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辽宋西夏金代通史 4 教育科学文化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辽宋西夏金代通史 4 教育科学文化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36/33452167.jpg)
- 漆侠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9406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606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627页
- 主题词:中国-古代史-辽宋金元时代;教育史-中国-辽宋金元时代;自然科学史-中国-辽宋金元时代;文化史-中国-辽宋金元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辽宋西夏金代通史 4 教育科学文化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辽朝文化1
第一节 科技与学术1
一、天文1
二、医药卫生2
三、语言文字研究2
四、契丹语言文字3
五、启蒙教育4
六、史学4
第二节 艺术文学5
一、绘画5
二、建筑、雕塑、陶瓷工艺7
三、乐舞、戏剧9
四、书法10
五、文学11
第二章 宋学的形成、发展和演变14
第一节 宋学:我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的巨大变革14
一、宋学的概念与内涵14
二、宋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16
三、宋学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18
第二节 庆历前后宋学的形成19
一、庆历新政前后宋学的形成和宋学形成阶段的主要特征19
二、宋学形成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经学上的成就21
第三节 宋学的发展和各学派的形成31
一、王安石学派(荆公学派)32
二、司马光学派(温公学派)41
三、苏氏蜀学派47
四、以洛、关为代表的理学派57
第四节 理学的兴发和宋学的演变67
一、对荆公新学的压制与二程理学的兴发67
二、南宋乾道、淳熙年间鼎足而立的讲学形势及其演进70
三、南宋后期的理学97
第三章 宋朝教育107
第一节 宋朝的国子监和太学107
一、国子监和太学作用的变化107
二、国子监和太学的教材和课程110
三、国子监和太学的考试与升级112
第二节 宋朝的州县学119
一、州学系统的形成和发展119
二、县学的建设和普及121
三、州县学的升级制度122
第三节 宋朝的书院127
一、书院教育的萌芽127
二、书院教育的沉寂和复兴130
三、书院教育的极盛134
第四节 宋朝的私立学校136
一、北宋前期的私立学校137
二、北宋后期的私立学校138
三、南宋前期的私立学校139
四、南宋后期的私立学校143
第五节 宋朝的小学144
一、官办和私立小学的发展144
二、小学的课程和教材146
三、宋朝小学教育内容的变化和影响153
四、宋朝教育的普及和识字率的提高153
第六节 宋朝的专业学校154
一、太医局与医学154
二、武学与律学155
三、算学、书学、画学和道学156
第七节 宋朝教育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158
第四章 宋朝的科学技术成就168
第一节 宋朝的技术科学169
一、火药和火器169
二、造船技术175
三、指南针和航海178
四、活字印刷术183
五、制瓷185
六、冶金188
七、井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190
八、建筑、桥梁和《营造法式》194
九、纺织198
第二节 宋朝的天文学和历法200
一、天文仪器201
二、天文图203
三、天文数据和天文观测的精确化与数学方法206
四、历法改革208
五、《新仪象法要》208
第三节 宋朝的算学209
一、宋朝的数学名家209
二、宋朝的数学成就211
第四节 物理学与化学知识215
第五节 宋朝地学的新发展217
一、以石刻地图为特点的地图学217
二、矿物岩石著作220
三、游记地理222
四、水文学的蓬勃发展223
五、水利学著作226
第六节 宋朝的医药学228
一、宋朝医药学社会地位的提高228
二、本草学230
三、医方学231
四、宋朝的临床医学232
五、宋慈的《洗冤集录》233
第七节 农学和生物学234
一、土地利用方式的发展235
二、作物种类的增加与分布239
三、多熟种植的发展和稻麦二熟制的形成244
四、农具和农耕技术的发展245
五、园艺、畜牧兽医和蚕桑技术250
六、宋朝的农书及农学文献257
七、宋朝的“鸟兽草木之学”259
第八节 科学人物和沈括263
一、宋朝的科技人物263
二、沈括265
第五章 宋朝史学271
第一节 两宋的史学思想272
一、宋初《春秋》学影响下的史学思想272
二、欧阳修的史学思想273
三、司马光的史学思想274
