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微机硬盘管理实用详解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微机硬盘管理实用详解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未知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25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微机硬盘管理实用详解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认识硬盘1

1.1 硬盘的由来1

1.2 硬盘的分类2

1.2.1 PC机IDE与EIDE硬盘2

1.2.2 SCSI硬盘3

1.2.3 活动硬盘3

1.2.4 笔记本电脑硬盘4

1.2.5 磁光盘4

1.2.6 磁盘阵列4

1.3.3 ESDI接口5

1.3.2 EIDE接口5

1.3.1 IDE接口5

1.3 硬盘常见的接口种类5

1.3.4 SCSI接口6

1.3.5 新型接口纤维通道6

1.4 硬盘容量的计算方法6

1.4.1 位(bit)6

1.4.2 字节(byte)7

1.5 硬盘的型号7

1.5.1 IBM 硬盘的命名规则7

1.5.2 IBM 硬盘型号中各项目的意义8

1.5.3 IBM 硬盘目前的三个主要系列9

2.1.1 硬盘的外部结构10

第2章 硬盘技术10

2.1 硬盘的结构10

2.1.2 硬盘的内部结构11

2.2 硬盘的工作原理14

2.2.1 硬盘如何工作14

2.2.2 DIDE接口标准硬盘的三种控制模式15

2.3 硬盘的技术参数15

2.4 硬盘的数据结构17

2.5 选择什么样的硬盘18

2.5.1 从硬盘的性能上选择18

2.5.2 从流行的品牌上选择19

3.1.1 调整硬盘上的跳线设置20

3.1.2 连接信号线与电源线20

第3章 硬盘的软件、硬件安装与参数设置20

3.1 硬盘的硬件安装20

3.1.3 硬盘的机械安装21

3.1.4 硬盘与适配器(卡)的电气连接21

3.2 硬盘参数的设置22

3.2.1 硬盘容量、柱面数、磁头数、每磁道扇区数等参数的设置22

3.2.2 设置硬盘读写工作模式(HDD Mode)23

3.3 硬盘的软件安装23

3.3.1 几种流行BIOS的特点24

3.3.2 Award BIOS有关硬盘参数设置24

3.3.3 AMI BIOS(即Win BIOS)有关硬盘参数设置25

3.3.4 Phoenix BIOS有关硬盘的参数设置26

3.4 硬盘常规检测27

3.4.1 硬盘兼容性27

3.4.2 硬盘的磁介质表面检测27

第4章 硬盘容量限制的阶梯29

4.1 硬盘容量限制的起因29

4.2 Int 13接口与ATA接口29

4.2.1 Int 13接口30

4.2.2 ATA接口30

4.3.1 528MB(1024柱面)阶梯31

4.3 硬盘容量限制的分类31

4.3.2 2.1GB(4096柱面)阶梯32

4.3.3 4.2GB阶梯32

4.3.4 8.4GB(Inet 13h)阶梯33

4.3.5 33.8GB(65535柱面) 阶梯33

4.3.6 15GB和40GB阶梯33

4.3.7 137GB(ATA接口)阶梯34

4.4 各种操作系统下的容量界限34

4.5 硬盘容量限制的症状35

4.6 解决硬盘容量限制的方法35

4.6.1 突破硬盘容量528MB的限制35

4.6.4 解决方案37

4.6.3 实在8GB限制37

4.6.2 突破2GB限制37

4.7 在各种操作系统下大容量IDE硬盘的使用38

第5章 硬盘管理与分区40

5.1 硬盘分区的概念40

5.1.1 分区的一般概念40

5.1.2 硬盘分区形式40

5.1.3 理解DOS分区41

5.1.4 驱动器号的分配42

5.1.5 分区与逻辑磁盘的区别43

5.2.1 分区的结构44

5.2.2 硬盘启动过程44

5.2 硬盘分区的结构44

5.3 硬盘分区的目的与用途45

5.3.1 节省硬盘空间,增加硬盘效率45

5.3.2 放置不同的操作系统45

5.3.3 硬盘分区的优点46

5.3.4 合理分区46

5.4 分区软件FKISK和PQMagic47

5.4.1 FAISK的主要功能47

5.4.2 分区魔术师PQMagic47

5.5 硬盘管理软件概述47

6.2.1 简易安装概要49

6.2 简易安装方式49

6.1 Quantum DM使用概述49

第6章 DM硬盘管理软件49

