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 4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 4](https://www.shukui.net/cover/72/33277174.jpg)
- 连玉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中国明代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80221970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873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51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 4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31 中国城市“十二五”发展基本原则研究报告1385
1.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1387
1.1 “十二五”时期坚持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新内涵1387
1.1.1 坚持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1387
1.1.2 坚持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1388
1.1.3 坚持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要求1388
1.2 “十二五”时期坚持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1389
1.2.1 要处理好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注重在提高经济质量基础上增加经济数量1389
1.2.2 要处理好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注重降低物质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1389
1.2.3 要处理好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的关系,注重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生产要素配置1390
1.2.4 要处理好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注重实现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统一1390
1.3 “十二五”时期实现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五个关键环节1391
1.3.1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1391
1.3.2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1391
1.3.3 着力深化体制改革1392
1.3.4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1392
1.3.5 着力强化科学管理1392
2.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内需与外需的关系1393
2.1 内需和外需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内需与外需应协调发展1393
2.2 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是“十二五”时期的战略方针1394
2.2.1 “十二五”时期内外需协调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1394
2.2.2 “十二五”时期必须立足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395
2.2.3 “十二五”时期扩大内需的重点是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1395
2.2.4 “十二五”时期巩固和扩大我国国际市场份额有良好契机1396
2.2.5 “十二五”要形成“以外促内”带动扩大内需的外贸格局1397
2.2.6 “十二五”时期要完善有利于内外需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1397
3.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1399
3.1 投资与消费的互动可形成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机制1399
3.1.1 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1399
3.1.2 经济的自主增长要以消费的主导作用为根本前提1400
3.1.3 经济的自主增长要以投资与消费自身增长为基础1401
3.1.4 经济的自主增长要求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协调1401
3.2 “十二五”时期要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结构及比例关系1402
3.2.1 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就是要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由消费和技术进步联合驱动转型1402
3.2.2 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就是要形成社会保障发展型的投资结构和发展成果共享型的消费结构1403
3.2.3 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要更加着力培育和提升国内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1407
4.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1409
4.1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改革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切入点1410
4.1.1 公共服务体制建设要综合考虑公平和效率1410
4.2.2 公共服务体制建设要求政府实现内外和谐1410
4.2 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职责分工1411
4.2.1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改革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关系1411
4.2.2 中央、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分工要与能力相匹配1411
4.2.3 强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责任1412
4.2.4 将中央与地方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分工纳入法制化的轨道1412
4.2.5 根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要改革和完善财政体制1413
4.2.6 积极培育新的财源,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1414
4.3 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完善公共治理结构1414
4.3.1 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为契机,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414
