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浙江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 地质气象卷 浙江沿海及海岛地区地质与气象环境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浙江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 地质气象卷 浙江沿海及海岛地区地质与气象环境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77/33484851.jpg)
- 刘嘉麒主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305424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37页
- 文件大小:142MB
- 文件页数:559页
- 主题词:沿海-地质环境-研究-浙江省;沿海-气象学-研究-浙江省;岛-地质环境-研究-浙江省;岛-气象学-研究-浙江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浙江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 地质气象卷 浙江沿海及海岛地区地质与气象环境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综合报告3
浙江沿海及海岛地区地质与气象环境研究综合报告3
一、自然地理概况3
二、浙江沿海气象基本特征、灾害影响与风力资源7
(一)气候特征7
(二)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11
(三)浙江沿海气象灾害特征及其影响13
(四)浙江沿海与近海风能、太阳能资源分析与评价20
(五)结论24
(六)措施建议26
三、浙江沿海及海岛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31
(一)岩石地层31
(二)地质构造33
(三)水文地质条件35
(四)工程地质条件35
四、海岸带地质环境37
(一)杭州湾形成的地质环境背景37
(二)浙江海岸带41
(三)海岛43
(四)舟山群岛—宁波深水港群的岸线资源49
五、区域地壳稳定性54
(一)区域新构造运动及地貌演化54
(二)地震活动特点54
(三)浙江沿海及海岛地区受地震海啸袭击的可能性55
(四)地壳稳定性分区56
(五)浙江沿海及海岛地区地壳稳定性主要特征分析58
六、浙江沿海及海岛地区水文、工程地质特征和主要地质灾害61
(一)沿海平原和海岛的水文地质特点61
(二)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61
(三)主要地质灾害问题62
七、浙江沿海及海岛地区地质旅游资源74
(一)地质遗迹资源分布74
(二)地质遗迹重要价值及意义76
(三)地质遗迹保护现状78
(四)开发利用建议79
八、舟山海底地下淡水资源82
(一)海域淡水资源潜力82
(二)海域地下水资源勘查任务和方法82
(三)建议83
九、地质环境的结论与建议84
(一)结论84
(二)建议85
参考文献86
专题报告91
专题一 浙江沿海及海岛地区地质环境研究91
一、自然地理概况91
二、区域地质93
(一)大地构造环境93
(二)地层93
(三)侵入岩94
(四)地质构造94
三、海岸带98
四、海岛100
(一)海岛数量、类型、面积与岸线100
(二)舟山群岛101
五、舟山群岛—宁波深水港群的岸线资源102
六、区域地壳稳定性104
(一)区域新构造运动及地貌演化104
(二)地震活动特点104
(三)浙江沿海及海岛地区受地震海啸袭击的可能性105
(四)地壳稳定性分区106
(五)浙江沿海及海岛地区地壳稳定性主要特征分析107
七、浙江沿海平原和海岛的水文地质特点109
八、浙江沿海及海岛地区工程地质特征和主要地质灾害110
(一)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110
(二)主要地质灾害问题110
九、结论与建议115
(一)结论115
(二)建议116
参考文献117
专题二 浙江沿海及海岛地区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防治措施118
一、导言118
二、浙江沿海及海岛地区地质环境背景119
(一)地质构造119
(二)地层岩性120
(三)地形地貌121
(四)水文地质条件122
(五)工程地质条件122
三、相对海平面上升与地面沉降124
(一)浙江沿海平原地面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124
(二)浙江沿海平原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130
(三)浙江沿海平原地面沉降危害及经济损失评估141
(四)浙江沿海平原地面沉降发展趋势及海平面上升趋势146
(五)地面沉降防治工作149
四、突发性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154
(一)突发性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154
(二)突发性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158
(三)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160
(四)突发性地质灾害发展趋势164
(五)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165
五、结论与建议167
(一)结论167
(二)建议168
参考文献169
专题三 舟山海底地下淡水资源分布与勘查和开发利用研究171
一、浙江沿海及海岛地区水资源概况171
(一)水资源171
(二)供水状况172
(三)海底淡水勘查和开发利用研究的意义和价值174
二、浙江沿海及海岛地区地下水类型及其水文地质结构175
(一)第四纪地质175
(二)水文地质条件178
三、海域孔隙承压淡水分布的推断和预测188
(一)海域孔隙承压淡水分布的推断188
(二)嵊泗海域淡水开发利用评价191
四、海域淡水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前景198
(一)海域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198
(二)海域地下水资源勘查任务和方法198
五、结论及建议200
(一)结论200
(二)建议200
参考文献201
专题四 浙江沿海及海岛地区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202
一、地质背景202
(一)地层特征202
(二)侵入岩203
(三)区域构造特征203
二、地质遗迹资源分布205
(一)海岸地貌209
(二)花岗岩地貌209
(三)火山岩地貌210
(四)地质形迹210
(五)矿业遗址211
三、地质遗迹类型及特征212
(一)地质形迹大类212
(二)地貌景观大类219
(三)矿业生产遗址大类233
(四)古生物化石产地大类237
(五)水体景观大类237
四、地质遗迹重要价值及意义239
(一)在环太平洋构造域上的科学研究价值239
(二)在中国东南全新世海平面变迁、气候演变上的研究价值240
(三)在海岸带动力地质作用和地貌类型研究上的价值241
