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态循环经济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任正晓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ISBN:978750960800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45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58页
- 主题词:生态经济-经济发展-研究-西北地区;生态经济-经济发展-研究-西南地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生态循环经济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节 本书选题的意义1
一、本书选题的现实意义1
二、本书选题的理论意义3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5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主要方法10
一、本书研究范围的前置设定10
二、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11
第一章 生态循环经济问题的提出13
第一节 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13
第二节 循环经济理论及其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现实局限性25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与运行原理25
二、循环经济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显现的现实局限性35
第二章 生态循环经济理论的形成依据43
第一节 生态循环经济的思想先导: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与科学发展观43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基本原理43
二、科学发展观的现代生态理念47
第二节 生态循环经济的生成母本:生态伦理学与循环经济的耦合51
第三节 生态循环经济的历史根源:人类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53
一、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盲从阶段:自然主宰人类的时代54
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野蛮阶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时代55
三、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协调阶段:生态优先的新时代57
第四节 生态循环经济的文化渊源:中华生态伦理文化与生态文明58
一、中华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化58
二、中国古代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61
第五节 生态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生态学、系统论与经济学的经典理论64
一、生态学基础64
二、系统论基础69
三、经济学基础71
第三章 生态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与特征81
第一节 生态循环经济的概念与特征81
一、“生态价值优先”原则81
二、生态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84
三、生态循环经济的五大特征84
第二节 生态循环经济的运行原则90
一、生态资源全值化90
二、生产过程生态化92
三、生态功能有偿化93
四、整体利益最大化95
第三节 区域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96
一、区内发展与区际共容并重,区际共容优先96
二、发展经济与维护生态并重,维护生态优先97
三、市场融合与政策调控并重,政策调控优先97
四、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并重,代际公平优先98
第四章 国外实施生态与循环经济的经验借鉴101
第一节 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做法101
一、美国101
二、欧盟107
三、日本117
四、韩国120
第二节 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借鉴与启示122
第五章 中国西部地区的区域特征127
第一节 西部地区的自然特征128
一、江河源头128
二、生态屏障129
三、资源宝库131
第二节 西部地区的经济特征133
一、偏远落后134
二、长期贫困137
三、开放窗口138
第三节 西部地区的政治特征140
一、边疆稳定的第一防线140
二、反分裂的前沿阵地141
三、反恐怖的主攻战场142
第四节 西部地区的民族特征142
一、民族问题是西部地区的首要问题142
二、西部地区民族问题面临的主要挑战145
第六章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模式选择149
第一节 我国三次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对西部地区的深刻影响149
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调整演变的三个阶段149
二、国家三次区域发展战略布局调整对西部地区的深刻影响151
第二节 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154
一、西北七省区近11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分析155
二、西北七省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的综合分析与总体评价160
第三节 生态循环经济是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最优选择165
一、西部地区面临区域经济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的“两难选择”165
二、生态循环经济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发展模式167
第七章 西部地区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173
第一节 西部地区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路径173
一、生态循环农业的根本任务是克服农业的反生态属性174
二、资源高效利用型共生生态农业177
三、资源微观集聚型家庭生态农业190
四、生态强制修复型以工代赈农业196
五、西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例探析203
第二节 西部地区生态循环工业的发展路径215
一、传统线性工业经济模式与生态循环工业经济模式的比较216
二、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循环工业的现实必然与政策取向219
三、西部地区三种层次的生态循环工业发展路径224
四、西部地区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235
第三节 西部地区生态循环服务业的发展路径243
一、发展西部生态循环服务业的现实背景与积极意义244
二、产业模式之一:西部生态循环型物流业246
三、产业模式之二:西部原生态旅游业253
四、产业模式之三:西部绿色生活服务业260
第四节 西部地区生态循环型城镇建设的发展路径265
一、西部民族村寨城镇化对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聚集效应265
二、西部地区村寨城镇化的基本模式与功能配置273
三、生态循环型城镇的微观体系建设275
四、西部地区生态循环型城镇建设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同步发展279
第八章 西部地区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285
第一节 推动西部地区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各民族劳动者285
一、西部地区各民族劳动者是推动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285
二、切实提高和发挥西部各民族劳动者的素质技能286
三、实现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88
第二节 促进西部地区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生态补偿机制291
一、建立西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依据291
二、西部地区生态补偿的受益原则294
三、建立西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措施297
第三节 促进西部地区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文化与创新302
一、文化推动力:消除小农意识和“官文化”的影响302
二、创新推动力:科学发展理念下的机制创新306
第四节 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颁布实施《生态循环经济促进法》315
一、生态循环经济立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315
二、德国、日本循环经济立法的经验借鉴316
三、生态循环经济的立法原则和调整范围322
四、《生态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法律体系设计与制度安排326
附录331
参考文献337
后记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