4.3.2 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1415
4.3.3 以政府为公共服务供给为核心,加快构建多元公共服务体系1415
5.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416
5.1 “十二五”新阶段新形势要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416
5.1.1 “十二五”人民群众对社会事业发展有新要求1416
5.2.2 “十二五”新阶段亟须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416
5.2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十二五”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1417
5.2.1 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1417
5.2.2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417
5.3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十二五”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1418
5.3.1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1419
5.3.2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1419
5.3.3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1420
5.3.4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需处理好四个重要关系1420
6.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1422
6.1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事关“十二五”全局1423
6.1.1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1423
6.1.2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事关“十二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1424
6.2 坚持以人为本是“十二五”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1426
6.2.1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条件1426
6.2.2 发展是最终目的和鲜明主题1426
6.2.3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1427
6.2.4 以人为本是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结合点1427
6.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纲统领“十二五”改革发展与稳定工作1427
6.3.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二五”改革工作1428
6.3.2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二五”发展工作1428
6.3.3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二五”稳定工作1429
32 中国城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报告1431
1.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下一轮经济繁荣长期增长的支柱产业1433
1.1 新兴产业是推动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新生力量1433
1.1.1 新兴产业的基本概念1433
1.1.2 新兴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它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先进性的要求1433
1.2 新兴产业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发展的制高点1434
1.2.1 发展新兴产业是适应资源环境压力的迫切需要1434
1.2.2 新兴产业将成为发达国家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1435
2.以新兴产业为切入点推进中国城市“十二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435
2.1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1436
2.2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应对国际经济危机的必然要求1437
2.3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1438
2.4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必由之路1438
3.“十二五”时期中国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1439
3.1 将新能源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性产业1440
3.1.1 新能源产业发展主导新的国际分工体系1440
3.1.2 新能源产业是解决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1441
3.1.3 新能源产业在我国的长期发展空间巨大1441
3.1.4 新能源产业是我国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1443
3.1.5 新能源产业发展要重点关注四大问题1444
3.1.6 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六大着力点1445
3.2 节能环保产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1457
3.2.1 节能环保产业是新的朝阳产业1457
3.2.2 节能环保产业是经济转型的突破口1457
3.2.3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需要重点解决三大问题1459
3.2.4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1459
3.2.5 推动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五大着力点1460
3.3 生物产业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1462
3.3.1 生物产业是世界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1462
3.3.2 生物产业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亮点1463
3.3.3 生物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可率先突破1465
3.3.4 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亟待解决四大问题1465
3.3.5 生物产业发展的总要求、目标及重点1465
3.3.6 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要点1467
3.4 新材料产业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行业1471
3.4.1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1471
