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计算法学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计算法学导论
  • 张妮,蒲亦非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48603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01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217页
  • 主题词:法学-统计模型-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计算法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计算法学的产生1

1.1 问题框定——法学中的量化问题1

1.2 概念追问——什么是计算法学2

1.2.1 计算法学抑或计量法学3

1.2.2 计算法学在法学中的定位5

1.2.3 计算法学研究意义8

1.2.4 计算法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1

1.3 认识论基础——法是确定性与模糊性的综合体17

1.3.1 法的模糊性17

1.3.2 法学定量研究——有理无数慎谈学术18

1.3.3 法的科学性——自然为法立法21

1.4 法学基础——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25

1.5 数学基础——处理非线性问题研究成果的兴起26

1.5.1 模糊数学的特性27

1.5.2 人工智能用于法学研究的特性28

1.6 现实基础——案例作用在我国逐渐增强29

1.6.1 我国立法与司法的新动向29

1.6.2 法律三段式推理的悖论31

1.6.3 案例重要性再认识33

1.6.4 案例指导制度35

第2章 建立刑事量刑模型38

2.1 问题提出——量刑失衡38

2.2 量刑差异的思考40

2.2.1 我国量刑差异原因初步分析40

2.2.2 定量分析在克服量刑差异上的研究成果43

2.2.3 量刑基准的确定:逻辑推演法与实证分析法46

2.3 模糊数学理论基础48

2.3.1 模糊数学48

2.3.2 隶属度49

2.3.3 模糊量刑系统与量刑指南50

2.3.4 量刑指标的选择50

2.3.5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52

2.4 建立模糊量刑模型53

2.4.1 量刑指标的选择——以强奸案为例53

2.4.2 评价指标的权重56

2.4.3 个案实例分析57

2.5 小结——模糊量刑的优势58

第3章 立法文本的实证分析60

3.1 研究样本61

3.1.1 立法制度样本——以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和地方立法为主61

3.1.2 司法案例库——以医疗纠纷中精神损害赔偿案例为研究对象62

3.1.3 案例研究的前提假定63

3.2 国内外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研究综述64

3.3 精神损害立法现状68

3.3.1 立法文本颁布状况68

3.3.2 立法表现形式考察70

3.3.3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额的设立方式73

3.4 我国医疗纠纷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实际状况80

3.4.1 法律适用现状考察81

3.4.2 支持率考察81

3.4.3 赔偿额考察82

3.4.4 医疗纠纷中精神损害赔偿率的实证考察83

3.5 对我国医疗纠纷中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及司法反思及建议86

3.5.1 法律适用的反思86

3.5.2 支持率和赔偿额较低的原因分析87

3.5.3 对精神损害赔偿原则的反思88

3.5.4 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原则89

3.5.5 完善我国医疗精神损害赔偿功能的思考91

3.5.6 反思医疗纠纷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标准92

3.5.7 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标准设立方式的建议95

3.6 关于医疗纠纷中精神损害赔偿裁量因素97

3.6.1 立法角度考察精神损害赔偿裁量因素97

3.6.2 司法角度考察医疗纠纷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裁量因素99

3.7 本章小结102

第4章 建立民事裁量模型103

4.1 人工智能与法律——卓有成效的结合105

4.1.1 人工智能与法律发展简史105

4.1.2 人工智能与法律结合必要性107

4.1.3 人工智能与法律结合的优势与难点109

4.1.4 人工智能与法律的研究主题110

4.1.5 人工智能与法律研究的整体趋势112

4.2 法律裁量模型:现状、趋势、优劣势分析113

4.2.1 研究概况113

4.2.2 主要研究成果115

4.2.3 研究的新动向118

4.3 建立精神损害赔偿裁量模型的现实需求120

4.3.1 案例裁量差异巨大121

4.3.2 研究方法的诘难123

4.4 研究样本、假设、原则125

4.4.1 研究样本125

4.4.2 研究假设一——赔偿额各决定因素的不均衡性假设125

4.4.3 研究假设二——案例具有普适性126

4.4.4 量化分析的原则127

4.4.5 我国建立司法裁量模型的背景129

4.5 建立精神损害评价指标体系130

4.5.1 主要评价指标概述130

4.5.2 精神损害赔偿的指标体系131

4.6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司法裁量模型136

4.6.1 BP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136

4.6.2 人工智能裁量模型的工作流程138

4.6.3 人工智能精神损害裁量模型结果分析139

4.6.4 人工智能裁量模型运行结果的特点分析147

4.6.5 法律裁量模型优劣势分析148

4.7 建立司法裁量模型相关探讨与思考151

4.7.1 裁量模型的效力思考152

4.7.2 裁量模型对立法的影响154

4.8 对我国人工智能与法律研究的启示156

第5章 建立法律本体检索模型159

5.1 法律本体查询:现状、难点160

5.1.1 研究概述161

5.1.2 主要研究成果163

5.1.3 建构法律本体的难点和问题167

5.2 建立法律本体的挑战168

5.2.1 挑战一——法律模糊性169

5.2.2 挑战二——法律三段式推理的悖论170

5.2.3 挑战三——案例在中国司法中的有限作用170

5.3 建立法律检索本体171

5.3.1 法律本体的作用174

5.3.2 本体模块化的划分175

5.3.3 规范性文件的基本要素177

5.3.4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相关性177

5.3.5 案件的描述要素180

5.3.6 案例的相关性182

5.4 本章小结184

结论185

参考文献1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