6.2.2 简易安装的基本操作50

6.3 高级安装操作方式52

6.3.1 分为1个分区的操作方法53

6.3.2 分为5个分区的操作方法54

6.3.3 自定义分区方式的操作方法55

6.4 手动操作方式57

6.4.1 手工分区法步骤概要57

6.4.2 手动分区法基本操作58

6.5.1 所有分区格式化61

6.5 硬盘格式化操作方法61

6.5.2 单个分区格式化63

6.5.3 硬盘FAT32系统的操作64

第7章 Ontrack DM软件66

7.1 使用Ontrack DM的缘由66

7.2 Ontrack DM的简易安装方式66

7.3 Ontrack DM的高级选项方式68

7.4 维护应用程序69

7.5 应用Ontrack DM的问题72

第8章 EZ-MAX硬盘管理软件操作73

8.1 安装EZ-MAX软件73

8.2 安装硬盘驱动器75

8.3.1 Advanced Options菜单设置76

8.3 EZ-Drive程序的参数设置76

8.3.2 EZ-BIOS Setup高级选项操作77

8.3.3 卸载EZ-Drive78

第9章 传输模式、文件格式及其之间的转换80

9.1 从IDE传输模式到Ultra DMA66/100传输模式80

9.1.1 IDE传输模式及其演变80

9.1.2 UDMA66/100传输模式81

9.2.1 UDMA33切换到UDMA6682

9.2.2 UDMA66切换到UDMA3382

9.2 UDMA33与UDMA66模式的切换82

9.3 FAT16与FAT32格式的切换83

9.3.1 FAT32和FAT16文件系统的区别83

9.3.2 在FAT16到FAT32转换之前的须知83

9.3.3 FAT16转换到FAT3283

9.3.4 FAT32转换到FAT1684

9.4 同时使用FAT32与FAT1684

9.4.1 硬盘所有的分区都小于2GB时同时使用84

9.4.2 硬盘分区大于2GB时同时使用85

9.5 FAT32文件系统与NTFS文件系统的切换86

9.5.1 FAT32切换到NTFS86

9.6 新型硬盘使用的相关问题87

9.6.1 Ultra DMA33模式硬盘速度比PIO Mode 4模式真的快一倍吗?87

9.5.2 NTFS切换到FAT3287

9.6.2 SCSI介面比EIDE介面速度快多少?88

9.6.3 可更换盘片硬盘与活动硬盘有什么不同?88

第10章 硬盘分区软件FDISK90

10.1 FDISK的分区预备90

10.1.1 分区准备90

10.1.2 进入FDISK程序91

10.1.3 分区程序FDISK及其主界面中各项的意义92

10.2 单硬盘建立分区操作93

10.2.1 建立分区93

10.1.4 分区顺序93

10.2.2 建立主DOS分区94

10.2.3 建立扩展DOS分区95

10.2.4 建立逻辑DOS驱动器96

10.3 设置活动分区和格式化硬盘98

10.3.1 设置活动分区98

10.3.2 格式化硬盘99

10.4 单硬盘删除分区操作101

10.4.1 删除逻辑DOS驱动器101

10.4.2 删除扩展DOS分区104

10.4.3 删除主DOS分区104

10.4.4 查看分区信息105

10.5.1 双硬盘的信息106

10.5 双硬盘建立分区操作106

10.5.2 删除第二硬盘的分区108

10.5.3 建立第二硬盘的分区110

10.6 FDISK的参数开关111

10.6.1 已公开的参数开关111

10.6.2 隐藏的参数开关111

第11章 分区魔术师PartitionMagic113

11.1 PQMagic 4.x版使用方法113

11.1.1 PQMagic 4.x版特点113

11.1.2 PQMagic 4.0的安装113

11.1.3 PQMagic 基本操作114

11.1.4 PQMagic 4.x 应用117

11.1.5 移动应用程序119

11.1.6 磁盘代号的异动处理120

11.2 多重操作系统安装与引导121

11.2.1 快速引异工具PQBoot121

11.2.2 使用多重开机工具实现多C盘引导121

11.3 PQMagic 5.x版本124

11.3.1 PQMagic 5.x的新增功能特点124

11.3.2 PQMagic 5.x 的常用操作125

第12章 硬备用克隆Ghost128

12.1 Ghost软件概述128

12.2 Norton Ghost 6.5版本128

12.2.1 硬盘分区的备份与复原129

12.2.3 其他功能131

12.2.2 硬盘的检查与扫描131

12.3 Ghost 2000版本132