3.4.2 新材料产业在我国发展前景非常广阔1472
3.4.3 新材料产业在我国发展面临诸多挑战1473
3.4.4 提升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的五大着力点1473
3.5 信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1479
3.5.1 “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的七大重点1480
3.5.2 TD助推产业链加速发展1482
3.6 海洋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1484
3.6.1 做大做强海洋经济1484
3.6.2 加快“蓝色国土”的资源开发1485
3.6.3 大力培养海洋人才1485
33 中国城市“十二五”产业升级与产业转型研究报告1487
1.“十一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及成效1489
1.1 “十一五”期间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产业结构见成效1489
1.1.1 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重点1489
1.1.2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1492
1.1.3 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1493
1.1.4 推进装备制造业取得突破性进展1494
1.1.5 不断增强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1494
1.1.6 淘汰落后产能取得阶段性成效1495
1.1.7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1495
1.1.8 不同所有制产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1495
1.2 “十一五”时期各省市产业结构调整现状1496
1.2.1 投资消费方面1496
1.2.2 外向经济方面1498
1.2.3 产业结构方面1500
1.2.4 科技创新方面1502
2.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主要存在三大问题1504
2.1 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亟待优化1504
2.1.1 第一产业“弱”且不“优”1504
2.1.2 第二产业“大”而不“强”1505
2.1.3 第三产业“快”而不“优”1506
2.2 三次产业总体效益水平亟待提高1507
2.2.1 经济增长无法拉动就业增长1507
2.2.2 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水平差1507
2.2.3 产业发展模式粗放,“三高”问题突出1508
2.3 新兴产业形成困难阻碍产业升级1509
2.3.1 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新兴产业形成困难1509
2.3.2 新兴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不完善,企业发展举步维艰1509
3.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处于新的重要历史关口1509
3.1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三大新趋向1510
3.1.1 产业发展重点向第三产业倾斜1510
3.1.2 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及并购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1511
3.1.3 高信息化、高科技化和高服务化主导着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1511
3.2 “十二五”城市经济发展面临保增长与调结构双重重任1513
3.2.1 上海市: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要目标1513
3.2.2 辽宁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1513
3.2.3 广东省:以“双转移”政策推进产业升级换代1514
3.3 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梯次转移迈出实质性步伐1515
3.3.1 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发达省市的支柱产业1515
3.3.2 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发达地区的主导产业1516
3.3.3 金融中心建设成为发达省市产业发展的重点1516
3.3.4 中西部省区则将化工、汽车、钢铁、能源列为支柱产业1517
4.“十二五”城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六大着力点1517
4.1 以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来共同促进产业发展1518
4.1.1 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1518
4.1.2 健全产业政策,更加注重新兴产业的发展1519
4.1.3 健全和完善财税政策,推进新技术产业化1520
4.1.4 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拓宽企业筹资渠道1520
4.2 以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素质1521
4.2.1 利用新兴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1521
4.2.2 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要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1521
4.2.3 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1522
4.3 以产业的地区布局规划引导产业转型1522
4.3.1 从产业趋同走向产业分工1522
4.3.2 从产业分散走向产业集聚1523
4.3.3 从粗放型产业模式走向产业链、产业区和产业带集约化模式1523
4.3.4 “十二五”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展望1525
4.4 以技术创新全面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529
4.4.1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1529
4.4.2 加快高科技产业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1530
4.5 以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构筑广就业的产业结构1531
4.5.1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向,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1531
4.5.2 构筑广就业的产业结构,尤其是推动服务业的发展1531
4.6 以加快城市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新动力1532
4.6.1 城市发展过程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过程1532
4.6.2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城市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1533
34 中国城市“十二五”推动投资体制深层次变革研究报告1537