四、宋神宗、哲宗朝其他学者的史学思想275
五、吕祖谦的史学思想277
六、朱熹的史学思想278
七、郑樵的史学思想279
八、叶适的史学思想281
第二节 两宋的史学名著284
一、《旧五代史》284
二、《新唐书》285
三、《新五代史》287
四、《资治通鉴》289
五、《续资治通鉴长编》291
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与《建炎以来朝野杂记》292
七、《三朝北盟会编》293
八、郑樵《通志》294
第三节 两宋史学体裁的新开拓与研究方法的新发展295
一、会要体296
二、纲目体297
三、纪事本末体299
四、学术史300
五、金石学301
六、史学考异与考证方法304
第四节 两宋修史制度和官修本朝史307
一、起居院307
二、玉牒所308
三、日历所与会要所310
四、史馆、国史院与实录院312
五、两宋官修史书所反映的政争316
六、两宋对官藏图书的管理318
第五节 其他官修与私修著述321
一、官修类书、总集与刑法著作322
二、私修编年体、纪传体、纲目体、纪事本末体史著324
三、地理与方志著作325
四、私修书目与史料汇编327
五、官制、礼仪著作329
六、私修类书与总集330
第六章 宋朝文学332
第一节 宋朝文学的发展过程332
第二节 宋朝的文学理论337
一、概论337
二、诗话342
三、词话348
四、文话350
第三节 宋朝的散文、辞赋及四六文352
一、散文352
二、辞赋358
三、四六文360
第四节 宋诗及其流派362
第五节 宋朝的婉约词与豪放词377
一、柳永及北宋前期词人377
二、苏轼及北宋中期词人381
三、周邦彦及北宋后期词人385
四、辛弃疾及南宋豪放派词人389
五、姜夔及南宋婉约派词人394
第六节 宋朝的笔记、小说、戏剧398
一、笔记398
二、小说399
三、戏剧401
第七节 宋朝文学全面繁荣的原因402
第七章 宋朝艺术411
第一节 宋朝的书法411
一、北宋前期的书法411
二、蔡襄——“尚意”书风的发轫者413
三、苏、黄、米的书法艺术与书学思想415
四、北宋末期的书法420
五、南宋的书法422
第二节 宋朝的绘画424
一、宋朝画院与院体画风424
二、宋朝的人物画426
三、宋朝的山水画430
四、宋朝的花鸟画435
第三节 宋朝的雕塑438
一、宗教雕塑438
二、陵墓雕塑441
三、玩赏性雕塑443
第四节 宋代的工艺444
一、陶瓷444
二、其他工艺448
第八章 宋朝区域文化453
第一节 各地文化概况及特点454
一、各地文化概况454
二、各地习俗的基本特点461
三、各地人才分布差异465
第二节 学术艺术的区域差别474
一、学术的区域演变及儒学的地域化475
二、文学的区域特征479
三、美术、音乐的区域分布484
第三节 区域文化的交流488
一、北方文化向南方的扩散489
二、南方文化向北方的扩散493
第九章 西夏文化498
第一节 西夏文的创制、使用与流传498
第二节 西夏文学艺术500
一、文学500
二、党项族的民族气质与音乐、舞蹈501
三、绘画、书法502
四、雕塑503
五、工艺美术503
第三节 西夏教育504
第十章 金朝文化507
第一节 教育507
第二节 科技与学术512
一、天文历法512
二、数学512
三、医学513
四、桥梁建筑514
五、女真语言文字515
六、史学516
第三节 文学与艺术516
一、文学517
二、书法、绘画与雕塑518
三、音乐、戏曲与舞蹈520
第十一章 中国境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526
第一节 宋与辽、金、西夏的文化交流526
一、宋、辽间的文化交流526
二、宋、金间的文化交流532
三、宋、西夏间的文化交流536
第二节 宋与大理、吐蕃、诸回鹘间的文化交流540
一、宋与大理间的文化交流541
二、宋与河西吐蕃、回鹘间的文化交流542
三、宋与西域诸回鹘间的文化交流545
第三节 辽、金、西夏及河西、西域诸民族间的文化交流548
一、辽、金与西夏及河西、西域诸民族间的文化交流548
二、西夏以及河西、西域诸吐蕃、回鹘政权间的文化交流554
第十二章 对外文化交流558
第一节 宋与高丽、日本的文化交流558
一、宋与高丽的文化交流558
二、宋与日本的文化交流569
第二节 宋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578
一、宋与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诸国的文化交流578
二、宋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诸国的文化交流582
第三节 宋与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的文化交流585
一、宋与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585
二、宋与中东、西亚地区的文化交流588
三、宋与东非、北非等地区的文化交流593
第四节 辽、金、西夏等的对外文化交流598
一、辽、金的对外文化交流598
二、西夏、大理等的对外文化交流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