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 居住、就业及其衍生问题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 居住、就业及其衍生问题
  • 郑思齐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27380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19页
  • 文件大小:133MB
  • 文件页数:332页
  • 主题词:城市经济-经济结构-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 居住、就业及其衍生问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外在表现3

第1章 城市与城市空间结构:从经济学角度的考察3

1.1城市:经济增长的引擎3

1.1.1城市的经济含义与基础经济理论3

1.1.2城市化与经济增长6

1.1.3城市增长中的两种外部性:集聚经济与拥挤成本的权衡8

1.2城市空间结构:概念、度量和演变10

1.2.1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度量10

1.2.2城市经济活动与土地利用模式12

1.2.3城市空间结构的类型与两个核心要素14

1.2.4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17

1.3居住和就业的空间关系:度量与讨论18

1.3.1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直观反映:通勤时间、距离和方式18

1.3.2度量居住与就业平衡程度和匹配程度的指标25

第2章 单中心城市模型及其现实意义30

2.1租金与竞租函数30

2.1.1地租与房租30

2.1.2竞租函数的概念31

2.2单中心城市模型及其推论32

2.2.1单中心城市模型的假设32

2.2.2单中心城市模型的推导及分析33

2.2.3单中心城市模型的主要推论34

2.2.4单中心城市模型的推广37

2.3单中心城市模型的现实意义——房价、地价和建筑密度的空间分布40

2.3.1住房价格及消费量的空间分布特点41

2.3.2土地价格与建筑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46

2.4单中心城市模型的现实意义——人口空间分布47

第3章 多中心城市的崛起:机制与识别52

3.1企业竞租函数52

3.1.1企业竞租函数的基本原理52

3.1.2不同类型企业的竞租函数54

3.1.3基于竞租函数的城市空间结构分析56

3.2从单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理论解释57

3.3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以北京市为例59

3.4就业中心的识别61

3.4.1就业中心识别方法62

3.4.2北京市就业中心的识别63

第4章 城市空间中宜居性特征的资本化效应69

4.1特征价格方法和模型70

4.1.1特征价格方法的理论基础70

4.1.2特征价格模型的函数形式71

4.2宜居性特征在房价和地价中资本化效应的实证研究73

4.2.1宜居性特征在住房价格中的资本化效应:北京市的实证研究73

4.2.2宜居性特征在住房价格中的资本化效应:成都市的实证研究94

4.2.3房价与地价中资本化效应的比较与政策含义97

第二篇 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内在机制105

第5章 居住选址与企业选址:理论与实证105

5.1居住选址的基本理论105

5.1.1单中心模型下的居住选址行为105

5.1.2交通设施对居住选址的影响108

5.1.3宜居性特征对居住选址的影响110

5.1.4宜居性特征内生化的居住选址模型111

5.2基于匹配的“区位偏好—区位选择”微观数据的中国五城市居住选址研究115

5.2.1中国城市中居住选址的市场和制度环境116

5.2.2排序区位选择模型与实证数据117

5.2.3区位偏好模型与区位选择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分析122

5.3企业选址的基本理论与相关研究127

5.3.1企业选址的基本理论和研究进展128

5.3.2集聚经济对企业选址影响的研究综述130

第6章 现代内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居住、就业与空间均衡133

6.1 Wheaton的土地“混合利用”模型133

6.1.1模型的基本假设:就业/人口分布和交通供给/需求134

6.1.2集聚经济下的最优土地利用模式135

6.1.3城市空间中的工资和租金梯度136

6.1.4城市空间均衡的形成过程137

6.2 Ogawa和Fujita的城市空间均衡模型138

6.2.1居住选址138

6.2.2企业选址139

6.2.3竞租结果139

6.3 LRH内生城市模型140

6.3.1 LRH模型基本理论介绍140

6.3.2企业选址141

6.3.3居住选址142

6.3.4空间均衡143

6.3.5引申讨论145

第7章 中国城市中居住与就业空间互动的驱动力与作用机理147

7.1集聚经济与通勤成本的权衡:来自工资补偿和工资溢价的证据147

7.1.1实证研究的数据基础及初步分析148

7.1.2通勤成本在工资中的反映——工资补偿151

7.1.3集聚经济在工资中的反映——工资溢价152

7.2办公与居住用地开发的空间结构:价格梯度、开发强度与区位154

7.2.1北京市土地市场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154

7.2.2实证研究结果156

7.2.3主要研究结论161

7.3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影响因素:对通勤时间和通勤流的分析162

7.3.1通勤行为决定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162

7.3.2通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64

第三篇 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衍生问题179

第8章 土地利用与交通的空间互动:理论与实证研究179

8.1土地利用与交通空间互动的理论研究179

8.1.1空间互动机制与主要理论179

8.1.2土地利用对交通的影响:对传统交通规划的概述181

8.1.3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183

8.1.4城市交通出行结构与土地利用形态的相关性184

8.2轨道交通的土地和房地产溢价效应研究185

8.2.1轨道交通溢价效应的机制分析185

8.2.2轨道交通溢价效应相关研究综述187

8.2.3轨道交通溢价效应的实证研究189

第9章 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住房和就业问题201

9.1住房与交通综合可支付性指数的设计与分析202

9.1.1将交通成本纳人住房可支付性评价中的必要性202

9.1.2住房与交通综合可支付性的国际研究202

9.1.3住房与交通综合可支付性指数:以北京市为例的探索性研究204

9.2“空间失配”理论与实证研究214

9.2.1“空间失配”理论的缘起和发展214

9.2.2“空间失配”实证研究的主要发现215

9.2.3中国城市中的“空间失配”现象与分析216

第10章 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居住分割:以“城中村”为例的研究217

10.1居住分割的形成机制及影响218

10.1.1居住分割的形成机制218

10.1.2居住分割对弱势群体的不利影响220

10.2中国城市中居住分割的现状及影响:以“城中村”为例221

10.2.1“城中村”中农民工的生活、工作与住房状况:基于北京市2008年“城中村”调查的分析221

10.2.2居住分割对弱势群体人力资本积累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232

10.3农民工住房政策、经济增长和社会融合:理论模型与政策含义236

10.3.1模型与推论236

10.3.2理论模型的政策含义249

第11章 城市空间结构的低碳效果251

11.1低碳城市生活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证252

11.1.1城市增长与生活碳排放252

11.1.2城市空间结构与碳排放的实证发现260

11.2中国低碳城市生活的实证研究261

11.2.1中国城市生活碳排放的构成及空间差异性261

11.2.2低碳城市空间结构:从私家车角度的研究271

第12章 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环境”空间—体化模型:理论和应用279

12.1空间一体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框架279

12.2空间一体化研究在TDM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为例282

12.2.1模型关注的行为替代关系284

12.2.2模型建立的基本思路284

12.2.3数据及模型标定289

12.2.4政策模拟及效果评价:拥堵费与燃油税的对比291

12.3城市空间仿真模型的研究与开发进展294

12.3.1国际现有城市空间仿真模型介绍295

12.3.2计算机仿真城市空间模型的机理简介:以UrbanSim为例296

12.3.3中国城市空间一体化模型的应用前景与关键问题300

参考文献307

后记3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