1.投资是推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1539
1.1 投资通过要素投入影响经济增长1539
1.2 投资通过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1540
1.3 投资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1540
2.改革开放30年为“十二五”城市投资体制改革奠定基础1541
2.1 投资体制改革历经四个阶段1542
2.1.1 探索阶段(1979—1983年)1542
2.1.2 扩大改革阶段(1984—1988年)1542
2.1.3 深化改革探索阶段(1991—2003年)1543
2.1.4 继续深化改革的新阶段(2004年至今)1545
2.2 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成就1551
2.2.1 构建了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投资体制1551
2.2.2 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方式多样化1551
2.2.3 实现了政企分开和政府投资管理间接化1551
2.2.4 国有投资项目更加科学合理1552
2.2.5 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实现基本归位1553
3.“十二五”时期投资体制改革的趋势和重点1553
3.1 “十二五”时期投资体制改革需正确处理四大关系1553
3.1.1 正确处理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1553
3.1.2 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1556
3.1.3 正确处理保持适度投资增长和优化投资结构的关系1557
3.1.4 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关系1559
3.2 “十二五”期间我国投资体制改革呈现四大趋势1560
3.2.1 私人部门将成社会投资主体1560
3.2.2 政府投资更加凸显公益性目标1563
3.2.3 政府投资管理更加需要专业支撑1564
3.2.4 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将更加凸显1564
3.3 “十二五”期间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三个突破口1565
3.3.1 以改革国有投资、培育非公有经济投资主体、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为改革突破口1565
3.3.2 以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投资体制为改革突破口1567
3.3.3 以提升中介组织的功能为改革突破口1567
3.4 “十二五”期间中国城市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的六大重点1568
3.4.1 进一步完善公共投资审批制度1568
3.4.2 进一步完善核准制制度建设1568
3.4.3 发展资本市场,完善市场融资机制1569
3.4.4 构建科学合理的投资绩效监测体系1571
3.4.5 加快投资领域各项立法进程1572
3.4.6 适时调整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1573
4.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1578
4.1 企业是真正的投资主体,政府根据市场变化来制定政策1578
4.2 完善的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宽广渠道1578
4.3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引导企业投资活动顺利开展1579
4.4 完善的中介体系为企业投资提供优质服务1580
4.5 健全的相关法律规范投资活动1580
35 中国城市“十二五”区域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中心建设研究报告1583
1.“十二五”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1585
1.1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历程回顾1585
1.1.1 第一阶段(1979—1983年):金融体制改革奠基1585
1.1.2 第二阶段(1984—1992年):金融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金融体系为中心1585
1.1.3 第三阶段(1993—1997年):金融体制改革以市场化为中心1586
1.1.4 第四阶段(1998—2001年):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1586
1.1.5 第五阶段(2002年—至今):金融体制改革完备创新1586
1.2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基本评价1587
1.2.1 建立了统一健全的货币制度1587
1.2.2 形成了功能齐备的金融组织体系1587
1.2.3 构建了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1588
1.2.4 形成了灵活高效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1588
1.2.5 明确规范的金融监管体系1588
1.2.6 面向世界的金融开放1589
1.3 “十一五”期间我国金融业整体发展状况1589
1.3.1 从“十一五”期间金融增加值变化看我国金融业发展1589
1.3.2 从“十一五”期间金融业从业人员变化看我国金融业发展1590
1.3.3 从“十一五”期间金融发展度变化看我国金融业发展1590
1.3.4 从“十一五”期间存贷比变化看我国金融业发展1591
1.4 “十二五”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1592
1.4.1 全球金融体制改革迫在眉睫1592
1.4.2 我国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为改革重点1592
1.4.3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四大重点1593
2.中央金融体制改革举措及各地金融发展实践1595
2.1 中央关于金融发展改革的精神及重要举措1595
2.1.1 “十一五”规划确定金融体制改革任务1595
2.1.2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部署金融体制改革六项工作1596
2.1.3 中央部署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金融改革举措1597
2.2 各地金融中心发展规划及战略布局1598
2.2.1 北京: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1599
2.2.2 上海: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当的国际金融中心1600
2.2.3 深圳:建设全球金融中心1602
2.2.4 天津:形成区域金融中心1603
2.2.5 西安:金融功能能够辐射西北五省区1604
2.2.6 重庆: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1605
2.2.7 沈阳:建设中国金融生态开发区1606
2.2.8 武汉:定位中部地区金融中心1607
3.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问题1608
3.1 当前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重点问题1608
3.1.1 金融体系融资方式问题1608
3.1.2 利率市场化问题1609
3.1.3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1611
3.1.4 金融业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问题1612
3.1.5 农村金融问题1613
