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辩证法新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自然辩证法新教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3290295.jpg)
- 邬焜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53242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08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24页
- 主题词:自然辩证法-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自然辩证法新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及其在现代科学中的地位1
一、现代科学体系及其基本特征1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地位和性质4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逻辑主线6
一、关于自然哲学6
二、关于科学哲学8
三、关于技术哲学10
四、关于工程哲学12
五、自然辩证法体系的逻辑主线13
第三节 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15
一、科学与哲学的内在融合15
二、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指导17
三、科学对哲学的改造,哲学对科学的批判18
第四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21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21
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22
第一编 自然哲学26
第一章 自然界是物质和信息世界的统一26
第一节 存在领域的分割26
一、存在领域传统分割方式的缺陷26
二、存在领域分割的逻辑推演27
三、存在领域的重新分割28
第二节 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29
一、关于“物质”范畴29
二、关于“自然界”31
三、自然界的物质性34
第三节 间接存在的信息世界35
一、信息的本质35
二、信息的分类38
三、信息的质41
四、信息的特性43
五、信息的功能44
第四节 自然界的整体系统性50
一、系统、要素与联系50
二、系统的多样性52
三、系统的整体性54
四、系统的结构和功能56
第二章 自然界的双重演化61
第一节 演化范畴的双重规定61
一、演化是进退相依的统一61
二、演化是秩序之展开63
三、演化过程中的两类信息活动64
四、演化是信息产生、耗散和积累的过程65
第二节 宇宙自在的双重进化67
一、宇宙原始信息密码的破译67
二、原始宇宙的双重演化69
三、向更高层级的物质和信息模式跃迁的宇宙进化72
第三节 生命的信息进化75
一、适宜生命产生的宇宙环境的演化76
二、生命诞生的信模创生过程78
三、生命进化的信模跃迁过程81
四、动物信息活动的形态跃迁83
第四节 人类社会的信息进化85
一、多维存在的人85
二、社会本质的信息规定89
三、社会进化的信息尺度91
第三章 自然演化机制与可持续发展96
第一节 自然演化的一般机制96
一、热寂说与麦克斯韦妖96
二、进化与广义热力学第二定律99
三、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100
四、闭宇宙的自组织循环演化模式107
第二节 人化自然与自然生态伦理观113
一、从自在自然到人化自然113
二、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115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规范117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与科学发展观119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提出120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及其矛盾分析120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全球运作122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124
第四节 生态文明与知识经济126
一、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126
二、生态文明与知识经济127
第二编 科学、技术与工程哲学130
第四章 科学、技术、工程的概念、功能与结构130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结构和功能130
一、科学的本质130
二、科学的结构133
三、科学的功能136
第二节 技术的本质、结构和功能138
一、技术的本质138
二、技术的结构140
三、技术的功能141
第三节 工程的本质、结构与功能142
一、工程的本质142
二、工程的结构144
三、工程的功能146
第五章 科学发展与科学创新148
第一节 科学的历史发展148
一、科学的萌芽和文艺复兴148
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149
三、现代物理学的诞生和发展151
四、复杂信息系统理论的崛起152
第二节 科学革命与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158
一、科学革命的概念158
二、第一次科学革命:实体实在论和实体思维159
三、第二次科学革命:场能实在论和能量思维160
四、第三次科学革命:信息系统复杂综合的世界图景和信息思维162
第三节 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163
一、科学知识体系及其演化序列163
二、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165
第四节 科技贡献率、科技竞争力与科学活动中心167
一、科技贡献率167
二、综合国力与科技竞争力168
三、科学活动中心170
第五节 科学创新172
一、科学创新的一般过程172
二、科学创新的动力机制173
第六章 技术发展与技术创新176
第一节 近代以来技术发展的历程176
一、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技术发展176
二、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新技术发展177
第二节 技术发展的基本模式178
一、技术发展的基本矛盾178
二、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式179
三、技术发展的一般模式180
第三节 技术创新及其活动域的系统维度184
一、技术创新活动的分界与本质184
二、技术创新活动域的概念及其内核要素圈层186
