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晋中简明历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俊山主编;晋中市史志研究院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ISBN:7507316033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10页
- 文件大小:162MB
- 文件页数:432页
-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史料-晋中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共产党晋中简明历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晋中党组织的创立和曲折发展1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晋中党组织的创建和活动1
一、马克思主义在晋中的传播1
二、五卅运动在晋中的反响4
三、晋中各地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5
四、晋中各地党组织领导的工人斗争和群众运动7
五、晋中的国共合作和首批党组织遭破坏13
第二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晋中党组织的艰苦斗争15
一、中共山西省委临时办事处迁驻祁县和祁县、介休党组织的发展15
二、党组织领导下蓬勃发展的祁县农民运动18
三、张庄事件,党组织遭受大破坏20
四、白色恐怖下屡仆屡起的党组织恢复工作22
五、发展进步力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24
六、红军东征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27
第二章 在抗日烽火中发展壮大31
第一节 晋中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创建31
一、抗战初期,晋中党组织的发展和中共晋中特委的建立31
二、日军侵入晋中,对敌武装斗争兴起33
三、石拐会议的召开和抗日根据地的初创34
四、根据地初创阶段的敌我军事斗争41
第二节 晋中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47
一、中共晋冀特委成立,党组织在斗争中继续大发展47
二、以“双减”为重点开展民主、民生活动50
三、抗日群众团体的发展和整顿51
四、和、辽反“扫荡”斗争胜利,中共晋冀地委分设52
五、贯彻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战争准备为中心开展工作54
六、粉碎日军的第二次九路围攻59
第三节 夺取反顽斗争的胜利,开展新民主主义建设62
一、中共晋冀豫区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基层党组织的整顿62
二、反顽斗争取得胜利65
三、贯彻黎城会议精神,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出现新局面69
四、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组织统一建置71
五、党对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领导72
第四节 百团大战和晋中军民的反“囚笼” 反“扫荡”斗争76
一、日本侵略军的“囚笼”政策和白晋路破击战76
二、百团大战在晋中78
三、粉碎日军百团大战后期在晋中推行的“三光”政策81
四、百团大战期间,晋中党政军民积极参战支前84
第五节 战胜严重困难,坚持“格子网”中斗争86
一、战略形势的变化和打破“格子网”的斗争86
二、粉碎日军连续的大“扫荡”89
三、开展群众性的反“蚕食”反封锁斗争90
四、活跃在敌心脏的革命两面政权和红色交通线92
第六节 整顿党风,领导根据地建设,为反攻奠定经济和物质基础94
一、贯彻温村会议精神,实行“敌进我进”斗争方略94
二、在党内整风运动中加强组织建设97
三、减租减息、时事教育和“双拥”活动99
四、以大生产运动为核心的经济建设102
五、根据地军民的反抢粮斗争105
六、根据地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发展107
七、太行首届群英会召开109
第七节 积极开展反攻,夺取抗战胜利110
一、整训武装、发展民兵,发起攻势作战110
二、配合攻势作战,加强敌军、伪军的工作112
三、活跃敌占区斗争,巩固边沿区党组织113
四、扩大解放区,春季攻势捷报频传116
五、贯彻七大精神,抗日战争取得胜利118
第三章 领导晋中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22
第一节 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的斗争122
一、抗战胜利后晋中的形势和晋中军民对上党战役的支援122
二、减租和生产两大运动的开展124
三、晋中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127
四、阎军大举进攻解放区和白晋战役129
第二节 晋中军民保卫解放区的自卫战争131
一、全区军民紧急动员,粉碎蒋阎反动派的进攻131
二、贯彻《五四指示》,实现“耕者有其田”133
三、打退蒋阎军对晋中的“蚕食”进攻137
四、正太战役的胜利和太行二分区军民的贡献139
五、敌占区、边沿区游击战争的发展141
六、劳动模范、战斗英雄参加太行区第二届群英会144
第三节 土地制度的改革和晋中战役的胜利146
一、刘邓大军南征后,对敌斗争的新特点146
二、土地制度的改革148
三、结合土地改革进行整党151
四、晋中区1948年春季的对敌斗争155
五、加强边地对敌斗争,武装保卫麦收156
六、晋中战役的胜利和晋中全境的解放158
第四节 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63
一、晋中全境解放后党组织新格局的形成和晋中军民的任务163
二、晋中新区的土地改革164
三、晋中老区结束土改与整党工作169
四、支援全国解放战争171
五、晋中党组织和群众团体工作的新发展173
第四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81
第一节 人民民主政权在晋中的建立和全区国民经济的恢复181
一、中共榆次地委、专署的成立及任务181
二、各届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183
三、抗美援朝运动、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185
四、全面完成各项社会改革193
五、发展工农业生产,恢复国民经济197
六、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恢复和发展202
七、“三反”“五反”运动207
八、开展整党运动,加强党的建设209
九、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就212
第二节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执行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晋中的确立214
一、开展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214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216
三、统购统销政策的贯彻执行218
四、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21
五、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26
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30
七、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238
第五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242
第一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和整风反右运动242
一、八大路线的贯彻执行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242
二、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247
第二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及困难局面的形成252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252
二、对“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259
三、庐山会议后的“反右倾”斗争和“左”倾错误的继续发展268
第三节 国民经济和政治文化领域的调整272
一、贯彻中央《十二条》,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272
二、贯彻“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276
三、政治文化领域的调整281
四、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283
第四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287
一、大寨等先进典型的涌现和全区的农业学大寨运动287
二、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晋中294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303
第一节 晋中“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混乱和后果303
一、混乱局面的形成和演变303
二、晋中党组织在混乱中坚持工作的努力和措施304
三、地委、专署被“造反派”组织夺权306
四、混乱中的“大联合”与“革命委员会”的建立307
五、派性引发的武斗及严重的后果309
第二节 中共晋中地委恢复设置313
一、整党建党和基层党组织的恢复313
二、中共晋中地委和各县县委的恢复314
三、“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学大寨运动315
第三节 纠“左”的反复与“文化大革命”结束317
一、结合“批林整风”,恢复党的相关正确政策317
二、“左”倾思潮的继续蔓延321
三、1975年国民经济的全面整顿324
四、“文化大革命”后期农业学大寨的教训325
五、“文化大革命”的结束327
第七章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330
第一节 在徘徊中前进330
一、“揭批清”运动的开展330
二、整顿国民经济,恢复工农业生产331
第二节 全面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335
一、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335
二、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政策339
三、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贯彻落实342
四、农村改革的开始345
第八章 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351
第一节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351
一、农村改革的深入进行351
二、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354
三、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357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稳定社会秩序358
五、新时期整党工作360
第二节 坚持深化改革,加强治理整顿362
一、贯彻十三大路线,开展生产力标准大讨论362
二、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363
三、平息政治风波,稳定社会秩序367
四、加强党的建设,消除腐败现象368
五、稳步发展,深化改革369
第九章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新发展372
第一节 推动全区经济上新台阶372
一、学习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精神,加快晋中改革开放的步伐372
二、建设经济强区,实施三大战略380
第二节 贯彻十五大精神,健全市场经济体制385
一、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的进程385
二、调整经济结构389
三、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探索395
四、反腐倡廉,端正党风398
五、晋中撤地建市和全市第一次党代会召开401
第三节 贯彻十六大精神,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而奋斗402
一、新世纪、新阶段晋中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402
二、狠抓落实,扎实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404
后记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