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区域重大自然灾害社会风险演化机理及应对策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区域重大自然灾害社会风险演化机理及应对策略](https://www.shukui.net/cover/72/33447822.jpg)
- 徐选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84660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68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18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区域重大自然灾害社会风险演化机理及应对策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社会风险现状分析1
第二节 研究内容体系框架5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7
一 总体研究思路7
二 研究方法7
第四节 本章小结8
第二章 理论基础10
第一节 风险放大理论10
第二节 风险信息扩散理论12
第三节 社会资本治理理论13
第四节 复杂社会网络理论15
第五节 ISR压力模型17
第六节 本章小结19
第三章 重大自然灾害社会风险研究总述20
第一节 重大自然灾害社会风险识别与分类20
一 重大自然灾害社会风险识别21
二 重大自然灾害社会风险分类23
第二节 重大自然灾害社会风险定义28
第三节 重大自然灾害社会风险演化与应对28
一 重大自然灾害社会风险演化一般过程28
二 重大自然灾害社会风险一般应对策略32
第四节 本章小结35
第四章 社会心理风险演化机理及应对策略36
第一节 基于改进ISR压力模型的极端气象灾害社会心理风险识别36
一 社会心理风险识别37
二 改进的ISR压力模型37
三 极端气象灾害社会心理风险源识别39
四 极端气象灾害社会心理风险应对资源识别41
五 极端气象灾害社会心理风险表现形式识别43
第二节 极端气象灾害社会心理风险影响因素实证研究46
一 理论模型与相关假设46
二 问卷设计51
三 数据收集与分析53
四 回归分析58
五 结果讨论与应对策略61
第三节 极端气象灾害社会心理风险扩散演化机理64
一 极端气象灾害社会心理风险扩散机理65
二 极端气象灾害社会心理风险演化阶段划分70
三 基于SIR传染模型的社会心理风险演化机理72
四 极端气象灾害社会心理风险应对策略79
五 结果讨论与应对策略80
第四节 本章小结81
第五章 社会舆情风险演化机理及应对策略83
第一节 重大地震灾害社会舆情风险演化过程83
一 生成期84
二 扩散期84
三 衰退平复期84
第二节 社会舆情风险信息扩散模型构建85
一 基于风险沟通原则的模型假设85
二 BASS模型86
三 基于改进BASS模型的风险信息扩散模型87
第三节 社会舆情风险演化的仿真结果与应对策略88
一 风险信息扩散的阶段划分88
二 灵敏度分析及仿真结果91
三 应对策略99
第四节 本章小结100
第六章 社会稳定风险演化机理及应对策略102
第一节 基于生命周期的重大洪涝灾害社会稳定风险识别102
一 重大洪涝灾害生命周期102
二 重大洪涝灾害生命周期的划分102
三 重大洪涝灾害社会稳定风险识别104
第二节 基于复杂网络的重大洪涝灾害社会稳定风险演化机理110
一 重大洪涝灾害社会稳定风险演化特点分析110
二 重大洪涝灾害社会稳定风险演化拓扑结构模型111
三 复杂网络紧密度指标111
四 重大洪涝灾害社会稳定风险演化分析113
五 重大洪涝灾害社会稳定风险应对策略116
第三节 基于流介数指标的重大洪涝灾害社会稳定风险评价116
一 重大洪涝灾害社会稳定风险评价研究目的117
二 重大洪涝灾害社会稳定风险演化拓扑结构建模118
三 基于改进的流介数指标的重大洪涝灾害社会稳定风险评价119
第四节 本章小结128
第七章 社会脆弱性风险评价应用与应对策略130
第一节 社会脆弱性风险演化机理130
第二节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社会脆弱性评价方法131
一 问题描述132
二 基于粗糙集属性约简方法的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约简137
三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地震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价140
第三节 案例分析143
一 四川地震灾害社会脆弱性综合评价143
二 结果分析与应对策略145
第四节 本章小结146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148
第一节 结论148
第二节 展望149
参考文献151
后记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