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中国的逻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城市中国的逻辑](https://www.shukui.net/cover/45/33870686.jpg)
- 陈映芳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ISBN:9787108039118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85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495页
- 主题词:城市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城市中国的逻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章 几点反思与归纳1
一 中国正在发生什么——现实判断与理论参照2
二 “城市”与国家17
三 城市中国的体制与逻辑26
第一部分 城市化43
第一章 “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43
一 问题指向及核心概念43
二 制度安排与变动47
三 第三身份的建构与认同55
第二章 “利益链”如何形成:城市吸纳外来务工人员的机制62
一 城市的排斥与吸纳63
二 企业的选择:“非市民”成为廉价劳动力之源66
三 城市下层居民&城郊农民:特殊的房东阶层70
四 基层行政部门:变“外来人口”为利益之源74
五 关于“利益链”77
第三章 征地农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调查84
一 “城市化”与“市民化”85
二 就业难与被问题化的“征地农民”87
三 征地人员为什么“竞争”不过外来民工?92
四 征地人员的非市民待遇和市民意识99
附 “城市化”质疑104
第二部分 城市开发113
第四章 空间与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城市改造——上海棚户区的实例(1949—1979)113
一 中心与边缘:城市空间结构的延续113
二 棚户区改造120
三 “下只角”:城市贫困的固化130
四 结语138
第五章 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与合理性空间143
一 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144
二 城市政府的机会结构和城市开发的合理性空间149
三 动迁居民:未被转换成公平正义的补偿愿望和动迁创伤162
四 进一步的讨论171
第六章 城市开发与住房排斥:城市准入制的表象及实质179
一 土地开发与城市的吸纳&排斥180
二 城市门户开放与市民待遇体系的演变184
三 为什么是“合法固定住所”:对乡城迁移人员的空间&住房排斥197
四 结语206
第三部分 都市运动213
第七章 利益结构的断裂——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213
一 城市贫困群体利益受损状况214
二 利益表达的渠道不畅的基本情况219
三 社会利益结构的断裂224
四 关于“上访闹事”:贫困群体被“刁民&暴民”化的机制229
附 群体利益的表达如何可能234
第八章 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252
一 问题说明252
二 中产阶层的行动选择、运动效果及其影响要素258
三 问题讨论267
四 结语277
第九章 行动者的道德资源动员与中国社会兴起的逻辑280
一 “保卫家园”与行动者的政治伦理280
二 关于国家—社会的价值地位秩序293
三 社会兴起的逻辑:关于文化—制度关系302
四 简短的结语311
附 公民社会,一些共识在形成317
第四部分 城市社会结构325
第十章 国家与家庭、个人——城市中国的家庭制度(1949—1979)325
引子 将“家庭”放回“社会结构”325
一 家庭政策及其对个人的规定性329
二 “国家”与“个人—家庭”的互动:“知青政策”的例子342
三 问题讨论:国家—家庭—个人关系的多义性351
四 结论358
第十一章 城市贫困的新问题——基于上海市的调查363
一 社保系统未覆盖的城市贫困364
二 城市贫困的再生373
三 城市贫困与城市下层的激进主义385
第十二章 转型期社会开放度的中俄比较——比较历史社会学的尝试389
一 从富裕层出身看中俄社会开放度的差异390
二 如何说明差异393
三 关于身份制和等级特权制度:对转型前中国和苏联社会分层系统的再考察399
四 社会分层系统自我颠覆和调整的不同样态401
五 八九十年代两国社会开放度差异的形成405
六 简短的结语407
第五部分 认识论/方法论413
第十三章 传统中国再认识——乡土中国、城市中国及城乡关系413
一 社会学与中国认识413
二 “乡土中国”:被单性化的传统中国419
三 乡土性与中国的现代性426
第十四章 中国城市下层研究的经纬和课题432
一 早期社会调查中的城市下层研究432
二 社会学重建以来的城市贫困问题研究437
三 城市下层研究面临的课题439
第十五章 在范式与经验之间——我们如何接近问题445
一 如何看待中国社会科学的“先天缺陷”?445
二 研究者主体与范式、经验的关系450
三 社会科学研究者如何实现对范式和主体的双重超越?457
第十六章 异常性揭示与正常性赋予——社会学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课题468
一 社会的正常性—异常性469
二 中国社会的“自我正常化”运动474
三 正常性赋予与异常性揭示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