(四)在景观地貌美学鉴赏上的重要价值242
(五)其他重要的地学研究价值242
(六)对浙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意义242
(七)对海岸带地质遗迹保护具有全国性和世界性意义243
五、地质遗迹保护现状244
六、开发利用建议245
(一)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245
(二)建立浙江省海岛地质公园245
(三)加强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和科学研究的力度245
(四)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246
(五)加强地质遗迹保护的科普宣传246
(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246
参考文献246
专题五 浙江沿海与浙江省气候及其变化特征分析248
一、气温248
(一)平均气温248
(二)最高气温249
(三)最低气温250
二、降水251
(一)降水量251
(二)降水日数253
三、日照256
四、风257
(一)平均风速257
(二)大风日数259
(三)最大风速259
(四)极大风速260
五、蒸发量262
六、浙江省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预估264
(一)全球气候变化情景简介264
(二)IPCC AR4模式介绍265
(三)2011~2030年浙江省预估气温多年平均266
(四)2011~2030年浙江省预估降水多年平均267
(五)不同情景下浙江省温度变化267
(六)不同情景下浙江省降水变化预测269
七、小结271
八、措施建议272
(一)完善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建设,开展精细化气候资源监测272
(二)加强气候资源监测评估272
(三)加强气候变化监测诊断和评估272
(四)组织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273
参考文献273
专题六 浙江沿海与浙江省气象灾害评估及风险区划274
一、浙江省气象灾害及其影响274
(一)台风274
(二)暴雨277
(三)干旱281
(四)高温热浪284
(五)低温雨雪冰冻286
(六)强对流(大风、冰雹等)291
(七)雷电295
(八)大雾与霾297
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301
(一)气象灾害风险系统的构成301
(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原则与方法301
(三)台风灾害风险区划302
(四)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304
(五)干旱灾害风险区划305
(六)低温雨雪冰冻风险区划306
(七)高温风险区划307
(八)强对流(冰雹、龙卷风、雷电)风险区划309
(九)气象灾害综合性风险区划310
三、小结312
(一)气象灾害在浙江沿海及海岛种类多、影响大312
(二)气象灾害群发性显著,同步叠加,并具有连锁性312
(三)气象灾害的发生具有阶段性313
(四)气象灾害及气候异常趋于频繁和严重313
(五)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313
四、措施建议315
(一)提高气象灾害综合探测能力315
(二)建立精细化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315
(三)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316
(四)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316
(五)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316
(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和标准化建设317
(七)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处置机制317
(八)提高基层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318
参考文献318
专题七 浙江沿海及近海风能太阳能分析与评价320
一、风能、太阳能发展现状320
二、风能资源分析与区划322
(一)平均风速322
(二)有效风速小时数324
(三)平均风功率密度325
(四)风能资源量325
(五)风能资源评价326
(六)浙江沿海与近海风能资源详查328
三、太阳能资源分析与评价336
(一)日照时数336
(二)日照百分率337
(三)太阳总辐射338
(四)太阳能资源评价340
四、浙江省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建议341
(一)进一步充实、完善浙江省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341
(二)加强太阳辐射观测网的建设341
(三)大力开发浙江的风能资源341
(四)加强风电场、光伏电场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341
(五)建立风能实时预报服务体系342
(六)加强部门合作,开展科学的风电场选址工作342
参考文献342
专题八 杭州城市高温特征分析343
一、杭州市高温概况343
(一)杭州市高温日数变化情况343
(二)杭州市极端高温变化情况345
(三)杭州市暖季(6~9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345
二、利用炎热指数分析杭州高温347
(一)炎热指数的计算347
(二)炎热临界值的确定347
(三)杭州炎热日数分析347
三、杭州市与传统“火炉”(南京、武汉、合肥、南昌、重庆)高温对比349
(一)高温日数对比349
(二)极端高温对比350
(三)炎热日数对比350
(四)综合比较351
四、城市高温的数值模拟试验352
(一)模式及试验设计方案352
(二)模拟结果分析352
五、结论355
六、对策建议356
参考文献356
专题九 浙江海洋气象精细化综合观测系统建设357
一、发展动态357
(一)历史概述357
(二)国外发展动态358
(三)国内发展背景360
(四)发展趋势361
二、现状与需求363
(一)发展现状363
(二)需求分析366
三、对策建议369
(一)对策与目标369
(二)总体思路369
(三)主要建议371
四、建设内容375
(一)综合观测基地375
(二)边界层观测网381
(三)雷达观测网383
参考文献393
专题十 浙江海洋精细化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建设395
一、现状395
(一)海洋气象灾害监测网不断完善395
(二)海洋气象灾害预报业务在继承中发展396
(三)海洋气象灾害服务领域逐步拓展396
(四)气象灾害预警业务服务体系初步建立397
(五)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得到加强397
(六)气候变化业务服务体系初步建立398
二、不足399