12.3.1 硬盘管理132

12.3.2 分区管理133

12.3.3 硬盘检查134

12.4 Norton Ghost的应用技巧135

12.4.1 高级选项的配置参数135

12.4.2 图形化界面下GHO文件的管理136

12.4.3 Ghost的常用技巧137

13.1.1 Smart FDISK 的安装138

13.1.2 创建分区138

13.1 Smart FDISK138

第13章 其他硬盘管理软件138

13.1.3 安装与使用启动管理器142

13.1.4 同一硬盘安装多操作系统143

13.1.5 多硬盘上安装多操作系统144

13.2 特异功能SPFDISK144

13.2.1 分割硬盘145

13.2.2 设定活动分区与存储分区表147

13.2.3 更改或建立扩展分区150

13.2.4 转换磁盘文件系统151

13.2.5 启动管理程序152

13.2.6 恢复普通启动方式153

13.3 Diskedit程序154

13.3.1 Diskedit的安装154

13.3.2 选择操作的对象155

13.3.3 编辑操作的对象158

13.3.4 Diskedit的其他功能159

第14章 硬盘低级格式化工具160

14.1 低级格式化的概述160

14.1.1 低级格式化的主要功能与用途160

14.1.2 硬盘交错因子160

14.1.3 对硬盘做低级格式化的一般原则161

14.2 BIOS内置硬盘的低级格式化实用程序162

14.2.1 进入BIOS内置低级格式化实用程序的方法162

14.2.2 低级格式化实用程序参数设置162

14.2.3 进行硬盘低级格式化预备164

14.3 Disk Manager快速低级格式化165

14.3.1 DM的启动和使用166

14.3.2 手动方式做低级格式化166

14.4 使用DEBUG对硬盘进行低级格式化167

14.4.1 直接调用ROM BIOS中存放的低级格式化程序167

14.4.2 调用BIOS 中Int 13h中断的7号功能167

14.4.3 调用BIOS 中Int 13h中断的5号功能167

14.6 用工具软件ADM做低级格式化168

14.5 硬盘低级格式化工具软件HDFormat168

第15章 深入解析硬盘的组织结构171

15.1 硬盘组织结构的概况171

15.1.1 硬盘的组织171

15.1.2 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171

15.1.3 硬盘的数据结构172

15.2 分区与分区表172

15.2.1 MBR的组成172

15.2.2 硬盘分区174

15.2.3 分区表的组成175

15.2.4 硬盘分区表实例175

15.3.2 BIOS参数区176

15.3 DOS引导扇区176

15.3.1 DBR的结构176

15.3.3 BPB参数块实例177

15.3.4 DOS引导程序177

15.4 文件分配表FAT177

15.4.1 FAT表177

15.4.2 FAT的格式178

15.4.3 FAT文件寻簇链的计算步骤178

15.4.4 FAT应用实例178

15.5 DIR区和DATA区179

15.6 硬盘分区信息代码179

16.2.1 FAT16文件系统在分区中的分布格局182

16.2 FAT16文件系统182

第16章 深入解析硬盘的文件系统182

16.1 磁盘文件系统的概念182

16.2.2 FAT16文件系统的管理空间183

16.3 FAT32文件系统184

16.3.1 FAT32文件系统在分区中的分布格局184

16.3.2 FAT32文件系统的管理空间185

16.3.3 FDISK和Format程序对FAT32文件系统的支持185

16.4 NTFS文件系统185

16.4.1 NTFS文件系统概述185

16.4.2 NTFS文件系统在分区中的分布格局186

16.4.3 NTFS文件系统的管理空间186

16.5.1 HPFS文件系统187

16.4.4 NTFS文件系统与FAT文件之间的转换187

16.5 其他磁盘文件系统187

19.5.2 NFS文件系统188

16.5.3 Linux Ext2文件系统和Linux Swap文件系统188

第17章 影响硬盘性能的主要因素189

17.1 影响硬盘速度的主要因素189

17.1.1 硬盘的转速189

17.1.2 平均寻道时间189

17.1.3 内部传输速率189

17.2 影响硬盘性能的主要因素190

17.2.1 磁头技术与单片容量190

17.1.4 硬盘的缓存调整190

17.1.5 硬盘的数据传输模式190