3.2 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614
3.2.1 金融要素市场建设与金融交易活动开展是金融中心建设的内核1614
3.2.2 地方政府抓好“金融生态”是金融中心建设的保障1614
4.区域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考及前瞻1615
4.1 “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趋势和方向1615
4.1.1 在金融监管方面,必须尽快提高金融监管水平1615
4.1.2 在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方面,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1616
4.1.3 在金融机构改革方面,有针对性地深化、完善金融机构改革1616
4.1.4 在金融市场发展方面,积极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1617
4.1.5 在金融开放和国际化方面,进一步加强金融合作1617
4.2 “十二五”期间金融中心建设的路径选择及发展方向1617
4.2.1 金融中心形成的两种模式1617
4.2.2 借鉴欧美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分布1619
4.2.3 我国金融中心网络的定位与布局1619
36 中国城市“十二五”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1623
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现状及趋势1625
1.1 不断深化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1625
1.2 文化发展战略成为中国城市面向未来的主导战略1626
1.2.1 历史文化名城与首都优势使北京汇集了大批文化产业1629
1.2.2 湖南是中国文化产业不能跳过的地方1630
1.2.3 云南坚持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之路1630
1.2.4 上海文化产业的增长态势不容小觑1630
1.2.5 广东省文化产业长足发展1630
1.3 “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的特征与趋势1633
1.3.1 “十二五”文化产业的三大特征1633
1.3.2 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1634
1.3.3 “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九大趋势1635
1.3.4 文化产业呼唤“赶超战略”1637
2.“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战略重点1638
2.1 应对危机和发展的双重压力,文化产业应致力于比较优势的培育1638
2.1.1 抢占文化产业发展高端1638
2.1.2 推动自主创新,整合创新元素1639
2.1.3 打造高端品牌1639
2.1.4 推动创意产业集聚1639
2.2 应对危机和发展的双重压力,文化产业应致力于政策制度的创新1639
2.2.1 搞好科学规划和整体布局1640
2.2.2 完善政策投入机制1640
2.2.3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1640
3.文化产业“十一五”规划编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1640
3.1 “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存在的四大问题1641
3.1.1 部分规划目标失当1641
3.1.2 规划衔接协调不够1642
3.1.3 规划编制程序不尽合理1643
3.1.4 规划编制评估缺失1644
3.2 “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问题的原因分析1645
3.2.1 规划总体地位偏低1645
3.2.2 规划编制思路有偏差1646
3.2.3 规划编制管理不到位1647
3.2.4 规划编制研究基础薄弱1647
3.2.5 编制队伍建设尚待加强1648
4.“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1648
4.1 制定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的必要性1649
4.1.1 制定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是推进文化产业新跨越的迫切要求1649
4.1.2 制定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是文化产业规划发展的历史要求1650
4.1.3 制定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是弥补我国文化产业法规体系不完善的需要1651
4.1.4 编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是完善国家规划体系的需要1651
4.2 “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调研的20个着重点1652
4.2.1 文化产业内涵外延研究1653
4.2.2 “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形势研究1653
4.2.3 “十二五”时期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1654
4.2.4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规律研究1654
4.2.5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症结研究1655
4.2.6 文化消费问题研究1655
4.2.7 文化原创问题研究1655
4.2.8 版权问题研究1656
4.2.9 文化产业基地、园区问题研究1656
4.2.10 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研究1657
4.2.11 民族文化产业问题研究1657
4.2.12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互动、渗透机制研究1657
4.2.13 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研究1658
4.2.14 文化产业发展资金问题研究1658
4.2.15 大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问题研究1659
4.2.16 文化产业协会问题研究1659
4.2.17 官产学研一体化良性互动机制研究1660
4.2.18 其他产业规划和美、日、韩等国文化产业规划研究1660
4.2.19 “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效果评估1660
4.2.20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社会反响和效果研究1660
4.3 “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的基本思路1661
4.3.1 “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必须符合国家“十二五”时期的阶段性特征1661
4.3.2 高标准设立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目标:致力于全面推进现代文明强国的建设1664
4.3.3 文化产业发展措施要讲求务实、具体,注意项目选取的科学性1665
4.3.4 编制规划要有问题意识,逻辑清晰1665
4.3.5 加强协调,注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1666
4.3.6 夯实规划编制研究基础1666
4.3.7 编制主体由相对封闭走向适度开放1666
4.3.8 加强对规划编制的管理1667
4.3.9 科学整合编制队伍资源1668
37 中国城市“十二五”提升创新能力科学路径研究报告1677
1.加强自主创新是城市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1680