三、技术创新活动域的外围要素圈层189
四、技术创新活动域的环境影响因素圈层191
五、技术创新活动域的宏观等级结构图示195
第四节 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型195
一、技术创新的线性模型195
二、技术创新的链环-回路模型与相互作用模型198
三、技术创新的周期模型与进化模型201
第五节 技术创新的自组织机制206
一、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出于利润动机的、动态学习的、经济系统的内生行为206
二、市场具有自发培育创新的能力,市场过程是对技术创新进行自组织的过程208
三、技术-经济范式的更替乃是有序模式跃迁的自组织进化过程209
四、技术创新具有自组织活动的一般特点209
第七章 工程发展与工程创新212
第一节 工程的历史发展212
一、20世纪以前的工程发展212
二、现代工程的产生与发展216
第二节 工程发展的一般模式219
一、工程发展的基本矛盾219
二、工程发展的主要形式220
三、工程发展的一般模式221
第三节 工程创新222
一、工程创新的概念及特点222
二、工程创新的一般过程226
三、工程创新的动力机制228
第三编 科学、技术与工程方法论235
第八章 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235
第一节 科学研究方法论概述235
一、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235
二、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236
第二节 科学问题与观察和实验方法237
一、科学问题237
二、科研选题240
三、观察方法243
四、实验方法245
五、观察与实验中的机遇248
第三节 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方法250
一、比较、分类和类比250
二、归纳和演绎253
三、分析与综合256
第四节 科学研究的非逻辑思维方法259
一、形象思维259
二、直觉和灵感261
第五节 数学方法264
一、数学方法及其特点265
二、数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266
三、数学模型方法267
第六节 建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方法269
一、建立科学假说的方法269
二、建立科学理论的方法271
第九章 现代综合方法275
第一节 系统方法275
一、系统和系统方法275
二、运用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276
三、系统方法的一般步骤278
四、系统方法的作用281
第二节 信息控制方法282
一、黑箱方法282
二、功能模拟方法285
三、反馈控制方法287
四、信息流程与网络方法289
第三节 复杂性研究方法292
一、复杂性的概念292
二、自组织方法293
三、回环方法297
四、多元竞争协同方法298
五、还原与整体统一的方法299
六、隐喻方法300
七、复杂性方法的启示302
第十章 技术发明与工程技术方法304
第一节 技术发明方法304
一、技术发明的特点、类型和成果形式304
二、创造性思维在技术发明中的作用308
三、技术发明创造的方法309
第二节 工程技术方法314
一、工程技术方法及其基本特点314
二、工程技术方法的类型317
三、工程技术方法与技术发明方法、科学方法的关系317
四、工程技术创造活动的一般程序319
五、工程技术研究项目的决策方法320
六、工程技术原理的构思方法324
七、工程技术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方法325
八、工程技术试验方法和方案实施方法331
第四编 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337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伦理337
第一节 科学、技术、工程共同体的含义与社会角色337
一、科学共同体337
二、技术共同体和工程共同体343
三、科学、技术、工程共同体的社会角色346
第二节 科技工作者的伦理基础353
一、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规范353
二、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规范356
第三节 科技越轨行为及其控制360
一、科技越轨行为的含义及分类361
二、科技越轨行为的控制363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互动367
第一节 科学、技术、工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67
一、科学、技术、工程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367
二、科学、技术、工程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370
第二节 社会对科学、技术、工程的影响372
一、经济基础对科学、技术、工程的影响373
二、政治对科学、技术、工程的影响373
三、教育对科学、技术、工程的影响374
四、文化对科学、技术、工程的影响376
第三节 科学、技术、工程的社会评价377
一、当代思潮对科学、技术、工程社会评价的主要倾向和流派377
二、科学、技术、工程社会评价的主要原则382
第四节 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发展384
一、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互动机制384
二、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转型385
三、科学、技术、工程与中国现代化385
第十三章 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389
第一节 国家竞争力与国家创新体系389
一、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发展389
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内涵与结构391
三、国家竞争力392
四、国家创新体系393
第二节 中国的自主创新战略394
一、中国自主创新战略提出的背景394
二、自主创新的含义与意义395
三、自主创新的类型396
四、自主创新战略与知识产权397
第三节 建设创新型国家398
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398
二、自主创新战略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系400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际经验:案例研究401
四、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问题与任务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