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1927-1949 理论的选择、阐释与运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1927-1949 理论的选择、阐释与运用](https://www.shukui.net/cover/76/33482912.jpg)
- 陈富国著 著
- 出版社: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007858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18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226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1927-1949 理论的选择、阐释与运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传播22
第一节 理论传播的重点22
一、唯物辩证法的广泛传播23
二、唯物辩证法广泛传播的原因分析26
第二节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29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诠释29
二、艾思奇对唯物辩证法的新见解3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提出38
第三节 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传播42
一、《社会学大纲》: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列主义教科书42
二、李达对唯物辩证法的系统传播和发挥45
第四节 理论战线的论战49
一、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50
二、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55
三、关于“唯物辩证法”问题的论战58
小结63
第二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65
第一节 传统知行观的嬗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形成65
一、反对“本本主义”66
二、毛泽东对“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深刻阐述70
三、实践论:传统知行观的嬗变73
第二节 矛盾论:中国化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形成79
一、矛盾范畴和矛盾分析方法的广泛使用79
二、对战争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深刻阐述82
三、矛盾论:唯物辩证法核心的解释和发展85
第三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因素89
一、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89
二、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个人因素92
小结95
第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精髓97
第一节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结晶98
一、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98
二、实事求是:传统实用理性文化的升华101
三、实事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的原因分析103
第二节 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唯物辩证的认识路线107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唯物论107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112
第三节 实事求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核心116
一、实事求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116
二、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石118
小结122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12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战争战略战术问题上的运用124
一、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24
二、辩证法在《论持久战》中的运用12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关问题上的运用133
一、关于中国革命性质和革命道路的问题133
二、关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135
三、唯物史观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运用137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工作方式方法问题上的运用144
一、坚持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145
二、化理论为工作方式方法147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国民党官方哲学和“新儒家”哲学的斗争152
一、马克思主义者对国民党官方哲学的批判152
二、马克思主义者对“新儒家”哲学思想的批评156
小结161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经验163
第一节 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立足点163
一、关注现实、捕捉并回答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动力164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源泉166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立足点170
第二节 反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保障173
一、教条主义的表现形式173
二、教条主义的实质与危害175
三、反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保障180
第三节 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最终目的的重要途径185
一、“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使命的必然要求186
二、“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群众的根本途径188
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终归宿192
第四节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要求19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逻辑必然194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双重作用196
三、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要求201
结束语205
参考文献208
后记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