1.1 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基点1680
1.1.1 自主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驱动力1681
1.1.2 自主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1681
1.1.3 自主创新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1682
1.2 “十一五”期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分析1683
1.2.1 制定并完善了各项科技支持政策1683
1.2.2 科技投入加大,但较难实现预期目标1686
1.2.3 科技成果繁荣,但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1687
2.建成创新型城市是“十二五”期间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1690
2.1 北京提出在2010年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1690
2.1.1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争取国家政策支持1691
2.1.2 加快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1691
2.2 上海注重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1693
2.2.1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自主创新1693
2.2.2 加快重点产业发展1694
2.2.3 吸引与培育并举培养人才1694
2.2.4 搭建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1695
2.3 天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1695
2.3.1 九项措施助推创新型城市建设1695
2.3.2 加强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与管理1697
2.4 广州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自主创新1699
2.4.1 建设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1699
2.4.2 2015年在国内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1699
2.5 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1701
2.5.1 2005年提出创建创新型城市1701
2.5.2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1701
2.6 南京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1707
2.6.1 南京采取“12345”自主创新模式1707
2.6.2 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三个基本转变”的成效1708
3.“五个必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城市1709
3.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城市必须促进企业抓创新1709
3.1.1 大企业是集成创新的主要力量,应进一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1710
3.1.2 企业家是自主创新的核心,应进一步强化其核心作用1710
3.1.3 小企业是原始创新的主体,应进一步激发其原始创新活力1710
3.2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城市必须围绕产业抓创新1711
3.2.1 以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1711
3.2.2 以技术创新发展新兴产业1712
3.2.3 以自主创新优化产业集群1713
3.3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城市必须立足开放抓创新1714
3.3.1 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1714
3.3.2 立足开放抓创新要正确处理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1715
3.4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城市必须激活机制抓创新1716
3.4.1 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1716
3.4.2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战略1716
3.4.3 增加财政科教投入,完善财税政策,促进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1717
3.4.4 积极发展风险投资1717
3.5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城市必须创造环境抓创新1718
3.5.1 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形成“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1718
3.5.2 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精神1718
3.5.3 创造环境抓创新的关键是建立激励政策环境1719
4.其他国家加强自主创新的经验对我国城市提升创新能力的借鉴1719
4.1 芬兰:构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1719
4.2 德国:奖励与知识产权保护催生创新文化1720
4.3 瑞典:注重基础研究催生世界第一的创新国家1721
4.4 韩国: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互动鼓励的创新模式1722
38 中国城市“十二五”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研究报告1725
1.人才战略在我国的发展及其重大意义1727
1.1 人才强国战略:应对新时期挑战的重大选择1727
1.1.1 我国实施人才战略的基本历程1727
1.1.2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即将出台,人才队伍建设布局进一步明确1728
1.2 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一1729
1.2.1 提高科技水平需要实施人才优先战略1729
1.2.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实施人才优先战略1729
1.2.3 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实施人才优先战略1730
2.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国城市实施人才优先战略的重点1731
2.1 重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发展1731
2.1.1 “百人计划”取得重大成效1731
2.1.2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硕果纷呈1733
2.1.3 “千人计划”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1734
2.2 四城市加快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1737
2.2.1 北京出台《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1737
