2.4 气温及降水梯度观测127
8.2.5 冰川区与非冰川区的气候差异及冰川“温跃值”观测130
8.3 冰川能量平衡观测131
8.3.1 基本知识131
8.3.2 观测方法135
第9章 冰川水文测验及其融水径流估算137
9.1 冰川融水径流及其特征值137
9.1.1 冰川融水径流的定义137
9.1.2 冰川融水径流的特征值138
9.1.3 冰川融水径流特征140
9.2 冰川消融与融水径流观测142
9.2.1 代表性冰川的选择142
9.2.2 冰川融水径流场的布设及观测142
9.2.3 冰川消融场的布设及观测143
9.2.4 冰川水文断面的设立及其径流观测144
9.2.5 冰川汇流观测148
9.3 冰川融水径流量的估算150
9.3.1 水量平衡法151
9.3.2 高度区间法152
9.3.3 流量过程线分割法155
9.4 冰川洪水和冰川泥石流的监测156
9.4.1 冰川湖溃决性洪水的监测157
9.4.2 冰面湖和冰内洞穴溃决洪水的监测158
9.4.3 其他成因的洪水或泥石流159
第10章 雪崩调查与积雪监测161
10.1 概述161
10.1.1 雪崩的基本概念161
10.1.2 雪崩的形成与计算161
10.2 雪崩调查167
10.2.1 雪崩调查要点167
10.2.2 雪崩痕迹调查168
10.2.3 访问群众171
10.2.4 填写雪崩登记卡片172
10.3 雪崩观测与试验172
10.3.1 雪崩观测站的任务173
10.3.2 观测内容和方法173
10.4 积雪监测与试验174
10.4.1 积雪的环境意义174
10.4.2 积雪的形成与分类175
10.4.3 积雪资料的选择与质量控制176
10.4.4 积雪性质的观测与实验178
第11章 冰川地貌及其要素调查184
11.1 冰川地貌研究的意义184
11.2 冰川侵蚀地形及其要素调查185
11.2.1 冰斗185
11.2.2 冰川谷188
11.2.3 羊背岩、鲸背岩191
11.2.4 其他冰川侵蚀地形192
11.3 冰川沉积地形及其要素调查194
11.3.1 侧碛垄195
11.3.2 终碛垄196
11.3.3 其他冰碛地形及其要素调查198
11.4 第四纪冰川年代学样品采集200
11.4.1 地衣样品的采集与要点记录201
11.4.2 14C测年样品的采集与要点记录202
11.4.3 光释光(OSL)测年样品的采集与要点记录203
11.4.4 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样品的采集与要点记录204
11.4.5 宇宙成因核素(CRN)测年样品的采集与要点记录205
参考文献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