(一)海洋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399
(二)海洋气象灾害发生机理研究薄弱399
(三)精细化预报技术需要大力拓展399
(四)海洋气象灾害预警能力需要不断完善400
(五)气象防灾减灾组织管理体系尚不健全400
(六)尚未建立海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及海洋气象灾害应急预案400
三、建设思路401
(一)加强沿海气象灾害监测体系建设401
(二)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海洋气象业务体系401
(三)加强海上大风、海雾等预报技术与服务产品开发401
四、主要措施403
(一)建立与现代海洋气象业务相适应的监测体系403
(二)完善海洋气象预报和预警业务流程403
(三)建立综合性的海洋气象预报业务平台405
(四)建设市、县级海洋气象业务服务系统407
(五)制作发布精细化海洋气象业务产品408
(六)开发浙江省海上大风、海雾精细化预报业务系统409
(七)加强海洋气象灾害综合预报预警技术开发410
(八)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411
(九)加强海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411
(十)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411
(十一)完善海洋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处置机制412
(十二)加强气候变化对海洋影响监测诊断和评估412
(十三)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和标准化建设412
专题十一 浙江省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413
一、现状413
(一)暴雨等强天气监测能力取得长足发展413
(二)暴雨等强天气预警预报准确率、及时率有较大提高413
(三)暴雨等强天气预警信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414
(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初见成效414
二、存在问题415
(一)山洪灾害气象监测能力和应急保障技术仍有不足415
(二)短时强降雨分析预警能力与防治需求有差距415
(三)现有气象信息发布“最后一千米”渠道尚未完全打通416
(四)气象防灾减灾组织能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416
三、对策建议417
(一)进一步健全暴雨等强天气监测能力,加强对突发性天气的及时捕捉能力417
(二)加强网格化短时临近暴雨预报预警,提升…洪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能力417
(三)不断丰富基层群众气象信息获取途径,切实提高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覆盖面417
(四)加强基层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形成群测群防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机制418
四、主要措施419
(一)山洪地质灾害暴雨监测与信息分析系统419
(二)网格化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422
(三)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424
(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425
专题十二 舟山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建设方案427
一、建设背景427
(一)自然条件、区位优势428
(二)海洋经济现状429
(三)面临机遇429
(四)存在问题430
二、需求分析431
三、建设内容433
(一)探测系统建设433
(二)海洋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建设433
(三)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和信息网络系统建设433
(四)预警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建设434
(五)海洋气象服务中心建设434
(六)建立舟山远洋气象导航服务体系434
(七)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434
四、保障措施435
(一)加强组织领导435
(二)完善体制机制435
(三)加大财政保障435
(四)加强部门内外合作与交流435
(五)加强海洋气象科技队伍建设435
专题十三 浙江沿海七市气候资源开发与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方案436
一、杭州市436
(一)杭州社会经济与地理环境436
(二)杭州气候特点438
(三)主要气象灾害439
(四)气候资源分布特征443
(五)气候资源及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方案453
二、宁波市458
(一)宁波地理环境458
(二)宁波气候特点458
(三)主要气象灾害460
(四)气候资源分布特征465
(五)气候资源开发与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方案466
三、温州市470
(一)温州地理环境470
(二)温州气候特点470
(三)主要气象灾害472
(四)气候资源分布特征475
(五)气候资源开发与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方案479
四、嘉兴市485
(一)嘉兴地理环境485
(二)嘉兴气候特点485
(三)主要气象灾害488
(四)气候资源分布特征491
(五)气候资源开发与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方案491
五、绍兴市495
(一)绍兴地理环境495
(二)绍兴气候特点495
(三)主要气象灾害497
(四)气候资源分布特征500
(五)气候资源开发与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方案502
六、舟山市506
(一)舟山地理概况506
(二)舟山气候特征506
(三)主要气象灾害507
(四)气候资源分布特征509
(五)气候资源开发与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方案515
七、台州市523
(一)台州地理环境523
(二)台州气候特点523
(三)主要气象灾害525
(四)气候资源分布特征532
(五)气候资源开发与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方案532
参考文献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