17.2.2 硬盘自身的安全保障技术191

17.2.3 热量191

第18章 多操作系统安装技术192

18.1 在同一硬盘中安装多操作系统192

18.1.1 安装多操作系统的一般方法192

18.1.2 在同一硬盘中安装两个操作系统实例193

18.2.1 建立多C盘的原理194

18.2.2 引导管理器194

18.2 多C盘的管理、分区技术194

18.2.3 分神的Partition Magic195

18.2.4 Sstem Commander196

第19章 硬盘的常规维护198

19.1 硬盘的物理维护198

19.1.1 从硬盘原理看问题的由来198

19.1.2 减少振动,给硬盘一个宁静的环境198

19.1.3 降低温度,给硬盘一个舒适的“家居”198

19.1.4 给硬盘减负,即减少磁头与磁性钢片的磨擦199

19.1.5 注意防尘,给硬盘一个清洁的世界199

19.1.6 控制环境温度,防止高温、潮湿、磁场对硬盘的影响199

19.2.1 扫描硬盘以排队系统的软故障200

19.2 硬盘的磁盘扫描与碎片整理200

19.2.2 扫描病毒,御敌于“城外”201

19.2.3 对磁盘碎片进行整理,提高硬盘的运行速度201

19.3 清理无用文件,增加可用空间203

19.4 硬盘重要信息的备份与自动维护204

19.4.1 备份与恢复硬盘MBR204

19.4.2 备份硬盘数据,保护数据安全205

19.4.3 使用任务计划程序,自动维护系统206

19.5 怎样提高硬盘的效率207

19.5.1 激活硬盘的写缓存功能207

19.5.2 激活硬盘的DMA功能208

19.6.1 应急盘的概念209

19.5.3 增强硬盘的输入输出效率209

19.6 应急盘的制作209

19.6.2 应急盘的组成210

19.6.3 创建应急盘210

19.6.4 使用应急盘211

19.6.5 应用中的问题212

第20章 抢救硬盘213

20.1 硬盘的引导过程213

20.1.1 与硬盘引导有关的关键程序区和数据区213

20.1.2 硬盘的引导流程214

20.2 硬盘的引导过程及失败的机理214

20.4 硬盘坏道的修复216

20.4.1 物理性硬盘故障216

20.3 硬盘故障的查找方法216

20.4.2 硬盘出现坏道(系统区域)时的数据抢救217

20.5 硬盘常见软故障的修复217

20.5.1 硬盘引导失败的原因217

20.5.2 硬盘引导软故障217

20.5.3 硬盘的启动软故障218

20.5.4 硬盘关键程序与数据的软故障219

20.6 修复被CIH病毒破坏的硬盘220

20.7 即使绝望,也要在绝望中努力221

21.1.2 GMR巨磁阻磁头223

21.1.3 光学辅助温彻斯特技术223

21.1 新型磁头技术223

21.1.1 MR磁头223

第21章 硬盘新技术及未来存储技术展望223

21.2 高转速、大缓存的新硬盘224

21.2.1 更高的主轴电机转速224

21.2.2 液态轴承马达224

21.2.3 UltraDSP技术及接口技术224

21.2.4 更大的硬盘高速缓存224

21.3 日新月异的硬盘保护技术224

21.3.6 MaxSafe数据保护技术225

21.3.4 DPS数据保护系统225

21.3.5 ShockBlock防震技术225

21.3.3 DFT技术225

21.3.2 SPS震动保护系统225

21.3.1 Data Lifeguard技术225

21.3.7 Seashiele防震保护技术226

21.3.8 Drive Self Test技术226

21.4 新型接口技术226

21.4.1 Ultradma/66T Ultra DMA/100226

21.4.2 Ultra 160/mSCSI226

21.4.3 光纤接口227

21.4.4 IEEE 1394规范接口227

21.5 硬盘接口新标准——Serial ATA227

21.5.3 Serial ATA 的特点228

21.5.2 Serial ATA 的工作原理228

21.5.1 Serial ATA 的提出228

21.5.4 Serial ATA 的展望229

21.6 USB接口硬盘229

21.6.1 USB接口简述229

21.6.2 USB硬盘230

21.6.3 优盘230

21.7 未来存储技术AFC介质231

附录232

附录A 硬盘参数表232

附录B 其他硬盘型号命名简介233

附录C 硬盘厂商网址235

附录D 硬盘主要参数指标236

附录E 硬盘振动和冲击测试指标2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