2.2.2 天津推进人才与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全面对接1740
2.2.3 上海以户籍改革为契机吸引人才1742
2.2.4 深圳出台“1+6”文件引进高端人才1745
3.以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带动城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1749
3.1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关注几个问题1749
3.1.1 人才结构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749
3.1.2 高端高技能人才缺乏1752
3.1.3 人才地域分配不平衡1754
3.2 着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1755
3.2.1 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1755
3.2.2 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1755
3.3 着力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1756
3.3.1 突出教育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中心地位1756
3.3.2 着重抓好三类人才队伍建设1758
3.4 着力构建人事公共服务体系1760
3.4.1 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1760
3.4.2 形成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1761
3.4.3 建立健全人才保障制度1762
3.5 着力强化人事宏观管理1762
3.5.1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1762
3.5.2 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1763
3.5.3 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实现人才工作协调发展1764
3.6 着力解决好四大关系1766
3.6.1 把握好开发国内人才与开发国际人才的关系1766
3.6.2 把握好宏观指导和市场开发的关系1766
3.6.3 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1767
3.6.4 把握好物质激励和创造宽松政策制度环境的关系1767
39 中国城市“十二五”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报告1771
1.建设生态文明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必由之路1773
1.1 建设生态文明是城市现代化的基本要求1773
1.1.1 生态文明是城市现代化的核心要义1773
1.1.2 城市生态环境将成为影响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1773
1.2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1774
1.2.1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为了摆脱“生态危机”而做出的必然选择1775
1.2.2 中国城市必须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认识生态问题1776
1.3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1776
1.3.1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生态文明建设互相依存,互为条件1777
1.3.2 全面小康社会包括生态文明建设1777
1.4 建设生态文明是城市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1777
1.4.1 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1778
1.4.2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1778
2.“十一五”时期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全面铺开1779
2.1 天津构建五大生态文化体系1779
2.1.1 构建生态网络,完善绿化体系1779
2.1.2 恢复水系生态,加强污染防治1780
2.1.3 发展循环经济,破解资源压力1780
2.2 大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1783
2.2.1 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精心保护空气质量1783
2.2.2 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拓展城市服务功能1784
2.2.3 强力推进污染减排,打造生态宜居城市1784
2.3 深圳颁布《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1784
2.3.1 《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2006—2020)》获得通过实施1785
2.3.2 九个配套文件支撑80个生态文明建设工程项目1785
2.4 贵阳通过建设生态城市提升城市实力1786
2.4.1 发展循环经济1786
2.4.2 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1787
2.4.3 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结构优化升级1788
2.4.4 加强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立法保障1788
3.我国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现实困难1789
3.1 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目标1790
3.1.1 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保护和发展自然1790
3.1.2 经济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1790
3.1.3 生态文明推动社会走向和谐1790
3.2 中国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三大困难1791
3.2.1 城市人口进一步增加1791
3.2.2 城市能源安全面临重大挑战1793
3.2.3 生态环境恶化1796
3.3 造成生态问题的诸多因素1798
3.3.1 经济因素1798
3.3.2 政治因素1798
3.3.3 人文社会因素1798
4.以生态城市建设为抓手促进生态文明1799
4.1 建立城市生态化发展政策体系1799
4.1.1 经济手段1800
4.1.2 法律手段1800
4.1.3 行政手段1801
4.2 进行系统的战略规划和设计1802
4.2.1 由高碳发展方式向低碳发展方式转变1802
4.2.2 对国土(包括海洋)空间作出准确的定位和科学的布局1803
4.2.3 保护好我国13亿人口赖以生存的生态安全1803
4.2.4 开展城乡间、区域间合作,构建一体化生态文明体系1804
4.3 发展绿色产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1805
4.3.1 加强新能源开发与利用1805
4.3.2 发展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1805
4.3.3 发展林业和高效优质绿色农业1806
4.3.4 发展绿色旅游等生态服务业1806
4.3.5 发展生物工程1807
4.3.6 重视技术开发与应用,奠定生态文明科技基础1807
4.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生态文明素质1809
4.4.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809
4.4.2 树立正确的财富观1809
4.4.3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810
4.4.4 培育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1810
5.西方生态文明观的各种思潮与实践分析1810
5.1 西方文明观的各种思潮1811
5.1.1 生态伦理观1811
5.1.2 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1811
5.1.3 西方绿色思潮与环境主义1811
5.1.4 普世伦理1812
5.1.5 政治生态学和绿色政治思潮1812
5.1.6 生态文明悲观论和乐观论1812
5.2 西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1813
5.2.1 基于工业文明的西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1813
5.2.2 西方生态文明意识的实践效果1813
40 中国城市“十二五”低碳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817
1.低碳战略的基本概念与发展演变1819
1.1 低碳战略的基本概念1819
1.1.1 低碳战略的相关概念及起源1819
1.1.2 低碳战略提出的背景1820
1.1.3 低碳战略的发展演变1821
1.2 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1823
1.2.1 “顺时”原则1823
1.2.2 “因地”原则1823
1.2.3 “应变”原则1823
1.2.4 “集约”原则1824
2.在科学发展的视野下认识“低碳”发展1824
2.1 科学发展观与低碳战略的辩证关系1825
2.1.1 优化发展理念,将低碳战略纳入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框架1825
2.1.2 加强国际合作,在“低碳博弈”中确立并维护国家权益1826
2.1.3 推进技术创新,把低碳技术创新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1826
2.1.4 加快产业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进行低碳化改造1827
2.1.5 转变生活方式,积极倡导全社会走低碳消费之路1827
2.1.6 完善制度建设,促进低碳经济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1828
2.2 低碳发展的科学模式1828
2.2.1 低碳发展方向:低碳发展1829
2.2.2 低碳发展方式:节能减排1830
2.2.3 低碳发展方法:碳中和技术1830
2.3 在中国实施低碳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1831
2.3.1 低碳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1831
2.3.2 低碳发展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1831
2.3.3 低碳发展是城市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契机1833
2.3.4 低碳发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835
3.低碳城市建设引领“十二五”城市发展新趋势1837
3.1 低碳战略的中国探索1837
3.1.1 高层会议政策推动低碳战略1837
3.1.2 专家学者热议低碳战略1839
3.1.3 我国低碳试点城市发展现状1840
3.2 中国城市实施“低碳战略”是机遇更是挑战1843
3.2.1 减排压力——实施低碳战略紧急而迫切1843
3.2.2 能源安全——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高碳排放1844
3.2.3 发展阶段——与发展低碳经济存在尖锐矛盾1845
3.2.4 技术水平——发展低碳经济面临严重的技术障碍1846
3.3 低碳战略将会影响中国城市今后几十年的发展 1846
3.3.1 低碳战略将深刻影响城市规划理念1847
3.3.2 低碳战略将深刻影响城市建设模式1847
3.3.3 低碳战略将深刻影响城市空间结构1850
3.3.4 低碳战略将深刻影响城市消费模式1851
4.打造低碳城市是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1852
4.1 “十二五”时期应在一些领先城市抓紧实施低碳城市建设试点工作1852
4.1.1 低碳城市建设是崭新模式,需要先行先试1852
4.1.2 低碳城市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过程1853
4.1.3 低碳城市建设是内在需求,需要因地制宜1854
4.2 “十二五”时期北京打造低碳城市的现实基础和迫切需要1855
4.2.1 “绿色奥运”成就彰显,北京建设低碳城市有条件1855
4.2.2 调结构治污染,北京建设低碳城市有经验1856
4.2.3 节能减耗开发新能源,北京建设低碳城市有基础1856
4.2.4 “十大工程”全面实施,北京建设低碳城市有措施1857
5.“十二五”期间北京打造低碳城市的措施建议1857
5.1 尽早制定低碳发展路线图1858
5.1.1 结合“十二五”规划,尽早制定北京中长期低碳发展规划和北京低碳发展路线图1858
5.1.2 北京低碳发展规划应抓住四个重点1858
5.2 加快产业转型和人口转型,强化政府对可持续能源发展的干预力度和统筹能力1858
5.2.1 政策推动与市场拉动低碳型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1858
5.2.2 “十二五”期间北京应构建低碳型产业体系1859
5.2.3 “十二五”期间北京应重视碳排放权交易与碳抵消服务1860
5.3 抓住2020年建设国际城市的关键阶段,尽早培育低碳生产方式1860
5.3.1 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1860
5.3.2 加快建立低碳新型经济体系,推进首都经济高端化1861
5.4 加大低碳生活的宣传力度和公众参与度 1861
5.4.1 加强宣传、重视教育,在全市形成低碳建设的浓厚氛围1861
5.4.2 政策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实现低碳生产、低碳生活1862
6.低碳战略的国际经验借鉴1862
6.1 国际社会实施低碳战略的政策举措1862
6.1.1 英国:把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1862
6.1.2 德国:以“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推动低碳发展1863
6.1.3 欧盟:能源计划引领“后工业革命”1863
6.1.4 澳大利亚:出台《减少碳排放计划》1864
6.1.5 日本:实施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1864
6.1.6 美国:低碳经济成为能源安全长期战略重点1865
6.2 国外低碳战略发展经验总结1865
6.2.1 以改造高碳产业为重点,加强低碳技术创新1865
6.2.2 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清洁能源1866
6.2.3 应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来促使企业减碳1868
6.2.4 加强国际范围内的减碳协作1870
6.3 国外低碳战略发展经验启示1870
6.3.1 建立起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1870
6.3.2 必须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1871
6.3.3 强调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群1871
6.3.4 加强国际低碳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1871
6.3.5 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1872